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这座中国综合竞争力第一的城市,又有新动作!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来源:证券时报网

编者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落地,纲要突出科技引领,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业中心定为重要方向。湾区各政府和创新创业企业皆已在行动中,为一探这个世界级城市群,证券时报联合人民日报、人民网推出“走进大湾区”系列报道,带你走进湾区城市,读懂各地的发展。

a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处理全球超过七成的人民币支付交易,也是最活跃的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心之一,同时还是全球最活跃及流动性最高的证券市场之一。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角色独特,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是不可替代的“试验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给予了香港较高的定位,包括强化香港的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等。

在大湾区发展中,香港如何发挥金融领头羊的作用,构建科创中心,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证券时报记者就此专访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聂德权就香港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及香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与记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通过政策创新和突破吸引优秀人才

▲▲▲

证券时报记者:香港有很多优势,香港的高校在全球、亚洲的排名都很靠前,有大量的国际人才,也背靠中国庞大的市场。在两地人才流动方面,香港政府未来有哪些规划?

聂德权: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约1.6万亿美元,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亦将会是世界人才的集中地。香港特区政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通过政策创新和突破,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包括促进区内人员的便捷流通,扩大香港人才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空间。

另外,香港特区政府亦会通过提升自身发展,吸引海内外优秀的人才到香港工作。

在促进区内人员便捷流通方面,中央有关部门自2017年8月起已陆续出台多项便利港人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涵盖就业、创业等范畴。举例来说,国务院于2018年7月宣布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需办理许可的要求,此外,为促进区内的人才流动和经济发展,香港特区政府亦一直就税务事宜与中央积极磋商。

2019年3月,中央公布了《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居住时间判定标准的公告》(2019年第34号) ,根据公告,无住所个人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累计居住天数,按照个人在中国境内累计停留的天数计算,而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的,不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今年3月召开第二次会议后,公布了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即对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工作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自2019年至2023年,由地方政府按内地与境外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并对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能积极发挥香港在专业服务和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目前正在研究拟推出进一步开放措施,使香港专业人士与企业在内地有更多领域享受国民待遇。《规划纲要》亦支持推动对香港在金融、敎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讯、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并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香港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

内地与香港已经就下一阶段开放服务贸易的工作目标达成共识,包括进一步扩大内地对香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并推动服务贸易开放措施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率先实施。香港特区政府正与内地共同探讨具体措施和落实安排,希望可以尽快取得实质成果。

在吸引人才方面,香港一直通过不同的人才输入计划,吸引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企业家和优才到港工作。《规划纲要》提出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拥有一定优势,包括世界级的科研能力、4所世界100强大学、健全的司法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等。我们更在去年6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为输入内地和海外科技人才来港从事研发工作提供快速处理安排。在培育和挽留人才方面,我们去年8月开展了科技专才培育计划,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就业和培训机会。

我们相信,吸引世界各地更多人才汇聚在香港和大湾区各个城市,并且促进区内人员更便捷流通,将有助整个大湾区的协同发展。

香港科创融入国家创新发展体系

▲▲▲

证券时报记者:此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也重点提到了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走廊。接下来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是否有大的规划?香港未来将如何结合湾区发展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又如何将香港的科技创新融入国家的创新发展体系?

聂德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的创科发展带来难能可贵的机遇。事实上,在创科领域上,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和优势非常突出。香港拥有世界级的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健全的司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而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市场,以及转化科研成果和先进制造的能力。香港能汇聚内地以至全球的创新资源,与大湾区内各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一方面将国际创科企业“引进来”大湾区,另一方面帮助内地创科企业“走出去”,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未来香港特区政府将推进下列工作,积极配合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为香港的创科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和 “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两个国际科技创新平台;

2、支持香港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并在港使用由内地直接拨付的项目资金;

3、促进内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向香港开放;

4、优化管理科研项目所需的医疗数据和生物样本能跨境在香港使用;

