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VS新能源,来看看50多位基金经理给出的建议

发布于: 雪球转发:11回复:20喜欢:24

——2023年公募基金一季报精华观点摘要①:中观篇

2023年一季报新鲜出炉,我也是抓紧时间看完了我自己基金池中240多个基金的季报。

几乎每个基金经理都谈到了对chatGPT,上一次这么集中讨论,还是3年前的疫情爆发

本篇摘取了50多个基金经理的行业观点和大家分享,主要包括了人工智能和新能源,还有一些对中特估、地惨、港股的观点,文字略作了精简,希望对大家投资有所帮助!

先看看概述:

·几乎每个基金经理都认为人工智能出现了重要拐点,会改变世界,不管投不投,他们都认为应该加强研究。

·有些基金经理对AI的激动心情感觉都从文字中溢出了,也直言不讳的承认自己卖出了新能源买入了AI;有些基金经理认为涨的太快了,偏炒作;有些经理认为现在买入为时尚早,因为看不出哪些个股会受益。

·许多基金经理认为是资金从中新能源和制造业抽离,去了TMT和中特估,使这些板块出现了明显的跷跷板效益。有些基金经理像是在抱怨,也有些基金经理指出,这其中存在被错杀的机会。

·对于新能源板块,很多经理认为行业景气度依然较好,经过较大幅度回调后,当前估值处于相对低位,交易拥挤度显著降低,配置性价比较高。

·几乎已经没有人谈论系统性行情了,甚至谈论市场风格的人都很少,大家都在讨论结构性行情,讨论极个别行业。

人工智能

银华·唐能(目前第一):人工智能是大家公认的科技未来的重要方向大模型如同给信息科技带来了新的动力系统。资本市场放大了这一轮科技新周期的影响,特别是在早期阶段,科技趋势和主题炒作并存,但是不能因此轻视大模型对全社会的影响,有望成为两到三年科技板块重要的机会来源。

万家·耿嘉洲:2023年一季度市场经历了一次典型的风格切换,随着北向退潮消费白马进入滞涨,市场中的摇摆资金选择了加入AI或对央国企的估值重定价,在这一阶段,尽管产业界已经对大模型产生了足够重视,但大部分资本市场参与者仍然将其视为一个类似去年元宇宙或人形机器人的短期主题投资。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2023年3月是我们印象中产业界和二级市场最火热的一个月——几乎每天早上海外都有新的技术或产品发布、几乎每天下午国内都有新的团队宣布allin AI。

行情演绎到3月中旬后,已经很少再有机构投资者敢断言本次AI技术的进步还是像区块链抑或元宇宙那样的短期主题炒作,持续的逼空行情也倒逼市场摇摆资金开始抛售消费和新能源、加入到AI中去,3月份由于踏空资金太多、市场开始恐慌性增配TMT,所以估值低、位置低的传媒行业成为3月的领涨行业;行至3月下旬,随着一系列消息催化,半导体异军突起,在市场之前就一致预期今年半导体行业基本面将于下半年见底回升的情况下,资金开始不断抢跑。

至3月下旬,TMT行业成交占比一度最高攀升至40%以上,质疑炒作和交易拥挤的声音再次甚嚣尘上,诚然短期的交易拥挤往往意味着风险,但我们更想提醒大家的是:历史规律向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长线成交占比的变化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比如2007年大牛市中,房地产行业成交占比持续在8%左右、钢铁行业的成交占比也有6%左右,而2020年的牛市中地产占比只有2%、钢铁更是连1%都不到;这个世界永远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化,质疑的声音看似冷眼旁观、独立思考,但如果眼光看长一点何尝不是一种守旧傲慢、刻舟求剑?我们要重视市场高估技术短期变化而带来的过热风险,但更需要警惕的是因为低估技术的长期变化而错过一个时代——小机会可以靠勤奋、可以靠小聪明,但大机会还是要懂一些技术、有一些前瞻、持一些信仰的。

相比短期的波动,更应该警惕的是踏空一个时代,我们认为本轮AI的进步是一个不亚于智能手机的创新,其行情持续时间应该是以年计、而不是以天计的,二季度依然相对看好与经济总量弱相关的科技方向资产,对大消费和出口强相关方向仍然保持谨慎。

新华·赵强: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期间,只要开个网站就能股价飙升;2015年股灾前,凡是涉足互联网+、不断并购的公司也能一直暴涨,然而随后的泡沫破灭,投机的人付出了惨痛的教训。

