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双星新材:一家“蝶变”的新材料龙头公司

发布于: 雪球转发:70回复:67喜欢:88

年末收官之际,市场的风险偏好急剧降低,不少成长性相当高的绩优白马股,也被砸出好几根阴线,令人颇为无奈。不过这也不用多虑,因为公司基本面是主人,股价则是主人牵着的小狗。小狗不管跑前跑后,总是不可能离主人太远。

周日晚间我看公告发现,双星新材宣布回购股份,资金总额不低于1亿元(含)且不超过2亿元(含),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12元/股(含),未来将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最近几天,双星新材的股价下跌了20%+,投资者该何去何从?管理层是最了解公司的人,回购无疑释放出了“价值低估”的强烈信号。

今天,我们不妨还是从基本面着手,看看这家被市场称为【十年“膜”一剑】的公司,未来的业绩看点在哪里,然后再来判断股价是否被错杀了。

01

“新”属性越来越明显

双星新材是化工新材料细分领域高端PET 膜龙头企业,从聚酯薄膜(常规BOPET)起家, 2014 年和2017年通过两次募资,进军被国外垄断的光学材料、可变信息材料等高端膜领域,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炼出光学材料、新能源材料、可变信息材料、热缩材料和节能窗膜五大业务板块布局,成长为“普膜+功能膜”双龙头。

窃以为,双星新材的“新”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光学膜是光电产业链前段最重要的战略材料之一,国家也多次发文强调。此前,高档光学基膜产品市场基本被日本东丽、美国3M、三菱、韩国SKC等公司垄断,中国则面临普通膜饱和、高端膜不足的结构矛盾。

近年来,双星新材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了国产替代,足见其研发能力。目前双星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复合膜片月产量超百万片的企业,并于2019年成为三星VD光学膜片全球唯一一家战略合作供应商。

其次,光伏和动力电池被视为未来最重要的新能源,亦是政策大力支持和补贴的产业,当前光伏成本降到已足以平价上网。比如大规模的海水淡化、高端钢铁、芯片制造、数据中心等都是耗电大户,如果未来电价足够低将引发能源革命,可能从根本上解放全人类的生产力。

光伏技术的环境友好的特性,更是让各国政府都把光伏项目作为战略重点。双星新材研发的光伏背板基材,为赛伍、福斯特等全球龙头企业供货,全球市场份额超25%,显然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材料。

此外,双星的可变信息材料(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相关)、热缩材料(有望全面取代PVC类产品)、节能窗膜(建筑玻璃贴膜空间巨大)这三个领域,以前均是被跨国公司垄断、价格昂贵的高端膜领域。双星经过多年研发,成了上述细分领域龙头,大幅降低价格,并成功替代了日本东丽等巨头,目前均是供不应求的新材料。

普通聚酯薄膜是一个偏周期性的行业,2010年前后,普膜价格大涨最高卖到4万元/吨,吸引了很多企业在高位大举扩张产能,导致了后面漫长的去泡沫期。

不过,当时双星新材并没有跟风,而是选择了高附加值的光学、新能源等新材料领域进行攻关,十年“膜”一剑,终于形成了挑战国际巨头的核心竞争力,足见公司的前瞻性和战略定力。

从公司业绩构成来看,普通BOPET提供稳定增量,五大新兴产业板块增长率均在40%以上,收入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根据2020 年中报数据,普通BOPET利润占比下降至29.64%,而光学材料、新能源材料、可变信息材料、热缩材料和节能窗膜五大战略新兴业务板块利润占比已达70%以上,预计下半年“剪刀差”继续扩大。

这意味着,随着产品结构升级,双星新材不再是主打普通BOPET的传统化工股,悄然之间已“蝶变”为一家新材料公司。未来随着募投项目逐步落地,功能膜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新材料板块贡献的利润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新”属性将越来越明显。

经过十年“膜”一剑,公司的业务性质变化的同时业绩也持续攀升。公司预计2020 全年业绩有望实现6.68-7.2亿元,同比增长285%-315%。而且连续四个季度业绩超预期,Q1、Q2、Q3、Q4单季业绩分别为0.9、1.4、2.2和2.2-2.7亿元。

