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文字回顾】港股新经济机会来了吗?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2喜欢:2

👉点此观看直播回顾

#老司基硬核测评#   

$嘉实港股通新经济指数A(F501311)$    $嘉实港股通新经济指数C(F006614)$   

以下文字来源于@嘉实基金    @嘉实港股新经济   直播文字整理

港股持续低迷的原因?

珈吟:确实我们看到港股市场在过往的一段时间表现可以说用“大失所望”这4个字来形容。尽管在20年底到21年初有一波比较像样的反弹,我还记得当时有机构放言“跨过香江南下夺取港股定价权”,但是在去年下半年的下跌浪潮就是变成了一个小浪而已;更不用说大家最关心的科技板块尤其是互联网版块,很多人都形容说是“史诗级的下跌”;最后到年末,我们看到的是全球主要股市一排名,香港倒数第一。因为过度渴望,所以极度失望。史诗级这几个字可能更多是情绪上的一个渲染,但是市场和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认知确实在发生变化。

随着内地新经济企业、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港陆续上市,近年来港股的企业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改变地产、金融、资源等传统行业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的局面,“科技味”渐浓,科技和互联网企业的股价走势越来越影响到港股走势。市场上的基本声音应该都是想到香港市场首先想到的就是互联网,那么提到互联网就是强监管。确实,头部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基本都是赴海外去上市的,这些公司的表现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另本来就处于下跌通道的恒指雪上加霜了,但是那些在香港上市的国内消费以及一些医疗版块的龙头企业并没有收到监管风暴波及但是也表现不佳。所以,强监管只是一部分的原因,我认为流动性可能是更深层次的影响。由于中国的资本流动仍未完全放开,所以就造成了一个外围市场影响教弱,行业强监管影响较小的一个避风港;而恰恰是由于香港市场的开放,资金的流动自如,市场企业的构成受中美双重影响,才造成了任何国内政策走向与离岸流动性收紧都会首当其冲的影响,这种流动性状况的分化就造成了2个市场表现背离的现象。从中美贸易战开始,市场的避险情绪就在加剧,担心美国进一步限制投资中国,导致机构抛售,市场继续失去流动性,这一连锁反应使得更多机构被迫卖出,从而实现罕见的连续下跌,外资的撤离其实对香港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外资还是港股定价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港股核心资产的所有者,决定的是港股的长期价值。而外资也恰恰是对高估值版块拥有最高容忍度的。所以在全球疫情下,中国经济下行叠加层出不穷的监管风险以及政治风险,外资的风险偏好转移以及香港市场整体的流动性收紧是港股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

美联储加息对港股,还有没有哪些行业有可能有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政策上有没有一些看法?

紫菡:香港市场同时受全球与大陆相对流动性的影响,美国的货币政策会加剧港股新经济板块的波动,根据之前的历史数据和经验,港股通新经济指数往往和美元指数有一定的负相关性。就是说美元指数走强的阶段,港股新经济板块往往出现下跌;美元指数走弱时,港股新经济板块走强。2020年疫情开始到2021年上半年,美联储因为疫情保持宽松取向,美元指数下行,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了港股通新经济指数大幅上行。然而,到了2021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通胀抬头,美联储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港股承压。在美国加息的大背景下,美债利率提升,港股新经济板块很可能受挫。美国货币政策的鹰派预期,是2021年下半年,特别是2022年初港股通新经济指数、甚至整个中国的成长股都有一个大幅下跌、估值下杀的一个流动性因素。后续如果加息力度继续超过预期,新兴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的成长板块,也还是存在新一轮下跌的可能。

珈吟:其实我觉得投资者现在的观望情绪很浓。尽管我们看到了一些监管政策上的边际放松和缓和,不管是网信办的一些约谈信号释放的积极论调,还是出台的一些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是,投资者,尤其是外资希望真正了解监管的边界和规则的含义,希望从执行中感知中国政府对待民企和互联网科技行业的真实态度。中国如何屹立在世界,中国持续的改革开放到底有多彻底,这些才是他们对中国投资预期增强形成的一个前提和基础。我们都讲预期,但是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才是真实的预期,领导讲话的兑现和效果才是真实的预期。市场需要看到更多更有效的信号才能形成下一次的预期,所以我认为市场现在还在处于多重博弈之中,不管是国内国外货币政策的背离,防疫政策的摇摆,中美摩擦的加剧,甚至是全球化下的地缘政治的扰动,短期内还不能形成一个较为明确的预期和方向。

后续对于港股怎么看?