很多人说人工智能是仅次于互联网的第二次革命,会改变人类的方方面面,这次是真的不一样,短期不需要看业绩,要全仓拥抱未来。我们想说,历史虽然不会简单的重复,却会押着相同的韵脚,因为人性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次不一样”是历史上最昂贵的一句话,要对当前市场最热门的潮流保持冷静,要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

如果市场全然不顾业绩和估值,相关板块继续一哄而上,则存在较大的泡沫破裂风险,也会对二季度市场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

我们最看好储能、逆变器、部分光伏配件、海上风电等细分子行业的机会,很多公司动态估值已经处于较低的范围内,2023年该板块成长会超预期。二是疫情结束后的复苏板块,看好次高端白酒和地产酒的弹性。看好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CXO等板块的反弹空间。三是顺周期的与投资相关的高端制造板块。

中泰·姜诚:一季度的市场走势再次证明市场是难以预测的。表现最好的是AI相关板块,这在今年初是想象不到的。就好比去年初我们想象不到俄乌冲突,和后来的疫情。

AI或许是科技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但要搞清楚它对投资有哪些影响却很难。利润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将如何分配?市场当前认为的受益环节是否能如愿受益?它的“智能”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以及渗透率将多快提升?都是很容易让人兴奋、可细说起来又让人不明就里的难题。谈资和投资之间,隔着一道鸿沟。

银华·方建:在投资中,尽管预测是重要的一环,但成功并不仅仅依靠预测,更需要投资者适时发掘市场机会和风险。索罗斯曾表示:“我一般不预测,而是观察市场朝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作出相应的决策。”

多年的新能源牛市在基本面没有明显恶化的情况下戛然而止,这是因为我们投资了泡沫?还是市场喜新厌旧的结果?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过度追逐热点,而要关注产业本身的基本面。新能源未来依然是一个好的行业,但需要擦亮眼睛、精挑细选,选择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和成长潜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ChatGPT的横空出世,有些人视而不见,嗤之以鼻,仿佛无法看到其潜力与价值;而有些人则疯狂拥抱,不问东西,盲目跟风而不考虑风险。正确的做法是认真研究,细致对待。有句古话,“好饭不怕晚”。上车晚并不可怕,最大的风险是不上车或者上错车。

银华·李晓星:AI产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中间也必然会有曲折,包括数据隐私、伦理等潜在风险,可能造成板块后续波动。投资机会上,“卖水人”硬件先行的算力产业链,以及AI为用户赋能的垂直类应用场景值得关注。

目前TMT板块的交易占比已经超过了40%。市场中有不少声音说这次不一样,交易占比创新高代表了主线行情的确立,但我们还是认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过度的热情在某个阶段也总会消退。市梦率投资并不是我们所擅长的,所以一季度对于TMT板块有所减仓。

半导体方面,我们维持看好国产替代方向,全球半导体下行周期接近尾声,经历了过去几个季度的去库存,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重启上行周期,向上弹性取决于下游需求恢复的力度,关注相关左侧布局机会。

华夏·钟帅:人工智能行业的突破性发展从根本上扭转了市场对于经济整体和各行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其他板块成为“提款机”。困扰我们的地方在于目前人工智能相关板块基于逻辑推演的行情,与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自下而上挖掘公司,强调行业长期成长性和企业价值的投资框架并不十分匹配。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对组合持仓进行了调整,组合配置的重心将由新能源转向TMT。

银华·焦巍:具有宏大叙事空间和群众情绪调动作用的行业往往在限定时间内比消费这些通过ROE长坡厚雪投资的行业显得有吸引力的多。但消费行业的价值也正是在不被重视的时刻买入,这种投资方式可能在大多数时间需要忍受寂寞和对市场聚焦点的偏离。

易方达·郭杰:人工智能成为了近期市场最热门的方向。市场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们,最终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可靠回报的还是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无论这个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投资的落脚点还是在商业的本质上,寻找真正能够把技术转化为长期壁垒和回报的公司,否则都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甚至会给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市场在波动的过程中会给我们更好的机会和更丰厚的回报,只是我们需要懂得延迟满足而已。

易方达·武阳:人工智能可能是一次从0到1的革命性变化,但在当前阶段,对于很多具体标的而言,其实还难以评估对其长远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是创造还是颠覆。回顾2000年左右开始的互联网浪潮、2010年左右开始的电动车变革,当时二级市场追捧的很多明星公司,与十年之后真正能成长为所在行业巨头的公司重合度其实并不高。

