“智能座舱+元宇宙+折叠屏”新三驾马车齐进,否极泰来的触显模组龙头长信科技(万字长文)

发布于: 雪球转发:43回复:64喜欢:133

进入正题之前,小右先简单谈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点、关注到这样一家公司?

首先,从自上而下的角度,消费电子今年是个小年,一方面由于疫情反复的影响,居民消费的需求受到了明显的压制,另一方面则由于上游芯片短缺导致的长短料现象,消费电子供应链的许多环节二季度开始出现去库存的现象,致使今年消费电子板块除了最近一个月外表现都比较疲软。

然而展望明年,随着疫苗的全面普及和特效药的面世,疫情对于行业需求的影响将会逐渐削弱,而芯片短缺的问题也预计会在22、23年得到反转。两者叠加下,明年的消费电子行业大概率会有景气上行的机会。

但考虑到后智能手机时代的大背景,电子行业即便出现机会也必然是结构性的,目前小右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细分方向

1、VR. 小右个人不太喜欢目前元宇宙的炒作氛围,没有业绩支撑的概念炒作就如同空中楼阁,非常难以把握。但小右非常认可VR行业这两年的机会,随着facebook通过千万级别的单品出货量验证了vr这条赛道的可行性后,其他大厂一定会跟随着进行资本支出,蜂拥而至地推出自己的产品,供给的多样性反过来会加速消费者教育,促进行业渗透率的指数级提升,类似这两年的电动车。

2、智能手机的结构升级方向,比如说3d感测、潜望式摄像头,以及可折叠手机等。过去两年受疫情的影响,手机终端厂商普遍减配降本,手机平均配备的摄像头数量甚至出现了首次的下滑,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各大手机厂商陆续推出搭载上诉升级功能的新机型,相关产业渗透率明年有望重新开始提升。

3、和汽车电子相关的产业环节,持续高景气。

有意思的一点是,长信科技的业务范围涉及以上全部三个方面:智能座舱+VR+可折叠屏。

然后,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看,长信科技是一只典型的困境反转标的,目前正处于反转成功,被市场重新定价的阶段(大概率仍未被充分定价)。 公司过去是一家以手机触显模组为主营业务的企业,2019、2020年因为行业反转,叠加公司14年开始布局的汽车电子业务得到突破,公司股价出现了一波比较强势的上涨。今年因为手机整体下游在去库存,叠加公司之前的核心大客户华为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出现断崖式下滑,公司业绩低迷,股价也随之剧烈调整。但最近一个季度,随着华为业务利空出尽,荣耀订单5月开始起量,汽车电子业务持续高增下取代消费电子成为营收主力,以及vr和可穿戴的持续增长,公司3季度环比出现了明确的财务拐点信号,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的右侧阶段。

一、公司主营业务分析

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三块:

一是汽车电子板块业务,包括车载Sensor、 车载触控模组、车载盖板、车载显示模组等元器件;同时也为客户提供仪表盘模组、后视镜模组及中控屏模组等车载触显一体化模组封装业务。该板块业务这几年成长迅速,目前已成为公司主要业绩贡献业务板块(今年1-9月汽车电子板块收入20亿,占比近40%,同比增长43%,而2019年汽车电子收入占比仅有11%左右)。根据最新调研了解,公司去年十月底汽车电子业务订单30亿左右,今年同期已经有88亿的订单,两到三年执行完。未来订单量还会呈现滚动的增长。因此未来3年内,公司预估汽车电子板块会保持30%-40%甚至40%以上的复合增速。

今年1-9月汽车电子业务净利润达到了3.2亿元,占到了公司整体利润40%

二是减薄与UTG业务:公司减薄业务规模居国内首位,市占率高,一直服务于国际、国内最高端客户群体。同时,公司利用在减薄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快柔性可折叠盖板玻璃即UTG的业务布局(可折叠手机),目前已小批量出货,公司在产品质量和出货规模都位居行业首位。该板块今年1-9月收入12亿,占比24%,同比增长5%,净利润2.2亿。

