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理论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巴菲特说,我们试图寻找不变的公司,这些公司在不变的行业已经赢得了很大的利润。以后也会是这样方便利于预测
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一直没变,是格雷厄姆加菲雪他之后的学习是学习更好的理解企业学习商业知识。

段永平他说跟巴菲特学到的投资体系

就是好的商业模式,好的公司文化

好的买入价格重要性依次递减。

业务简单是巴菲特一直坚持的标准

可以从分红和融资观察企业是否需要大量资本维持增长。
公司a上市22年。融资22亿分1610亿,股价45度一路向东北。公司b上市22年募集915亿分红168亿股价22年水平方向运动。经营产生的现金流能够很好的覆盖资本开支,最好是资本开支只占现金流量的一小部分。这样才能产生足够多的自由现金流,而企业的价值是存续期间所能产生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的加总。
成长是价值的组成部分,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不成长的价值通常危险。

把公司的管理层必须诚实且具备充分的才能作为选股的前提。

将精力花在选出优秀产品加优秀商业模式加优秀管理层的搭配。这是巴老爷子花了30年交给我们的真理
投资投资的核心本质是按照如果这家公司是未上市公司,这个价格我会买吗去思考去决策

段总非常强调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应该是做正确的事,就是本分。苹果对用户隐私的保护程度远胜同行。茅台对于质量的重视更是深入骨髓

我们到股市,就是占市场先生便宜的,所以必须要明显有便宜占(收益率至少是无风险收益率的两倍以上),才可以采取行动,这样可以保证自己对的时候多赚,错的时候少亏,从而战胜市场

拒绝平均主义,打篮球用人是这样,投资也是这样,甚至连我们日常工作生活都是这样,你的时间放在哪里,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结果

投资,不应该建立在对可能的小概率失败的躲避上,应该建立在大概率的必然胜利的追逐上

1、对于低估类股票投资,注意这个前提。定量是第一位的、根本的。一直买入股价低于净运营资产三分之二的股票,待到股价回升至净运营资产附近时卖出。
这点其实也是学自格雷厄姆,巴菲特的大师兄施洛斯一生更是践行这一条。
2、尽管是买低估值股票,但是巴菲特也觉得同时尽量买那些有优秀的管理层,好的行业的股票。感觉巴菲特后来的陪伴优质企业一起成长的理念已经开始萌芽。
3、买入的股票最好有潜在的“催化剂”能加快价值的回归。这点其实也很关键。

费雪得出一条重要的结论:资产价值本身并不能推动股价上涨。费雪研究发现,真正推动股价上涨的两大因素:一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二是投资界对其未来盈利能力走向的共识。

也就是说,只有当公司展现出盈利能力,且被市场充分认可,股价才会上涨。可见,费雪看重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不是其资产价值

巴菲特接着说,什么才是一门好生意?

吉列剃须刀算一个,市占率超70%,毛利率高达80%。而且,男人很忠诚,刮胡子几乎是他们最忠诚的打扮。可口可乐也算一个,一百多年来,它的产品始终未变,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真正的成长型公司,一定是拥有宽广的护城河,外来的竞争者很难争夺到他们的市场份额,好公司必须首先属于一门好生意。

W是投资的终值,A是投资的本金,Xn是第n年的当年收益率,n是投资年限,X是n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这个公式从理论上揭示了复利奇迹产生的原理。想要获取较高的W值,就要朝着提高A值、提高X值、提高n值的方向努力
X,是难以提高的,至少保证x为正值,n是可以提高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

生活的美好,来自于你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把时间精力多花在阅读、运动、陪伴等情绪价值高的地方,才是聪明投资者的做法。

一生只做20笔投资,最后一定能取得更出色的收益率。因为一生的投资次数有限,肯定在做每笔投资时都慎之又慎,而且肯定是牢牢盯着大机会

巴菲特买入的公司,印象中没有超过25倍市盈率的,绝大多数都在15倍以下

我们不想购买实际预期低于10%的股票,无论短期利率是6%还是1%,都是如此,我们觉得,在这个水平以下的投资回报,会是非常草率的。

是因为,在你无所事事的时候,你的心灵中的“熵”增加了,所以你的心灵越来越混乱
人要是想留住财富,在金钱面前要无知谨慎。

巴菲特烟蒂投资用企业主角度显著低估,好公司用Pe估值为低估

老唐估值的重要基础是符合三大前提,利润是否为真?利润可持续否?维持盈利是否增加大量资本,是否成长?只有符合三大前提的优秀公司才可以按无风险收益的导数市盈率进行估值,如果不符合的话,那只能按更低的市盈率来估值
不增长企业类似债券一样

