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外的羊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2喜欢:3
重资产不属于问题,这就是一个客观事实,这就是他的商业模式,凡事都有利弊,重资产本身就是一种护城河,在国际同行里相比,还算轻的,同行主做cmo,药明一半还属于轻资产的研发可以反哺后端,又给钱又引流,刚开始产能在国内,用的是一次性反应器成本各方面远远低于不锈钢。这就好比去投资互联网和创新药企业,如果股价暴跌了,肯定会有人说他的商业模式不好,一直往里投入,股价暴涨了,就说未来星辰大海。投资其实最终考虑的是终局思维,对于前期还处于高速成长的企业,重资产,低分红都可以忽略不计,最重要的是未来是否还能成长,一旦有一天开始大额分红,再投入也大幅减少了,那基本上行业没什么增长空间了,就变成分红股的逻辑了。

热门回复

三星生物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背后有三星集团支持,大分子cdmo前期虽然要砸钱拼产能,但是这钱砸的有意义啊。这个行业注定是头部集中,拥有足够产能的企业才有优先权,并不像其他行业雨露均沾,行业进入壁较高,需要5~10年时间来建立自己优秀的业内记录及获得广泛认可的国际质量体系才能获得客户信任。而新进入者需面对严苛的学习曲线,因此很难获得有意义的市场份额。六年前市场前六市场份额是30%,现在将近70%了,2025年预计80%以上,2030年估计就没有小公司的生存空间了。大分子cdmo的生产难度,标准是远远高于小分子的,大分子的终局就是市占率高度集中,属于巨头之间的游戏,而药明生物的投资价值就在于他已经有了瓜分市场的入场券,这个是投资的确定性,同时他的一体化商业模式,属于后发制人策略,前期通过帮助Biotech成长,Biotech被大药企并购后90%以上的概率会继续让药明来合作,一直合作到商业化。药明生物前端的技术和效率,再加上恐怖的50%以上市占率,这块是无人撼动的,这块业绩增长是跟着行业走的,除非行业不发展停滞不前了,业绩是增长确定的。同时前端这么多项目,漏斗模式下将来注定会有大量的商业化项目,我还看到有人质疑怎么能确定未来有20%增长,公司商业模式都搞不清,就质疑。同时用词也不当,都没人确定明天太阳是否正常升起,这个世界没有100%的事,但是可以通过理性分析大概率99%的事。

兄,六年前市场前六市场份额是30%,现在将近70%了,2025年预计80%以上,这组数据是哪里来的?能否预判,什么时候药明生物的资本开支什么时候能大幅减少?我理解是这个节点很重要,一旦资本开支减少,就会大幅分红,价值就会凸显。

对于药明生物而言,资本开支减少反而是利空,药明生物的商业模式在成长期是需要把利润再投入,变成固定资产,然后再释放更大的利润,如此循环。固定开支减少无法支撑高成长,这也是年报发布后,公司极力解释资本再投入减缓并不是真的减少了,而是效率提高了,就怕市场误会。截取一段年报业绩交流的相关内容,说的很详细:2023年我们的资本支出是41亿人民币,主要是在欧洲和美国产的国家。我们通过WBS,我们现在在优化我们的付款节奏。所以我们的41亿的投资如果在往前的话,基本上就是可能的50亿。所以我们大概有10亿这个资金的一个优化有优化。我们今年我们预计还会投资在在50亿人民币元左右,也就相当于往年的60亿的投资。我们所有的项目都在按照正常的速度进行,我们建厂的范围并没有减少,厂还是建那么大,只不过是优化我们的付款。因为在新冠期间,可能要提前12个月,甚至18个月把钱打给别人,然后进设备。但现在行业可能不是那个状态,现在可能就6个月就行。本来是按照以前的速度,今年要花的钱,现在可能变得明年年终才花。所以现在更多的是优化我们的现金流的付款节奏。
去年大概最终只有四十几个亿,今年只有五十个亿,都比前两年讲的低一点,但是我们做的东西结果没有变。我们美国在加产能,德国加产能,新加坡没有变。
Capex数量减少,更多的是在通过精益运营。前几年我们买设备,买反应器,一买就买五十台、一百台,现在通过优化,把每一台的反应器的效率提高15%。就是原来只能做十个试验,现在做十五个试验,但我要买的设备就少了。所以现在经过公司全流程的优化,我们要买的设备少了,我们付款的节奏慢了,跟供应商各种各样的合作多了。我们最终的结果是用同样的钱做同样的事,只不过付款的节奏慢了一点。所于是这个原因,看到了Capex有减少。

这都是公开数据啊,都能查到的,还有你对分红的理解有误区,成长股不看分红的,成长股的回报在于业绩高增长拉动股价的增长,增长幅度和确定性越大,估值一般就高的离谱,这也是之前药明生物估值这么高的原因。药明合联如果不是受港股大环境和法案影响,pe早干到200倍以上了。如果比较看中分红,有很多分红价值股,不过业绩增长的钱就赚的少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一次性反应器技术药明是领导者,第一个吃螃蟹用于大规模生产的,一开始全行业没人用就是因为成本,后来成本被药明打下来了,这里面是有独家技术的,龙沙等这两年也开始研究一次性并增加一次性产能了

药明生物的生意确实是“重资产”、“重人力”。但药明的团队精于资本运作,几乎全靠“股权”融资来撬动“实物资产”和“人才资产”。通过IPO及增发融入的资本金来构建生物药研发所需的昂贵设备,同时通过股权激励来锁住和激励人才。这种资本运作发展方式要比传统的“债权融资”安全的多,看看今年被“债务杠杆”鞭笞的万科就是例子。药明通过融入股东的资本来构建药物研发生产能力,为下游的药企解决了自建产能的资本投入风险,也是完全有利于下游药企的。在这整个生态中,承担业绩波动损伤最大的,大概就是药明的“短期”股东了吧?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吧!

奇怪,药明生物还在增产能。。。这么自信订单不会少?

关于一次性反应器和不锈钢成本效益的对比是否有更多支撑数据?目前好像一直都只是药明自己在讲优势。能看到的的事实是:外资CMO还在继续大笔投不锈钢,如果一次性反应器真的有成本优势,外资不可能看不到?另外有业内专家谈过,一次性反应器需要多个组合来达到和不锈钢同样的生产规模,会影响一致性和稳定性,这是监管比较担心的。目前用一次性生产的是一些相对稀缺和急需的药,监管放行的条件是后期转成使用不锈钢生产 $药明生物(02269)$

药明的一体化模式订单都是确定的,每年会新增很多商业化订单

你对药明的研究相当的深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