三是消费电子板块业务:涵盖智能可穿戴模组和柔性OLED可穿戴触控显示模组业务、VR显示模组业务、高端Notebook、Pad模组业务、手机触控显示模组及其全贴合业务。今年1-9月该板块收入19亿,占比37%,较去年同期下降21%,净利润1.2亿。值得重点一提的是,该板块中报时收入同比下降40%,净利润同比下降60%,3季度明显边际改善。

接下来展开具体分析:

(一)汽车显示——“大屏化+多屏化”开启行业增量空间,公司充分受益

汽车显示屏大屏化趋势明确,10英寸以上车载大屏出货份额持续提升。根据 Omida 和头豹研究院数据,10 英寸以上大屏显示器出货份额由2018Q2 的 9.1%飙升至 2020Q3 的 52.9%。目前威马 EX5 中控采用的是12.8 英寸触控屏;蔚来 ES6 触控屏幕则达到 11.3 英寸;小鹏 P7 中控液晶屏尺寸则高达 14.96 英寸。

目前座舱内除了搭载中控屏之外,液晶仪表盘、副驾驶显示屏、后排显示屏、后视镜显示器、A柱显示器等也进一步渗透,座舱内显示屏数量持续增加。

根据未来智库数据,从中国市场看,中控显示屏装配率超过 80%,全液晶仪表屏装配率上升最快。后视镜屏、中控显示屏等的装配率都有明显的增长。对于全液晶仪表盘,在 2019 年装配率达到 15%,预计到 2025 年有望达到 60%。另外,根据未来智库数据,流媒体后视镜、后排液晶显示等产品也逐步普及,虽然 2020 年渗透率均在 15.0%以内,但是到 2025 年流媒体后视镜、后排液晶显示市场渗透率将分别提升至 26.0%、7.0%。

根据 Omida, 2020 年全球车用显示屏的出货量达到 1.27 亿片,2021 年有望跃升至 1.48 亿片,2025 年将达到 2.07 亿片,预计 2030 年则达到2.39 亿片,相比于 2020 年从出货量方面实现翻倍。考虑到单片面积更大,预计价值量将实现更大程度的增长。

除了数量和面积的增长,另一方面联屏化催生了 3D 曲面车载屏新需求。未来汽车前排将不再是多显示器分开放置,而是一个屏幕从驾驶贯穿至副驾驶,多联屏将实现加速渗透。目前汽车显示屏的趋势是双联屏甚至三联屏,屏幕横跨整个中控台。根据佐思汽研,传统的中控屏与仪表盘在物理上存在较大的距离分割,驾驶员需要付出较多的注意力,才可完成对中控屏的触摸操作和信息读取。在联屏方案中,联屏共用一块玻璃盖板,近乎无缝衔接,在视觉上营造 出屏幕一体化的科技感,极大削弱了显示屏的之间的物理分割感,也更使得驾驶员更容易完成触摸操作和信息的获取。

根据佐思汽研数据,2020Q1 中国搭载联屏方案的乘用车销量将近 7 万辆,同比增长 6.1%;装配率达到 2.4%,比上年同期增加 1.1 个百分点。从车型看,主要集中在 40-50 万元的高端车型上,2019 年起开始向中低端车型渗透。

联屏趋势下,车载显示有望逐步向“曲面化”发展,已有量产车型搭载 3D 曲面盖板玻璃,3D 盖板玻璃将是关键新趋势。目前汽车玻璃盖板基本上都是 2D 平面式的,现有少数量产车型采用大弧度 3D 玻璃盖板。考虑到 3D 曲面屏幕更符合人体工学可实现更优异的显示效果和更好的触觉反馈,加之基于 OLED、Mini/Micro LED 等 3D 柔性显示屏技术的进一步成熟,3D 车用曲面玻璃盖板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结合全球汽车销量,进一步测算出车载显示市场 2020 年预计为 48 亿美金,根据某卖方测算,到 2025 年预计将达到 191 亿美金(2020-2025 年 CAGR=32%),到2030 年有望达到 428 亿美金(2020-2030 年 CAGR=24.5%):

以上是汽车显示行业的发展趋势,接下来我们看看产业链的具体情况:

