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4未打印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能力范围内,确定性较高的企业,用无风险收益率折现——3%~4%无风险利率时,乘以25-30倍
等待极端价格才买,会有一种非常得意的成就感,但其实拉长看,错过的机会往往会>等到的机会。
大多数电影公司挣到的钱落进了各色关系人等的腰包,股东得到的反而不多

正如二老所说,好公司重新买回来实在太难了,我们不擅长,所以我们假装股市不存在

如果你是位真正的投资者,你不会使用保证金。这种情况下,波动就是你的朋友。波动会导致错误的定价。
对于好企业出价太高,不会对你的本金带来亏损,但是会对你的投资收益降低。
书单。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安迪格鲁。
巴神一生最邪门的投资领域就是航空和零售。他自己经常公开说这俩行业是坑,不值得投。然后自己一再重复掉坑里

很多消费品龙头,做广告的目的只是专门'浪费'一笔钱,维持现有竞争格局,增加对手或潜在对手成功的难度,遏制对手或潜在对手逆袭的可能

大部分人一生遇到的“想都不用想”的绝佳机会总是很少的,要敢于重注

投资要不断的学习,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芒格:有些事情无需去体验,'通过报纸等媒体'看别人吃一堑,让自己长一智''会更好

都是再投资,但一种生意是被迫投入更多的钱以避免在竞争中被落败,另一种是清楚的知道投下去的钱会变成更多真金白银回流回来——我们规避前一种生意,寻找后一种生意

比如,在大众追求“债务最小化”的过程中,投资热情是被抑制的,这就可能出现某些优质资产被打压到合理、甚至低估价格的景象

巴菲特说我们试图寻找不变的公司,这些公司在不变的行业,已经赢得了很大的利润,以后也会是这样,不变利于预测。

市场无效的时候,提供机会给我们发现价值。市场有效的时候,提供机会给我们兑现价值

我们的成绩还不错,这不是因为我们做了很多杰出的事情,而是我们做的蠢事比较少

检查清单,
如果有公司聘请你当CEO,,需要知道公司什么。
你是CEO用什么必杀招来对你的竞争竞争对手使用?
如果你离开公司,你会把钱投到哪个竞争对手的股票里?

保险业是你交付一张纸,然后就有人递给你钱的行业——潜台词:很多保险业的拥有者和经营者,容易被面前的金钱吸引,低估这张纸(保险合同的承诺)对应的代价

制药行业和科技行业都有巨大的社会价值,都可能产生惊人的增长,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也有共同的特点:不知道谁会最终胜出。
但芒格说医药行业是大家过的都不错,只是不知道谁会过的最好。而科技行业是不知道谁生谁死。
所以医药行业的''不知'',可以通过购买整个行业来解决。科技行业的''不知'',二老无法解决——2001年股东大会问答。制药行业比科技行业的回报率长期来看更好。

最严重的错误往往并不是买错了什么,而是该做的事情、能力圈以内的事情、能理解的事情却没有去抓住。
这是很多投资者容易忽略掉的成本,巨大的成本。
巴神说:a.我们持有现金都是被迫的。
b.资产配置规则,比如要持有多少股票多少债券,并保持一定的比例(动态再平衡),都是胡说八道——嗯,我们知道,这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带头的胡说八道
动态在平衡,不一定会绝对错,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是两种投资方式。格拉德投资方式需要动态再平衡,而巴菲特的投资商户投资方式是伴随优质企业共同成长,不做事,所以不需要再平衡。

我们下注时关注的核心要素就两点:这家企业为什么比它的竞争对手有优势?持久的竞争优势,管理这家企业的人是否可信?——老唐注:前者权重更大、更重要

有些行业必须拼命的成长,不成长就会丢掉市场份额,简直就是劳命行业。所以不能简单的看成长,要看资本再投入的效果,或者不需要投入也可以继续轻松的赚钱
永久性损失资本是风险,回报不足是风险,但是波动本身不是风险。任何意图控制波动(行话叫回撤)的投资者,都不是合格的投资者

巴神给的关于指数基金投资建议,其实说透也就是一句话总结:长期定额定投宽基指数基金。
长期+宽基指数基金,代表的是你在支付最小管理费用的前提下,购买这个国家相对优质的企业群体未来的盈利能力。
定额+定投,代表的是分散在很长时间段完成投资,是彻底承认自己没有择时能力的同时,通过固定金额的设置,自然而然的完成''高估的时候少买,低估的时候多买''这样一个逆人性的动作。