投资这个事情,不存在能力贬值的问题,你的经验、认知、技能,都会随着岁月与日俱增,沉淀下来的,都是宝贵的财富。

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一直没变,是格雷厄姆加菲雪他之后的学习是学习更好的理解企业学习商业知识
市场市场先生的报价只能利用,不能预测。别愁傻子愁地。

公司a上市22年。融资22亿分1610亿,股价45度一路向东北。公司b上市22年募集915亿分红168亿股价22年水平方向运动。经营产生的现金流能够很好的覆盖资本开支,最好是资本开支只占现金流量的一小部分。这样才能产生足够多的自由现金流,而企业的价值是存续期间所能产生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的加总。

终身学习的人拥有成长性思维,更加注重学习和挑战,把学习作为终身乐趣和成就。

成长是价值的组成部分,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不成长的价值通常危险

把公司的管理层必须诚实且具备具备充分的才能作为选股的前提

持续的学习,别碰烂生意你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毕竟,巴神都是从1951年开始,做了近20年的低估类投资,在1972年喜诗糖果案例之后,才开始主要转向优质公司,这个过程,积累了多少商业洞察力啊,不能低估能力圈积累的难度。而且巴神一生都没放弃低估类投资,自己的小账户后来也不少做,低估类还是很赚钱的,只是繁琐一些。

把时间花在有价值的人和事情上面,尽量不要在没价值的人和事上面浪费功夫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你只要不做那些错误的事情,那些“会毁掉你生活的事情”,你就会在“成功”的路上,一步步向前。

而且,我连定期的理财产品都很少买,因为那不到1个点的收益率差异,比起潜在的投资机会,就更不值一提了。

总之,等待,是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很不容易,但是很值得

第一,要想办法尽可能提升自己的机会成本,有多余现金的时候,如果是平庸的股价,别急着买入,多研究类似套利、转债之类的低风险机会,争取将自己的机会成本尽可能提高;
第二,在低估类里面多找找机会,毕竟所需要的商业洞察力远低于成长类公司,适当分散买入,在能力圈还不够时作为投资组合的补充;
第三,在前面两者作为基础的情况下,不断拓展成长类优质公司的能力圈,看不清或安全边际不足时不急于出手
格老曾经对普通人的建议是,75%的低估类股票+25%的债券,或者更保守加大债券比例。原理上,是因为债券不受股市波动影响,可以在股票大幅波动之后,做股债平衡。巴神早期则是75%的低估类股票(含控制类)+25%的套利类,套利类和控制类不受股市波动影响,所以整体上,巴神合伙基金时期,业绩非常平滑。巴神的做法,结合格老的建议,让我想到,这25%仓位,其实就是机会成本的概念

他们的发现很清楚:“基本面投资,使得投资者的认知能力可以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持续积累,让时间成为投资者的朋友。这个持续积累对个体来说,是一个持续学习的报酬递增机制,威力会非常大。因为不同产业背后的经济逻辑、财务逻辑、商业模式逻辑,本质上是有规律的、可学习的、可触类旁通的

跌无可跌”、“再跌傻子都知道是赚钱机会”,就是这种时候,是格雷厄姆所说的安全边际概念也是极

要有超额回报肯定要逆向投资。我们回过头去看那些历史上很优秀的公司,在不做交易的情况下,长期持有的复合回报率也就是年化20多个点,这还是在它们没有被证明优秀的时候参与并长期投资的结果

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认为企业好就够了,先不说你能不能看准企业3年的发展,就算能,三年后的估值,也可能把三年的企业增长给抹平,所以,买得便宜也很重要

巴菲特说。估值是选择股票的最后一步,可能也是最简单的一步……我想我从来没有尝试过购买一只市盈率超过15倍的股票。也许是遗传倾向,或者是我养成的习惯……这并不是说,购买超过15倍市盈率的股票,就不能获得好的业绩,但这是我一直倾向于避免的额外障碍……对于一些优秀公司来说,可以采用较高倍数(比如15-20倍);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15是一个合适的倍数
事实上,投资这几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一个道理:股市里充满了机会,永远不要说“错过这个价格就再也没有了”之类的话。

在投资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知识的诚实,这包含四个方面:清楚你知道什么,清楚你不知道什么,清楚你不需要知道什么,意识到总有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况

在这里,有一个经验数字,那就是一家公司想要长期维持2倍于GDP增速的增长率,是非常困难的。换算到美国,对应大约2*3.5%=7%的增长率,换算到当下的中国,则对应大约2*5%=10%的增长率