虽然“低胜率、高赔率”的组合也是一种投资的“次优解”,但我们更倾向于去投资从1到10的确定性机会;但我们也会一直不断跟踪和研究最前沿的技术变化。

景顺长城·鲍无可:当下是AI发展的初期,中国企业处于落后的位置,无论是AI核心模型的研发、新型商业模式的迭代以及底层芯片的制造,我们都希望国内企业能在不远的将来迎头赶上。当前A股市场基本上是基于美股映射在炒作相关题材,对于这样的行情,需要对其可持续性保持审慎的态度。

招商·陆文凯:维持对于软件行业的重点看好,长期来看数字化会成为驱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中短期来看政策引导下的政、企端IT投入的加速将提供足够的需求支撑;但在经过一季度来的持续上涨后,波动风险正在加大。

大成·刘旭:技术进步在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会动摇既有利益,这一过程的实现十分复杂,里面涉及到投资机会,也催生风险。

交银·杨浩:ChatGPT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可能超过移动互联网和智慧手机。因此在社会伦理、信息安全、国际技术合作与封锁、商业现实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我们对过热交易保持谨慎,但长期保持研究。

交银·刘鹏:ChatGPT让人类看到了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资本市场显然需要为如此重大的事件找到一个“发泄口”,所以泛TMT板块成为2023年一季度最大的亮点,对其他板块形成抽血效应,我们没有配置这一板块,对此我们做了一些修正和反思,并且努力完善投资框架,希望下次类似的机会可以有更大斩获。

但从中长期看,我们认为资本市场投资的实质还是业绩及业绩的预期,理论和历史都证明此框架不会因为所处环境和所在市场产生变化。

交银·郭斐:AI将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投资主线,尽管市场短期对此的定价显得过于急切,但从算力到应用,预计会有不亚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级别的牛股长跑出来,挖掘这批公司将会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所在。

中金·朱剑胜:我们降低了TMT仓位,同时加强一部分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处于短周期底部但依然在中周期中部的行业。诚然,AI或许是一个比较大级别的革命性的变化,但我们回顾历史上几次比较重大的科技变革,大部分行业的终局与我们一开始的预测是大相径庭的,其中不乏存在不少的原先的行业龙头在变革中失利从而逐步式微的情况,甚至是每一次的大的变革几乎都会诞生出一批新的受益于时代的龙头公司。从投资角度而言,新的大的产业变革提高了我们产业链的赔率的同时,也会降低我们在选择公司时的胜率,而且情绪高潮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短期胜率的问题。

中欧·刘金辉:人工智能的方向包括大模型和AI+应用。大模型部分,不管是人才还是资金都是巨大的投入,最后胜出的可能是现有的巨头,或者是有顶尖人才、同时有强大资金支持的创业企业,而这说到底就是公司账上有多少现金可以支撑。商业化的核心在于是否能够给客户带来附加值,最优解是成为核心的生产工具,提高产出,AI降本和AI娱乐次之。

另一个是数据要素。数据要素是上层政策支持的,可做的空间很大,A股受益的公司可能也不少。但是短期还需要等待法律法规的落地,比如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更快进入市场,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更受提倡,这个可能还需要政策明晰。

互联网平台受益于网络效应,是一个顶级的商业模式,当然也带来了垄断的问题。只要让发展,还是会带来很好的股东回报。

交银·王崇:持续关注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一轮巨大的产业机会。就目前而言,我们暂时无法预测其兑现的节奏和时间,短期内也很难在A股找到明确受益且估值合理的标的。

在此时间点,我们更愿意做部分优质大盘价值/成长股的中长期股东,经过两年多的持续调整,消费服务为首的很多优质大盘股估值已不再昂贵。随着国内经济复苏,中期提供稳定收益回报是可以期待的。

景顺长城·杨锐文:解决内卷的最好方式一定是做大蛋糕,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我们看到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到来的希望,这毫无疑问将引导更多的科技公司投入到这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中。GPT将替代部分重复性的白领工作已经毋庸置疑了,这犹如当年机器替代简单的体力劳动一样,简单的脑力劳动的替代也正式开始了。

更应该关注GPT能否创造出更多的新需求和新场景。互联网公司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将不得不卷入这一轮AI的大潮中,新一轮的算力军备竞赛毫无疑问已经开始了。

GPT的大爆发,无疑也在加速全球半导体行业加速探底反转的进程。科技巨头的军备竞赛将会推动算力中心的加速建设,应用侧的变化也将刺激终端数量的增长,管道的宽度也需要拓宽,这一切都建立在半导体的基础上。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这也对我国的半导体行业自立自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毫无疑问将加速我们自主可控的进程。