车载显示产业链可分为上游材料器件,中游模组组装,下游整机三个部分。从硬件拆解来看,汽车显示通常包括盖板、触控层、显示层三个部分。其中最上层的盖板又称视窗防护玻璃,用于对下层触控层的保护;中间的触控层,负责手指触控信号的探测;最下层的显示层是由驱动控制 IC+LCD panel+偏光片+柔性电路板+ LED 背光模组组成。

其中显示面板企业(京东方深天马等)采购上游芯片、偏光片、背光模组等生产 LCM显示模组,然后由触控显示模组企业(例如长信科技等)将盖板玻璃(自供或外购)、触控模组(自供或外购)与显示层(外购面板厂)进行组装。然后通过 Tier1 出货给整机厂(需要双认证)或者直接供应给整机厂。

在触控模组中,第一步是在玻璃或其他基材表面镀上一层透明的金属导电物质,即氧化铟锡(ITO),实现该步骤的业务就是ITO导电玻璃业务;在ITO导电玻璃制成之后,进一步用黄光蚀刻等工艺对ITO导电玻璃加工,即可制成触控感应器,该步骤即为触控sensor业务;在触控sensor制成之后,再与控制IC与控制面板等进行组装,制成最终的触控模组,即为触控模组业务

长信在汽车电子板块布局较、产业链齐全。公司于2014年开始布局汽车电子领域,目前已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布局,按照从上游原器件到最终产品的顺序,长信科技汽车电子产品体系主要包括Ito导电玻璃、触控sensor、触控模组、盖板玻璃、触显一体化模组等。根据公司三季报披露,前三季度公司汽车电子收入20亿元,其中4亿来自于触控sensor(单独出售部分,以模组形式提供的不计入), 模组收入12个亿,还有4亿则来自于车载ITO导电玻璃,以及盖板等。根据公司最新披露,去年十月底订单30亿左右,今年同期已经有88亿的订单,两到三年执行完。未来订单量还会呈现滚动的增长。因此未来3年内,公司预估汽车电子板块会保持30%-40%甚至40%以上的复合增速。

以上的诸多元器件中,重点讲下3D盖板。盖板分为2D和3D,虽然之前的收入基数不大,但是大屏联屏趋势下,车载显示有望逐步向“曲面化”发展,3D 盖板玻璃将是关键新趋势。而长信是 3D盖板以及 3D车载屏模组的绝对领导者,获得了多个3D车载项目订单,未来将为公司提供巨大的收入利润弹性。 

从全球来看的话,目前主要有三家企业能提供3D盖板产品,一个是日本的AGC,一个是台湾的鸿毅,另外一个就是长信科技。公司的竞争优势体现在:

(1)成本优势:自主开发上游设备/磨具,成本优势凸显,且有助于缩短新技术开发进度。3D 车载曲面盖板玻璃对于工艺和设备提出更高要求,并且衍生出一系列原材处理设备与技术,包括材料热弯成型、Sensor及 Cell 减薄、曲面镀膜等等。公司自主设计热弯机,并且其同步联合磨具厂家在石墨磨具和金属磨具方面取得突破。这一方面可以加快新技术开发进度,同时成本效益有望逐步体现。(据公司透露,日本进口热弯机设备的单台购置成本大概是200万元人民币,而公司自行设计开发,委托生产的设备单台成本大概能便宜三分之一;磨具方面,公司这两年研发投入较大,吸纳了许多从事材料学的研发团队,之前磨具大概要占到公司整个产品成本的40%,现在已经降到了30%,今年力争降到30%以下)

(2)客户优势:车载屏订单周期更长,持续性高且在高世代产品延续性更强,公司在一线新能源车厂和 Tier1全部突破,未来在客户中份额有望持续提升。车载屏对技术要求更加严苛,产品需要 Tier1 和车企双认证,并且遴选供应商需要经过严格复杂且周期较长的认证程序。因此下游客户注重供应商系统的打造,在通过其认证并批量供货后,订单稳定性、持续性及高世代产品延续性更强。公司凭借在供应链中的客户积累在手定点项目数额不断提升,未来有望深度受益于行业需求爆发。

据了解,汽车电子每一个型号,它基本上就是落在一家,多的不会超过两家,公司的产品基本上在单独一个车型上都是独供。因为汽车厂商要求也比较高,不仅仅是在生产,还要考虑到未来的维修市场,即便这个车它以后不生产了,它的维修市场还要需要公司去满足需求。

