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看估值”的投资方法

发布于: 雪球转发:186回复:140喜欢:724

投资体系之十一:不可能三角形3放弃估值

1/5、投资必阙

孙子兵法有个说法叫“围城必阙”,阙,缺口,攻城围住敌人的城池,一定要留下一个逃命的缺口,以防止敌军拼死抵抗。

研究股票也要“围城必阙”,有些人在选股中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又要行业空间大、竞争格局好,又要下游需求向上,价格还又不能贵,这样的公司要么不存在,要么你根本研究不到那个深度,要么是个造假公司。

研究中的“投资必阙”,就是要对投资机会的某一方面宽容,并有恰当的投资方法包容这个“研究缺口”。

我在《怎么获得赚钱的“节奏感”?》一文中介绍过“风格的不可能三角形”,即,任何股票投资方法,都是在“确定性、景气性和估值”中进行取舍

“确定性”是指从“商业模式、竞争格局和行业空间”等维度判断公司未来继续保持增长的可能性;“景气度”是判断公司当前经营状况的指标,包括行业供需关系、公司产能提升或产品接受度,还包括大客户或者其他引发当期业绩大增的因素,等等。

“确定性、景气性和估值”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形,即,任何投资机会不可能三者同时具备,你至少要放弃一个因素,因此形成了三种基本风格:

A、深度价投风格:确定性+估值,放弃景气度

B、行业轮动风格:景气度+估值,放弃确定性

C:赛道配置风格:景气度+确定性,放弃估值


在《景气度中性与“钝感力”投资》一文中,我分析了放弃景气度,只在确定性品种中寻找低估值标的的深度价值投资方法。

这个方法非常适合非职业投资的散户,但它对人性的挑战很大,要求敢于克服下跌的恐惧,还要拥有较强的“钝感力”,要做时间的朋友——虽然最近成了一句讽刺人的话。

相反,很多人在看见股价大幅波动之后,总是怀疑基本面发生了变化,或者忍不住想做个波段,赚点差价。这样的性格并不适合深度价值,只能在其他两种体系中选择。

比如放弃估值的“景气度+确定性”体系。

2/5、赛道股配置

投资就是低买高卖,估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为什么还有放弃估值的有效策略呢?

因为估值是一个主观因素,市场当前的估值代表所有投资者的共识,你认为的低估必然偏离市场共识,所以低估值策略本质上是在下注“市场未来会改变共识”。

举个例子,站在今天的角度,2013年10倍的茅台是低估的,但这个估值只是代表当时的市场共识,认为白酒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行业,买10倍茅台的人只是在预测市场共识的变化。

市场的共识当然也会变化,但这个变化是缓慢的,至少一年以上,所以,低估值策略的有效性与投资久期关系直接,长期而言,低估值是最有效的股票投资策略,但一年以内并不一定。历史回测统计显示,当年增速在40%以上的行业,当年的涨跌与估值无关。

如果你不想当“时间的朋友”,就应该选择“放弃估值,只看景气度和确定性”的策略。

事实上,2020年5月到2021年11月这一年半的时间,整个市场最占优的风格都是不看估值的,以2021年春节为界,前期以“确定性投资”为核心,只要手握大白马,基本躺赢市场;后期以“景气度投资”为核心,只要拿牢几大新能源赛道,也能跑赢市场。

市场的风格是如此,投资者的投资体系也是如此。“景气度+确定性”的体系,有两种:

第一种是“配置策略”:就是拿出一部分仓位,在高景气度的行业、板块或风格中,寻找确定性更高的标的(通常是龙头或白马)进行配置。

最典型的是公募机构,比如去年二季度的新能源行情中,尽管基金经理们的风格、理念、能力圈各异,但出于排名的压力,和追求相对收益的考核机制的激励模式,在赛道风格占优时期,大多数都要对赛道行业进行一定的仓位配置。

这些基金经理此前的研究重点都是消费医药等无关的领域,要配置新能源标的,只能在其中挑选逻辑比较长的,可以拿得住的,无非是宁德时代、恩捷、阳光、隆基,等等,逻辑不用细看,就是一个标准配置,稳定净值用的。

以当时的上游锂资源为例,确定性最高的赣锋、天齐,估值已经是成长股的估值了,但估值低的都是确定性不佳的三线标的。机构想要在此时配置锂资源股,要么放弃确定性,要么放弃估值。

对于大部分公募机构而言,“放弃估值”比“放弃确定性”更容易做到,毕竟美股的“赛道”也大多是高估值的。

所以,赛道股的主升浪往往都是非赛道行业的公募基金买出来的,市场用最简单粗暴的逻辑迅速打动一些业绩落后的基金经理,本质是一轮“贩卖焦虑”的行情。

那么,对于没有排名压力的散户,为什么也要放弃估值呢?

