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权益基金是一种很差的产品设计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2喜欢:5

我先讲点废话,没耐心的可以直接跳到后面看。

民工在大学的时候,有一堂课主题是《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之谜》。

课本上大致是这么描述的:

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是指封闭式基金的价格低于其资产价值的现象。

封闭式基金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按照传统金融学的观点,在有效市场的前提下,基金的价格由CAPM模型决定,基金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基金的内在价格就等于其实际净值。然而,在实际市场中,封闭基金的价格却长期偏离其内在价格。

主要原因可能有:

1、存在代理成本。如果封闭基金的基金经理业务能力低,道德水平低活着基金的管理费用高,投资就会要求更高的回报率,也就是基金折价。

2、存在税务成本。基金净值中可能包含未非配的利润,这部分盈利需要缴纳所得税,因此投资者也会要求折价补偿。

3、投资者的流动性偏好。由于封闭式基金相较于普通基金的流动性较差,投资者会要求就这部分的流动性进行补偿。

4、投资者的情绪和预期影响。当投资者预期封闭式基金的投资风险更大时,投资者也会要求折价。

后来上雪球,有一位知名的大V老师叫“持有封基”,看他的自我介绍,名字是来自于2007年靠封基赚取了投资上的第一桶金。

如果封闭式基金上市交易,场内确实会有折价的现象,严重的时候甚至打过8折,随着离开放日越来越近,场内的价格会越来越接近真实净值,场内的投资者就可以赚这个差价。

实际上,最早的一批公募基金,比如南方基金发行的基金开元和国泰基金发行的基金金泰,都是规模为20亿的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存续期为15年,全部的20亿份基金单位由发起人认购6000万份基金单位,其余19.4亿份基金单位于1998年3月23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上网定价方式发行,首任基金经理为杜峻;基金金泰存续期也是15年,首任基金经理为徐智麟。

根据《公募基金史话》回顾:在这两只封闭式基金诞生的时候,市场依然保持着“炒新”的特点,把新基金当作股票来炒作。基金金泰基金开元分别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网发行。有数据显示,当时有差不多1600多亿元的资金蜂拥而至,来抢购这两只新基金。而这两只基金的发行规模分别仅为20亿元。交易所采用摇号抽签,2只封闭式基金的平均中签率仅为2.48%。1998年4月7日,金泰上市交易时,开盘即高达1.45元。这意味着,中签的投资者当天就能获益45%。该基金一度连续涨停,5月5日,盘中创出了2.43元高价,累计涨幅高达140%,远远高过基金净值,显示出投资者的不理性,甚至有投资者说基金应像股票一样有“市盈率”。

在证券投资基金诞生的时候,基金管理公司大都选择了封闭式基金。一是因为封闭式基金份额稳定,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而言,比较容易进行资产配置,且可以稳定的获得管理费收入;二是封闭式基金可以在交易所挂牌交易,投资人可以通过二级市场买卖份额。在1998年封闭式基金诞生后直到2001年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成立前,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一直仅有封闭式基金一类产品。

开放式基金的问世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因其份额可以随时申购、赎回,通过商业银行等代销机构即可交易,对于没有证券账户的投资人来说十分方便,而且因为首批封闭式基金在运作中,呈现出较高的折价率,在二级市场卖出往往会出现较多的损失。不在二级市场卖出,又没有其他的方式变现。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开放式基金得到了迅速发展,开放式基金日益成为了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主流类型,而封闭式基金逐步被市场边缘化,陷入了停滞,折价率也越来越高。

在设立封闭式基金的时候,基金管理公司都会设立一个运作周期,例如十年、十五年等。按照当时的设定,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兴业是第一只到期的封闭式基金,到期时间是2006年11月。封闭式基金到期后,基金管理人有三种选择,一是延长期限,继续以封闭的方式持续运作;二是选择清盘,结束运作;三是转为开放式基金继续运作。由于开放式基金受市场欢迎程度远高于封闭式基金,且当时市场又处于牛市环境之中,基金兴业作为第一只到期的封闭式基金,果断选择转为开放式基金,简称“封转开”。

这一段帮那你们回顾下历史,其实现在来看,封闭式基金的折价之谜是很好解释的:就是流动性折价

总而言之,就是买新发的人认知不够,所以买了封闭式基金,真正的聪明人都在场内捡折价的份额。这个其实就有点像债券投资里的骑乘策略了。

我们可以通过上述历史理解封闭式基金的起源,大致能推测:封闭式基金的诞生是由于公募这个产品刚刚引入国内,所以为了平稳运作,在产品设计上做了特殊设置。后来大家发现随时可以申购赎回的开放式基金体验更好,包括现在也是如此。

那么我的问题可以徐徐展开了:

单一资产有个不可能三角:收益性,流动性,波动性。

我们根据上图可以很容易看出,股票和股票基金的优点在于高流动性和高收益,但波动率却不低。

但是偏偏,封闭式权益基金让渡了权益基金的优点——高流动性,成为了一种兼具低流动性、高波动率的风险资产。

请记住,任何东西都是有代价的。有人让渡权利就有人获取收益,请问到底谁获利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基金公司和渠道一起锁定了管理费?