(二)薄化与UTG业务

消费电子类产品“轻薄化”的需求为减薄工艺提供了市场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人们对移动终端轻薄化要求日益提高。目前轻薄化主要从正面面板、盖板减薄实现。以 TFT-LCD 为例,目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显示屏厚度往往只有0.4mm 至 0.6mm,甚至更轻薄,而传统的 TFT-LCD 的单层玻璃基板厚度一般为 0.4mm 至 0.5mm,两层玻璃基板加上中间填充液晶,成盒后的 TFT-LCD 厚度一般为 1.0mm 左右,需要进一步采用物理、化学方式减薄工艺使得面板玻璃厚度变小,达到电子面板轻薄化的目的。目前,液晶面板经过减薄厚度减少 50%以上达到 0.4mm 至 0.5mm 左右,显示质量大幅提升,能提供更清晰明亮的画质。未来,在高质量及轻薄化的需求下,需将液晶面板进一步由 0.4mm(或以上)厚度薄化至 0.3mm以下。 

显示面板薄化工艺比采用薄玻璃生产显示面板工艺更具有优势。目前玻璃基板厂商虽然能够生产较薄的白玻璃,但平板显示器制造商直接用薄玻璃生产显示面板存在明显弊端。较薄的玻璃基板价格较高,会影响面板企业盈利能力。同时,FPD 生产设备受生产良率及成本制约,很难加工更薄的玻璃基板:一方面,由于 FPD 世代线投资规模较大,其生产FPD 面板时使用的白玻璃一般为 0.5mm 或 0.4mm 的标准尺寸,虽然对生产线进行改造使其能 加工更薄的白玻璃,但是设备的改造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大片轻薄玻璃在传送过程中容易出现漂浮效应,同时,受玻璃自身重量等方面的影响,当白玻璃厚度 小于 0.3mm 条件下, FPD 世代线使用机械手对大片白玻璃加工时,玻璃会发生弯曲变形,两块玻璃难以准确贴合,会影响产品良率,提升成本。如果直接使用薄玻璃基板,面板生产商为了防止玻璃基板的漂浮效应,需要使用载板搭载薄玻璃基板进行传送,对 FPD 生产设备改进的相关投资、时间成本,以及直接采购薄玻璃基板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远超过使用常规白玻璃(0.4mm 或 0.5mm)生产显示面板,然后再进行薄化的成本。因此,目前市场上满足显示器件轻薄化需求较为经济的方法主要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对成盒的显示面板进行薄化。

公司减薄产能位居中国大陆首位,工艺技术领跑业内,在国内份额约为40%,全球市场份额约为 20%。目前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沃格光电凯盛科技、盛诺电子。公司减薄产能位居中国大陆首位,工艺技术领跑业内、产业链齐备完整、营收规模和盈利水平稳居业内首位。公司在国内份额约为 40%,全球市场份额约为 20%。 

公司客户涵盖所有全球头部面板企业,将最大程度受益于面板产能向中国大陆的转移,同时其通过夏普、LGD进一步打入北美 A客户供应链,高端订单需求旺盛。公司客户群涵盖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中电熊猫,夏普、LG、群创、友达等国内外知名面板厂商。凭借高稳定性、高良率和成本优势赢得 Sharp、LGD、BOE 的一致认可,上述三家面板巨头均是全球顶尖智能电子产品领导者 A 公司(其 NB 和 PAD 产品)所用面板的供应商。公司已于 2016年通过 Sharp成功打入 A公司NB&PAD的供应链,成为国内唯一通过 A 公司认证的减薄业务供应商。由于客户群体订单需求的不断增长,特别是高端客户订单需求旺盛,尽管公司的减薄产能和规模已位居行业首位,但产能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公司持续新增产能,加紧扩产,满足LCD 产能向国内转移所带来市场份额的进一步集中,并积极配合以 TFT 龙头京东方为首的中国面板企业的业务布局。