在美国一家公司长期年华增长率G取7%,中国公司G取10%,7-10年维持这个增长率很困难,

格雷厄姆估值公式:内在价值=当前正常化收益*(8.5+2G)。

8.5+2G”,读者不难发现,这部分,其实就是格雷厄姆认为的“可以算出内在价值的市盈率”。这个“G”,指的是公司未来7-10年的利润年化增长率,这里的关键,是“未来7-10年”。换句话说,格雷厄姆是在提醒我们:看公司要看得长远,不能聚焦于未来几年甚至是1年以内的利润情况

估值上限:10%增长率,市盈率28.5倍;

合理估值:5%增长率,市盈率18.5倍;

抢钱估值:0增长率,市盈率8.5倍

低市盈率股票的收益率,不管是1年、5年、还是10年,远远超过高市盈率的股票,这个表显示了这个清晰的不能再清晰的结论。

格雷厄姆提出了股票收益率应该要2倍于债券收益率的要求,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获得8%的收益,买入股票的市盈率就不应该高于12.5。

应对周期最重要的是要活到周期反转
1万小时的有目的性的进步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本书作者提到,在他自己做了十几年投资后,他才深刻体会到逆向投资是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返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
首先,看估值是否够低、是否已经过度反映可能的坏消息。
其次,看遭遇的问题是否为短期问题、可解决的问题。
最后,看股价暴跌本身是否会导致公司的基本面恶化。

在这次演讲中巴菲特也推荐了这个方法,提议大家在交易中简单的记录一下,如:我买入可口可乐100股,当前市值320亿美元,然后写下买入的理由和原因。巴菲特说:我发现这个方法非常有用,当我试图将他们写下来,并解释给人们的时候,我会发现一些毫无道理的计划。当你希望用文字的形式解释问题,那么你就要进入深入思考了

格雷格姆对安全边际的判断是PE*PB<22.5。

怎样叫“好”的企业?巴菲特眼中好企业的标准是:(1)具有较强的护城河(2)高于平均值的净资产收益率(3)企业提升收益只需要相对较小的资金投入(4)释放现金流的能力(未来自由现金流越多越好)(5)诚实、能干的管理层

我们尽量选择经过充分竞争,产品不易被替代,有护城河,不易受政策影响的企业,企业的稳定性越高,我们对未来现金流的预估才能越准确
卡拉曼认为应该留有一定的储备金,他觉得如果你是基于企业的基本面被低估买入,那你应该留有一定的储备金,这样如果股价下跌,就有机会以更低的价格买入更多这家优秀企业的股份。睡的香比什么都重要
想要选时就离不开对周期的预判
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摆动现象,是投资世界最确定的特征。也是最容易把握的周期,但也经常被人们忽视,因为人们总是说:这次不一样
霍华德说想要做好投资,就需要具备对未来概率分析的能力,分析的越准确越有助于你做出合适的行动规划,提高你投资的胜算。
霍华德给投资人简单定义了他们的任务:安排布置好投资组合,迎接接下来几年大概率发生的事情,然后让我们获利。未来大概率的事情经济会回升,经济又萧条了,再次步入繁荣。

当你发现了错误,不要有心理负担,马上改正,如段永平所说:改正错误要尽快,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投资领域里选择性遗忘,容易让我们付二次学费。复盘不是为了回忆痛苦,是为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复盘多了,就像体育锻炼一样,大脑也有了记忆,会形成本能反应,再遇到此类情况时会自然地跳过去,不会再次入坑

