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263回复:278喜欢:144
简单之“惑”

有人抱怨:巴菲特与芒格有误人子弟之嫌,因为他们说(价值)投资是简单的。巴菲特和芒格确实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否误人子弟则见仁见智。

我们的讨论不妨从“奥克汉姆剃刀”开始——能以简单方式做好的事情,用复杂方式去做不一定能做得更好。

股票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股份公司用来表示股份的证券”。百度百科的注解是“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公开或私下发行的、用以证明出资人的股东身份和权利,并根据持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数享有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凭证。”这也就是说,股票首先是一种权益凭证,投资人一旦持有股票,就代表了他或她已成为股票发行公司的股东。这以后,他或她的财富命运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财富命运。

这正是股票投资的原生态模式。但自从有了股票市场,一切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令凯恩斯始料未及的是,他的“选美理论”竟然在无意间催生或暗合了技术与图表分析。这一理论教导人们:掌握群体的行为轨迹,比掌握公司的行为轨迹更加重要。由于技术分析看起来能让人们更快和更便捷地赚钱,很快它就发展成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几年前,仍有不少朋友和我谈起一个在他们看来毋庸置疑的观点:如果巴菲特懂技术分析,无异于如虎添翼……

随着更多业余人士有了投资理财上的多样化需求,市场诞生了“机构投资者”这一群体。为了证明自己的投资方法更加有效,以赢得短期净值比赛并带动资产规模得以不断扩充为目标的机构投资模式,也逐渐从市场上的各类投资方法中独立了出来。

对投资风险的担忧,催生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既然我们不知道未来一年是雨水多,还是阳光多,那就干脆同时买入“沙滩”和“雨伞”公司的股票。这一理论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证明:当有效组合的股票数目达到20只时,基本就可以排除投资中的非系统风险——如今,数目似乎又被信奉这一理论的后人增加到更大的规模,产业配置也进一步延伸至国家和地区配置。

由于有效组合并不能排除所有风险,很快,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威廉.夏普等人又进一步创造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指出有效组合只能排除掉非系统风险,但不能排除系统风险。投资者要想取得超额回报,必须承担更大的系统风险。于是,我们就有了那个著名的字母“贝塔”。同样地,CAPM用极其复杂的数学演算证明了它的科学性。

没有多久,人们发现CAPM存在严重缺陷。于是市场上很快就出现了旨在修复这一模型的“三因素模型”(Eugene Fama &Kenneth French)。这一理论将那些在小型股票和价值型股票上赚了大钱的人们,认定为不过是因为承担了规模风险和价值风险。

再后来,随着人类聪明才智的逐步显现,我们又相继有了有效市场、被动投资、趋势投资、主题投资、衍生工具、对冲操作、全球资产配置……等多种投资理论。在过去的100年,原本简单的股票投资,已经被我们搞得越来越复杂。其中,还有多人因为其对股票投资理论的贡献而获取诺贝尔经济学奖。

正是在以上这些背景下,芒格发出了“简单投资”的呼吁:“人们低估了一些简单却有效想法的重要性。我认为,如果说伯克希尔是一个讲授正确思考方法的教育机构,那么它所开设的主要课程,就是少数几个简单但有效的重要思想”。(芒格 1996年伯克希尔年会)“我们赚钱,靠的是记住浅显的,而不是掌握深奥的。我们从来不去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试图别变成蠢货。久而久之,我们这种人便能获得非常大的成功。(芒格 《穷查理宝典》)

股票投资是否同样遵循奥克汉姆剃刀法则呢?巴菲特也给出了肯定回答:“智能型投资并不复杂,当然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给予所选择的企业正确评价的能力。投资要成功,你不需要研究什么是Beta值、效率市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期权定价或是新兴市场。事实上大家最好不要懂得这一些理论。当然,我这种看法与目前以这些课程为主流的学术界有明显不同。就我个人认为,有志从事投资的学生只要修好两门课程——“如何给予企业正确评价”以及“如何思考其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即可。(巴菲特1996年致股东信)

纵观巴菲特数十年的致股东信以及芒格在不同场合的各种演讲,都是在告知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买股票就是买生意。