这就是“景气度+确定性”体系的第二种投资方法:产业趋势投资。

3/5、产业趋势投资

传统的价值投资者并不喜欢增速过高的公司,因为高增速不可持续,很难对未来进行判断。但我国尚处于高增速阶段,加上国家主导的产业政策模式,出现了大量短期高增速的行业,即产业趋势。

每一次产业趋势,都造就了一大批翻倍股,“产业趋势投资”也成为一种有代表型的投资模式。

此类公司的投资难点在于估值。PEG估值方法的前提是增速稳定,产业趋势的特点恰恰是不稳定,估值通常是“前高后低”,前期常常持续高估值,一是业绩基数预测很容易保守,二是不断有新的投资者认识到这个趋势而买入,将使相关公司的估值一直处于合理区间的上限。

所以产业趋势的前期刚好可以适用放弃估值的“景气度+确定性”的投资方法。

比如2019年下半年锂电池的趋势刚刚起来,宁德时代还在80元左右,之后股价一路上涨,而业绩一直到2020年三季度,整整一年都是负增长,市场始终有怀疑的声音时,股价估值永远在大部分人认知之前一步。

此外,从资金性质的角度,愿意接受产业趋势早期的高估值,其资金性质,要么是业内人士且非常看好行业前景,要么是风险偏好比较高的资金,愿意承担失败的风险,大部分新的产业机会和牛股都是游资先发掘的。

这个方法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界定“前期”?比如说,锂电、光伏现在还属于前期吗?

说“过了前期”的道理在于,产业链的很多环节产能几年后会严重过剩,股价也整整涨了两年,早就体现了未来几年的业绩;说“仍是前期”的理由在于,新能源车保有量(不是销量)的渗透率才不到3%,绿色能源发电量才不到5%。

就像没有人生病会跟教科书里的标准症状一模一样,产业趋势也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如果是横越十年的大产业趋势,通常又会分成两三段,每一段都有一个阶段性拐点。

以光伏为例,从双碳目标看,产业趋势当然才是刚刚兴起,但从2020年开始的以“平价上网”为核心的阶段,去年底的政策纠偏很可能是这一阶段的拐点。

股价高点与景气度高点不一致,高位无法证实的利好就是利空。虽然当下景气度并未实际下降,可一旦某天增速不及预期或遇到意外事情,市场就会以迅速下跌的走势,确认这一阶段的拐点,股价先跌下来,等待下一阶段的产业趋势——这一等可能就是一两年。

锂电池也是如此,未来可能借某两三个月的销量不及预期而结束这一阶段的投资,本质上都是筹码结构难以支持持续向上的行情。

当然,这一阶段在大行业内部仍然会演绎细分板块的行情,去年10月,虽然锂电、光伏的定价是充分的,而海风因为产业趋势刚刚开始演绎,市场认识不充分,成为新增资金入场的最佳窗口。

再如电池中的钠离子电池,从锂价居高不下且无缓解迹象的角度考虑,产业走势正在加速,未来即使电动车销量下调,也不影响钠离子电池在储能上的应用。

与产业趋势投资类似的是“成长型周期股”的“上行周期”。

成长型周期股是指,在传统的强周期行业中,具有明显的成长性的龙头公司,比如过去几年周期与成长属性双强的万华化学牧原股份三一重工等。

市场给此类公司估值的方法是,周期下行期习惯按周期股定价,周期上行期,又逐渐转换为成长股的定价,这个转换的过程,往往会诞生翻倍大行情,而这一阶段类似于产业趋势,所以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

虽然都是“景气度+确定性”的体系,前一部分介绍的公募基金对高景气板块的配置型仓位,更强调确定性,追求胜率,而产业趋势投资,更强调景气度,追求赔率,胜率一般。

那么,在景气高点配置赛道龙头,要考虑“买在顶部”的风险;而产业趋势投资,也要有趋势看错的应对之道。

4/5、预测与应对

确定性是一个不太变化的因素,但景气度是一个当下的指标,只能跟以前比,拐点只能事后确认。本季的光伏高装机量和电动车高销量,可如果下一季度下降,可能就是拐点,但也可能不是。

当景气度变高时,投资者会线性外推,假设下一季也能持续向好,这就导致股价不但体现当前的景气度,还体现了基于线性外推的正面预期。

实际产业更可能与期望相反,GDP是所有行业景气度的平均值,有多少高景气的行业,就有多少低景气的行业,高景气度向低景气度均值回归的概率更大。

这就导致高景气度行业的大部分投资者,神经都是绷着的,只要行业出现丝毫的景气拐点迹象,股价回落的速度将远远超过景气度的实际回落幅度。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新能源板块主要标的股价回落幅度普遍超过三成,实际景气度的拐点都没有确认。

这就导致大部分产业趋势在上行阶段,都有过一两次数据不及预期而发生的“假摔”。

投资者不但要预测景气度的变化,还要预测市场预期的变化。

想要避免陷入“预期你的预期”的困境,不能仅仅进行“景气度”的定量跟踪,更重要的是跳出预期,进行“确定性”的定性分析。

风电中海缆的需求很好,壁垒高,但毛利也高,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要分析竞争格局的变化,除了跟踪,还要能预判现阶段哪一个因素占主导。

半导体板块行业整体存在“周期性还是成长性”的逻辑分歧,但部分板块的成长逻辑的认知比较一致,比如半导体设备和材料、IGBT等细分板块,主要矛盾是景气度分歧,要预判国产替代的进度进入到高研发壁垒的领域,是否会放缓?

