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8喜欢:9

$恒生电子(SH600570)$

好文裁剪转发;股票未来的预测很重要,而通过历史,研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重要。

恒生电子刘曙峰:金融科技公司的N种“死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包慧 哈尔滨报道 2019-08-29 07:00

...

《21世纪》:恒生电子已经与券商、基金、银行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都有合作,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的科技化需求差别如何?

刘曙峰:资管新规之后,整个金融行业都在向主动资产管理演变,这对机构的核心资产识别能力要求很高,这三类机构各有不同的优势。银行在资金端更有优势,券商则在资产端更有优势,公募基金则是投资者教育做得最好的行业,投资者对基金产品及行业的认知度较高。

但对科技应用的差异主要还不是看牌照,而是看业务。你做的是零售业务还是资管业务?不管是在资产端还是在负债端,谁能更好的应用科技的力量去识别底层资产的风险、去了解客户、去完成高效率的匹配,谁就抢占了先机。

//风险、客户这个观点我觉得抓到了本质;

《21世纪》:传统金融机构和新金融巨头近年都在发力人工智能,恒生电子在人工智能上有什么计划?

刘曙峰:人工智能之所以在最近几年发展很快,是因为深度学习背后的大数据、计算能力在指数级增长,神经网络等技术也进入新发展阶段,因此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商用,目前可能很快可实现大规模应用。

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如何应用,这之间也有很大的鸿沟,过程常被称作工程。

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在各个行业得到应用,还需要工程的过程,我们今天发布的数据中台就是一个工程化应用平台,既是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落地的工具,也是算法研究的工具。

//这是2019年的文章,的确AI在金融科技早已是高频词了,去年只是更广泛的被普及了。工程这个概念很重要,事实上去年CHATGPT出现到目前,就A股公司,在应用层而言,几乎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通过AI能够在财务上有明显的表现,落地肯定已落地应用了,但对于员工效率的提升,到财报上有体现,差距还很远。靠效率提升,成本省一千万,这不一定能在财报上体现,多出来的时间,不一定就是干活呀。这并不是量级的差异。

《21世纪》:这一年来,金融科技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恒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刘曙峰:就是建中台,这是我们今年特别重要的变化。比如说财富管理业务,之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客户和营销的过程,接下来更多要关注资产的配置,从客户服务体验提升到客户根本效益提升,客户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收益,而不是服务有多贴心,多简单,多流畅。简单说,就是更多关注怎么帮客户赚钱,怎么帮客户管理和适配风险。

//这段话极其的牛逼,带着闪耀的光芒。从不注重体验到注重,是一种改变或提升,当然像雪球这种体验不断下降的,那是比较少见的。但真正赢得客户遵从,这些还是未触及本质,只有帮客户提升赚钱能力,这才无限接近本质。作为TO B型公司,刘董有这种思考,那公司文化也会得到体现。能帮客户赚钱、提升赚钱能力的产品,不需要推广,B端客户自己都会找上来,毕竟金融行业的大客户也就那么多。个人非常的认同!

《21世纪》: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能给金融业带来很多好处,但会不会带来一些风险?

刘曙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方向是很明确的,在很多领域都有成功案例。

人工智能用于被动投资领域还是相对容易的,但贸然用于金融领域的交易是很危险的事情,目前相关的应用我们还在实验室阶段不断跟踪优化探索。比如说机器是根据统计上的相关性来判断结果,当突然出现系统性变化的时候,所有的相关性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可能导致原本不相关的出现同步共振,这是极度危险的事情,比如闪崩。

//2024年年初应该就是这么回事了。我好像在2月5号上午买了股票,当然只有一点点,但这是我在担保率极低位置时的加仓,应该说我大体上是相信很快会反转的,且会很暴力。当时那种下跌,肯定不正常,不是股票本身好坏或估值高低的问题。这种判断对扛过去还是很重要。

神经网络目前还存在黑箱子,用于实际账户操作的时候危险性很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数据资产的保护,用户的在线行为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到底归属于谁,产权法律层面还没有非常清晰。我们的理念是数据不动算法动,充分尊重数据是客户的、是投资者的,所有的使用都需要得到授权。

《21世纪》: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等都在积极发展金融科技,你对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什么判断,会带来哪些机遇、又有哪些新挑战,你预判行业在五到十年内的大趋势和机会是什么?