AI包括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大模型的投入、各种行业的新应用等。AI的投资在前期会相对模糊和混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会越来越清晰。我们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关注这一块。

华泰柏瑞·杜聪:人工智能目前更多是主题概念投资机会为主,但未来或会有公司有成熟的产品及商业模式出现,可投资性随时间推移有望不断提升。

2、新能源消纳行业有望迎来加速发展,关注储能、功率预测、现货交易、火电灵活性改造投资机会。

3、光伏。得益于硅料产能释放、组件价格下跌,行业有望迎来1~2个季度的加速增长,直到碰到消纳瓶颈进入长周期增速下移。

4、元宇宙硬件创新。元宇宙硬件销量有望向手机(全球每年销量天花板约16亿部)逐步靠近,且单价有所上升,能看到可能有数百倍的行业成长潜力。

5、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汽车电动化行业的量离天花板或仍有数倍成长空间,只是因为行业降速发展导致贝塔较弱。

6、半导体国产替代。半导体由于行业周期向下的原因,2022年回调较多。如果后续行业周期向上,则有可能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只是目前还不确定时间。

申万菱信·付娟:AI的魅力在于在过去若干年科技对GDP拉动明显放缓的时候,它的出现有望快速地提高很多行业的生产效率,这或将是经济体未来竞争力的真实体现。

从AI三要素:算法、算力和数据这三个角度分析。

算法,虽然短期中国的大模型有差距,但是相信中国公司的差距或将进一步缩小。算力,是目前需要补短板之所在。数据,不管有没有AI,都是值得看好的方向性资产。高质量的语料是较为重要的,谁的语料更为高质,谁将在垂类做出体验更好的模型。目前模型主要基于爬虫数据,但是在某个时点,各种非公开数据,以及私域数据或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至于单一AI风格的切换,猜测一下有这么几个可能:1)监管政策的出台,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对于AI生成内容的监管,一个是对于数据安全的监管,监管有利于产业更良性健康的发展,也或会让市场回归理性;2)经济复苏部分超预期的行业,以及需求超预期的板块出现较高性价比的时候,资金可能重新进行切换;3)出现了新的外围事件导致

中融·周桓(FOF):从3月17日开始,部分成长风格经理开始切换人工智能,至3月最后一周,多数经理已完成切换。对于人工智能,我们持开放心态。技术进步并非一蹴而就,相关个股的短期盈利并不会因为远望而发生系统性的提升,我们尊重基金经理的选择,并关注基金经理的选择是否符合其投资框架,因为赚取框架内的收益更加稳定可靠。

一类是早期布局了这个方向,在投资框架上注重安全边际、注重性价比,在这个阶段有可能做出减仓决策;另一种是近期买入这个方向的经理,他们相信这是一个大的产业趋势,选择方向、尽快配置是更加重要的选择。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前者。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

银华·李晓星:一季度被市场抛弃较多的是新能源板块,新能源板块的交易占比和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偏低的位置。只是市场对于上涨的标的更多地关注利好,对于下跌的板块更多地关注利空。新能源板块的风险因素已经充分释放,目前非常具有吸引力。在一季度我们增加了一些仓位。

电动车方面,整车、电池和中游材料的单位盈利都有所下降,竞争格局也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我们会在盈利能力率先见底的环节寻找机会。

光伏方面,硅料产能的扩张带动产业链价格快速下行,潜在需求在快速增长,这个产业大逻辑并没有发生变化。

风电方面,今年的装机增速值得期待,我们继续看好。

储能方面,行业整体仍然处于爆发期,竞争可能变得更加激烈,但估值分位大幅回落。

国投瑞银·施成:我们倾向于认为2023年全年的行情会更偏成长一些,后续成长的演绎有可能实现虚实的切换,业绩成长股会迎来机会。

海外方面,俄乌战争在年内有停止的可能。如果俄乌停战,对于全球经济是个好的信号,全球经济如果都进入弱复苏的状态,成长股整体也更受益。

今年不少制造业将走过其产能过剩的节点,未来盈利能力不再下滑,具备投资价值。资源属性的上游资源品,由于其长期供应的速度限制,盈利中枢会持续上行。

新能源汽车供给充分以后,燃油车发动价格战的强烈度超过我们的预期。消费者买涨不买跌心态,导致整体汽车销量低预期。从而让上游资源价格回落,也宣告了新能源汽车第二轮放量周期的结束。第一周期是2015年开始,中国政府补贴导致了第一轮增速的爆发。第二周期是从2019年开始,以欧洲市场启动和中国市场恢复为代表。目前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第三周期。预计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以美国市场和全球其他市场销售启动,以及储能爆发作为新增长点,叠加中国和欧洲市场恢复为基石。