分析公司的步骤。
过去10年,至少7年ROE大于等于20%;
2、过去10年,至少7年关键比率大于等于0.4。
这个指标看公式就能理解,我想要的是:更高的ROE,以及更低的分红比率
把尽可能多的利润放在公司,转化为资产,继续享受高ROE,进而享受利滚利的神奇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这个指标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指标得分高的公司,意味着持续的资本投入,而真正的好公司,这个资本投入,一定是“非强制性”的
所以,因为美化和难度增大两个原因,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5年后的数据和表现,是更为可信的
虽然很少有公司0分红(这种情况下,长期收益率会接近于ROE),但是,由于我找的公司都尽量是ROE高20%、分红比率低,所以,1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是可以预期的
第二个步骤,是评估、跟踪公司质地。
具体来说,首先,试着去理解公司的竞争优势,接着,非常谨慎地评估未来竞争优势是否可持续,这一步,也会涉及到如何看待和评估管理层。
建议阅读顺序是:巴菲特的护城河、投资的护城河、竞争战略、竞争优势
在识别出公司过去赖以成功的竞争优势之后,接下来,我们要预判公司未来能否维持这些竞争优势。
这里,依然要依靠我们对这个生意的判断,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思考和数据的验证。
这里的诀窍,就是“绝不勉强”,也“绝不自我欺骗”,如果我们无法判断未来竞争优势能否持续,就诚实地告诉自己
我们对管理层的要求,仅仅应该聚焦在两个方面:是否有能力,以及是否为股东长期利益着想
管理层尤其重要,他们的举措,可以增强或者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今我越来越体会到这一点。
“只要不是顶级生意,管理层负面行为一票否决。”
然后说1个输入,他指的是:管理层薪酬和公司经营业绩的匹配情况。
这种匹配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静态的匹配,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相对于他的经营情况,管理层薪酬的绝对水平如何?
这个判断,可以用同行对比,也可以跨行业来看。
第一,要以企业的ROE水平为主,兼顾考虑企业的规模,因为很多企业给管理层定薪,考虑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企业规模(营收、总资产等)。
第二,不能简单地用“和其他企业差不多”,作为企业管理层薪酬合适的理由,“别的小朋友都有,所以我也要”,是高管薪酬制定时常用的思路。
“和其他企业差不多”,只能中性看待,但经营结果没有大幅超出同行、薪酬却大幅超越同行的情况,则是铁打的负面行为
薪酬与业绩匹配的第二个方面,是进行动态的匹配,具体来说:
公司核心管理层的薪酬变化趋势,是否与公司业绩的变化趋势一致?
就目前的感受来说,我猜A股企业高管的薪酬,大概率是“竞争式上涨”。
另外提醒读者们,如果公司经营业绩不佳,管理层的薪酬保持不变,就已经很不错了,想让管理层薪酬跟业绩情况保持完全一致,估计是有点强人所难了。(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本来是理所应当的)
接着看1个过程,他就是资本配置
但是,很少有人会专门去关注,这位CEO,他是怎么用股东的钱的,以及除了股东的钱,他还用了哪些钱、都是怎么用的

一家公司当年的表现,除了管理层的经营行为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之前做出的资本配置决策影响的。

接下来这3个过程因素,在分辨好坏管理层方面,通常效果更直接,他们是:

财务杠杆、关联交易、会计政策

总结起来,如果一家企业的管理层,通过借债大量扩张,那这家企业的管理层,就不是值得托付的管理层

除非有明确证据,证明公司和关联方交易是最好的选择,否则,关联交易就是大股东或管理层与关联方有猫腻的实锤

关于关联交易,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

和关联方交易,是公司唯一的选择。

这种情况,不能归到管理层的水平上,但要归入到竞争优势上。

因为,如果公司必须要和关联方交易,而关联方没有并入上市部分,就一定有原因,不管是什么,这对上市公司股东都是不利的,因为我们“受制于人

第一个,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的账期,反映的是公司对下游的议价能力,这个是生意模式和公司地位决定的。

但是,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准备,很大程度是由管理层控制的。

所以,我们看一家企业的时候,注意观察类似的公司,同样期限内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的比率是否足够谨慎?

另外,赊账的减值准备计提,常识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比如,如果一笔应收账款3年以上没收回来,你觉得收回来的可能性有多大?公司为此计提了多大比例的坏账准备?

跟应收账款一样,存货周转天数,反映生意模式和公司地位,但存货的减值准备计提,是公司管理层要去考量的。

尤其是对于周期性的行业,当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时,管理层是否会根据实际(而非自己的乐观估计),计提足够的存货减值准备?

尤其是这一点如果回头去看,看得会非常清楚,对于历史上这样做的公司,一定要格外慎重。

第三个,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两个科目是要折旧和摊销的,换句话说,会减少当期报告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有非常大的动力,去让这两项的折旧和摊销变慢一点,尤其是对重资产企业。

而那些管理层优秀的公司,会选择让公司固定资产以合理的速度折旧,甚至加速折旧,这都是可以通过跟同行公司横向对比发现的。

第四个,研发费用和财务费用的资本化。

利润表中的研发和财务费用,公司管理层是有一定的空间,可以选择将他们计入当期费用,或者资本化为无形资产。

所以,如果管理层有一些“调整盈利”的小心思,就会选择性地(甚至是全部地)将以上费用资本化。

这一点,尤其在这两项费用超大的企业中,表现很明显。

比如,研发费用高的高科技企业、医药企业,还有财务费用高的地产行业。

上面这些,就是我认为看公司管理层是否是“有能力且诚实”的时候,可以判断的6个方面

管理层本身,并不能成为一家企业的持续性竞争优势,但是,他们却能极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甚至对绝对大多非“天赋异禀”的企业而言,正是管理层的努力,创造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个步骤的第三部分,是识别这家公司可能的风险,这一点也非常关键。