珈吟:港股市场风格分化非常鲜明。港股有一大类是金融地产等所谓“旧经济”,这类价值属性很强;另一类是回港上市的中概股,或者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这部分板块具有很强的成长属性。咱们分开来看。

首先看成长板块,就是咱们的新经济的板块。就如上面所说,整个新兴市场的成长板块和美元流动性的关系很明显,美元的相对流动性对港股的影响会明显强于A股。如果美联储加息力度大于预期或者进程快于预期,那么将对香港新经济板块的估值不断形成冲击。然而,如果美元指数停止了走强的步伐,那么港股新经济板块的底部机会可能更加明确了。实际上,我们从现在欧元区央行的态度看,欧元区货币政策也逐渐鹰派,美元指数上行空间实际上是受限的。叠加现在港股的新经济板块已经几乎都经历过不小的估值调整,在现在的时点,应该更紧密的跟踪港股的成长板块,因为随时都有低位布局的机会。

香港的价值类板块受国内基本面及货币政策的影响可能更大。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货币政策将以结构性宽松支持为主,这对于港股中的金融地产等价值板块都是正面催化剂。所以金融地产等价值板块,在稳增长的基调下会持续有阶段性机会。

珈吟:既然刚刚讲到预期,其实我对港股市场整体的后续并不悲观,反而是乐观的。因为现在最大的预期恰恰是中国的政治。在去年的工作经济提出的稳增长就是今年最大的投资逻辑。而相比于历史上稳增长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年的稳增长我们更多的讲政策讲政治,这个其实对于中国经济,香港市场,中概股都是有利的。今年不止是20大的召开,也是香港回归25周年,稳定中国经济,稳定香港,就是最大的政治条件,所以香港市场我认为相比较于过去,大家对它的信心更应该坚定一点儿。这里给大家灌点儿心灵鸡汤,我之前说过因为渴望,所以失望,那么现在因为失望,反而更需要坚强。今天上午,我还看到CNBC的报道说,华尔街各大投行都积极表示增持中国股票,预计中国政府将支持经济增长。鸡汤灌完了,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市场不会呈现一个单向线性的状态,行业的分化还有涨跌的节奏会比过去更加不好把握,这点现在是业内的一个共识,包括公司内部的同事,都觉得今年的市场比往年更加难以判断。所以我不建议投资者对单一版块进行一个短期波段性的交易,交学费的概率会更大。

港股新经济主题、各个行业的看法?


新经济是什么?

宇轩:其实新经济这个概念确实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读的一些文章里。首先咱们这个指数的新经济是有行业要求的,大部分我认为都是通电的,目前指数的主要行业成分,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性消费、医疗保健业、工业,就都还是偏科技相关,这里面的一些归在消费类的,大多是新能源车、家电、电子烟这样的行业,不是食品饮料类。像我们日常中提到过很多像盲盒、奶茶也经常被很多文章称作是新经济,这个问题我们也讨论过,那些可能更偏向新商业模式。

珈吟:新经济是源于人的欲望的变化、需求的变化,从而产生的新的市场需求。无论是人类的历史演进,还是中国的社会发展、消费升级,都体现了需求的不断变化。过去,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传统制造业、房地产行业。现在,大家基本都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就有了更高层次、更加多样和个性化的需求。解决这些新需求的经济,其实就是新经济。其实新经济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中,我们自身个体行为模式和社会活动的变迁就是新经济的体现。现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其实都浸润在里面,比如早上我上班的时候使用网约车,在车上我会关注一下视频号,一些新闻内容,或者是需要购买一些家用品,中午可能会点外卖,晚上呢就跟大家在线上以直播的形式面对面进行交流。