是的,投资领域里最讨厌的问题就是:好公司很难遇到便宜的时候。
所以第一要有耐心等,第二遇到机会时还需要迅速下重手,更麻烦的是第三,等待期的钱怎么处理?
所谓投资体系,基本上就是试图解决好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估值指标是 沪深300盈利收益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近十年,几次数值大的年份分别是:

第一次是:2012年~2014年的长期熊市底部,当时在3.2左右。随后迎来了14年底~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

第二次是:2016年初熔断股灾结束后,当时是3.2左右,随后沪深300迎来了长达一年多的上涨。

第三次是:2018年经过一年的下跌,当时数值是3.35左右,随后迎来了2019年初至2020年初的上涨。

第四次是:2020年3月疫情爆发,当时数值3.58左右,之后一直涨到2021年初。

第五次是,2022年10月份的3.66
如果你对自己能力范围内有疑问,那就不是你的能力圈。乖乖待在自己的能力圈里混。总比走钢丝强。能力圈小不可怕,总能在里面找到一些东西。

人生不会有太多伟大的投资机会,所以能理解的伟大机会来了要下重注——芒格
预测持续的高增长是一件令人发疯的事情,15%以上的持续增长都是非常难的。世界500强,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做到。

业务规模的增长并不一定是好事,譬如航空业、地产业、保险业

投资行业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行业。你要了解一个行业,就需了解这个行业,每家公司及其竞争对手。

如果一件东西足够便宜,就可以抵消一部分不确定性

费雪思想的要点是:找到好的投资、好的股票挺不容易的,找到后就要专注他们。费雪的书单

股市有个巨大的优势:有傻子。

关注国际环境,经济环境,对投资没有什么帮助,只需要盯住你投资企业

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一直没变是格雷额母加费雪。他之后的学习是学习更好的理解企业,学习商业知识。
如果你不用杠杆,金融危机就不会将你卷入其中,此时如果你有钱就可大胆买入。

巴布菲特当年以三倍的PE买入中石油。是因为他看到中石油财报上写着一项,我们将以利润的45%作为分红。

中国资产本来就有折价,是因为国际投资资金对中国经济政治环境的担忧。

预测会发生什么,不难。它需要的是知识,知识可以学习;预测什么时候发生,很难。它需要的是运气,运气无法掌控

所谓理解,就是我能想的出来这家企业十年后的样子:还在不在?还在挣钱不?挣得会比现在多还是少?
巴神肯定医药行业的回报,但是不肯定哪家公司会独占鳌头。投资不需要难度系数。只需要分清楚什么是一英尺栏杆,什么是7尺杆?不随意扩大能力圈。

投资过程中犯错是非常正常的事,重要的是不要重复犯同一个错

投资就是一个等待和击球的过程

任何资产类别如有较大的波动,起初是因为基本面的原因,之后会吸引投机者的参与,可能以投机者为主导,产生泡沫。但是泡沫何时刺破是个难题
在一个衰退的行业里,很难买到足够便宜的东西来弥补衰退带来的损失。
有些护城河会被技术所填平,比如巴菲特曾经的报业。

投资,对智商要求不高,但对勇气要求挺高的。在一片恐慌中,你还能坚持经过严格的逻辑拷问和数据计算后的结果,这不容易。

棘轮效应(Ratcheting effect),由最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消费者易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而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消费

EV/EBITDA则适用于制造业和各种周期性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利润波动大,PE在亏损或者微利时没有意义,用PB、PS则难以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此时使用EV/EBITDA常有事半功倍之效。而且,与PE不同的是,企业价值EV在股票市值之外还考虑了企业的长期净负债,所以EV/EBITDA对依靠高杠杆提升利润的企业有适度的惩罚(这一点比PE强多了)。另外,因为EBITDA不受利息、税收、折旧等的影响,管理层通过改变折旧方式、税率、利息收入等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也较小。人们常说,“利润只是一种意见,而现金流却是一个事实。”其实EBITDA的本质就是一种衡量现金流的指标,如果应用得当的话,不失为基本面分析的利器。EBIT也差不多