刘曙峰:金融科技上半场更多是前端和零售的变化,这部分变化已基本完成。现在进入下半场,要实现业务和风险全面数字化,所以整个系统架构要升级上来。但架构的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前端可以快速试错,基础架构不升级再往后就跟不上了。

有些先行者已充分展现出完成架构升级后的竞争优势。架构体系的数字化可以帮助机构抢占未来五年十年的竞争优势,一两年内看不到,但五到十年可能会极大改变行业格局。

“P2P就是一个混淆了技术和业务的教训”

《21世纪》:现在技术和金融业务的融合越来越深入,您怎么看待金融和技术的关系,恒生电子未来会不会直接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

刘曙峰:科技对金融并不是冲击,而是转型升级的机会,基本的演化规律是从前台往后台,从简单到复杂业务的推进演化过程。

我们不会介入金融业务领域,我认为应该让“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恒生的定位是科技,不碰业务,金融的本质是风险,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做业务是需要持牌的。不能把业务和科技混为一谈,不然就会掉进陷阱里面去。

//有这样的理解,恒生长期看,风险很小,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概率不低!

现在行业里面很容易混淆业务和技术,比如说P2P就是一个混淆的教训,看起来是一个技术的产物,但是忽略了金融业务本质的风险问题,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21世纪》:近期的中美贸易问题,让我们看到科技强国的重要性,恒生是国内金融科技行业的龙头企业,如说五年后公司会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战争中胜出,你觉得赢的关键是什么?公司在今天体量还可能死吗?如果会,是什么原因?

刘曙峰:今天技术的进步非常快,迭代也非常快,我们被市场看好,更多是因为技术的力量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越来越重要这样共识的形成,不在于恒生做得有多好。

//从我在不同场合看到的刘董的一些发言,的确非常的低调和谦虚,目前我唯一不太放心的就是刘董为首的这批核心高管层,持股比例太低了。要是刘董有个10%都要好多了。人性毕竟太深了。他们加起来这么少的股权比例,到底凭啥会主动把公司越搞越好?当然他们也受益,但跟这个社会的普遍环境对比,或放到A股普遍的违法获利相比,也太高尚了点。

企业的消亡是大概率事件,企业的生存反而是不容易的事情。在技术迭代越来越快的背景下,企业平均寿命是下降的,一个行业在五年之内都会变好或者变得面目全非,每一家企业都处在危与机迅变之中。

如果未来恒生会死肯定死在跟不上市场,没有抓到技术变化的趋势,或抓错了方向,这是一个死法。忘记了客户第一的初心也会死。第三个死法是没有解决好组织发展和员工激励的问题。当然还有第四种、第五种、第N种等一万种死法。

《21世纪》:上一次在公司里发火是因为什么事情?

刘曙峰:最近一次的发火,是因为客户第一的价值观的问题,看到一些没有把客户放在第一位的现象,企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似乎已经动摇了这个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有些淡了。

《21世纪》:目前最焦虑的是什么事情?

刘曙峰:还是客户第一没有做到位。公司大了,这个价值观如何传承落实,这是我目前最焦虑的事情。恒生有20多年历史,我个人的使命是推动恒生在新时期还要有持续变革自己的能力,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始终站在技术的前沿。

//刘董有些管理哲学,说法很简练但非常能抓住关键或本质,非常的牛逼!2010~12,公司曾经出现了管理上的改向或插曲,方汉林后来居上当了3年CEO,2012年刘董居然退出了管理层,如果后面没有得到改正,一直是方主导,恒生100%是另外的模样了。具体当时发生了一些什么,不得而知,但事实上2013年刘又回来当CEO了。近期公司CFO也是二次上岗,这是公司习惯或文化吗?错了再改。

《21世纪》:最近在读什么书?闲暇时间怎么度过的?

刘曙峰:最近在看大学的高等数学。我希望能更好理解模型,建立模型思维。认知无垠的宇宙和世界需要突破个人的限制,唯一可能性工具就是借助数学模型,否则你的认知都局限于你的经历和过去,无法想象无限的概念,算法可以提供一个工程师认知世界的方式。

//太特殊的癖好了,真没看到过哪个公司董事长看高数的。HW任总好像也看类似的书。

《21世纪》:能否讲一个在公司创业中令您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

刘曙峰:早期的艰苦创业时期跟客户一起睡机房的艰难历史,这种创业精神的重点不是打鸡血,而是你做出一些事情,能改变一些东西。我把恒生电子的使命感归结为工程师精神,数字世界是由工程师定义的,创造更好的改变,跟我们最早的创业初心一脉相承。

一个真正的工程师会有这样一个动力在,改变自己改变同伴改变世界。我最初是一个工程师,现在也还是一个工程师,这两年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不是研究机构,我们是一个面向行业的科技公司,本质是用工程的方法去实现万物,是我们价值实现方式。