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肉眼可见的东西。如果再多说一点,我认为新经济还包含一块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未来。为什么我这么说呢?过去,我上学的时候特别爱看小说,尤其是网络小说,里面的各种关于网游,关于科幻,关于未来世界的。你会发现,咦?书里的世界观和内容,现在竟然都在慢慢实现,比如每本未来世纪小说中都会出现的自动驾驶,机器人管家,智能家居;又比如网游小说中的全息影像,电竞比赛等等,都在一步一步的实现。包括去年刷爆的某站博主,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了连某果公司想要做却最后放弃的产品AIRPOWER,一款可以随时给手机充电同时附加各种功能的书桌。所以,决定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的,一定不是走到了哪里,而是想到了哪里,认知先行,后面才是行动。所以这些已经付出行动着眼未来的企业行为,都是我们想要投资的未来,我们想要投资的新经济。新经济并不需要去特意区分新旧,就是一个社会活动变迁,经济迭代的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属于我们的新经济。这个就是我的理解。

紫菡:我理解的新经济,归根到底是新的技术引发的产业变革,这个新的技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现在可能指的是新能源、新的医疗手段、元宇宙等等。新经济从供给端看,来源于科技的推动;从需求端看,来源于人类的需求的进化。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新经济都引发了产业的变革。人类的历史演进,其实每时每刻都在体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的不断变化,新经济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演进。

新经济之所以称之为“新”,是因为新技术催生了新需求,新产业意味着新产品和新模式,分享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量蛋糕。从基本面上看,新兴产业行业处于整体渗透率从0 提升到40%~50%的阶段,行业内大部分公司几乎都可以获得很快的盈利增速,ROE表现不俗。这个阶段行业预期增速极高,因此行业内企业也具有很高的估值,也就说行业享受戴维斯双击。如果从市场表现看,就是行业整体的beta收益大概率能超过全市场回报率。这也是我们布局港股通新经济这个产品的意义,就是我们相信新经济长期一定是具有投资价值的。

互联网

珈吟:其实之前也提过互联网相关的一些内容了,整个版块去年是“失落的一年”。市场的解读主要是归于严厉且密集的监管措施,尤其是平台的反垄断监管将多数人的对整个行业的信仰都有所破坏。那我们先需要抛开现象去看本质。去看一下这个反垄断到底反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具有破坏力呢。其实不止是中国,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欧盟、美国均持续加强针对互联网平台公司、科技公司的监管调查力度,其频率、处罚力度均有所提高。同时,互联网监管的重心随着互联网业态的发展而不断演化,所以互联网板块的估值持续的下行,背后反映的是监管趋严下市场对互联网公司未来盈利前景的担忧。

我们如果从欧美市场经验看,未来互联网行业的监管是一个系统化、常态化的过程,也是推动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互联网公司底层网络仍在,用户需求仍在;强监管背景下并没有改变用户需求。监管大概率下只是影响短期波动,长期的走势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和行业景气度,公司对于技术长期的研发、业务的广泛布局带来的商业化潜力,促使公司长期保值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平台型公司具有一定先发优势,在流量红利日益枯竭大背景下,如果没有颠覆性技术变革,龙头的行业地位很难被撼动。中国现在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兴产业经济兴起的历史进程中,以互联网技术和新技术推动的新经济又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互联网科技资产作为我国的“核心资产”之一,同时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强监管不会是“围追堵截”,而会是“规范引导”。

虽然我们对政策的导向是理解的,市场对政策的解读也是趋于这个方向,也在逐渐形成了市场的没有那么悲观的预期,但是我觉得大家应该要看到硬币的另外一面。这一套政策从2020年底到2021年底逐渐成型,现在也就1年左右,这种复杂的产业政策一旦成型,肯定不会是一个短期立刻能够掉头的一个状态,需要一个周期,从力学角度来说,状态发生后还有一个惯性的存在。当然,资本市场的转向往往是早于这个政策的周期,也不太可能早太久,所以我认为短期内能看到一些我们监管明显的转向和放松还有一些落地的东西也是是不太现实。像我之前说的,政策和讲话不形成预期,落地执行兑现才是。从1月份我们看到的一些公开消息看,领导部门希望这些平台公司加大对硬科技的投资、履行社会责任、促进财富分配的公平性,这些监管的导向会对这些公司形成很实际的影响,可能未来的主流互联网公司都不会以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所以我们市场通常以基本面,财报数据做出估值判断的依据这一个逻辑可能会被破坏。目前的整体局势还是非常不稳定,包括疫情的风险,俄乌的局面,加息的靴子,还有国内放水还有多少空间,这些都会加剧波动性。