UTG 打开减薄业务新空间,效益逐步释放 

目前 UTG 逐步替代 CPI 成为折叠屏手机盖板新方案,UTG需求将为减薄业务打开增长新空间。超薄玻璃 (UTG) 和无色聚酰亚胺 (CPI) 薄膜可以作为可折叠手机盖板材料。目前折叠手机的出货量不多,其瓶颈之一在于折叠屏盖板。为全面实现柔性显示,柔性盖板材料同时要求柔性(可折叠)、耐磨性(物理接触)以及光学性能(透光性),应当具备可反复弯折、透明、超薄、足够硬度的特点,因此折叠屏盖板属于高壁垒高价值量环节。UTG (Ultra Thin Glass 超薄玻璃)被认为是柔性折叠盖板重要的新方向,相比于 CPI 优势更加显著。其中 UTG 在表面硬度和屏幕清晰度方面更加优异,能够做到折叠性能与机械强度的平衡。CPI材质的折叠手机屏幕中央易皱纹,同时硬度稍差、有塑料质感,在光学性能和防刮能力稍显不足。而 UTG 材质反复使用不易出现折痕。目前第一代折叠屏手机的盖板材料主要采用 CPI;而第二代产品如 Galaxy ZFlip 和 Galaxy Z Fold 2 主要采用折叠性能更佳的 UTG 超薄柔性玻璃。根据 UBI Research,预计超薄玻璃(UTG)将逐步取代 CPI,未来在可折叠 OLED 面板覆盖材料市场中占据 80% 的市场份额。

长信科技领先 UTG赛道,技术路径性价比优势显著,未来潜力巨大。目前 UTG 业务主要厂商有长信科技与三星两大主要参与者。二者技术路径不同,三星依靠肖特产线在玻璃制造过程中直接拉薄,得到 30-70um 的超薄玻璃,良率较低。而长信科技则采用玻璃减薄路径,用于可折叠盖板的超薄玻璃可减薄至 30μm;减薄完成后进行强化、CNC 以及镀膜,良率更高产品更具性价比。 

由于可折叠手机必须使用OLED面板,UTG业务的拓展必须通过OLED面板去拉动,因此公司目前正积极和国内面板商巨头进行高层次业务合作,联手拓展手机终端产商的可折叠手机市场。 据调研了解,公司的 UTG 产品已小批量出货,今年上半年每个月的出货量大概在3000片左右,包括京东方维信诺等等这些面板厂,主要做的是在工程样机上面的试用。在产品质量和出货规模都位居行业首位。并且,公司目前已经获得荣耀,华为的utg的明确订单,按照客户要求随时准备产能等待上市放量(目前公司具备了300k每月的产能,同时和全球最大的面板巨头进行合作,utg产能可以快速提升到每个月1.5KK;另外,公司与全球主要的玻璃厂家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可以无任何阻碍的购买0.1毫米及0.1毫米以上的电子级玻璃,不受玻璃原片的影响。)其中荣耀给公司的时间在今年的12月份,公司预计会到10万以上量级。

根据调研了解,UTG单价在25美金,150元人民币左右。公司预估到2025年的时候整个可折叠手机市场大概会到5000-6000万部,对应75亿的市场空间。且考虑到减薄业务较高的毛利率40%-50%(汽车电子25-30%,消费电子15%),对公司业绩的贡献显著,潜力巨大。

“从竞争优势的角度,薄化、镀膜制程都是比较复杂的,长信在各个制程上都是具备核心的技术。除此之外,比较的就是产品性价比,产品良率。很多企业可能也能做,但是直通率非常低,长信最早也是30%,到后面陆续爬坡达到50%,从50%到目前的61%,长信也是经过了长期努力,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长信认为,目前国内选择UTG进行使用的话,一定会选择长信来做。”

(三)消费电子业务

该板块涵盖智能可穿戴模组和柔性OLED可穿戴触控显示模组业务、VR显示模组业务、高端Notebook、Pad模组业务、手机触控显示模组及其全贴合业务。

公司过去和华为客户绑定的比较深,19年华为业务收入占比高达29%。然而从去年的9月份开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客户的订单大幅度减少,叠加去年上半年华为还在抓紧赶单做,带来的基数效应是非常大的,公司消费电子板块上半年收入较去年同期大概下降了40%,净利润下降近60%。