我觉得我说的不一定对,也有人觉得投资者也是获利的一方,因为这种产品设计“帮投资者管住了手”,持有时间长,胜率就好,体验更好。

没错,你见到的所有封闭式基金的广告软文都是这么吹的,这仿佛都成了一门投资者教育的必修课,以长期价值的名义剥夺你资产的流动性,美其名曰“为你好”。

但是,这个产品设计,是违反金融产品天然属性的。这对投资者不公平。

你说指导投资者行为,让投资者管住手,这本来应该是负债端管理环节应该做的事情,不是你资产端管理该做的事情!你凭什么以“为你好”的名义剥夺投资者的流动性权利?

对于封闭式的债券基金,我从来没有意见,人家债券可以拉久期、加杠杆,是真能增加收益,你投股票的权益基金,搁这装什么?

比如现在最流行的三年封闭式基金,或者极端一点,三年定开产品,你对于三年后打开的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预期?你怎么确定三年后市场就在最高点?如果一轮过山车,客户本来中间有机会走的,但封闭了,走不了。那么三年后市场真的在最高点,这个时候你持营怎么做?高点鼓励客户再加仓,还是赎回跑路?

你仔细想想这个模式的商业逻辑,其实除了对公募基金和渠道好,对客户极其不友好,很难自洽。

我们都知道投资者行为和资产配置决定投资者的主要收益,你怎么指望一个简单的封闭三年就决定投资者行为的全部?哪怕是现在主流的权益投顾,鼓励大家长期持有,也给你随时跑路的自由。何况做三年封闭的基金经理,大部分都是质量因子风格,信奉长期持有分享企业成长红利的那一套理论,看好公司、好商业模式、有护城河,对估值容忍度高,背后隐含的风格就是换手率低+不择时。

比如某三年持有期基金,换手率很低(仅为举例,我很尊重这位基金经理):

在该基金经理管理期间,几乎没有仓位摆动,一直是满仓:

我的意思不知道有没有表述清楚:一轮牛市可能并不能持续三年,而打开的时间点对于客户而言,不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时点,你资产端又不择时,其实没办法帮客户拿到最好的收益。

为什么互联网渠道几乎卖不动封闭式基金,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客户的用脚投票。

95后、00后基民可不惯着你,什么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我毕业一两年就有资金使用需求,等你三五年?

再比如这个定开产品,成立时点比较好,第一次三年到期打开的时候翻倍了,爽!

然后开放期同时也是募集期,最高点申购了40多亿,挂在山顶上了,马上明年2月又要打开了,基民一看,上一次申购的亏了40%?

我举例这个产品只是为了举例,不是针对这个产品,就单纯业绩而言,人家第一个封闭期做得很完美,目前净值也是正的。

封闭式产品的逻辑不自洽,显而易见,封闭时间越长,产品设计越蠢;像有一些每季度都开放的,还算是良心产品。

此外,三年定开的持营难度也是很大的,窗口期就那么点时间,互联网客户不可能认账,只有线下的客户上钩。

我的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就是:尽量多做开放式产品,资产端做好资产端的事情,不要干预客户的决定,心甘情愿让一个客户持有开放式产品三年,比你发一个产品锁定客户三年,哪一个对客户更好?请大家扪心自问。

封闭式权益基金,未来很可能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越来越边缘化。

最后再强调一遍,我不反对长期投资,我也知道现在谈长期其实有些拉仇恨了,负债端的久期其实并不长,如果真希望做长期投资,应该从负债端入手,让大家主动长期持有,而不是资产端锁定,让客户让渡流动性。负债端的事情,银行的理财经理可以做,基金投顾也可以做,甚至可以更加个性化。

你们不就是欺负客户不懂吗?

公平,公平,需要公平!

全部讨论

封闭(或长持有期的定开)股票基金理论上就应该有折价,平价买入绝对是吃亏的。当然,还有一类基金,要封闭几十年才能取,居然有人会为了一点点税优平价买入…

2023-11-30 09:13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

2023-11-30 00:06

哈哈,民工老师说得已经很克制了

2023-11-30 20:10

2023-11-30 10:50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1.00,也推荐给你。

2023-11-30 09:53

好多封闭基金,美其名曰替投资者管住手,静等花开,然后封闭了几年,业绩没有做出来,他们管理费收不少

2023-11-30 09:27

从纯理论的角度,封闭期运作可以帮助普通投资者避免myopic loss aversion,这个有理论和实证结论的,不过我们的组合管理水平差了点

2023-11-30 09:15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