长期方向我是乐观的,但是我认为不会出现过去的“鸡犬升天”的现象了,行业内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如同现在的美股科技股一样,强者恒强,商业模式得到验证的公司享受高估值,而其他公司则会被冷落。所以我建议大家对这个行业保持密切的关注度,如果对行业是有研究并且信任产业的发展的话,其实在风险波动中逐步的进行配置不失为一个机会,就像钟摆效应,在波动中它也会摆到另外一端的。

生物医药

紫菡:2021年生物医药板块可以说是“命途多舛”,在医保谈判的压力的下产生了很大的波动,从创新药、IVD到CXO,大部分细分板块都逃不过这轮估值下杀。2022年初生物医药板块,特别是港股的CDMO龙头有一轮深度下跌,也带动了相关指数的继续下探。引发这轮下跌的因素很多,最近的一次是担心中美贸易冲突,有新闻说某CDMO龙头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虽然最后这个此清单被证明非彼清单,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应该是远远小于那个实体“黑名单”,甚至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还是引发了大幅下跌。

2021下半年,特别是2022年初的这轮下跌,一直在不断的地冲击着投资者的信仰。市场谣言也越来越多,最近如果询问周围的亲戚朋友,发现有的朋友可能已经低位“剁手”了,退出了医药板块。现在全市场对整个医药板块信心都非常低落。

但是看基本面呢,真的是医药这个板块有多令人失望吗,其实也不见得。现在有差不多60%的医药公司公布了2021年的业绩预告,从现在我们收集到的业绩预告看,剔除了ST股和中药,预计净利润增速下限平均达到了31%;化药和生物制品达到68%;医药外包也是68%.基本是达到预期甚至超预期的水平。

那是医药板块预期有多差吗?医药的长期预期就看咱们对这个行业的信心了。人类身心健康、寿命的延长、生命质量的提高还是离不开医药行业。所以拉长了周期看,医药这个行业必然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况且,医药是一个科技推动的行业,就意味着长期具有成长性和一定风险性,市场一定还是会给与相对高的估值。即使现在面临疫情的冲击、面临医保基金支出的压力,国家一定是会让好的医药企业活下去,满足中国14亿人口的庞大医疗需求。更何况,医药健康是个非常大的行业,咱们国家也不可能放弃这个重要的战场,龙头企业未来也必须具备与全球同行竞争的实力。

现在全市场对医药板块悲观的程度可以直接从估值看出来。现在中证全指医药的PE是31倍,处在近10年的14%的分位点;特别是中证医疗指数,PE已经基本站在2018年以来的最低点了。而2018年以来,医疗这个板块的预期增速并没有出现显著下降。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的下跌实际上是一轮消化估值的行情,毕竟医药行业已经走了4~5年的牛市,调整也是正常的。所以个人认为,到了现在这个时候,不应该过于悲观,我们现在面临的机会大于风险,因为更多的优质标的没有那么贵了,风险和泡沫都有所消化,整个预期回报率在提升。

新能源车

珈吟:新经济指数里面的其实关于新能源相关板块的表现我整体还是持以非常乐观的态度的。其实就看三个逻辑,第一新能车的销量,第二电池厂的成长性,第三新能车的智能化。

大家如果关注到了,这周一公布的乘联会公布的1月份新能车销量,其实是再度超市场预期,进一步打消了市场此前对22年新能车销量的担忧,从而刺激了连续几天整个新能车产业链不管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市场热情。1月新能车销量达到41.2万辆,超出市场原本35万辆的预期。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16.6%,渗透率仍处于非线性快速提升的趋势中。值得注意的是,咱们指数里面的一个整车龙头的PHEV(就是我们所谓的插电式混动)车型在1月销售7.9万辆,同比提升202%。新能车板块自去年11月底至今,已经持续下跌了有一段时间了,不论是港股还是A股的相关个股调整几乎都超过20%,主要还是源于市场对2022年新能车销量的预期分歧。由于担心锂价暴涨导致新能车涨价,叠加宏观经济环境较低迷,部分投资者对22年新能车销量较悲观。但随着1月份的数据,还有未来消费的复苏,实际上22年新能车终端需求无需担忧。所以,未来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投资机会是比较明确的。

