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4回复:109喜欢:54
作为一个好奇宝宝,我最大的好奇是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很诡异。
比如电子一个一个通过2个相邻的小缝,会在缝后面的屏幕上出现衍射条纹。
这就非常诡异了,这意味电子是同时通过2个缝的,自己和自己形成了干涉,因为前一个电子先到达屏幕,并不会和后一个电子发生干涉,只能是自己和自己干涉。
那电子怎么知道有2个缝呢?
微观粒子在没达到之前就具有提前感知空间的能力?
一个粒子怎么会同时通过2个缝?
微观粒子的波、粒特性超出常规理解。

全部讨论

别去想微观粒子了。我国内领先物理系毕业,也不理解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02-13 18:17

看过一个解释,假设这是一个虚拟世界,当我们没有观测的时候,根本没有真实的光子在运行,它的轨迹还只是程序中的一个波函数,只有当观测发生时,才会根据波函数计算出光子的轨迹,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只不过倒推出来的结果,就像游戏中我们看向哪里,程序就会渲染出那里的景色。

整个量子力学都反常识。。。

电子的本质是一种波,被观测后才坍缩成了粒子。观测本身就是对波的干涉,观测总得发射能量得到能量反馈后,才能获得观测结果。那么电子这种波接受到观测能量后,就坍缩成了粒子。在不被干扰的情况下,电子 光子 这些都是以波的形式存在。

02-13 20:06

【简化再简化】的理解版本:你要忘记电子是【粒子】,直接把电子当成【水波】即可,水波向前【扇形】传播,碰到双缝,后面自动生成【衍射条纹】,水波无需知道前面的路上是单缝、双缝,抑或是3、4、5缝。完毕。

这不是和概率论差不多嘛,两个人抽2个球,其中一个球里面有东西,另一个球里面没东西,俩人无论是同时伸手去抓球,还是先后去抓球,抽中有东西的球的概率都是50%,前提是抓完以后同时打开观测,只要有一个人观测了,另一个人的概率就确定了,也就是坍塌了

你先给讲讲薛定谔方程怎么推导出来的。

02-13 20:39

我的个人理解:波只是我们目前观测手段下的一种抽象;而粒子也是我们目前观测手段下的一种抽象;
比如水银,用通电来观测,它是导体,用流动性观测,它是液体,这俩者并不矛盾,而且导体和液体本身就是一种人为定义的模型;
至于光是粒子还是波?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应该说通过观测粒子的方式去测量,光具备粒子性,通过观测波的方式去测量,光具备波动性;
你有这个矛盾的感觉,是在于你用实体化的“颗粒”的模型来套用光子的粒子性了,然后就定义它一定要“钻”过缝,然后就和波动性矛盾了。光子它到底是啥样子的,怎么运动的,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完全不了解,仅此而已。甚至光是否是“一段一段”的光子构成的,也只是普朗克的理论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验做出来的一种“模型”,并不是永恒真理,只是当前为止最适合观测结果的一种描述模型罢了

02-13 17:50

观察者本身会影响观察的结果

02-13 18:19

物质的底层实际上就是能量波,哪有什么物质?都是能量堆砌出来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