5、推出“内地与香港联合资助计划”,以鼓励两地科研合作;

6、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并与深圳科创园区加强合作,发展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7、支持科技初创企业,促进科技人才培育和交流;

8、与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推动“再工业化”发展;

9、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和合作等。

我们会继续与科技部及广东省等相关部委紧密合作,推进在大湾区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工作,落实各项配套措施。

证券时报记者:香港金融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却面临制造业的空心化。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没有制造业,粤港澳大湾区是否为香港的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

聂德权:香港具备坚实的科技基础,拥有世界级的大专院校及优秀的研发人才,加上健全的法律制度及严谨的知识产权保障,为工业家在本地应用研发成果、创造高增值产品、发展高科技制造业提供强大支持。

香港可借助大湾区内的庞大市场、科研成果转化实力和先进制造能力,与香港创科发展优势互补,为香港创科企业寻找更多合作机遇,汇聚人才,促进技术合作、产业互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香港特区政府近年积极推动“再工业化”,发展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为基础,但不需用地太多的先进制造业,以刺激研发需求,并为香港的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

为加速香港“再工业化”的实体发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机遇,香港特区政府会在资金和基建设施方面为业界提供更大的支持。我们会成立20亿元的“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生产商在港设立智能生产线,同时会向香港科技园公司增拨20亿元,在香港的工业区物色合适的土地,兴建专项制造业所需的生产设施。

推动湾区经济协同发展 发挥三地互补优势

▲▲▲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您认为香港可以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使得湾区经济协同性更强?

聂德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就香港的优势而言,我们既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亦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同时在专业服务上享有明显优势。

作为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香港可以将国际联系经验延伸至大湾区,协助引进外资,也可以与大湾区内地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发展机遇,促进区内的经济发展。事实上,香港特区政府在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正是要充分用好香港的国际联系和国际网络,向海外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大湾区。就此,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与广东省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去年和今年分别前赴法国和日本联合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鼓励当地企业把握大湾区的机遇。

《规划纲要》亦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包括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等等。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但可以借大湾区建设促进大湾区内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及资金)高效流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亦可把握大湾区的庞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推动香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包括跨境人民币业务、保险、资产及财富管理等行业。

此外,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及航运中心,在建设大湾区上将担当重要角色。

就航空发展而言,《规划纲要》提出一系列发展策略,在大湾区内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包括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并强化航空管理培训中心功能;进一步扩大大湾区境内外的航空网络,积极推动开展多式联运代码共享;加强空域及空管的协调协作;稳步发展跨境直升机服务;以及发展高增值货运、航空金融及飞机租赁等等。就航运物流方面,《规划纲要》提及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支持香港发展船舶管理及租赁、船舶融资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依托香港高增值海运服务的优势,携手开拓国际市场;以及推动商贸物流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等等。香港特区政府会积极配合相关的发展策略,并与不同业界携手合作,推动大湾区航空及航运的发展。

香港的服务业优秀完善,金融、基建、运输,以至法律、会计、信息科技、环保等一应俱全,无论是国际化程度、服务深度或专业水平都在亚洲数一数二。《规划纲要》支持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研究推出进一步开放措施,使香港专业人士与企业在内地更多领域享受国民待遇。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在《安排》框架下促进本港专业服务进入内地市场,并积极研究和争取以“先行先试”方式实施更多开放措施,使香港的专业服务可以在大湾区发挥所长。

证券时报记者: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金融开放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那么香港和内地在金融合作方面未来有何规划?