买生意很简单吗?当然不是。但那不是两位智者倡导简单投资的题中之意。

精彩讨论

全部讨论

"有智思有财"那天提到货币, 本人不才, 没学过多少经济学, 我只是以为, 从宏观(但此处限定在"国家"范围)角度来说, "货币"好比"国家"这个大公司的股票, 而这支股票的特点有(时间不多, 简单随便讲讲):
1. 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 创造价值, 即使"公司"资产增加, 并换得"股票". 但部分"股票"以税收等方式被"公司"截留.
2. 每个人可以"股票"换得他人的"劳动"价值, 换句话说, 换得消耗或使用"公司"资产.
3. 该"公司"不以实际资产分红, 仅分配"股票".
4. 用一般劳动换得的"股票"价值总是少于劳动价值, 一个原因及去向是第1条, 这部分差额, 被用于发给某些不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机构. 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劳动价值通过一个或一些人掌握的"部门"(现实中的公司)去换取"股票", 而这些人要从单纯的劳动者本该全部获得的"股票"中分掉一部分. 另两个原因及去向是下两条, 即第5条和第6条.
5. 公司"回收"一些"股票"来发给或借给某些"机构"或"部门", 即向公众借取或吸收公众留存的"股票", 并以将来公众自己创造的价值换得的"股票"中被截留的部分, 或直接以下一条, 即第6条的方式来还债. 更多的是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 即无限扩大债务拖欠法.
6. 该"公司"可能进行超过"公司"资产增值的定向增发. 增发的"股票", 有三大去向, 一个是仍然是发给某些不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机构, 另一个是预先借给某些"部门"用于换取其原本无法换取的"劳动"价值, 第三个是还债. (相比增发, 无限扩大债务拖欠法尤具障眼法之妙)
7. 以上并非全部, 不再一一例举.

下面是以上这些造成的结果:
1. 必然不断稀释公众股东的股权.
2. 贫富分化不可避免.
3. 换取消耗或使用部分"公司"资产所需要的"股票"数量不断增加.

个人如何避免或减少由于上述强盗行径对自己造成的损失?
1. 有本事你去做管理层.
2. 成为上述某些"机构"的掌控者.
3. 投资, 成为某些"部门"的部分掌握者. 或把被非理性炒高的掌握权卖给投机者, 再等待时机以理性的价格重新买入.
4. 投机, 假设自己永远不接最后一棒, 炒作一切能炒的东西, 包括某些"部门"的部分掌握权.
5. 抢, 骗, 等等.

必然遭受损失的做法:
1. 把"股票"用光.
2. 把"股票"藏在床底.
3. 把"股票"借给"公司.
4. 把"股票"存到"股票"吸收机里.
5. 用"股票"换取被炒高的东西, 期盼有人用更高的代价换走, 但不幸没人比你更蠢.
6. 把"股票"交给红会, 等等.

2013-05-31 21:46

"有智思有财"那天提到货币, 本人不才, 没学过多少经济学, 我只是以为, 从宏观(但此处限定在"国家"范围)角度来说, "货币"好比"国家"这个大公司的股票, 而这支股票的特点有(时间不多, 简单随便讲讲):
1. 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 创造价值, 即使"公司"资产增加, 并换得"股票". 但部分"股票"以税收等方式被"公司"截留.
2. 每个人可以"股票"换得他人的"劳动"价值, 换句话说, 换得消耗或使用"公司"资产.
3. 该"公司"不以实际资产分红, 仅分配"股票".
4. 用一般劳动换得的"股票"价值总是少于劳动价值, 一个原因及去向是第1条, 这部分差额, 被用于发给某些不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机构. 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劳动价值通过一个或一些人掌握的"部门"(现实中的公司)去换取"股票", 而这些人要从单纯的劳动者本该全部获得的"股票"中分掉一部分. 另两个原因及去向是下两条, 即第5条和第6条.
5. 公司"回收"一些"股票"来发给或借给某些"机构"或"部门", 即向公众借取或吸收公众留存的"股票", 并以将来公众自己创造的价值换得的"股票"中被截留的部分, 或直接以下一条, 即第6条的方式来还债. 更多的是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 即无限扩大债务拖欠法.
6. 该"公司"可能进行超过"公司"资产增值的定向增发. 增发的"股票", 有三大去向, 一个是仍然是发给某些不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机构, 另一个是预先借给某些"部门"用于换取其原本无法换取的"劳动"价值, 第三个是还债. (相比增发, 无限扩大债务拖欠法尤具障眼法之妙)
7. 以上并非全部, 不再一一例举.