窃以为,我们不能再根据刻板印象视之为周期股了,而是一只新材料领域的高成长股。那么,再按照周期股给予低估值,无疑是巨大的误读和错杀。

12月14日双星新材股价报收于8.68元,总市值100亿,我们按照全年业绩中枢值7亿元来推算,公司的估值仅为14.28倍。对于基础化工行业的周期股来说,这个估值算是合理;但对于新材料领域的高成长股来说,这个估值就低得过分了,因为这类公司的估值大多有30-50倍,双星的低估显而易见。

再推演一下,现在已是年末,我们把估值切换到明年去看。双星Q4单季业绩2.2-2.7亿元,取其中位数2.5亿元,即使不考虑新材料板块的高成长性,假设明年4个季度均维持2.5亿元,那么全年就是10亿元净利润,折算成明年的估值仅为10倍。是高是低,一目了然。

02

光学材料品质、规模双龙头

不论是在雪球还是股吧,关于双星新材的讨论都异常热烈,因此我也不啰嗦,重点来聊一下公司最受关注的两块业务:光学材料、新能源材料。

先来看光学材料,双星在这一领域的产品包括光学基材、光学膜片两类。

随着进入信息社会“无屏幕,不显示”时代,光学膜片作为平板显示产业链最前端的材料,市场空间巨大。据统计,光学材料全球需求总量20亿平米以上,整体价值500亿元。仅平板显示用光学膜片年需求就3亿平米以上,年价值50亿元。

大家注意,光学膜片并非简单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核心壁垒是研发经验积累和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高端医疗器械也是如此),注重工匠精神,公司在该行业有25年的经验积累,核心研发员工稳定,才能保持迭代创新,这也是后来者面临的高门槛。

从工艺技术难度来看,光学基膜/材>复合膜>增量膜>扩散膜>反射膜,双星实现了除反射膜之外的产品全覆盖,光学膜片的性能高度依赖光学基膜,后者高度依赖进口,双星通过自主研发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并实现了国产替代,足见其研发能力。

目前,双星新材是国内率先实现复合膜片月产量超百万片的企业,公司2018年开始参与三星光学膜项目调试与生产;2019年,双星的光学膜片成为三星VD光学膜片全球唯一一家战略合作供应商。

成功的背后,取决于公司拥有原料生产-基材制造-光学膜片验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品质非常稳定,同时,公司产能全国最大,能够快速满足三星对复合膜量的需求。

如今国内生产光学膜的上市公司中,激智科技长阳科技被认为是新材料公司,但实际上双星新材才是规模最大,光学膜产品最丰富、最具实力。公司能成为三星战略合作供应商,即意味着三星对双星新材研发技术和产能的认可。(从这个角度看,激智、长阳是新材料公司,而双星不是,是不是太令人费解?)

而这给双星带来的好处也很多。首先,三星复合膜需求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2020年双星新材的供给量有望达30%,未来将达60%。可以理解为,成为三星的供应商,双星能获得最大化的市场份额,并且业绩有持续性。

其次,三星的研发和产品都在最前沿,双星与其深度合作后亦可抢占战略高地,产品研发也能更具前瞻性;

此外,三星的背书,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品牌溢价,今年主动找上去要求合作的企业有很多。

事实证明,除了三星之外,公司开发的光学膜片下游客户还包括京东方、华为、小米、冠捷、TCL、海信、长虹、创维、康佳等。通过与国际及国内大客户的深度合作,公司光学材料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将显著增长,据统计目前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达15%,下游客户有2/3都是世界500强。

放眼未来,市场显示屏的需求将越来越多,三星电子今年三季报披露,三星消费电子产品的销售额刷新了2017年创下的单季最高纪录,智能手机,计算机,电视和其他设备的需求显著增加;此外显示屏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种趋势将对光学膜片提出更多需求。双星新材今年上马了1000万平方的生产大尺寸膜片设备,预计明年一季度投产,就是顺应这种趋势。

光学膜片还是一个拼规模的行业,双星目前年产1亿平方米光学膜项目已经投产,2亿平米光学膜二期项目在稳步推进中,公司的复合膜片在明年上半年投产后产能会提高到500万平方米/月,增亮膜产能提高到800万平方米/月。其它国内产商的规模远不及双星,其后续利润将释放得非常快。