第三周期启动的前提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盈利来到低位,估值来到低位,销量处于低位,市场预期到达低位,目前以上条件我们判断已基本具备。上升期的幅度我们还不好完全判断,但是基本是即将迎来新一轮上升周期了。

新能源发电行业方面,硅料价格处于下行通道在去年四季度开始降价。我们看好光伏行业在2023年有较快增长,但由于市场对于放量的预期较为一致,同时对于单位盈利能力的期望较高,整体产业链投资性价比并没有特别高。我们选择其中新技术、低渗透率的公司进行投资。

易方达·祁禾:制造行业一季报不好,一方面有需求预期转弱的原因,比如对新能源车、军工等需求的担心,另一方面有对产能过剩的担心。此外,在市场存量资金切换明显的结构下,过去三年表现较佳的高端制造行业,也成为配置降低的板块。

华夏·李彦:新能车当前位置和2020年末2021年初位置接近,过去2年多板块指数先涨后跌,但是板块业绩过去2年持续保持了50%-100%的复合增长,估值持续消化,当前动力电池板块对应23年普遍在15-25倍市盈率。考虑到未来5年下游新能车和储能持续拉动,保持5年量复合30%-40%增长,单位盈利相对稳定的优质公司当前估值偏低。新能源是当下顺应时代发展的行业,而动力电池正是能源革命的心脏。

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2年全球为10%,纯电动汽车渗透率8%,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刚走过1-10的超高速增长阶段,现在步入10-100的稳定成长阶段。市场短期因为补贴退坡销量一般,竞争激烈,就忘记了行业中期的前景。欧盟议会刚出台法规规定2035年禁止销售燃油车、插电混动车,意味着欧洲的渗透率上限100%,而去年纯电渗透率13%。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上月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谈到2030年美国新能车渗透率要超过50%,而去年仅7%。中国鼓励纯电动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行业的渗透率上限是80%-100%,不是悲观者认为的50%。从今年开始销量还有8-10倍空间,同时叠加智能化,单车价值也持续提升。预计今年纯电动车全球保持30%以上增长。

如果说纯电动汽车是刚步入10到100的青少年初期,那么储能就是1-10阶段的婴幼儿,储能行业在全球蓬勃发展,未来5年量复合增长有望达到70%,从中期来看,储能对于动力电池需求的拉动有望和纯电动汽车平分秋色。

南方·钟赟:当前的新能源整体已经超跌,虽然部分环节确实有产能过剩问题,但也有不少环节其实并未出现明显问题,现在市场并不加以区分而是全部一味杀跌,未来随着业绩的持续兑现被错杀的部分还是能出现估值的修复,新能源内部公司之间将来应该是会走出逐步分化的走势。

人工智能的确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但对大多A股公司来说短期还是偏主题性质,相关公司未来的业绩兑现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跟踪,具体到公司层面未来到底谁受益谁受损当前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在尚存众多的不确定性的时候就以隐含了较高预期的价格去持有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人工智能不应该重视,我们会对这个板块持续保持高度关注。

在经济明确起来之前,我们短期还是会以景气明显占优同时估值也已经合理偏低的新能源持仓为主,同时配业绩较为确定的医药股,另外对于顺周期板块会适当配置一些尚在底部的品种,但还不会大比例配置,后面根据经济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进一步加配顺周期。

鹏华·孟昊:新能源不悲观,国际阵营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贸易争端对出口占比比较高的光储行业来讲,短期会是一个担忧。但从中长期来看,欧美要发展绿色能源,还是必须依赖中国。中国企业也在加大东南亚国家产能布局以及欧美本地建厂的方式来积极应对。