下面是以上这些造成的结果:
1. 必然不断稀释公众股东的股权.
2. 贫富分化不可避免.
3. 换取消耗或使用部分"公司"资产所需要的"股票"数量不断增加.

个人如何避免或减少由于上述强盗行径对自己造成的损失?
1. 有本事你去做管理层.
2. 成为上述某些"机构"的掌控者.
3. 投资, 成为某些"部门"的部分掌握者. 或把被非理性炒高的掌握权卖给投机者, 再等待时机以理性的价格重新买入.
4. 投机, 假设自己永远不接最后一棒, 炒作一切能炒的东西, 包括某些"部门"的部分掌握权.
5. 抢, 骗, 等等.

必然遭受损失的做法:
1. 把"股票"用光.
2. 把"股票"藏在床底.
3. 把"股票"借给"公司.
4. 把"股票"存到"股票"吸收机里.
5. 用"股票"换取被炒高的东西, 期盼有人用更高的代价换走, 但不幸没人比你更蠢.
6. 把"股票"交给红会, 等等.

2013-05-31 08:20

做价值投资,核心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做生意,二是有源源不断的低成本的现金流滚雪球。

2013-05-30 19:11

其实很简单,被你越扯越复杂了。

2013-05-30 18:07

金融和经济学的淡水学派,应该是会走进死胡同的。凯恩斯虽然提出了选美理论,但是,我想他并不认同。

2013-05-30 17:58

你们接着聊吧,我先外出吃羊肉面。

待会儿@有智思有财 兄又要问:“客官,您是打尖儿还是住店啊?”,我事先回答了啊,我就吃碗羊肉面。

2013-05-30 11:09

我们股民,利益诉求是什么?是现金,用手里的现金交换需要一定途径才能产生的现金,这个途径在股票市场里表现为:股票----公司----资产----赚取现金的能力----现金的多少。当然的-主要的-最终的利益实现途径就是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带来的价差现金收益,于是问题就集中在:怎样的情况下,公司的价格必然会上涨。不是可能,而是必然。

我们来看投资大师巴菲特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巴菲特寻找到的价格必然上涨的逻辑是什么?

巴菲特曰:“成功的投资生涯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是内幕消息,需要的只是在作出决策时的正确思考框架,以及避免情绪失控、保持理性思考的定力。”

什么是巴菲特所说的“正确的思考框架”呢?

巴菲特向他的合伙人承诺说:“我们的投资是建立在股票内在价值基础上的,并不是随波逐流。”合伙公司“将尽力把长期资本损失(而不是随行就市的短期损失)减少到最小。”

看来巴菲特的投资基础、投资逻辑的大前提就是“内在价值”,“公司的内在价值最终决定了公司股票的价格及其游戏水平”。

当然在股市里赚钱最多的方式是——能够不断地在股票之间跳转并获得波段收益——在理论上——掌握了资本、信息和影响力优势的机构是可以达成这样的愿望的,并且他们似乎经常都能达成——实际上——长期看,他们没有达成这样的理论上绝对可以达成的愿望——这是得罪了人还是规律呢?——实力强大的机构都做不到频繁交易的高收益,我们凭什么能做到呢?更重要的是其常年累月地通过各种渠道对散户进行教育、培训,使自己成为散户的影响力中心,使得受其影响的散户天然地会落后。在和机构以及散户之间的博弈中,必须时时、次次聪明,要领先一步才行,而事实上不可能做到,除非是天才或“假散户——机构的托”。

而遵循内在现金价值的则只需聪明几次甚至一次就足够了,只要把那些现实地具备持久性竞争优势并呈现出良好的现金创造性公司集合在一起,长期地持有,然后把新的组合进来,呆呆地等待规律起作用,那么,整体地、长期地将必然地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