双星光学材料的另一块是光学基材。

公司目前拥有5条光学基膜生产线,每月可生产光学基材10500吨,产量位列全球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约20%,公司下游客户包括:LG、常宝、凯鑫森、锦辉、斯迪克、太湖金张、皇冠等,主要应用于显示领域高端材料。

03

光伏爆发带火新能源材料

过去10年,光伏发电的成本降低了80%以上,大浪淘沙之后终于实现平价上网,市场视之为“能源革命”。中国光伏企业打遍国际无敌手,今年光伏的装机量和股价更是双双爆发。

据国家能源局预测,今年年底光伏发电从规模上将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初步预计今年光伏新增装机可能达到35GW左右,持续8年全球第一。“十四五”期间国内年均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70GW左右,乐观最大值将达到90GW。

光伏装机需求快速增长,将带动背板材料销量大幅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双星对于光伏产业的布局,无疑是非常有潜力的。

双星的新能源材料产品主要为太阳能电池背板核心组件,核心材料为PET膜。2020年光伏背板PET基材需求量约为22万吨,公司产量为6.6万吨,占比33%,领跑同行。2020H1年实现收入2.65亿元,产品毛利率20.5%。

由于下半年光伏装机总量需求快速增长,公司通过内部增效,将月产能从6000吨提高到8000吨,满足下游客户光伏企业快速增长的需求。

公司的新能源材料光伏背板基材,为赛伍、中来、明冠、福斯特、中天、回天、乐凯等企业供货,全球市场份额超25%。双星的大客户中,赛伍的需求量最大,公司供给量占比达70%,同时也是福斯特、中天的主力供应商之一。

上市公司里从事相关业务的有航天彩虹东材科技裕兴股份回天新材等,业务收入也因市场增长而水涨船高。从营收规模和利润率来看,双星大幅领先于其他上市公司。随着未来光伏平价上网带来的高成长,双星的光伏材料销量拥有极高的确定性和增长潜力。

04

多个新材料细分领域龙头

双星的可变信息材料板块业务,主要包括色带打印(TTR膜基材)及光电显示(ITO膜基材)两个系列。2020H1毛利率达42%,三季度毛利率持续上涨。

目前,国内公司做这块业务的很少,双星是细分领域的龙头。双星进入前,TTR基材产品进口价格为6万/吨;双星进入后,凭借过硬品质一举拿下了天地数码(产品渗透率90%)、法国埃尔默(产品渗透率40%)等大客户,成功替代日本东丽,价格降为2万元/吨。目前公司TTR基材产品全球市占率52%。

公司节能窗膜产品种类丰富,售价由低到高分为单贴原色膜、纳米陶瓷系列膜、磁控溅射贴膜三类。2019年节能窗膜销售量6000万平米,市场占比为38%。

目前国内市场PVC热收缩膜使用量约25万吨,PETG热收缩膜使用量约6万吨,因此PETG热收缩膜具有可观的市场空间。公司热收缩材料板块在2020H1年实现营收1.25亿,毛利率27.3%。公司现有5万吨热收缩膜产能,自2020年开始公司已与等食品行业龙头企业顶正(康师傅)、统一、达能达成合作,为其供应PETG热收缩膜。

05

订单充足,产能快速扩张

当前,双星的业务迎来高成长期,五大新兴产业板块增长率均在40%以上。此时产能规模扩张就非常重要了,当年恒力石化也是因为快速释放产能,抓住了炼化的大风口,一举抢占市场份额成为行业龙头。股价也是水涨船高,从低点算起翻了13倍,目前还在持续创新高。

据了解,双星当前产能是56万吨,2021年二亿平米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未来产能可达100万吨,持续提高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未来2年有望保持20%-30%的产能扩张,新增产能全部为高端膜产能。一个细节是,双星的高端产能主要是从德国购买设备,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2024年之后,其它公司想采购的话得排队好几年了。

从上游供给来看,近年由于上游PTA和MEG新增产能较多,库存水平处在高位,未来两年产能还将不断扩张,原料价格相对低位,因此上游企业议价能力处于弱势地位,位于产业链下游的BOPET会相对受益,产业链利润将进一步向聚酯端转移。