而电池厂的成长性也毋庸置疑。首先随着上游锂矿与盐湖的逐步扩产,22年预计碳酸锂供需维持紧平衡,那么头部的电池厂商,通过自身的议价能力是可以通过长单锁定的方式削弱锂供给与价格上涨的影响。其次,我们也观察到近半年,很多二三线城市新能车销量的渗透率在快速提升,新能车的需求推动也不仅仅是限号、补贴等政策因素,更多的来源于是C端消费者对新能车的认可度不断提升。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和车联网的推进,消费者对新能车的认可再加速提升,并愿意为更好的新能车支付更高的溢价,整个十四五期间电动车的渗透率会加速提升。所以就来到了第三点,新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就直接带动了对电池的需求。中国电池整厂龙头,凭借着先进的生产工艺与严格的成本控制,已经成为全球最优秀的电池生产商。我们可以看到,近期某公司拿到头部的电池大单,也印证了全球对中国电池厂商的认可。电池头部生产商,凭借其长期的技术储备以及对产业链的把控,形成了一个长期的非常有竞争力的优势,这个在中国的所有产业里面是为数不多的一个状态。

同时,市场也逐渐接受汽车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也是必然的趋势。而自动驾驶作为汽车智能化的代表,将大幅提升车载领域里面很多电子器件的使用量,不管是我们说的导航,各种雷达,还有光学镜,需求都是出于一个井喷的状态。而像我们指数里的某光学龙头公司也已经是全球车载镜头出货量的第一,未来凭借其在该领域的深入布局和投入,其车载光学镜业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所以,对于咱们新经济指数里面的相关板块我们是保持一个乐观态度的。

港股的估值、新经济的估值?

紫菡:其实估值是一个很复杂的指标,是不合适以一刀切的思路来分析的。我就分享一下我对估值的理解,仅供参考。

股票的估值到底是什么,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定价的锚,就是投资者评判某个行业或者股票值不值钱的问题。PE是个相对的概念,看绝对值没有太大参考意义。咱们内地的投资者其实很喜欢用PEG的框架来给上市公司定价,就是结合预期增速来定价、给估值,预期增速高的板块估值也高。理论上,在均衡的状态下,PE接近于增速。例如,某CDMO龙头,如果大家预期增速是60%,那么PE在60就是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再比如,对于某银行股,如果预期增速只有10%,那么均衡状态的PE就是10倍左右。当然了,预期也不一定准,万一实际的业绩大幅低于预期,那就将面临估值的下杀。

在参考估值这个指标的时候,如果两个板块或者行业预期增速有巨大的差异,那么是不适合直接用PE来进行相互比较的。同一个板块在不同发展时期,由于预期增速的阶段不同,也是不适合直接用PE来比较的。那么PE适用于什么场景呢?个人认为PE更适用于预期增速没有发生阶段性变化,比如5~10年的时间区间,但是估值水平发生了变化的纵向比较。

比如,恒生指数2002年~2010年估值水平基本在15~20倍,2011年到2018年的估值水平非常低,经常在10倍以下,但是2019年以后估值水平又提升到了10~15之间。这是为什么呢?2002年到2018年,恒生指数的主要成分股是金融地产和能源,2002~2010年这两个板块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期增速块,因此估值水平高;但是到了2011年以后,金融地产和能源行业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预期增速放缓,所以估值整体水平下降。而2018年随着港交所上市规则的变化,大量的中概股和生物医药公司上市,被纳入恒生指数,新经济在指数的权重提升到近50%,这些新经济拥有更高的预期因此有更高的估值,抬升了整个恒生指数的估值水平。

咱们的新经济指数也一样,经过2021年3月的一轮指数方案调整,成分股新经济的代表性更强、预期增速更高,因此指数估值也会提升,那么用现在的PE和2021年3月以前的PE相比得到的结论自然也会有偏差。但是,
2021年3月指数调整以后到现在,新经济成分的基本面预期是没有太大差异的,PE这个指标的是适用的。目前新经济指数的PE是28倍,但是21年3月调整后有40多倍,当前的估值位置显然是更有吸引力的。

实际上,相同的上市公司,港股的估值一般是会比A股低一些。比如同样属于新经济板块,但是港股通新经济目前的估值28倍还是比A股的双创50的52X、创业板的51X要便宜一些。

成分股的纳入和调出?