中特估

万家·叶勇:一季度行情更多体现出存量博弈的特征,被强势分流,结构分化极其明显,需要警惕热门主题板块回调风险。

随着长达十年的上游资源行业的产能出清,能源资源行业将进入一个供给硬约束的新周期,上游资源部门将长期处于供给硬约束的环境,未来十年,我们可能会在一个传统资源和原材料持续紧平衡的状态下走向碳达峰。尤其是能源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中长期供给约束的瓶颈更加突出。由于全球环保化、清洁能源化和ESG的进程,化石能源的新一轮资本开支困难重重,中长期供给缺乏弹性将导致这一再平衡周期持续较长时间。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资源品价格上行大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受到需求端扰动或者短期涨幅过大影响,必然会出现回调,有时候这个回调幅度还很大,大到几乎可以让人误以为大宗商品上行周期已经结束。但是,如果从中长期视角来看,大宗商品价格依然运行在震荡上行的区间通道中。后续,随着国内经济逐步触底反弹,资源品的价格弹性将凸显。当前资源股的PB依然处于历史相对较低分位。

此外,资源和原材料等上游行业的产业景气度有望与央国企主题形成高度契合。在国内经济增速中枢下行的背景下,央国企有望接替地产、基建,承担新一轮资产负债表扩张主力军角色。

国企的扩张不是与民企争利,一方面是巩固国家在关键领域的控制权,另一方面是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制造业的短板。比如:1、能源的建设,2、数据基础设施建设,3、包括供销体系在内的基础物资传输网络的重新建立和强化等。

从现实性看,央国企具备扩杠杆的能力。2016年以来国企现金流持续改善、资产负债表持续优化、经营实力大幅提升,国企明显是有加杠杆的空间和能力的。在新的大背景下,国企正好可以盘活冗余资金,接力资产负债表扩张。

从政策层面来看,2022年年中开始,有关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以及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政策信号持续释放。2023年1月份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会议确定了央企考核体系从“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进一步加强了对国企的盈利能力和创现能力的考核,推动国企良性扩张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以来,制约央国企上市公司市值表现的核心基本面因素是ROE表现不佳,很多上游行业央国企ROE较低,除了管理问题外,一方面是因为承担了较高的规范化成本;另一方面,是因为国企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国企估值低不在于利润增长的问题,而在于资产投资回报率长期下行。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现有国有企业股票有较大估值提升空间,1、当没有好项目可以投资时,国企可以选择分红,回馈二级市场股东;2、提升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为能源转型、数字化和制造业升级提供基础服务,获取增量增长空间。

当前上游商品库存总体处于低位,叠加2023年国内宏观周期见底回升上行,需求边际上对于商品价格走势较为有利,预判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上行概率较大。如果这个判断成立,这将对股票市场风格产生较大影响,总体风格上资源股占优。

其他行业

嘉实·王贵重:科技投资最怕的就是没有变化,变化则意味着机会。目前电动车的渗透率刚刚过30%,电动化、智能化对整个10万亿规模的汽车产业带来的重塑,我们坚信孕育着大量的投资机会。

半导体。半导体的逻辑还是国产化比例的提升,但也会面临周期向下的风险。

数字化。数字化的本质是利用技术的手段,提升组织信息计算、存储、传播的效率,这是一个长期向上的类消费行业,在美国是一个和互联网行业一样大规模的产业。在中国,依然处于产业的早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疫情背景下,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而此轮数字化将会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也会给中国公司带来发展的机会。目前整个板块的估值都到了历史最低的水平。

易方达·武阳:以航空出行为首的部分消费行业,其供给格局变化显著、需求受益于疫后复苏,未来基本面将迎来持续修复。继续重点关注上游供需反转的公用事业行业,以及全球衰退方向下流动性长期趋势有望反转的贵金属。

万家·章恒:在国内缺乏“V型”反转、海外有衰退风险的大背景下,动力煤现货价格很有可能出现更大幅度下跌,传统火电业务不仅能够扭亏为盈,而且有希望展现出具备吸引力的盈利能力。国防军工在去全球化的世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拥有较大的成长空间;而该板块受当前市场结构的影响,调整较多。

银华·王海峰:对TMT板块做了较大规模的获利了解。从中期企业价值和经济回暖的预期,适度增加了顺周期偏消费方向的配置权重。二季度,经济情况将持续改善,考虑到去年二季度基数较低的原因,同比增速将更加靓丽。顺经济周期的消费股和周期股可能会有更加优异的表现。

嘉实·蔡丞丰:1.半导体:我们始终认为半导体是科技创新进步的基石,半导体国产化唯有市场化机制和坚持长期投入的企业家精神能持续驱动行业进步,而科创板已成为孕育一批潜力企业的摇蓝。我们预计半导体周期即将见底

2.医药生物:尽管地缘政治因素及美联储加息影响了创新药的估值,但不影响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创新药周期。行业低谷期中,中国创新药企投入一半以上的利润在研发上,已产生从量到质的转变。