EV/EBITDA法估值公司价值: 公司价值EV=市值+总负债-总现金
EBITDA(Earningsbeforeinterest,tax,depreciationandamortization)(利息、所得税、折旧、摊销前盈余)=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折旧费用+摊销费用其中,EBIT=净利润+所得税+利息)。

格林布拉特说,EV/EBIT是选股的两个最好指标之一(另一个是资本回报率)

从指标的计算上来看,EV/EBITDA倍数使用企业价值(EV),即投入企业的所有资本的市场价值代替PE中的市值,使用息税折旧前盈利(EBITDA)代替PE中的净利润。但EV/EBITDA更适用于单一业务或子公司较少的公司估值,如果业务或合并子公司数量众多,需要做复杂调整,有可能会降低其准确性。

成为一个更好的投资者的最佳途径:读你能读的所有东西,尽早阅读,让充满竞争的不同想法填满你的头脑,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尝试从中找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同样重要的是用“能够承受的起损失的”小额资金尽快地去真干
企业的成长性和确定性都是安全边际
企业留存全部收益,对企业的判断更看重于企业向这些留存收益的使用效率。比如。伯克希尔公司与小企鹅

我不相信资产配置那些东西,我肯定是持有最合算的那个,而不是这个来一点,那个来一点

机会,不是你今天高瞻远瞩去做好一个什么长远布局,而是你每天阅读思考8-10个小时,慢慢慢慢的,有些机会就明显的冒出来了。就这么简单

书籍是原料,思考是加工厂,验证、实践和反思是质检部,一个完整流程走完才有合格产品

看别人吃一堑,让自己长一智

在我们购买的大部分证券当中,我们从未见过管理层,也从未与他们交谈过,我们主要通过阅读财报、商业常识以及我们对具体行业的一些具体理解来作出投资决策。
我们喜欢能创造大量现金的企业。不能创造现金的企业,管理层再优秀我们也不会买

有明显的便宜就下手。后面如果有更大的便宜出现,有钱就买,没钱就傻看着,绝不会去预测底部。

制冰行业,柯达相机,诺基亚手机都是如此。我们什么也没做错,但是我们失败了。
以上就是本书的核心,保持良好的心态,追求高概率,防止低概率,找到体系的核心并执行,首先确保我们可以一直留在市场,然后通过有效可执行的方法,获得一份合理的收益

认真读过报告,你自然就会有疑问,有疑问别忙着咨询别人,那样就糟蹋了你好不容易挖出来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资料,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中你自然就熟悉和了解这家企业了。

下注德国同学,你会下注哪个?如果你不了解。这班的德国同学怎么下注?如果了解需要哪些什么方面才能下注。研究企业如法炮制。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理解,是因为想的太多而读的太少。』真是读书解百忧啊!

我们如何去寻找这样优秀的商业模式呢,比较,大量的比较

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很愚蠢,但我们已经避免了一小部分愚蠢--

固守自己的能力圈;2、知道安全边际;3、日拱一卒扩大能力圈

:李录也说的好:人应该配置在自己最有兴趣的事情上,做没兴趣的事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大意),所以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是人生第一大战略,越早越好。

投资指数基金的关键就是降低预期,实际上它永远不会成为一项伟大的投资,但它长期收益会很不错(比存钱买理财高的多)

如何开始?坚持阅读和思考,尽量琢磨一家企业五到十年后会怎样,优先考虑确定性

不管是买油买煤,投资决策都不能建立在对大宗商品的预测上,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没有预测这个的能力。要考虑的是“其他因素”

在公司研究方面我们尽量投入,尽可能把自己能搞懂的都搞懂,至于宏观经济我们不管,只研究公司。对于过山车效应,我们假装不在。

数十年如一日的在一个领域里钻研,在这个领域里当然就会比别人看得透彻,思考的快,这个没什么特别的--巴神

抓大放小。大的必抓,小的不管。所有的阅读和思考,就是要厘清对于具体某家公司而言,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世界在变化,谨慎的思考变化对护城河的影响。

持续学习。别碰烂生意,你就成功了一半。

已知的烂生意:农林牧渔、银行、地产、保险、航空、零售……
烂生意,可以通过排除低净资产收益率企业开始
从对护城河和消费者行为分析来看,与其说苹果是一家科技公司,不如说是一家消费品公司。

