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股评和证券分析师

发布于: 雪球转发:29回复:20喜欢:85
正如好的文学与影视作品必须要有好的评论相伴一样,股评与证券分析师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也是投资者参与市场的重要媒介和参考依据,一个成熟强大的资本市场,它的伴生部分也必然是极富远见和具备极强的参考性的,可惜发展至今,有如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一样,股评和证券分析师行业也有很多硬伤,作为投资人,免不了要和这个群体打交道,很希望看到一个高质量的团队,可惜现实状况还不够如意。

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投资者主要由社会大众组成,俗称散户,机构投资者也是在2000年前后才开始逐渐壮大起来,至今散户比例仍然很高,在投资者群体中,基金代表的专家理财显然还未能获得比较广泛一致的认可,散户大军却一直声势浩大,双方力量似乎势均力敌,操作理念也颇有分歧,散户方主打技术分析,机构则代表价值投资,而实质上,他们本质上都一样,都是以技术分析为主导的,就算机构价值投资不离口,也是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子,行追涨杀跌的中短期操作风格,这是行业现状和市场发展的阶段性来决定的,中国的公募基金要表现较好的吸引力,就要讲回报,看业绩,年年搞排名评比,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投资活动简单粗暴的理解和对待,实质是鼓励短期投机,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缺乏高质量的大市值企业,也就是没有真正的蓝筹股梯队,也在客观上让机构投资者难以较好的完成跑赢通胀的投资回报,再加上受到证监会的管控,给它发展的空间确实有限。

基金的另一面,就是蓬勃且虐心的散户团队了,主要是以游击战为主要操作策略,国内的股评和分析师队伍就起源于散户时代的马路集会,如今虽已端坐庙堂之上,其核心仍然很大程度上为散户大军服务,虽然主要角色多由来自各机构的专业人士所担当,但其整体风格还是比较接近当年的马路股评和分析的,有所进步的是,不再把重点放在评论一只股票的涨跌上,而是转向基本面研究,侧重政策,产业发展,经济形势,只是这么做的一切,最后的落脚点都是拿来判断短期市场的涨跌,实际上这是非常矛盾的一种现象,因为他们多数是打着价值投资的旗号的,但最后落脚短线买卖,也是对价值投资的一种嘲弄,因为价值投资在操作上首先表现为长期稳定的持股;这个矛盾,应该是被电视受众的要求所挤压,他们不得不这么做,也许他们也想进步,但是你不得不先和收视率妥协。

那么什么是进步呢?进步就是真正的以上市公司为主体,让每个上市公司站到前台来,让公众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然后股评这个行当逐渐弱势,当然它仍将存在,但是成为小众收视,甚至还能再进一步,开放个股评论频道,给所有参与者充分的自由展现平台,可是主流媒体所做的,是给大众一个最直接的一手资料。

所有的评论与分析,都是二手的东西,这在思考与独立判断精神相对稀缺的国度里,显得极有市场,也是中国股评和证券分析类节目相对发达的基础,可是投资最需要的就是一手资讯,一帮人坐在那里分析半天,抵不上公司主要负责人出来面对财经记者的公开问询和自我表述,或者对其产品与商业运作的一次实地报道,这本就应该是现代财经媒体给投资大众和投资对象之间搭建的桥梁,也正是全球最成功的财经频道布隆伯格上所常见的东西,是最市场化的需求,可是这个看上去不那么难的追求,在中国实际操作的难度恐怕再过十年也难以完全企及,因为这牵扯的面实在太多,理念上,认识上,制度上和市场化程度上,以及受众的接受度上,起码现在,A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没有要经常面对公众的问询的意识的,拿上市当作一种简单的荣耀,却不能完全意识到接受监督和加强透明度是上市必须履行的义务。

虽然这个愿景今天还无法企及,但是作为投资者还是要接触股评和证券分析师的,毕竟这仍然是大众近距离接触市场和上市公司的一个途径,尽管现在的财经节目含金量很低,可是作为市场的一部分存在,也无法忽视他们的作用,只是要清楚他们问题所在罢了。