3.能源:在地缘政治影响的高油价环境下,不论是新能源的光储投资,或是旧能源的油气投资,能源自主的诉求会带来较长周期的投资需求。市场在追逐ChatGPT热点资产时抛弃了新能源板块的非理性行为,就如同去年三季度半导体及医药板块的抛售,反而造就了难得的机会。我们这时反而应该加大对能源板块机会的挖掘。

中庚·丘栋荣:1、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价值股,重点关注供给端收缩或刚性行业,及其在需求复苏情况下的潜在弹性,主要行业包括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和能源类及能源运输公司,大盘价值股中的地产、金融等。地产供给端收缩确定,毛利率水平回升。需求端企稳回升,结构上将更为利好头部的优质房地产企业。

2、港股中资源能源为代表的价值股、部分互联网股和医药科技成长股。看好的原因有三点:1)估值便宜。2)业务稳健有成长,受益基本面持续改善。如港股中的互联网公司,除业务复苏空间大,政策转为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各家公司理性扩张,更好的把握线上化的长期趋势。3)流动性风险缓释,未来更应关心经济基本面的改善。

3、低估值但具有成长性的成长股,重点关注国内需求增长为主、供给有竞争优势的高性价比公司,主要行业包括有色金属加工、医药制造、轻工、电气设备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机械、农林牧渔等。集采降价等控费政策影响已显著减弱,医药产业继续升级,部分企业、产品具备全球竞争力。今年市场高度关注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有望开启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周期,深入和广泛应用,将对IT产业产生更大、更持久的需求拉动。

银华·李晓星:基本面改善的方向没有变化,整体估值合理偏低,我们对全年收益率乐观。复苏仍然是主线,进入二季度,改善弹性会加大。方向上,最看好餐饮相关链条,白酒、啤酒、速冻、烘培、调味品等供应链,餐饮的恢复是确定的;其次,看好线下场景恢复后,需求相对刚性的医美以及消费医疗板块。

交银·韩威俊:消费的基本面复苏大势所趋,过程可能相对曲折,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我们更加倾向于整个消费或将在2023年上半年弱复苏,2023年下半年开始逐步出现弹性,2024年出现比较明显的复苏。2023年上半年,预计消费行业仍然将出现结构性的行情,中高端的可选消费随着消费场景的复苏而迎来明显复苏,中低端消费可能出现脉冲式的弱复苏。考虑到国内外对于消费行业的持仓比例,在弱复苏的过程中,或将会推动优势行业中优质公司的估值迎来较为明显的提升。

信澳·杨珂:重点关注疫后复苏的标的:1月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叠加春节因素,医院门诊恢复有限;2月和3月开始门诊量及手术量逐步恢复。如果今年不出现大规模二次疫情,很多公司大概率将出现业绩稳步增长的态势。疫情受益的公司除外,22年四季度因为疫情的放开,出现了大家疯抢感冒发烧药的场景,许多人家里囤积了大量库存,这将导致相关公司业绩持续低迷,直到药品被消耗殆尽或者等待过期。

汇安·周冲:2023年的医药板块,业绩上的修复是确定性非常高的;估值上也有望得到修复;我们非常看好。

华安·裘倩倩、刘潇:医药板块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分位,医疗保健作为必选消费行业,人口加速老龄化带来医疗健康需求未来十年保持10%以上增长,医院端门诊在2022年经历冲击,2023年刚需的择期手术与疑难杂症诊疗有望恢复正常,2023年有望在低基数上呈现较高的门诊增长,我们看好医药板块目前的投资价值。

广发·吴兴武: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中药板块相关政策较温和,且短期业绩受益于疫情,在行业层面和企业业绩层面等因素共振下,中药板块走势最强,CXO板块呈现普跌走势。医疗服务板块由于估值偏高、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等因素,总体走势偏弱,创新药企业表现分化较大。

我们认可重仓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和企业价值,但从股价走势和市场风格看,这些竞争力在短期内无法抵御存量市场特征下强势板块对资金的吸纳作用,而走势较强的中药板块在政策暖风的驱动下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时期。

东方红·江琦:我们坚定看好医药行情的持续性。原因有几点:1、2023年常规诊疗需求的提升从3月开始已经大力恢复,后续还有望持续增长。2、政策走向稳定,边际有所缓和。鼓励创新发展的方向不变、对中医药的鼓励在加强,同时加强国有企业参与到医疗服务的布局,进一步增强医院的能力。3、部分低估值的公司走过艰难时期,转型成功,重回增长,估值低,现金多。