聂德权:香港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优势在于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市场、监管制度与主要海外市场接轨、施行法治、专业人才鼎盛、基建配套设施完善,以及信息与资金自由流动。

在这些优势下,香港已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成功发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相继开通,一方面加强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亦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内地资本市场。

大湾区内的金融服务措施建议大致可分为四方面:

在个人层面,我们已在落实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便利化措施方面取得初步成果:自去年起,香港个别电子货币包运营商已实现试点跨境使用,香港居民可以在内地指定商户使用手机进行支付,而营运商亦陆续推广该服务至更多的内地商户;自2019年3月起,香港银行获批推出试点计划,让香港永久性居民可以在有关银行的香港分行,以见证开户方式办理内地开户手续,毋须亲身前往内地。我们会继续与内地有关部门探讨进一步简化开户手续,扩大上述试点范围,以及推出更多跨境财富管理措施。

在金融机构层面,我们会探讨拓展大湾区内跨境人民币业务、扩大保险业务的规模和范围,同时为港资金融机构争取更多在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开展业务的机会。

在企业层面,香港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推动粤企在拓展业务时使用香港的金融服务,包括融资(上市募资、发债等)、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等。

在金融基建层面,我们会善用已建立的互联互通机制,研究进一步扩大金融产品种类,以进一步发挥机制对两地市场的效益,亦会继续优化、探索及开发更多跨境金融服务。

大湾区发展交通先行

▲▲▲

证券时报记者:基础设施“硬联通”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要素高效联通的基础,各方都高度关注,当前大湾区内部“硬联通”存在短板,比如通关方面还是不够方便,因此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聂德权:在交通基建方面,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已于2018年9月投入服务,贯通广州、深圳、香港三个高速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龙头城市。除了使大湾区的快速客运网络更臻完善,推动区内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之外,更通过京广客运专线和杭福深客运专线,将香港连接至首都经济圈和长三角区域,有助增强区域之间的协同效应,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此外,港珠澳大桥亦已于2018年10月开通,车辆取道大桥可缩减往来香港与珠三角西部的行车时间,将珠三角西部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可达的范围,减省陆路客运和货运的成本和时间,亦可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经济、贸易、金融、物流、旅游业等合作。

随着大湾区内大型基础建设相继落成,包括即将开通连接香港和深圳的莲塘/香园围口岸,由香港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将会更为便捷。这些基建不单缩短出行时间,拉近两地的距离,更逐步形成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理想布局,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极为有利的良好基础。

我们亦希望通过各项政策和措施,利用各项交通基建方便市民往来。例如,中国铁路总公司已在不同省市多个港人购、取票流量较大的火车站,设置了可识读回乡证的自动售、取票设备,包括广东省境内高铁车站,以及京广客运专线和杭福深客运专线所有高铁车站,省却以往要在柜台排队购票和取票的时间。目前,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连接西九龙站和44个内地站点,包括6个短途站点及38个长途站点,未来我们会争取连接更多内地站点,例如同属大湾区内的佛山及肇庆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今年3月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后,宣布推出八项政策措施,当中包括分阶段、有序实施港澳非营运小汽车经港珠澳大桥口岸出入内地的便利政策。此外,香港特区政府亦一直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使用港珠澳大桥的跨境车辆配额数目,除了目前1万个经大桥往来香港和广东的跨境小汽车配额外,持常规配额行走落马洲(皇岗)、文锦渡、沙头角的约1.4万辆粤港跨境私家车,已可免手续试用大桥往返珠海口岸,而余下行走深圳湾口岸的约1.9万辆粤港跨境私家车亦已于4月开始可以试用大桥。同时,香港特区政府已于今年4月15日开始,增加额外4500个粤港跨境私家车香港配额,以期进一步发挥大桥的经济、交通和社会效益,积极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香港:创新求变 建立世界级科创中心

推进港澳与珠三角及其他城市的科创合作,成为现阶段大湾区的主要工作之一,而发展科创被视为香港求变的利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重点提及,9+2城市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更好地发挥内地与香港、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的作用,推动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

自林郑月娥2017年7月1日就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以来,一直以发展创新及科技为施政重点,并将科创发展纳入首份年度施政报告,包括增拨研发资源、发展新基建、建立科技集群等,并已拨款1000亿港元以推行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的科创企业。