首先,我想那些太过于近视的东西都是不好的,这对前瞻性的培养毫无益助,永远跟着市场表现跑;对于长期的投资而言,看得越远效率越高,投资是未来学,不是简单的经验累计。

中国股评都是为一两天的涨跌判断和操作服务的,技术分析占据绝大版面,技术分析被很多人看得很神,若说它无效,会招来你不会用的反诘;另一方面,财务数据分析则被看作是价值投资的基础,解读者似乎也因此带上一道光环,以此来评判企业的生死;而实际上,这两样东西都不是打开投资市场的密钥,因为它们都是在用过去推断未来,而未来,仅有这两样东西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结构和对多个行业深度的了解以及对企业管理运行的综合研判能力才更为重要,一句话,凡是能用电脑来解决的事情,绝不是学习证券投资的正道。

技术分析在中国很有市场,但是在它的原产地美国却越来越走颓势,一些大的机构近些年纷纷撤销技术分析部门,虽然在民间它仍然较有市场,但是主流机构已经不把它作为判市依据了,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以技术分析为主的是詹姆斯·西蒙斯创建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这是一帮由数学家组成的团队,旗下好几个细分基金,也只有一个叫大奖章基金的收益率较高,其他基金表现平平,甚至亏损,大奖章基金则严格控制规模,收益率也是保密的,这一切,印证了我对技术分析的一个判断,就是当市场在初级规模状态,技术分析的有效性是明显的,中国股市是个初级发展的市场,规模小,各种变量少,在早期应用技术分析的效率确实是很高的,尤其是成交量分析,可信度较高,乃至于今天的各类股评某种程度上就简化成了成交量股评,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投资工具和手段的丰富,以及各种限制的放开,市场越成熟,技术分析的有效性越低,在进入电脑时代后,技术分析的复杂和繁琐工作交给了计算机,被机器释放出来的人脑,并未因为有了更高级的辅助工具,而让技术分析再上一层楼,今天大众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些技术分析指标,其创始人甚至是在手工制图的境况下完成的工作,他们中也没有哪个因为其发明成为有影响力的巨富大亨,在世界进入更加智能化的时代之后,技术分析在原产地反而势弱,是值得那些过于信奉技术的朋友需要重视和反思的,股评界人手一张图,一个指标拿来充实节目的态势,不知何时能有改观,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很快就会发展到技术分析难以承担和评判的时代。

第二,不少资质恶劣的人参与其中,前两周一位崔姓分析师居然在节目上大谈外资如何打压筹码,震仓坐庄,头头是道,居然都没意识到如果他说的都是真的,凭此证据下了节目后,证监会有关部门可以请他去喝茶了;另有一位余姓分析师,开口闭口价值投资,却给市场走势驱符画线,声称牛市会来,涨到八千点,但前提是要先跌到一千六,不这样走就很遗憾,说的信誓旦旦,缺少对市场最起码的一点尊重,好像这个市场是他自家开的一样;其实那些经常把“我早就说过”“我之前就说过”这类话常挂在嘴边的,基本上就属于神棍一族,没有什么可参考的价值,好在相比从前,这类人物的出镜率是越来越低了。

总体上,现在的股评与证券分析还是有看点的,那些专注于行业深度研判的分析师尽管少,但是已经开始涌现;一些有外盘投资经验的从业者也参与其中,带来相对国际化的视野;对政策和经济大势客观解读的风气也在个别分析师身上有所体现。

同时,各机构出的投研报告可读性也在增强,虽然很多报告要么过于学究气,不少夹生饭,要么过于简单和八股,而且更要命的是基本上没有看空看坏的评级,很不正常,但是相比从前,今天的投研报告里还是有较高的含金量的,尤其是对整体行业的把握与数据分析上,可信度较高,如果在其中仔细的淘,还是能够淘出金子的,投资者如能静下心来,和市场保持距离,懂得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研报给出的数据分析和结论,做到战胜指数,跑赢通胀,应该是难度不高的。

全部讨论

2015-04-21 17:13

#中国市场众生相# mark!待时回读!

2015-03-24 19:03

接着顶。

2015-01-25 22:05

知识结构和对多个行业深度的了解以及对企业管理运行的综合研判能力才更为重要,一句话,凡是能用电脑来解决的事情,绝不是学习证券投资的正道。

2014-12-06 16:40

技术分析确实没什么大用,看14年这一波,基本都是事件驱动型,也就是比一下谁的故事更动听,更有可信性而已。

2014-12-06 13:51

楼主看问题很深远。有大局观。

2014-12-06 13:50

信息爆炸,加之即时媒体传播效率极高,但是有效信息却少,且看分析师哪家强?

2014-11-24 17:28

2014-11-24 13:27

好文转发//

2014-11-24 12:51

经典之作

2014-11-24 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