融通·万民远:目前医药板块中以CXO为代表的景气赛道股估值大幅调整,同时交易拥挤度大幅缓解,板块风险释放充分,且产业长期成长逻辑并未破坏,估值匹配的优质医药股迎来真正价值投资机会。2023年医药板块在基本面改善和政策边际改善双重驱动下,有望迎来估值提升。

嘉实·王鑫晨:我们再次强调港股的战略性机会。国内经济在2023年坐5望6的增速放眼全球极为稀缺,与海外高利率导致的衰退预期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海外流动性大概率也要进行边际放松。港股2022年受到的重创,就是被这两个因素的压制所致,而这两个因素的反转,也都同时利好港股。

随着重点港股互联网龙头公司在3月底公布的全年业绩超预期,也随着美联储3月底25bps的加息落地,我们认为拐点在2023年第一季度末已经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复苏的态势会越来越清晰,季度业绩将成为港股科技上涨的催化剂。大部分港股科技股仍处在历史估值的底部区间。

人工智能作为年初至今全球最关注的科技趋势,绝不是主题炒作而是真产业趋势。我们认为此次AI变革好比互联网+的划时代意义,将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虽然与美国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追赶的速度同样惊人。A股的TMT板块受人工智能的催化,已经走出了AI+的牛市行情,而反观港股,有资金、有技术、有场景的大模型公司聚集在香港上市,但却并没有产生类似的行情。两边投资者的定价差异体现无疑。我们认为有场景资源的互联网和SaaS行业将最大程度受益于AI+的变革,开源节流,是真正能受益于大模型趋势的企业。

中欧·罗佳明:通货膨胀具有相当的韧性,主要原因为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以及上游部分原材料资本开支缺乏的长期问题。但是随着AI的进步,最终我们有望通过科技手段彻底解决顽固通胀的问题。

但在此之前,我们可能需要承受更高的上游资源品价格,以及更高的货币利率。现金的价值相比过往“零利率”时期大幅提升,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能不断创造自由现金流的生意模式。一味靠牺牲自由现金流以实现未来成长的生意模式将受到更多的挑战,尽快的打平现金流量表将成为更多成长型公司最重要的课题之一。现金的稀缺性也将更快的出清部分“内卷”行业的格局,最终行业内经营更好的玩家将不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因此,我们现阶段的投资策略将有两个侧重点,一方面我们非常重视现金的获取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将继续关注科技行业中可以提升人类效率的公司。

南方·王士聪:外资对于中国长期增长信心的波动,使得港股基本面、估值、流动性波动均较大,这在下行周期和上行周期均适用。因此,考虑到市场大体周期与国内经济同步,我们对未来1-2年港股市场表示相对积极乐观。

结语:下篇我会发一些基金经理的宏观观点,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别忘了点击“评论、点赞、转发”支持一下。


@今日话题 @雪球基金 @雪球达人秀 

#雪球星计划公募达人# #寻找热爱基金的你# #投资理财# 

$中欧丰泓沪港深A(F002685)$ $万家人工智能混合(F006281)$ $景顺长城科技创新混合(F008657)$ 

全部讨论

2023-04-25 23:02

底层逻辑是:看崩实体经济股票!
战术是:谎话说多了自己都信了!
赚钱逻辑是:博眼球躺赚管理费!

2023-04-26 08:40

追涨杀跌是本色,小赚大亏本事大

2023-04-26 07:39

人工智能

2023-04-29 14:52

感谢整理和分享~ 前两天新能源汽车跌得厉害,考虑了一下还是加了一笔。

2023-04-26 09:14

中特估搭台;新能源、新能源智能车科技股行情启动;数字经济是国家战略,高质发展保障,纳入干部考核,是当前和未来市场最重要方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重点在算力,算力核心在光芯片、光模块、超算。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科技股中长期向上,光芯片、光模块、超算等高科技成长优质股中长期走牛是必然趋势。

2023-04-26 00:48

第一个银华唐能,拿其中一个基赌博式梭哈AI,其他基不跟。就这人品,一辈子拉黑,真恶心

看完这么多,你的结论是啥?看的越多,你越不知道如何选择了,好比多空,永远都有理由

2023-06-02 01:09

看完了,还是有启发的

2023-04-30 09:42

谢谢!谢谢!

2023-04-27 22:43

涨多了就要跌,跌久了必然要涨,市场永恒不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