再如高景气行业的上游设备类公司,决定股价的是订单的变化,所以要深刻理解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律,预判所处阶段。

选择“深度价值”的投资体系,你可以“不预测,只应对”;但如果选择了“景气度+确定性”的体系,你就要敢于预测,勇于承担预测失败的风险,并且要有能力有方法降低失败的亏损。

5/5、总结

总结一下“景气度+确定性”的投资体系:

1、如果你不想当“时间的朋友”,就可以选择“放弃估值,只看景气度和确定性”的策略;

2、第一种是“配置策略”:就是拿出一部分仓位,在高景气度的行业、板块或风格中,寻找确定性更高的龙头或白马进行配置;

3、第二种是“产业趋势投资”,产业趋势公司的估值通常是“前高后低”,前期常常持续高估值;

4、不但要预测景气度的变化,还要预测市场预期的变化;既要进行“景气度”的定量跟踪,还要进行“确定性”的定性分析。

好的投资体系需要跟投资者的性格相符,否则,一定是越做越痛苦。

“景气度+确定性”的投资体系,特别是产业趋势投资,你买的是趋势,而不是稳定的利润,总是伴随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投资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所以,产业趋势投资需要的是“二极管思考”,涨得时候要极端乐观,一旦出现可能的拐点,又要变得极端谨慎;但不能“二极管性格”,不能认死理,非黑即白。

做不做“时间的朋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赚的是什么钱,承担的是什么风险,这就够了。

全部讨论

这些年,发现越是复杂的理论,越不实用,投资也一样

2022-04-04 09:05

做不做“时间的朋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赚的是什么钱

2022-04-04 08:46

谈论估值都是会计概念。投资的底层逻辑还公司的每年可以自由用的钱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企业是价值创造,越来越少的企业是价值毁灭。投资是投企业,投企业未来现金流折现。不是有股市也不是投估值。身体不在毛将焉存。除此,都是投机。投机不是这次死,就是下次死,最终结果就是早晚都是死。

2022-04-04 22:51

景气度十确定性,只有在行业估值回到合理时,才是有效的,可行的。2020年至2021年,新能源车大涨176%,目前回调后PE仍在90倍以上,在趋势向好时,也只能20%仓位,新能源车最佳布局时间是2019年年末,目前已不是。景气度只要有重大利空,都是腰斩,缓过劲,都需要2至3年时间,医疗是高景气度行业,2021年集采政策打压,直接腰斩,回撤45%,故景气度行业要在回到合理估值在布局,一般媒体高热度宣传时,基本要减仓,清仓,投资总是逆人性的。中概股,以前是高景气度赛道,王者风范,政策反垄断加美国方面利空,中概股一年多时间回撤60%,再次回到高位,可能要等到2024至2025年啦。投资吃一次大亏,要3至4年才能回过神,人生有时输不起,有多少个3至4年为错误买单,尽量谨慎,时间宝贵,有时需要死多头,有时需要认错投降,是更优的方式。投资是孤独的行为,超额收益来自非共识。

2022-04-04 22:12

理论虽好,但太复杂,不如低估加适当成长,再就是赛道股趋势操做,及时止盈止损。

2022-04-04 09:55

熊市里,才有机会让不可能三角成为可能。

2022-04-04 11:11

作者的文章是用了心的,其实也就是一个关于投资和投机的论述。

2022-04-04 07:17

作者文章每篇都极有深度,值得我深入学习思考。比如最后写道:产业趋势投资需要的是“二极管思考”,涨得时候要极端乐观,一旦出现可能的拐点,又要变得极端谨慎;但不能“二极管性格”,不能认死理,非黑即白。
我认为:这种投资方法是高难度的,即风格与自己性格和投资理念不符,涨时上下波动怎么拿得住?跌时也上下波动又怎么准确判断拐点,确认自己看错了还是对了?博弈的成份很大,猜别人和市场普遍预期是很难的,其实就是“赌”。作者也说了,放弃估值不适合散户,适合机构。因为他们拿别人的钱去赌,心态和行为不一样。
我更欣赏确定性+估值风格,实践中也是这么做的:买自己拿的住的长期优质资产,又是低估的价格分批买的,先占住了高胜率,就做时间的朋友,优质资产本身会增值,万一赛道轮转,还会高估,有高赔率机会。这样的高潮几年不来也没关系,何乐而不为?
感谢作者分享!

2022-04-03 23:03

赛道股投资其实是很靠谱的一种投资模式。全世界大部分投资机构其实都是用这个方法。
只是,赛道也就是行业景气并不是无止境的,总会有到头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毫不留恋的换新的赛道。普通投资者总是在赛道最火热的时候进场,然后期望赛道会继续下去,其结果当然就是亏大钱。然后就吧责任都归结于赛道投资。

2022-04-04 00:38

煤炭就是高景气➕高确定➕低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