消费品公司的护城河,说到底就是用户粘性

我们眼中只有一个个具体的公司,没有行业,重点放在具体的公司上,而不是行业上。

企业估值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东西是这家企业未来能够赚到多少自由现金,以及未来的利率。
前者需要你理解企业,这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后者无法预测,只能参照当下,且尽量不要采用极端数据(若当下数据是极端的),然后在估值结果中留下安全边际去应对。
为什么会参考利率,因为总是比较,用银无风险利率跟投资股票的收益进行比较。
这几位都这样,主业就是阅读。托德说他一天阅读12个小时。
买个阅读架,能调节高度和角度。缓解颈椎病。
巴神对飞机配件公司的看错,更提示我们投资没有100%的正确性。
芒格,一点儿都经受不了烂管理层的生意,算不上好生意。

巴神:投资不复杂,只是需要讲纪律,外加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够了

人的一生很长,不断的学习阅读是必须的。

投资就是比较,在自己能理解的投资对象中选择确定性更高、资产回报率更高的那个,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

好公司买的太贵,能变成烂投资;烂公司买的很便宜,也未必能变成好的投资--继续2019年股东大会问答。

一个人能够有时间做真心自己喜欢的事,那是最大的运气。

在能力圈内行事,同时不断学习,尝试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存而不是矛盾

许多好生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淘汰。

就是在疫情期间被逼出来的一些视频会议手段,由于长时间使用,可能会逐步替代以前面对面交流的习惯。这是比较可怕的一点,它意味着土地不可逆的盐碱化,分众有这样的隐忧.

格雷厄姆为了揭示股票市场非理性的行为,编了两个著名的寓言故事。一个就是“市场先生”一个就是“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个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人们盲目从众的心理

中国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困难是我们无法预测的,我们只能做好准备,别让自己倒下去。
怎么准备呢?第一远离杠杆,第二,面对股市的数字波动,有心理承受力

是你必须克服流动性诅咒,明白市场先生是疯子,他的报价只能利用,无法预测。要懂得“别瞅傻子,瞅地”

如果长期持有好生意,就算买的贵一些,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只要你待的够久,你会发现,资本市场里什么离奇的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在最离奇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活着

为了得到自己不重要的东西,甘愿拿对自己重要的东西来冒险去换,哪能怎么干,比如拿自己的全部身家去换多余的钱

你财务自由后想做什么工作,现在就去做什么工作,没有什么比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更重要的了。

买入一个生意,要大概看他10年后会怎么样。

不断研究那些你非常想买、只是嫌贵的公司,尽可能多地将它们纳入能力圈,然后在它们其中任何一家或多家变得不贵甚至便宜的时候,迅速出手,收入囊中

段永平说他跟巴菲特学到的投资体系就是3R:RIGHT BUSINESS(好的商业模式);RIGHT PEOPLE(好的管理层/公司文化);RIGHT PRICE(好的买入价格),重要性依次递减。

不要对股票产生感情,股票不知道你买了它。

黄仁勋一直保持的创业者思维——即便公司做到龙头地位,他也从未有一刻松懈过。

收益的再投资与复利的力量”才是股东们最终赚大钱发大财的原因

巴神最青睐的状态是满仓——现在仍然如此
真理”:长期低利率推动所有生产性投资的价格上涨,无论是股票、地产、农业、原油等等

我们可能会将基金净资产的40%押上去:(1)事实和逻辑正确概率非常高;(2)企业内在价值大幅缩水的概率非常低

所以,少数赚大钱的投资机会通常来源于正确的定性判断,但对能力要求比较高。而定量的数据分析会让我们发现更多的、确定性较高的小机会。
但最近几年,靠统计数据就能找到的定量型投资机会正在逐步消失。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过去20年没有发生类似于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没有人们对股票的厌恶,就没有便宜货出现;
(2)杠杆收购被普遍接受和应用,杠杆收购活动消灭了很多市值低于清算价值的投资对象;
(3)证券分析师地位大幅上升,大量聪明人涌入这个行业,他们把目标企业筛了一遍又一遍。

坚决抛弃“进入股市是开始投资,退出股市是停止投资”的错误思想

我们以长期投资的眼光来选择这些股票,并像购买一家未上市公司100%股份一样来考虑以下这些因素:

(1)企业具备长期竞争优势;(2)管理层能干、诚实;(3)市场出现低于产业资本整体收购(退市)的诱人价格;(4)是我们熟悉的行业,我们有能力判断该行业的长期前景

沃伦·巴菲特:1977年纺织业务的表现依旧低迷不振。过去两年我们乐观的预期纷纷落空,这或许是我们的预测能力太差
重资产行业的一大特点, 就是一旦没有新需求后, 已经投入的产能退不出来。要退的话, 价值归零。因而在行业需求饱和的情况下, 企业为了争夺市场, 最常见的手段, 就是以可变成本为底线展开价格战, 力求将固定成本救回一点算一点。届时股东才发现, 企业的现金会像流进沙漠的水一样, 被资产折旧迅速吸干。

沃伦·巴菲特:如果可以利用留存收益创造更好的投资回报,我们不反对旗下全资子公司将所赚取的利润全部保留。

同样,对于我们持有少数股权的公司,如果历史记录表明他们可以更好地运用留存下来的收益,我们也支持他们保留。

但如果某些行业无法容纳太多资本,或是历史记录显示管理层过去曾将资金浪费在低回报项目上,那就应该将收益分配给股东,或是拿来回购股票,这是账上现金最好的选择

过去几年,我们一再强调买入“有转机的公司”常常会令人大失所望。这些年我们大约接触了几百家这样的公司,最后不管真正投入与否,我们都持续追踪了它们的后续发展。
在比较过预期及后续表现后,我们的结论是:当能干的管理层介入一团糟的企业时,往往是后者占了上风,极少有例外。
这个和下注困境反转企业是一样的,大量的企业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何况分辨护城河是否消失并不容易,对我们来说属于跨越七尺高的栏杆一样。

业务简单是巴菲特一直坚持的标准。

问题在于,大多数公司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才能持续经营。以我们的公用事业公司为例,假设多年后,美元贬值为现在的十分之一,我们就要拿出相当于现在十倍的资金作为资本开支。
到那时,我们仍然能获得合理的投资收益率,但是我们必须追加投资,才能保住原来的收益率。
通货膨胀到底会有多高?是否会继续增长?这个问题,没人答得出来。你们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
查理和我也算见多识广了,但是这两年股市中的赌博风气之盛,还是让我们大跌眼镜

芒格:因为市场有时会变成赌场,我们赚到了更多的钱。在我们投资这几十年里,总的来说,因为市场的赌性,我们做投资更容易

阅读一家企业时,应将其与其他企业作比较与排序。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大量阅读财报,一年阅读几百份财报,并且读过格林木厄姆和费雪的书,就会判断这家企业的好坏。

我们试图买进永久持有的企业,需要看看历史资料,看看永久持有是什么样子,发生什么变化

遍历所有自己不擅长的事,把它们全部排除。
沃伦和我就是这样,最后发现我们最适合做投资。别的事情,我们试过了,我们都做不来

我们要专注于长期目标,并不代表我们就不注重短期结果。毕竟,如果五年或十年前,我们考虑的是长远问题,那时我们采取的行动现在也应该有回报了。

如果总是信心十足地播种,却一再得到令人失望的收成,那或许就需要考虑农夫本身是不是有问题,也或许是这块地根本就不行——投资者必须要清楚,对于某些公司甚至某些产业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长期战略可言。

我认为业绩衡量时间的最佳时间段是五年,但退一步说,三年绝对是评判投资业绩的最短周期。也许在某一年,我们的业绩会大幅低于道琼斯指数,这不重要

不预测宏观经济并不是因为它没有影响,而是因为它变量太多,叠加起来并不能做出有价值的判断,而且长期来看这些变量都会对冲。
将精力花在分析企业上,选出“优秀产品+优秀商业模式+优秀管理者”的搭配,这是巴老爷子花了前后各30年时间交/教给我们的真理。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季度内亏损几百亿美元,恰恰是因为他从全部身家只有几万美元的时候,就明白自己不可能预测并躲开股市的下跌,并将全部投资决策都建立在躲不开的基础上

食品行业,任何产品都不可能得到像可口可乐和吉列那样的确定性。人们在选择吃的方面更容易变化,他们可能会很喜欢麦当劳,但不同的时间他们会喜欢去不同的餐厅吃饭。

与此相反,人们一旦使用吉列剃须刀刮胡子,就不太可能改用其他产品。所以你在食品行业,你永远无法获得可口可乐在软饮料行业一样的地位。在不可战胜性方面,麦当劳和可口可乐不是一个级别