但是另一方面,荣耀客户的订单在今年5月底开始逐步的增量,公司整个产线的稼动率从二季度最差30%-40%的情况恢复到了三季度60%的水平,跟去年最高时相同。根据最新三季报,1-9月份消费电子板块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21%,降幅较上半年大幅度收窄。在消费电子板块当中,上半年消费电子也就是6000万的净利润,Q3的净利润就实现了6000万。

具体来看,消费电子板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业务

1、可穿戴显示模组及柔性OLED智能穿戴业务:公司为国际前五大智能可穿戴终端客户等提供一系列的中高端可穿戴产品,Apple Watch、独供小天才Z系列、独供华为GT系列、独供小米旗舰手表,为OPPO提供第一款可穿戴手表及为以上客户群体提供更高世代产品。另外,近期公司已经拿到facebook手表订单,明年量产。

Apple Watch是公司Watch客户当中收入利润贡献大的客户之一,1-9月消费电子板块合计收入19亿,其中Apple Watch就有10亿,提供的部数是700万部,余下的Watch总共是2亿,整个Watch占到了19亿的60%以上。公司从2019年Watch5、Watch5S、Watch6到今年上市的Watch6S、Watch7公司都是进行了持续的提供,出货量也从2019年的300-400百万部,增长到去年的800万部,今年预估突破1000万部,2022年将达到1400万部,大概达到整个A Watch总量的34%。伴随着规模体量的逐步放大,新产线的投入,Watch对于整个业务贡献未来会起到一个更好的拉动作用。

Watch一片大概收入是100多块钱,平均每片带来5块钱的净利润,净利率在4.3%-4.4%的水平,毛利率在8%-10%。去年Watch给长信科技带来的利润4000-5000万。

2、VR显示模组业务:

VR客户现在全球前4大客户当中公司提供了2家,第一大是facebook和第二个是索尼,第3个pico,第4个htc。目前Facebook当中长信供了80%份额的quest2,pico长信则是独供从单客户来看的话,facebook到9月份,长信大概供了300万部,占到了整个的80%这样的一个量。公司预估Quest2全年出500万台,按目前产能推算明年Quest 2翻倍。

最近,应客户要求在11月底把产能储备从目前每周100K提升到目前每周240K,每个月从原来400K提升到1KK,相当于提升了140%的产能。这块主要是应对于Quest2的快速增长,并且在Quest3方面也取得了项目定点,也是Quest3唯一的项目定点,这个释放是在2023年。明年年初的Quest pro采用mini led,目前模组厂商现在还没有定下来,公司目前在争取当中。

Pico这一块是今年长信大概供应是在50万部(独供),根据公司所获得的信息, pico明年的量大概是在120万部到240万部。

长信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全球VR领域显示模组最大的提供者。

今年到9月份VR大概是接近7千万的销售收入,由于Quest采取的是OEM方式,采取加工费的方式,单个收入大体是20-30块钱。赚5块钱,净利率大概在15%-20%。

3、高端NB、PAD模组业务与手机触控显示模组业务

这块业务过去曾是公司的主营收入来源,但如今的重要性明显降低。截止9月底,手机收入5亿,ITO、NOTBOOK大概2亿的销售收入。其中手机这块整个收入还是以荣耀和oppo、小米的占比为主,opp占1/3,荣耀可能是占到30%,剩下的是小米的份额,基本上他们三个的占比是均等的。

(四)比克动力股权投资最新情况

除了上述业务,公司于2016年投资了比克动力,前两年因为该公司业务不达预期,计提减值准备,对公司的业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然而随着动力电池行业的否极泰来,比克的情况出现明显的好转,很大概率将从公司过去的减分项变成了加分项。以下是交流时提到的比克具体情况:

目前公司持有比克的股权比例是11.64%。去年比克在年底影响了长信1.5亿净利润,主要原因是比克亏损,去年总共亏损接近11亿,亏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性亏损,大概是2亿,二是对于众泰、华泰客户坏账计提了9亿,这个包袱全部甩到了2020年。

