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贝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30喜欢:15
[很赞],在A股赚估值的钱比赚业绩增长的钱似乎更容易,原因正如文中所说的 “A股中大牛股往往属于那些风险偏好高的资金,这一类资金会在早期就将股价打到非常高的估值,导致后来的大部分时候介入的投资者,投资回报率都非常一般”。

热门回复

其实原本A股不是如此的,在13年以前,A股的牛熊市都是高估到低估再到高估,整体上都是如此。
但是13年以后,你很难出现低估,去除今后成长或者zc改变逻辑的因素后,你可以发现就当年业绩而言,很难出现低估,往往一波熊市下来,有价值的价值类中型公司也很难去到13年以前的10倍市盈率或以下的情况,往往最乐观到15倍左右也就到底了。而之前牛熊,绩优股一般在8-50倍之间波动,所以业绩一增长,很容易形成10倍行情。但是自从有形之手加大干预后,往往下跌上涨就变的不顺畅,羊群效应难以持续,所以15倍涨10倍就变成了150倍,而且风格趋向科技类后,往往35倍市盈率就到底了,涨10倍,哪怕业绩翻倍都有175倍市盈率。底部都难言安全边际,不要说高位了。所以关键是有业绩有成长的科技类股成为弱势英雄后,估值区间上移非常多,加上杠杆效应,建仓和出货周期都大大缩短。高估值就让行情非常不稳定,但是让一级市场获得了盛宴。
底部估值价格抬高,更加有利于既得利益,比如大股东,融资方,财务投资者,而对二级市场非常不利,所以长期投资的基石已经很难存在,所以才发明了风口这个词,也就是专注于zc跟风或者海外市场映射投机。
另一方面,就算不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是上市公司业绩始终是安全垫,在内需每况愈下,黑天鹅灰犀牛愈加频繁发生,二级市场无权获得足够安全边际的情况下,只能抛弃传统的价值投资理念,转而进入风口投机(投资首要的是安全边际和价格,投机首要的是量能和时髦)。
当然,当内需(房地产)偶尔复苏时,整体市场就会变好,比如12年下半年到13年3月,14年9月开始到16年底或者18年初(一线城市16年底17年初价格见顶,后续全国有棚户区改造影响,由于金融创新造成的悲剧不能算在内),18年年底到20年年末,这个时间段往往股市内需为主的大多数比较稳定或者能上涨。而内需股票估值长期都相对更合理,业绩更透明,上涨更稳定持久。
恶炒风口,或者跟风外需题材时,股市就两极分化极为严重,而且很不稳定,往往以市梦率预期型难以证伪的炒作为主,估值比较高,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大。

科技股在国内并无多少技术壁垒和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强行炒作,往往都以悲剧收场。上一波13-15年的所谓科技股,传媒,游戏,互联网+,人工智能,环保,互联网金融,哪个现在是好的?能够脱颖而出者,往往都是打着科技的旗号,行着劳动密集型,组装厂的实质。主厂也就如安卓系与苹果的差别,零部件更是如此,这些领域的公司是打出时间差者获胜,成本控制能力强者获胜,而非科技能力强者获胜。但是能消耗大量电力,人力,物力,财力就能拉动gdp,这就可以达到投资拉动,保就业的目的。这可能才是核心看点。而利润历来就不受重视,生产量,gdp,销量才是受重视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越来越用市销率为上涨找理由,因为原本这个就才是目标,熟悉jh经济的人都明白,传统上,工厂单位考核指标里面本来就没有利润概念。中国很多企业都不是靠利润吃饭的,而是靠退税和补贴,做大是核心目标。

你看到了很多现象,但没有看到本质。本质是中国的发展阶段变化了。之前是工业化起飞阶段,实业投资和房产回报非常高。这个时候股市必须很低估才能吸引大量的聪明资金进场。后知后觉的资金进场推动牛市泡沫。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成熟阶段,房产和实业投资回报下降,股市就有更大吸引力了。这时候优质企业很难跌到匪夷所思的一眼低估状态了。

2022-08-14 22:37

说穿了就是大A赚波段的钱收益最大,因为大A大多数股票的K线图皆是周期股呀。

2022-08-14 23:10

起码现在do的资金是这样想的

以前的钟摆幅度太大,现在加了阻尼后没法发现一眼低估状态。实际也算是内卷了,进步的一种提现

我当然信。如果你能找到比股市更好的投资标的当然更好。

2022-08-15 07:53

最大的赢家反而是大小非了,造成他们一旦解禁也急于套现

2022-08-15 07:20

前半段认同,后半段:风险偏好高的机构资金持续买入才催生了估值上天

这种泛泛而谈其实是毒药,历史证明,并没有因为实业不振而让股市出现持久泡沫,而是相当多的老公司陷入晚上煮青蛙。
泡沫只出现于人们的恐惧,对于内卷和传统的恐惧,逼迫着不断寻找新兴的行业。恐惧有多高,那些新行业的估值就能有多高。直到整个经济真正走出泥潭,而不是数据上走出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