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超10家车企寻求合作”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中国基金报记者 冯尧

“现在有超过10家车企来寻求合作,传统油车和新能源车都有。”国内一位人形机器人厂商人士近日向记者透露。

2024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加速之年,国内外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持续投入正驱动行业不断突破,近期这一赛道重大进展密集袭来。

备受关注的特斯拉Optimus最新视频显示,其已在工业场景熟练操作;小米机器人宣布正推进其仿人机器人在自有制造系统的分阶段落地,步入小米汽车工厂;而国内厂商优必选的Walker S继进入蔚来工厂后,进一步踏入东风柳汽的工厂。

甚至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近日的演讲中也直言,“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在业内看来,人形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加速商用,一方面与供应链成本下降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技术的日臻成熟不无关系。

不过,在记者采访的人形机器人厂商人士看来,人形机器人实现工业场景的人力替代并不会太快,“可能至少需要花费十年时间”。

走入工业场景

2024年特斯拉股东大会将于6月13日举办。此次会议之所以被业内关注,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或会成为焦点。此前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公开发布“Optimus will be amazing”文字。

近日,特斯拉官方宣传视频中又展示了多个Optimus片段。

视频中,Optimus已可实现电池流水线搬运、分拣,工业场景操作熟练。此外,在视频背景中,多台Optimus分别进行物品摆放、衣物折叠、流畅行走等动作,泛化工作能力持续强化。

在业内看来,人形机器人正处于工业场景商用的前夜。“在国内,汽车企业对于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的接受度已经越来越高。”前述人形机器人厂商人士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国内汽车企业由于产线长、产品型号多,工人需求量仍然较大,因此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比较大。

该人士坦言,“现在有超过10家车企来寻求合作,传统油车和新能源车都有。”

“我们不是与自动化设备竞争,而是与成本日益上涨的劳动力竞争。”该人士表示。不过,在他看来,这种替代过程并不会太快,“可能至少需要花费十年时间。”

他表示,短期内,人形机器人还将和传统自动化设备协作作业,解决复杂场景的柔性无人化生产。

商业化加速落地

实际上,该人士所提及的情况正在市场上发生。就在6月5日,小米机器人公司正式搬迁至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

目前,小米已发布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据介绍,目前小米机器人公司正推进仿人机器人在自有制造系统的分阶段落地。

接下来,小米机器人将通过拓展应用场景,实现与汽车、机械、电子和人工智能等产业的集群式融合发展,将建设成为北京市首个通用仿人机器人整机产品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项目。

短期内,小米机器人仍是一个专用智能机器人,应用在智能制造的某些场景中,未来将向更多场景拓展。

另外,优必选近日也与东风柳汽正式签署人形机器人应用战略合作协议。

优必选方面透露,通过此次合作,其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将进入东风柳汽,开展汽车制造过程中的安全带检测、车门锁检测、车灯盖板检测、车身质检工位、车厢后盖检测、内饰总检、油液加注、前桥分装、集配捡料、贴覆车标、配置刷写、标签打印等一系列工作。

在4个月前,优必选曾发布Walker S进入蔚来工厂首次实训视频。当时,Walker S利用实时图像捕获和传输功能,参与了车辆门锁、安全带、车灯盖板的质量检查,并能够贴合车辆标志。

此外,傅利叶智能近期也宣布其发布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会率先在康复陪护等场景落地,后续GR-1也会陆续进入到工业、物流、教育等多种场景。

成本与技术突破瓶颈

此前,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赛道还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尚未形成产业化,主要限制因素便是成本、技术及市场。

但目前来看,成本和技术的限制正缓步解除。

首先在供应链端,前述人形机器人厂商人士以六维力传感器为例,该传感器用于人形机器人手腕和脚踝部位。他坦言,2019年~2020年采购六维力传感器,价格接近2万元,但到了2023年下半年,价格已经下降了50%。

“如果未来能够交付1万台机器人,价格还可能再下降50%。”该人士称。

就在5月份,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宇树科技发布了一款名为Unitree G1的新型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具备超大关节运动角度和多达34个关节,还结合了力位混合控制技术,能够模拟人手进行精准操作。

关键在于定价方面,Unitree G1基础模型的市场定价约为9.9万元人民币。

万联证券认为,若Unitree G1售价9.9万元仍有利润空间,则说明其成本管控能力较强。该机构认为,Unitree G1的发布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以超越市场预期的价格挑战了现有市场的价格体系,还能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此外,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大模型的接入也正驱动其AI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令其动作执行的准确度和连续性均在持续进步。

光大证券也认为,国产人形机器人进展飞速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接入机器人大模型,模仿、学习驱动下AI智能化进度较快,动作执行的准确度连续性均在持续进步;另一方面,硬件能力不断提升,可选配多自由度的灵巧手可触达应用场景更多。

但在一位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人士看来,对于人形机器人厂商而言,最主要的仍是本体硬件技术,包含关节研发能力和机器人运动能力。

“AI大模型的发展有助于机器人训练的提速,对已经有产品的厂商来说是好事,但需要在已经有本体技术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讲AI技术”。该人士表示。

编辑:小茉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拜登称不排除武力保护台湾,中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