如今,香港创业氛围渐浓,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一直奔走于各大科创论坛,一场自上而下的创业潮正在香港涌动。

香港正在积极创新求变

▲▲▲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公开场合中表示,香港的“地基”很好,人也很优秀,定可再创辉煌。今天的香港特区政府,已经把创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变化体现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上。2018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拨款500亿港元支持科创项目发展,并公布了一项与河套区开发息息相关的大动作——预留200亿港元用于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第一期开发建设。2018年4月底,港股IPO新政落地,接纳同股不同权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并降低生物科技类公司IPO门槛。2018年5月份,香港科创局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方便快捷提供工作签证,以吸引世界各地人才汇聚香港。

林郑月娥自上任以来奔走于各大科创论坛,展示香港在科创领域的优势与人才储备。5月14日,林郑月娥出席由港府举办的香港桂冠论坛启动礼。该论坛主要是为加强世界各地青年科学家的联系,以支援香港和国际社会青年在科创领域的交流,寻求创新突破。林郑月娥在演讲中强调,香港需要在科创领域奋起直追,也要引发年轻一代对科学的热情,创科发展已经在特区政府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对比深圳,仅一河之隔的香港在第一轮互联网浪潮中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如今如火如荼的移动互联网创业中,香港也更像是“局外人”。相比其金融,香港在科技及互联网领域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中金公司在一篇主题策略报告《三城记》里写到:2013年,香港制造业在GDP中占比只剩下1%,工业急速空心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之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严重偏低,只占整个GDP的0.7%,而深圳则是4%,深圳每千人中研发和技术人员就有17个,是香港的6倍。

有“香港铁娘子”之称的林郑月娥上任后的首份施政报告中立下目标:在2022年本届政府任期结束前,香港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73%升至1.5%,即每年约450亿港元。

为鼓励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香港特区政府在2018年至2019年财年中,对私营企业的研发支出实行了高达300%的税收减免,成立创新和技术风险投资基金,共同投资当地初创企业,向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研究资助局研究基金注资200亿港元。这些举措正在加强香港创新生态系统,并将推动至2022年香港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翻一番,达到1.5%。

“其实香港已经在开始改变,也无需过度看低自己,在科技创新和研发领域香港依然有其专业性优势,有全球最自由的贸易经济体系做支撑,在商务、法律、知识产权方面依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香港科技园也旨在发掘香港青年的创新创业潜力,支持科技研发由校园实验室走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香港科技园科技创业培育计划及企业加速器总监莫伟轩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香港科技园:致力于将香港打造成创客枢纽

▲▲▲

与香港中文大学紧密相邻的就是香港科学园。与深圳福田口岸一河之隔的香港科学园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扶持下建设的科创中心,目的是为香港科创领域的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科学园第一期工程于2004年竣工,目前已建成的三期总占地面积约22公顷。

莫伟轩表示,截至目前,在香港科学园区内,一共有超过700家科技公司,就业人员超过13000人,其中研发从业人员约9000人,占比约七成,创业培育计划毕业公司达到622家,2018年至2019年,香港科学园区内的初创型公司共筹集资金180亿港元,筹集资金额同比增长约五成。

去年财政预算案中提出500亿港元支持本地科创发展,莫伟轩向记者透露,这500亿港元里面有400亿是跟香港科学园非常密切,其中100亿主要放在科学园里面建立两个重要平台——医疗科技创新平台以及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平台。另外100亿中,有30亿港元用作基建项目,70亿港元用作支持园区内孵化器项目和公司,推动智慧园区概念,还有200亿港元用于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第一期的建设。

为吸引高科技人才,香港政府发布了“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以帮助初创型科技公司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通过科技园把高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手续变得快捷方便,大概4个星期就能够在入境处拿到工作签证。

房价和物价是压在港青头上的两座大山,记者在走访香港科技园并从多个渠道得知,为解决高房价带来的人才流入障碍,目前香港科技园正在做园区内配套的人才公寓,预计未来2-3年全部建成,目的也是为了给园区内公司提供更好的人才环境,让他们来香港创业。