紫菡:也有投资者关心这个咱们港股通新经济指数的编制方案。首先,样本股必须是恒生综合指数的成分股,并且是港股通标的。然后在这个样本范围内,属于咱们指数定义的新经济的行业分类、符合条件、并且市值靠前的50家公司,可以入选指数成分。大家可以在上交所和深交所官网查到每天的港股通标的名单,有的券商也会公布,大家都可以查到。

我们为什么选择在香港市场构建新经济指数,这与港交所上市规则的与时俱进分不开。在咱们过去的观念里面,觉得这个香港市场所谓的“旧经济”的成分多,似乎不能很好的反映经济发展的阶段。其实港交所在最近5年以来,做了很多上市规则的改革。港交所在2018年调整了一轮上市规则,引导了大量中概股的回归、鼓励了更多的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上市。在2021年11月,又进一步降低中概股第二上市的门槛;2022年,港交所有望推出SPAC上市机制。经过改革,港交所新经济的占比明显提高。

咱们根据这个指数的编制方案,还有港交所的上市规则,可以划出一个潜在标的的大致范围。比较大的一块就是中概股,中概股过去回归的很多都是大型的互联网企业,那未来随着中概股到港股上市条件的放松,从美股回到港股的标的会越来越多,比如说大家熟知的新能源车企业、新能源企业等等。这些标的一旦纳入了港股通标的,也有望纳入新经济指数。新经济指数在不断的更新迭代,把新的、优质的成分不断纳入到这个指数里面来,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指数是会有长期的生命力的。

指数现在每年进行两次成分股的定期调样,调仓日在3月和9月。指数也可能进行不定期的临时调整。下一次指数成分股的定期调整是在今年3月,距离现在还有一个月左右,届时可能还会有回港上市的中概股进入新经济指数。

新经济指数和其他类似指数的不同?

珈吟:其实大多数指数从名字上就可以去判断这个指数的一个风格特征。像我们熟知的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还有恒生科技,包括中概互联网指数等,都是相对比较清晰能给投资者认知的。而新经济这个指数大家可能需要再想一层,到底是哪些公司,为什么选了它们。其实啊,我认为,从指数的构成上面,我们这个指数与其说是一个BETA指数,其实更像是一个港股的APLHA。我们在指数层面上,实际已经帮投资者从行业板块层面进行了配置的优化。之前其实也提到过的相关行业,都是现在市场上最受关注的高景气的产业,标的股票不仅是稀缺,还有很多行业龙头;从行业到股票的选择都进行了优化的配置。所以如果投资者是想选择港股市场进行配置,这个指数包括了现有热门赛道,都是长周期的行业,国家支持的行业,连权重配比都做好,是一个很适合想要投资新经济领域,投资未来产业升级、数字化改革方向的投资者的指数。

投资挑战?港股通指数和QDII、A股指数的区别

紫菡:咱们的港股通新经济是一个纯港股通的指数产品,产品的净值涨跌有时候会和基准指数收益率有差异,从专业上叫跟踪偏离。实际上,市场上大部分的QDII以及港股通产品的跟踪偏离都相对纯A股基金的大。跟踪偏离和结算货币差异、结算机制差异、公司事件、指数调整及基金每日的申赎等因素都有关系。

首先,指数成分有很多公司事件,指数也会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调整。香港和境外市场的公司事件相对比较复杂,比如合并拆分、分红到账时间长、公司派发锁定期较长的特别红股等,甚至有时候出现长期停牌的成分股,都是会对实际指数跟踪带来挑战的。指数调整、基金申赎对跟踪偏离的影响和A股指数基金类似。

以港股通基金为例,港股通的投资渠道的交收规则以及交易日和A股不太一样。港股的交收周期是T+2,咱们A股是T+1。另外,港交所的假期和A股不太一样,港交所在圣诞节、佛诞节等等节日是会放假的,如果遭遇了很强的台风天气也可能放假。港股通的交易是在A股和港股同时开市的时候才开通,只要有一方休市那就暂停了。所以港股通交易日天然少于A股和港股各自的交易日的。

其他QDII基金也类似,在管理基金的时候要考虑交易日、交易交收机制、结算货币等的差异,有的地区还有很长的时差。在通过QDII渠道投资的时候由于没有港股通这个“直通车”,因此投资管理会涉及到货币兑换等操作。

总之,在港股通和QDII指数基金的投资运作中有很多实际问题,是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的,蕴含很多细节。跟踪偏离的控制都是依靠大量非常细致的工作完成的,如果投资者感兴趣咱们可以找机会再仔细聊聊。

对目前持有人的建议?