//后记:这篇文章非常好,这种对答,不是那种单纯的个人传记,或者对老总过往经历回顾总结的文章,那种我看多了后发现,很多事后出问题的人,一样可以包装的非常高大上。而这种对答式的访问,如果看到的都是当时刘董实际回答的,那更能反应他的理念或思考,更真实。

恒生能成为第三方金融科技应用软件老大,肯定需要一些理由或道理的,特别是管理层股权比例很低的情况下。同期创业的,为啥目前差距这么大呢?金证的外部条件绝对比恒生还更好,且同期上市,又有核心实控人,现在一样差距明显。说到底,还是核心管理团队的差距。

全部讨论

05-21 09:13

刘:当前投资界、科技行业之所以如此关注大模型,与这半年多以来,大模型所取得的进展和效果肯定是有关系的,因为效果被大家认为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预期,甚至是超越期望。但它的持续性怎么样,最后能够走到什么程度,以多快的速度应用到各行各业,对于其他行业情况我不太清楚,在金融领域来看,应该说仍然还在探索和实验性阶段,最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能走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还有待观察。
//这也是实话。

05-21 09:11

刘曙峰:
随着金融科技进入3.0数智化时代,公司的业务发展模式、管理机制、企业文化、组织流程建设等需要进一步蜕变,方能穿越周期,实现长期发展。
公司业绩的增长,组织建设的升级,对企业各阶段的支撑和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都是非常关键的。从成立至今,恒生电子总共经历了四次组织蜕变,而在当前的第四次蜕变中,公司建立了“一流组织、一流人才、数智恒生”的发展目标。
其中在组织流程方面,公司以客户为中心,全面推进流程型组织变革以及全面项目化运作,提升公司对于客户需求、产品创新的响应速度。(以为的理解,HW背景的前CFO,核心经验在于HW的项目财经管理做的非常好,项目的概预核决全面提升,这是引进它的重要原因。但同样的理念或方法,能否在不同公司落地,是对空降高管的考验)
恒生电子是由工程师创业的公司,工程师精神是恒生文化的内核。同时恒生电子是团队创业的公司,团队合作成长是恒生的独特基因。内部也会继续弘扬精益求精、持续学习的工程师精神,作为牵引团队的精神动力。
“企业一定需要长期主义的视角,这个是我们需要坚持的。在‘持之以恒,生生不息’的企业精神中,持之以恒表示我们要坚持走向‘成为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的既定目标,

05-21 09:06

近期,刘曙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发展,数智化已成为新形势下金融机构核心业务转型的核心变量,特别是大模型的出现,推动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也推动金融科技进入了数智驱动的“3.0”时代。
由于股价连跌4年,加上今年券商等金融机构降薪等事实,市场主流声音可能在担心恒生业务的空间或成长性了。不过如果真的进入一个新时代,这不但不会没需求,反而可能是进一步大幅提升领先优势的机会
1.0、2.0时代落后于恒生的同行们,3.0数智驱动时代就能追上来?逻辑上这非常的低。中国的乘用车市场,如果不是换成了电动车赛道,在燃油车领域,再给50年估计也很难追。在别人领先优势明显的领域,技术等各种门槛存在的市场,太难追了。
而电动车领域,完全改变了模式,这个毛主席战争艺术高度类似。把不利变有利,主动转变战场的优劣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数智驱动,或者说金融科技的2.0升级到3.0,不是燃油车换电动车,个人的判断。
2.0都玩不好,玩不过,3.0只会更难。

05-22 07:55

刘:
从资产管理端来看,现在很大程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依赖投资经验的积累。在经验和投资经理个人能力的基础上将逐步在投研、投资标的的多样化、投资全流程的风险控制以及投资交易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建设一个全体系的数智化资管平台。
在国外,这样的数智化资管平台能够管理到10万亿美金。当下,我们也在纷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建设这样一个数智化平台。尤其是今天在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技术进步的引领下,我们相信这样一个数智化的资产管理平台有望在未来几年逐渐地成熟起来,能够助力资产管理行业建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体系和平台。

05-22 07:50

2023年11月,刘:目前自主创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系统改造复杂度、基础软硬件质量和性能以及投入成本。
//信创,全面自主化,肯定会很难,因为一旦在单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全国大范围实现,这是在数字化时代,真正把自主权拿到了自己的手上,这能容易?10年或更早些,几乎全是外商产品的天下。

05-21 09:12

刘:金融大模型能落地的场景实际非常多,难点在于协同,特别是数据协同,各种数据如何打通,这是非常具体且困难的问题。 //这是实话。刘是个喜欢讲实话的人

05-21 08:58

非常庆幸,此时预见恒生,恰逢其时,时机上我觉得非常的不错了。当然现在说什么都还早,毕竟股价还在底部。只有未来大赚了,恰逢其时,才有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