莫伟轩表示:“我们重点研究与发展五大科技领域,包括生物医药科技、电子、绿色科技、资讯以及通讯科技及物料与精密工程,致力于将香港打造成为创客枢纽”。

去年4月底,香港资本市场进行了25年以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接纳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IPO,修改了第二上市的相关规则,方便更多已在主要国际市场上市的公司来港进行第二上市,改革后的主板将能聚集更多类型的上市公司,尤其是高成长性创新公司。

无论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金融科技、机器人等领域,还是大的资本市场,我们都能看到香港正在创新求变,积极迎接新经济的到来。

香港创业生态圈氛围渐浓

▲▲▲

2019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为香港,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科创企业,带来了新的政策支持。

香港各界连同港府都在期待,香港可以孕育更多的大疆与商汤

从香港科技园走出去的商汤科技,是香港科学园的第一家“独角兽”,其名字放在科技园网站首页进行展示。“商汤科技是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之一,也是目前园区内初创企业估值最高的,达到350亿港元,已成为中国一流的人工智能演算法供应商。”莫伟轩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2006年,依托港科大的研发累积和导师李泽湘教授的帮助,汪韬在深圳创立大疆科技,如今成为中国无人机行业的领头羊,估值超过200亿美元。商汤科技与大疆的成功,成为香港科技创业的新势头。同一时期,部分香港投资人开始对初创型高科技企业表现出浓厚兴趣。

今年1月份,阿里巴巴香港创业者基金筹办的第二届大型创业活动Jumpstarter创业盛典吸引了众多创新企业,癌症基因检测服务、通过微生物移植改善菌群失调、新零售模式……折射出香港创业氛围的活跃,投资推广署最新调查显示,香港初创企业2018年同比增长18%,达2625家,超过1/3的创业者来自香港以外的地区,主要包括英国、美国、中国内地等,初创公司业务多元,涉及金融科技、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贸、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科技等。

若能将办公场地租金压缩,在港创业成本将会大大降低,也能更多激发年轻人投身于创业中。这几年香港的共享空间越来越多,其间也少不了大地产商的支持,新鸿基、信和集团分别在观塘、佐敦给香港的创业者提供共享空间。此外,位于观塘的腾讯Westart众创空间于2018年8月正式开业,至今已有来自8个国家的70家初创公司入驻。

2017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为青年创业及艺术家提供工作空间,并推出“青年共享空间计划”,在香港政府的号召下,包括新鸿基地产、信和集团、英皇集团等公司在内的1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支持,将旗下的办公空间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优惠租金租给创业者。

据莫伟轩称,截至2018年末,全港产生了大约2600家初创企业,年增速达到18%,香港的初创生态圈逐渐有了起色。

记者在走访香港科技园初创企业的过程中发现,2013年诞生于香港科技园的臻汇科技,被视为香港科技园的重点培育公司。

臻汇科技CEO陈冠东博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臻汇科技的商业模式是——线上商城平台,线下门店服务的运营模式,打造一个围绕车主的销售和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和VR技术改变传统的4S店重资产的销售模式,客户通过登录他们的官网,提供在线预约,VR体验试驾,贷款、上牌、保险等一站式服务,不需要大量人力和线下门店,也无需压库存,压缩中间环节,将销售利润最大化,该公司目前正处于B轮融资当中。

此外,科技园区内还有一家做癌症筛选的生物科技类公司——善觅,其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施明耀向记者表示:“善觅采取的方式独特之处在于用体液进行检测,即当没有肿瘤组织时,以血液来筛查遗传变异,也称之为‘液体活检’,我们目前正在建立亚洲首间液体活检中心,并将于区内领先运用基因组学于个人癌症管理领域上,我们的团队也从最初的3人扩张到如今的30人,科技园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场地进行研发,善觅在科技园内有3个办公场地。”