从需求端来看,行业整体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价格有望维持上涨态势。下半年以来,BOPET膜价格和价差都快速上涨,三季度价差上涨约1000元/吨,双星产品的平均毛利率也从二季度的19%提高到26%。当前膜材料需求旺盛,当前行业在手订单均在2个月以上,库存处在低位。公司于11 月30日回复投资者也称:“公司订单充足、产销量旺,排产周期长。”

06

机构看好的估值洼地

毋庸讳言,在“蝶变”成为新材料公司之前,双星新材的历史ROE是相对较低的。2018年和2019年的ROE分别为4.3%和2.3%,一个原因是公司新材料业务处于产能爬坡期,更重要的是,公司净资产比较高,资产负债率不到20%,没有通过加杠杆来强行提升ROE(这与很多同行的做法不同)。

从财务数据来看,近年公司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提高现金净回流,2019年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提升516.2%达到10.7亿元。2020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增长65%达到11.0亿元,其中公司Q3单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达5.1亿元,截至三季度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17.1亿元。

接下来,随着募投项目进入战略收获期,双星业绩逐季向好,Q1-Q4单季业绩连续超预期,ROE也持续抬升。

五大新业务高速发展、业务结构升级带来价值重估、财务数据持续向上,在这三方面因素加持之下,关注到公司价值的机构纷至沓来。据披露公司今年已密集接受投资者合计调研14 次,调研机构共89 家,其中不乏人保资产、嘉实基金、博时基金、富国基金、中信资管,券商有中信建投、长江、天风证券等知名投资机构。

中信建投预计公司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98亿元、10.05亿元和12.85亿元,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15.81元/股,距离当前股价(8.68元)还有很大上涨空间。

一个最过硬的上涨逻辑,应该就是低估值。公司14日收盘市值为100亿,以披露的2020年业绩中枢7亿来推算,当前估值14.28倍,远低于新材料板块的平均估值,按照明年业绩估算则更低。

激智科技长阳科技东材科技三家,与双星新材同样拥有光学材料业务,可以选取他们作为参考。2020年一致盈利预期下可比公司的平均PE在36倍,而双星新材才14倍,差距悬殊。

周日晚上,双星新材宣布斥巨资回购股份,资金总额不低于1亿元(含)且不超过2亿元(含),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12元/股(含),就是因为管理层对公司长期内在价值的信心,并且认为公司价值过于低估了。

一般而言,管理层对外表态的价格,都是偏保守的。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可将12元视作锚点,这个价位之下买入,未来盈利的概率很大。

另外还有一点,公司表示,本次回购股份的用途,为用于后期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来源。众所周知,股权激励会有对应的业绩考核,必然是要求在2020年的业绩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而且还是未来三年持续增长。因此,对公司未来业绩心里没底的投资者,其实是大可放心的。

巴菲特说,股价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真正的成长股不会一直被埋没,在新兴产业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双星新材未来的业绩确定性相当高,应该很快会有慧眼识珠的机构来给公司价值重估,填平这个估值洼地,甚至给予一定的龙头溢价,从而实现“戴维斯双击”。

 $双星新材(SZ002585)$   $激智科技(SZ300566)$   $长阳科技(SH688299)$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0-12-16 16:03

马住学习

2020-12-16 14:25

看了这么多篇关于双星的贴子,这篇最有水平了!

2020-12-16 12:44

给我的感觉是公司终于重视市值管理了,会找人把公司的优点摆出来说了,是好事。

2020-12-16 11:44

2星+3星=5星

2021-12-06 23:21

很有前瞻性,即便现在,仍然低估,这是个市场上少有的仍有预期不一致的股票之一,也就是利润来源,挺看好的,谢谢分享!