这个时候,我喜欢去找网上对这家企业的批评声音,只有在对一家公司的风险进行全面识别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放心地去投钱进去。

风险这部分,还需要融入对公司的一些特征判断,也会涉及到行业的背景,具体来说,公司及其所在行业,要具备3个特点:

生意简单:这是静态来看,生意中不存在太多高科技,换句话说,我可以理解生意的逻辑、产品的运作逻辑;

生意稳定:这是动态来看,公司的生意及所处行业,没有时不时的“破坏式创新”,并且行业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所处行业的赚钱逻辑不崩溃:所谓的“行业赚钱逻辑崩溃”,比如在数据相机出现后的胶卷行业、电子邮箱出现后的邮票、汽车出现后的马车、互联网出现后的报纸。

第二个步骤的最后,是定期审视公司竞争优势、管理层、生意及其所在行业特点在年报半年报出来时。

而投资面向的是未来,这第二个步骤,解决的就是“未来大概率会如何”的问题

所以,在我的投资体系中,从来不会一次性“梭哈”,再好的公司,我也会制定好买入计划,具体来说,分7次买入

第三个步骤,是在合理的价格买入,并通过交易体系摊低成本,扩大安全边际。

首先,再好的生意,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价格。

如果买入价格低,我们就可以享受到公司经营带来的收益,以及公司价格向合理价格回归的收益。

这里要说明的是:

投资不是一个非常精确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你第二个步骤做得很好,第三个步骤的核心,就是“不要买的太贵”,就足够了

第四个步骤,是卖出,在3种情况下,我会选择卖出一家公司的股票:

情形一:我认为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已经反映到公司的经营结果,尤其是ROE上了。

情形二:我认为一家公司的股价,已经明显高估了。

这部分的内容更多是艺术的成分,但基本思想就是:

如果公司的股价透支了未来多年的成长,我会选择卖出分批

回过头来看,你说投资能有多难呢?我觉得把企业盈利预期放低,反而可能更容易成功。

具体来说,我们不需要判断企业未来几年的业绩增长,甚至不需要判断长期增长率是8%还是2%,我们只需要判断:

1、这个企业会一直在,产品服务会一直被客户需要;

2、这个企业有竞争优势,别人“干不掉他”,而且他还能活得越来越好

、买入价格低,要实现15%的收益。那么不考虑企业增长的情况下Pe买入为6.6倍,实现12%的收益。Pe买入为8.3倍。这是抢钱的机会。至

少不要高于8%的长期增长率,也就是25PE,如果你要保守一些,不要高于15PE就好了。(我个人对大多数企业的第一次买入价格为16PE)16倍的PE买入代表着实现收益12%,企业自由现金流增长6%的假设下。

一般企业自由现金流永续增长率6%。那么实现15%的收益。Pe买入为11倍。

PE买的低可以补偿企业自由现金流的增长。所以买的低很重要。分批买入。摊低买入PE。

预期收益=企业自由现金流永续增长+买入的Pe(企业分红/本金)

因素一:美国GDP这些年的增速,大约在2%左右,考虑到上市公司是经济主体中的佼佼者,这个增速,大致可以作为上市公司最低的预期长期增速。

因素二:巴菲特和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都曾经表示过,指望一家公司能够长久维持8%以上的增长率,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个8%,可以大致看做长期增速的上限。

巴菲特大部分公司买入PE在8-15倍之间,大约就对应上表2%-8%的增长率,刚好差不多是我们上面说的上限和下限。巴菲特对他买入的公司的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永续增长最高预期不超过11%。目标是实现15%的收益

可以从roe。来观察企业是否有竞争优势。因为roe高的企业表示用同样的资本赚的钱多。比如茅台腾讯。都用1000亿茅台赚的钱比腾讯多得多。就跟人一样,同样上班8小时,人家比你赚的多。那肯定是他有特别之处。之后就是理解他的特别之处。是否能一直持续?跟企业一样。发现了高的roe的企业,然后就去了解这个企业的秘密。他的特别之处。能否维持一直高的Roe

对于一个企业永续自由现金流设为6%。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满足10%的收益。是很好的,那它的合理的买入PE就是25倍。也就是说一个永续最后现金流为6%的企业,它的合理PE为25倍

一般企业。赚的钱不会全部分掉。如果要保持高的roe,企业的利润必须增长。

保持20%Roe,分红率60%,则企业需要维持8%的净利润增长。

低估买,至少能解决投资中绝大部分亏钱的问题。在确信一只证券的永久性损失风险相对较低之前,我不会开始分析它的正向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