至于为何没有在内地开展业务时,施明耀补充说,内地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市场,但由于在内地设立的生物科技类公司每开一个实验室或者研发一个项目都需要拿证,过程相对复杂,未来就看大湾区是否对基因检测有一个好的政策,也非常期待。

香港现阶段对创新科技企业最直接的吸引力除了上述高端人才储备、研发能力以外,就是IPO——一条更为通畅和便捷的公开融资渠道。而善觅也是其中一家,将在2年后谋求港交所上市,为公司未来在内地的业务扩展储备粮草。

对于作为国际金融、物流、航运中心的香港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亦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帮助其突破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瓶颈。

基于香港历史背景,香港在语言、文化、金融、法律、国际商贸、物流等方面与西方接轨比大陆更有优势,利用香港去开拓国外市场,会成为内地企业在全球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

而目前,香港其实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科技的时间节点:大湾区战略和“智能时代”新科技变革的双重机会。

香港,一个充满内省与开拓精神的城市

香港以“自由经济体”著称,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也多次视香港为自由放任经济典范。正是由于这种高度自由的经济体质,过去几十年中,香港从一个区域性的金融市场华丽转身,发展成为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

就在内地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时,以金融和地产为主的香港投资人面对这股创新势力显得谨慎而保守。香港与21世纪最大经济变量的互联网科技几乎绝缘,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地已经在移动支付领域遥遥领先世界,而在移动端网游、直播、短视频等各个领域,香港看起来像是一个“局外人”。

香港错失互联网科技,原因在于本身市场规模太小,二是传统金融、地产行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比过重,香港在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辉煌,某种程度上遏制了发展科创的急迫性,三是房价和物价太高。

在走访香港企业过程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街边小吃店还是酒店大堂,亦或是在电梯里,都能听到关于金融业态的相关话题。高度的自由贸易体系让金融的血液似乎渗透在每一个香港人的细胞里,但甚少听到关于创业的话题。

好在香港是一个充满内省和开拓精神的城市,并认识到新科技与新经济已经成为驱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浪潮,并深刻改变人类,发展科创被视为香港求变的利器。

在香港科技园科技创业培育计划及企业加速器总监莫伟轩看来,今年香港为发展科创预留的500亿港元足以彰显政府对科创的重视以及改变决心。港政府还公布了一项与河套地区开发相关的大动作,在新的财政年度,预留200亿港元用于河套地区“深港创新及科技园”第一期开发建设。

除了500亿预算,还实行“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帮助数码港和科技园的科创公司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同时,港交所也推出了港股IPO新政,落实“同股不同权”,并降低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同时还为引进人才配套相应的人才公寓。

而高质量的科技人才为香港快速切入新科技领域打下了基础。香港6所大学中,有5所为世界100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学生占比25%-30%,国外学生占比35%左右,其余为香港本地学生。

从政府力量来看,虽然包括香港科创局、香港科技园以及港交所启动25年来最大力度的一次上市制度改革,表现出对新经济高科技公司的拥抱和决心改革的姿态,但单靠政府力量并不足以改变一个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基因”。

高企的房价、年轻人求稳的心态、相对保守的投资理念和崇尚“专业精英”文化,对“港青”来说,生存、买房是压在头顶上的两座大山,这也是为何香港互联网科技创业土壤相对内地较为贫瘠的另外一个因素。

但也不能以悲观论调定调香港在科创领域的发展,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香港特殊的区位优势,以及人才储备优势。一个湾区的发展最重要的有三:人才、资本、供应链。从人才和资本两方面来讲,香港都已具备,香港能够在特有的条件下,配置全球的创新资源要素,其能力在大湾区里面应该是最强的。香港有一大批的科学家,也有很好的原始创新能力,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大发展机遇下,未来的香港一定会是金融+科创的双轮驱动经济发展。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基金报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 “好看” 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