2021-12-04 18:14

这不晒实盘?谁信呀

2021-12-03 20:01

目前满产满销,订单排产3个月以上;基膜部分给LG等部分做成后道工序的复合膜

双星从最难的基膜开始突破,今年明年一共投产50万吨基膜产能,后年大后年主要是往下游环节复合功能膜从目前1亿平米扩张到10亿平米,实现业绩持续增长。双星和激智科技长阳科技区别在于,后者从简单的单张功能膜开始,双星从最难的基膜开始。双星可以很快挤占下游环节,而下游很难挤占双星的基膜,尤其是双星做的高端基膜。规模和良品率是核心,双星已经突破。$双星新材(SZ002585)$
3,横向五大赛道,纵向三个环节,平台期新材料企业,目前反而估值最低预期差最大。为何呢?因为它从最难的开始之前好几年一直不出业绩,因为技术突破不是那么容易,导致很多人对这个公司印象不好,而技术突破了业绩出来了又不敢相信,加上康得新造假更让人对这个行业避讳。
4,什么时候估值预期差会被填平?持续业绩高增长,大概率就在未来一个季度内。
4,估值能给多高?对于平台型新材料企业,具有定价权,业绩持续高增长,给30倍不算贵,就有翻倍空间。

双星新材预告,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9.46-9.68亿元,同比增长110-115%;2021年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42-3.62亿元,同比增长57%-66%。公司加速转型,新材料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受益于新材料膜放量以及新产能投放,业绩持续高增长;考虑到公司盈利能力改善,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19.8/27.6亿元(21-23年上调幅度3%/6%/15%),分别同比增长87.7%/46.1%/39.5%。通过分部估值方法,得出公司的合理估值约为42.8元,维持“买入”评级。(国信证券)$双星新材(SZ002585)$

2021-08-16 12:29

【国信中小 | 双星新材 】几点提示和买入原因!

【基膜和涂覆成品膜哪个更难】:首先,难不难看产品,高端面板、电子的光学膜很难,再来看基膜拉升和成品膜涂覆工艺;总体来看基膜难,二级市场就可以看到很多公司2-3个亿转型干涂覆,基膜没几家,就算有都是1-5万吨,为啥?技术难度大,投资强度大,工艺不对都是废膜,很多人看到双星的研发成本只有收入端的4%,但忽略了过去的废膜去哪里了?有兴趣的去拆一下2020上下半年的报表,会发现在新材料和传统包装膜价格上行的趋势下,个别板块下半年毛利环比上半年大幅回落,个人推测是废膜放在这个板块销售掉了,对应的是公司库存下降。

【基膜自制有什么优势】:基膜占终端膜成本60%,疫情下原先国内大量进口的海外基膜供应链不稳定,国内光伏、面板、电子用膜需求旺盛,首先可以保障供应链;其次是自制基膜成本更低,投资人可以横向对比所有BOPET膜公司的净利润率;再次是下游终端膜依然处于技术变革阶段,迭代过程中需动态调整基膜品质来满足客户需求;最后是光学级基膜突破可以多点开发下游领域;

【为什么双星估值低】:公司14、17两次融资都是瞄准高端光学膜,投资人经历3-5年无果(19年逐步量产),叠加康得新事件影响,吓坏了!20年业绩上行为何估值没动?因为20年周期和新材料同步上行,投资人无法分辨到底是什么在左右公司业绩,另外双星板块多、研究成本高,实际情况是公司连续6个季度盈利正增长,最近反弹意味着更多人都看到了公司的价值。

【双星的盈利质量和弹性】:公司20年底56万吨老产能中约30万吨用于新材料,1H21新材料毛利占比72%,今年30万吨新产能六条线,4、6、7月份各交付一条,考虑到爬产速度,其实2季度新产能贡献有限,这意味着上半年的业绩基本是老产能贡献,我们暂时不考虑新产能,膜行业下半年通常是旺季,上下半年4:6或者4.5:5.5的比重常见,上半年已经盈利6亿,下半年是多少大家可以脑补,再算上11月份之前陆续交付的30万吨6条新材料产能(已交三条),2021年盈利的弹性可想而知;1Q22还要交付20万吨新材料产能,那么2022年新材料的毛利贡献大概率超过85%,业绩弹性就更大了。

【投资建议】:半年报后,产品、毛利、净利、估值,板块内可以把双星横向纵向进行比较,来验证我们上述逻辑;当下电子、汽车、光伏、面板相关功能膜需求爆发、国内公司本来就在替代海外,叠加疫情后海外供应链或将不稳定,这给行业带来天赐良机;双星具备技术能力、产能释放,明年15倍,三年高管行权条件倒推业绩满足38%复合增速,强烈建议买入。
$双星新材(SZ00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