紫菡:结合我们上面的分析,目前港股通新经济的行情走到这个阶段,虽然我们不避讳的说下行的可能性还是存在,但是应该说下行风险越来越小,上行空间越来越大。现在应该是恐惧心理越来越少的,乐观心态应该越来越多才对。

市场的波动是永恒的,波动才产生机会。在这个复杂的市场参与博弈,不要惧怕风险,面对风险需要冷静的分析其中蕴含的机会,但是同时也要用底线思维考量如果下跌很深,是不是会突破自己可以承受的底线,平衡利弊之后进行投资。不同的投资策略或者不同资产承担的风险不同,未来的预期回报也不同。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要先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水平,投资于高风险资产的比例不要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建议大家在购买基金前先读一读咱们的招募说明、看看产品的直播,对于购买指数基金的投资者,有时间和能力的可以去看看指数编制方案,了解自己投资的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

咱们常说要理性追星、理性购物,买股票、买基金也是一样要理性投资,不要盲目跟风,还是要冷静决策。买定离手以后就调整好心态,无论投资结果是获利还是亏损,都坦然接受。但是短期踩不准波动很正常,我们不妨投资于核心指数,并且把投资期限拉长。市场核心指数在长期实际上就是反映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如果投资期限足够长,我们收获的就是咱们国家发展的红利。

珈吟:其实我觉得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回撤和波动的时候才体现你投资的坚定性,任何一项投资都很难是永远一帆风顺的,目前的回撤就一定是在反过来敦促你去加深对所投资的理解,包括你可能你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你对你投资的行业或者是赛道是否有了充分的理解?你为什么坚信你所投资的赛道会带来长期丰厚的回报?这种坚信是否能让你长期的坚持投入?
现在的自媒体时代,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并且传递的也非常及时。在波动期间,学习+研究往往是最好的镇定剂,如果反思过后,你当时的配置逻辑没有发生改变,其实就不必太过担忧。这个其实也是我们在市场发生变化时候的做法,当市场出现任何波动的时候,我们也会面临同事间的询问,包括宇轩也会经常过来问下跌的原因,怎么看一类的,这个时候我们也是需要去更加深入的去回顾整个投资逻辑,包括长期短期,最后得到一个我们自己也认可的结论。当然,投资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每天我们都需要紧密跟踪市场,但是对于持有人来说,我觉得其实是可以减少看净值的频率,多关心一下身边的生活,反而可能是一个让心里更加踏实的做法。打个比方,大家如果关注了冬奥,可能会看到过去几年满天飞的一些赛事的短视频好像有版权保护了,必须在特有的平台才能看到,又比如最近很火的濛主的讲解也必须注册某平台才能看到。这些其实都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些积极又健康的变化,那这些如果大家更加关注生活就会看到,也会加深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信心。所以,一少三多,少看净值,多学习,多交流,多观察。

以下为补充问题:

场内LOF和ETF区别?

宇轩:

1、   申赎的不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属于开放式基金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结合了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运作特点,投资者既可以向基金管理公司申购或赎回基金份额,同时,又可以像封闭式基金一样在二级市场上按市场价格买卖ETF份额,不过,申购赎回必须以一篮子股票换取基金份额或者以基金份额换回一篮子股票。LOF就是正常的现金申赎

2、   LOF基金交易效率低于ETF,比如深交所的LOF基金当天买入,通常T+1日才可赎回,当天申购,T+2日才可卖出,由于时间差异,导致通常情况下,很多LOF指数基金场内折溢价会比ETF更高些。LOF的报价效率也很低,一天才报几次,甚至有的是一天报一次价。而ETF是每15秒就提供一次基金净值的报价。

3、ETF在申赎上有份额的最低要求,一般至少50万份,有的是100万份起步,起点较高。LOF的申赎门槛较低,一般以1000基金单位为起点。

风险提示:嘉宾发言仅代表其个人观点或特定立场,投资决策需要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全部讨论

2022-02-18 16:45

没蹲到直播的小伙伴,可以收藏这个文字回顾哟!$嘉实港股通新经济指数A(F501311)$ $嘉实港股通新经济指数C(F00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