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情的推动因素

发布于: 雪球转发:61回复:9喜欢:80

市场上涨行情分两种:基本面推动与风险偏好推动。

基本面推动顾名思义就是市场整体盈利能力随着宏观周期波动改善,中长线价值资金入市购买股票,推动市场价格上涨。

最近的例子就是17年,17年是上个地产去库存周期业绩开始兑现的时间点。所以你看到地产的上游金融(银行与保险,哪怕是宇宙第一大行这种权重),内房股本身(融创万科等),下游的建材与周期品(水泥、钢材),地产链更下游的白家电与家装(比如格力索菲亚、金牌橱柜),整体股价都表现强劲。

当然当时属于风险偏好低的结构性行情,跟地产链强势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要你命3000”的小市值品种,反着指数跌。

风险偏好推动,就是市场被某种乐观预期点燃,随着短期的赚钱效应贪婪指数暴增,然后形成“口口相传”的逻辑自证。但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一般没有基本面支撑,只是风险偏好提升,无法形成持续行情。情绪过后,往往一地鸡毛,哪来的回哪去。

比如18年初的创业板突破年线的“大牛市来了”,但是当时中小创商誉雷压顶,与最近美股居然离谱的预期美联储可能下半年连续降息,杠杆牛顶部“加杠杆”炒股,都属于此类。

你会发现纯粹风险偏好推动行情的特点,就是赚钱效应推动下的超跌反弹强脉冲与牛市高位冲顶,炒的不是业绩,也就是EPS提升,而是博傻掏别人口袋或者流动性溢价。

真正的牛市,必须有基本面与风险偏好,双重因素推动,这其实就是“戴维斯双击”型牛市。比如06-07的6000点大牛市中的周期股,14-15年杠杆牛中的中小创并购股,19-21年结构牛的消费、新能源、半导体与周期品涨价“多核发育”。

当然熊市就是这个逻辑的反向。

基本面推动型熊市,如果同时市场风险偏好却很高,会呈现为基本面推动型牛市,但市场风险偏好低的负向走势。也就是基本面型品种下跌,但因为流动性过剩,小盘与妖股垃圾满天飞。

至于例子,看看去年50与2000的走势对比,你就明白了。

风险偏好降低的熊市,但基本面不错,往往都是极好的机会。因为当风险偏好低的时候,股票就属于人人避之的状态,没人再憧憬牛市了,甚至连优秀的基本面都没人看了,往往意味着市场处于大周期底部阶段。

如果基本面与风险偏好双重降低,这样的熊市就是“戴维斯双杀”型熊市,一般都是高位炒完,业绩变差,市场走熊,价格跌起来根本没底。

全部讨论

01-30 13:13

个人说一句,最近创业板跌多了,好多人跃跃欲试抄底捡“带血筹码”。但是感觉看基本面抄底创业板“长期大底”的慎重一些呀。
因为13-15年行情创业板是网络股并购重组行情带动的,19-21年结构牛是新能源等带动的,也就是说创业板之所以会沉寂了三年后,结构牛又涨了三倍,因为指数成分股行业大换血了,而老权重龙头乐视的代码都没了。
当然更本质上创业板跟上证50与沪深300蓝筹不一样,50与300是长期高现金流回报,低成长的蓝筹指数,股息与极低的估值可以看做安全垫锚点。而创业板是个长期低现金流回报,以讲故事为主的成长型指数,你看PE估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现金流股息回报极低,主要收益来源于成长的预期。这点可以看附图。
那么现在有个大问题,未来有前景的成长行业明显是半导体,但是半导体龙头大部分是科创板的,所以好多人觉得创业板跌多了就是“长期底部”了。可是你思考下创业板如果有下一个这种大牛市,还怎么成分股成长型行业大换血呢?这明显是个基本面长期逻辑的问题。
当然你要说严重月线级超跌了,做个反弹,甚至大级别的周月线级反弹,没问题的。当然没有基本面成长逻辑支撑,就算见底了,也很可能会陷入中概互联那种行情的窘境。两年前就说了,中概互联网股那么弱本质上是个成长期过去的问题,你看过去的估值与走势模式抄底,属于路径依赖,当然做技术反弹一样不是不可以,22年10月底正好抓了一波与恒指共振的走势。但是那只是交易情绪与波动,不是交易基本面,这点心里要清楚的。
$上证指数(SH000001)$

01-29 16:01

其实A股这些年如果按照风格来分,其实有三种形式:
成长股风格:结构性或者全面牛市,15年,19-21年
概念股风格:流动性偏好主导的熊市,妖股概念板块满天飞,16年,22年-23年
蓝筹股风格:基本面风格的结构性中性市场,大股涨,小股跌,指数波澜不惊,17年
也就是成长->概念->蓝筹,不断循环。
其实现在市场正在逐渐走17年的行情周期风格,只不过好多人这几年入市的,要不经历过前几年成长股的新能源与半导体行情,与这两年的炒概念风格,没经历过17年当初的大小分叉行情罢了。
$上证指数(SH000001)$

2023-08-06 23:38

任何持续的大级别牛市行情本质上都是中长期基本面行业趋势推动的,不仅美股如此,A股也是如此。
06-10年牛市是周期蓝筹带动的大牛市,你看看当时疯狂的周期品需求与价格就知道了。
13年-15年是中小创互联网科技推动的,一方面是智能产品12年后开始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就是定增并购的百花齐放。
16-17年的蓝筹小牛市,推动的因素是啥?地产超景气呀。周期品进入回暖周期,而内房股彻底涨疯了,带动了产业链上的金融与保险,而地产后周期则带动了格力这样白家电、家装等行业的业绩。
而19-21年的结构牛市,则是多核发展,炒游戏币带来了全球半导体金融化超景气周期,新能源发展进入快车道,白酒等消费进入上行周期,美联储放水则带来了全球周期品的大牛市。于是变成了半导体-新能源-消费-资源,四足鼎立的牛市中流砥柱。
你可以看出,行情最初推动都是以基本面价值为始,高位时才会以不看基本面炒故事为终,绝对不存在一开始就是“炒故事”与“炒估值”的情形。
所以为啥这半年不管是“特估”,还是AI、券商等都带不起来大盘,反而拉他们个股被吸流动性走弱。
因为这些品种基本面本质上是“博弈”,底部是需要产业资金与长期投资资金沉淀出来的,而买这些品种的都想割一波别人罢了,所以能长久吗?最多就是个情绪脉冲。
$上证指数(SH000001)$ $太平洋(SH601099)$

2023-08-13 11:21

补充一下,这些年的复盘来看,市场情绪其实存在PTSD的心理的。
每轮牛市高位泡沫破裂后,都会造成当时的投机参与者短期大亏,然后还会被熊市不断地慢刀割肉,直到再也不看账户了。亏损是痛苦的,经历了这个甚至超过了心理承受阈值的过程,就会造成一种类似于PTSD的长期创伤心理。能接受这个过程,走出来成为专业投资者的,估计连1%都不到。而大部分人则会从对股票“一生推”,变为“一生黑”。
所以你会发现每轮牛市,核心板块都不会是上一轮牛市的那些核心板块,甚至上一轮牛市的很多主力品种,哪怕业绩再好,资金都很难认同,估值也上不去。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上一波牛市的投资者心灰意冷,而推动新一轮牛市的则换了一批新的投资者。
$上证指数(SH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