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早晚会发现最好的投资股票方法是购买管理费很低的指数基金。扣除各种费用后,指数基金的收益率肯定能够超过绝大多数投资专家。

最近10年年化15%的sp500,之前刚好也经历过十几年不涨的历史:SP500指数1999年收盘1469点,2012年收盘1426点,也是整整十三年没涨。

看过一段数据,美国标普指数从1896年的40点到今天的23000点,涨了575倍,但百年前的世界五百强,到今天93%已经消失,也就是说你如果百年前简单的拿着好股票,到今天不是赚了多少倍,而是93%的概率没了

根据美国拉莫斯投资公司的报告,1998年至2017年之间,标普500指数的年化回报率是7.2%。如果在这20年里错过了市场表现最佳的20天,年化回报率会掉到只有1.1%。

除非你在特定的有利时间点碰巧得到了资金,否则你是不可能因为市场的极端情况而受益的。所以我认为主要任务还是寻找好企业

从确定性来讲,费雪的公司,按格价买入是确定性最高的,但也是不易遇到的。
我不能说,在这种环境下状况良好的公司一定是优秀公司,但这至少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当然在于前者可以不用投入更多资本就实现增长;而后者只有通过投入(比它自己所产生的现金)更多的现金才能实现增长。

可以从分红和融资观察企业是否需要大量资本维持增长
芒格在这里教我们的,是回避那些具有资金饥渴症的企业,不能只看见“成长”,还要看成长对资本的需求大不大。想要长期获利,要选那种维持当前盈利水平不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即使成长对资本有需求,企业的自产现金支持增长所需绰绰有余的那种。

只有这类企业,才有真正的可供分配的“自由现金”,而企业价值就是自由现金的折现加总值。没有自由现金,靠不断的资本投入才能带来的“成长”,是价值陷阱,幻觉成长。
(A股)公司A上市22年,在市场上募资915亿,分红168亿,股价22年水平方向运动;公司B上市上市22年,募资22.44亿,分红1761亿,股价45度角一路向东北

经营产生的现金流要能够很好的覆盖资本开支,最好是资本开支只占现金流量的一小部分,这样才能产生足够多的自由现金流。而企业的价值就是存续期间所能产生自由现金流折现值的加总。

需要大量资本投入才能维持当前盈利的企业,不一定是坏企业——这个“不坏”,是指“不管是资本市场表现,还是盈利状况”。但这样的企业,因为观察不到“自由现金流”,估值难度太大,属于七尺栏杆的品种,我们选择放过。

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但这种成长不能以持续的巨额投入为代价,这也是成长的限制性条件吧

究其原因,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有大量的资本支出,当其资本支出的规模从470亿美元增加到990亿美元的时候,利润仅仅从22亿美元增加到56亿美元

假如你不能通过别人的经验去汲取教训,那你的人生可能终将非常坎坷。

我讨厌那些技术变迁无法(或很难)预测的企业,

确定性优先,赔率其次

究其原因,就是券商行业里有太多的发财良机和暴富故事,所以从业人员很容易变得疯狂。他们会在里面“发现及创造”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死法。

这就导致人才在一些高增值业务上,抽成比例非常高(50%甚至70%),所以导致券商很多业务高毛利、低净利。券商的高级人才平均收入很高,但券商的净利润率却非常低。

其中可口可乐是1988~1994年之间完成购买的(很多朋友喜欢叫“建仓,并且巴菲特已经在可乐涨了数倍之后才入手。

一家企业便宜还是贵,跟它过去曾经到过多少市值完全没有关系,只跟它当前及以后的盈利能力有

1922年,美国东南部的昆西小镇(说是镇,其实就是农村,主要是种烟叶的)烟草大丰收,农民伯伯手里有了几个活钱。

在当地一位素有威望的银行家的蛊惑下,这些农民里的大部,都把活钱拿去买了当时从大约20美元/股(从1919年上市发行价40美元腰斩的)的可口可乐股票。

然后嘛,这个镇子现在也就几万人,但大约有70%居民都被迫成为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

一路走来,巴菲特曾经投资的一些企业已经消失,因为他们的产品不再被客户所需要。资本主义有它的两面性:在提供源源不断的更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时,这个系统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失败者。