从经营来看,比克业务受到疫情的影响比较大,消费电子方面,利润收到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两用车领域,一个是在电动工具,一个是在无绳家用设备,特别在去年疫情下,因为公共交通的减少,美团、哈罗单车一度成为了它的主要客户,今年下半年电动工具、TPA也成为了它比较大的客户,今年主要是在无绳家用电器方面。

在车载级电池方面比克始终保持和重要客户的沟通,目前正在通过奔驰和宝马的认证,和特斯拉之间的业务合作也保持的比较紧密,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今年比克销售收入大概会达到25、26亿,较2020年增长100%,实现了翻番。今年来看,10月份已经实现了单月份一千多万的盈利,从全年来看是预计能实现5000万到1亿的净利润。对长信而言,因为公司采取权益法来进行核算,投资收益以及减值准备,从目前来看,因为今年获得了盈利,不存在减值的迹象,也就是说比克在今年是没有负面影响的。

11月10日公司股价大涨,盘后传出消息新力金融(SH600318) 将要收购比克动力(实际是借壳上市,比克动力将成为新力金融控股股东)。长信持有的比克动力原股份加业绩补偿,将算作共持有比克动力12.7%左右的股份,重组后会和新力金融换股转换为持有新力金融股份。

公司认为对比孚能科技国轩高科,比克的估值可以给到500-700亿元。这个估值或许过于乐观,但如果从业绩补偿换成股权的比例来倒推(1亿换12.7%-11.64%的股权),重组的内部估值给的是100亿。

二、盈利预测和估值分析

接下来我们来简单谈谈盈利预测和估值:

根据卖方的一致预测,2021年的净利润大概在10.65亿左右,目前市值305亿对应近29倍PE。

展望明年,汽车电子部分今年的盈利占比大概接近一半,按45%算,就是10.65*0.45=4.8亿,按公司指引明年给保守40%的增速(调研表示未来三年复合30-40%的增速),那么明年汽车电子板块的净利润就是4.8亿*140%=6.7亿。

其他薄化和消费电子板块我们简单处理一起来看,考虑到Apple Watch明年40%的出货增速指引(1000万台到1400万台),facebook手表的新增订单,VR翻倍增速,以及手机业务今年的低基数,明年我认为可以给到30%的增速预期,即(10.65-4.8)*1.3=7.6亿。

即2022年合计 14.3亿的净利润,对应34.27%的同比增速,目前市值对应仅21.3倍的PE

如果按分部估值法来计算长信科技的价值,汽车电子业务考虑到赛道的长期景气度和公司在手订单的确定性,我认为至少可以给到40倍的pe估值(远低于智能座舱的可比估值),即40*6.7=268亿

而消费电子和薄化领域,考虑到可折叠手机、vr、可穿戴的成长性,我认为也可以给到至少30倍的估值,即7.6*30=228亿

如果再考虑上比克动力的股权价值,按250亿来计算比克的价值(公司判断的一半),12.7%的股权价值就是30亿。

合计268+228+30=526亿,对应潜在涨幅72.5%。

 $长信科技(SZ300088)$   $歌尔股份(SZ002241)$   $水晶光电(SZ002273)$ 

 

 

全部讨论

2021-11-20 10:44

忘记提示下风险了,这个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批,以上大多数信息都不是公开报告中写的,而是公司对外交流时口诉的纪要,真实性有待验证,特别是公司管理层的说话可信度,是否爱吹牛,这点我个人跟踪的时间不长,还不好判断。

2021-12-09 07:33

请教,UTG单价在25美金,150元人民币左右,这个单价是对应单机价值量吧?那对应单片价格是多少?

2021-11-19 18:15

其实说的这些机构一直知道,主要就看有没有人抬轿子把pe顶上去没人抬的话,照样是个代工厂

2021-11-19 17:04

有理有据,理性分析,学习了收藏了。

2021-11-19 16:44

牛啊,看看什么时候能到21块

2022-08-14 19:02

长信科技

2022-04-28 20:42

想到了吗?现在6块都不到了。

2022-03-14 08:23

学习

2022-02-20 00:29

汽车电子40%的增速假设也就算了,消费电子那一块儿以30%的增速假设也太吓人了。

2022-02-05 18:43

请问一下汽车电子业务的营收和利润数据从哪里得来的我查遍年报没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