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股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由此可以推测,地产企业看起来激进的管理层,恐怕只会比看到的更激进,多少隐藏的债务在背后,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地产公司除了报表上写得明明白白的负债额度外,还有很多种隐性负债。最常见的就是明股实债,看起来是少数股东,实质上就是债权人。主流房企的权益比例大致在70%左右,剩下的30%中有多少是债主,看报表肯定是看不出来的

(房企)有些看起来很美的利润表,实际上就是个陷阱。结利的滞后性导致了毛利润与成本之间的错配……前期毛利润不多,但后期开发量较少降低了费用,净利润率一样会高;反过来前期的毛利润多,但后期新开项目集中,导致费用大增,报表上的净利润就会明显减少

从ROE的三个因素来看,三道红线在限制权益乘数,周转速度慢下来,控制了总资产周转率,而越来越高的地价和被限制的房价,则限制了净利润率。在这种背景下,房企的高下,会越来越明显,策略也会完全不同,2021年就已经初现端倪,有些房企大幅降价,有些则保持坚挺

另一种常见的负债是表外负债,也就是成立一些不并表的公司,由这些公司负责融资,然后以第三方支付或者履行合同等多种方式,将资金转交给母公司使用。这种公司往往名义上的持股比例并不高,但借款合同大多由上市公司担保,债务风险也和上市公司直接借款差不多

关于房企隐藏负债,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方式,我猜一定是有的。从这一点来说,地产企业的管理层评估非常重要,为股东利益着想的管理层、稳健的财务报表,这些不是投资地产企业锦上添花的东西,而是必备的特征。

(房产的)结利与交房的时间紧密相关,但早几个月、晚几个月完全是由开发商自己掌握的。把利润留在手里,需要就放进当年的年报,不需要就放到第二年,让营收和利润曲线更加平滑,这些技巧都是财务基本功

房企生意的核心,就是负债——买地——盖楼——销售,销售的增速,和负债的增速是有一定关联性的。

政策根本不是在限制行业发展,而是对一些过分依赖杠杆来提升业绩的企业,进行相应的约束,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行业风险。

从这个视角来看,行业的进入壁垒更高了,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更强了。

城市化之后有大城市化,刚需之后就一定会有“刚改”……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新房供应日趋稀少,而且增量中的大部分都在往保障性住房方面倾斜,留给“刚改”的可选择空间实际上并不大,绝大部分人只能去选择二手次新房。核心城市核心商圈的新房或次新房,这会是未来十年乃至十年之后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稀缺性会越来越强。

第一个是科学相关的:

城市化,或者说人类的物理集中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一点之前我说过很多次。

第二个是人性相关的,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这两个事情,就决定了城市核心的房产,是极具价值的。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某种程度上,我同意万科董事长郁亮的说法(大意):

天下没有做完的生意,只有还没做得足够好的生意。

在囤地时代,资本雄厚是一个巨大优势,能拿到地并且能压得起,就能赚到更多利润;在高周转时代,负债能力至关重要,其实质就是用高杠杆来缓解利润率下降的压力,最终实现总收益最大化;而在“三道红线”政策全面贯彻之后,经营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而这也是头部房企的核心优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