但必须说,这个转变过程我做得非常谨慎。我的一只脚一直在法律行业里,直到变得足够有钱后才彻底退出
终身学习的人拥有成长型思维,更加重视学习和挑战,把学习作为终身的乐趣和成就,而不是短暂的、功利性的斩获

集中投资和指数投资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核心是你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这是个性化的部分

我们必须谨记一项投资的基本原则: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是错误的想法。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在美国航空身上赚回我们的损失

算了下美国运通1965和1994年的市盈率,虽然价格涨了20多倍,但其实更便宜了:1965年市盈率是1300/5%/1250=21.8倍,1994年市盈率是13.6/10%/14=9.7倍。

唐朝:嗯,而且1994年买的运通到今天一直没有卖,现在这些股票的市值已经近250亿美元了

硅谷银行和瑞信银行这么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市盈率市净率与价值是否低估没有毛关系

成长是价值的组成部分,成长是价值的安全边际,不成长的价值通常危险

只要你非常确定企业的未来前景,你认为企业未来的价值会远大于现在,那么你就是以35倍市盈率去买下所谓的成长股,这依然是合理的,依然是价值投资,因为你得到的价值高于你支付的价格。

股债收益差是个衡量股票相对债券哪个更具投资性价比的参数,计算公式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指数股息率

从近十年的沪深300走势来看,当估值接近+2X标准差的时候,指数往往达到顶部后下跌,而当估值接近-2X标准差的时候,指数往往到达底部后上涨。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万物皆有周期,估值总是在极度乐观和极度悲观之间来回切换,均值回归是常态
一般来说,如果你的投资风格是买入一家企业并持有很长时间,那么这种风格不适合应用于大宗商品类企业

巴菲特说,如果历史信息有用,那么最富有的就应该是图书管理员,意思是,条件变化了,结果就会变化,不能刻舟求剑;

「当我们与智者意见相悖时,一定要先问问自己,他会错的那么明显吗?」,我先假设他是对的,去验证一下,结果我发现90%以上的情况下,他真是对的,这样做对于学习是很有益处的。
我更愿意推荐《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作者罗杰·洛温斯坦。

《伯克希尔·哈撒韦:终极的多元化企业折让》艾丽斯

因此在挑选股票时,我应该使用的关键筛选标准,是找到那些净资产回报率比较高的公司。

然后,接下来思考这些回报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以及什么力量可能导致这种高回报结束或被改变。

如果在某家公司上面,我不能对这些问题做出满意的解答,那么我就应该去寻找另一家公司。

如果你能找到一家公司,目前它的净资产回报率很低,以致于你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入,而后它能够改变自身,成为净资产回报率很高的企业,那么你会从这家公司的投资里赚到更多钱。

已经持续获得高ROE,说明企业一定拥有着某种特殊的、其他企业无法模仿或消灭的独特竞争优势。

然后去阅读和发现这种优势是什么,未来是否会持续,什么能够对它形成威胁。这会容易的多。

但这种容易的方式,往往又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正因为这种企业显示出了持续赚大钱的能力,所以它们往往很难出现估值较低的时候。

如果买价太高,就需要非常乐观的未来予以配合,而越乐观的预期实现的难度越大

芒格认为零售是自己的能力圈,但是在阿里上又认错了。说明零售确实是个艰难的生意

忙格认为只要你坚持练习,假以时日你将会发觉分析企业是相当简单的。

不过格雷厄姆的方法不如费雪方法的价值大,因为格雷厄姆的方法不适用于大规模资金

资本回报率高而且可以不断承接新资本的企业,是世界上最好的企业。格雷厄姆不会反对这个观点

我之前讲过的三条投资基础方面,我是100%的本·格雷厄姆。这三条真的很重要(老唐注:指①股票代表企业的部分所有权,②关于如何对待波动的市场先生寓言、以及③买入时必须坚持拥有安全边际
菲利普·费雪在 《怎样选择成长股》 这本书的最后,总结了他的核心观点,我存了下来:

——如果买入了正确的企业,卖出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重视公司的产业前景、业务、管理及盈利增长能力。

把公司的管理层必须诚实且具备充分的才能作为选股的前提。

通过竞争对手去了解目标企业的优劣势。

区分企业成长究竟因为幸运,还是因为能力。

永远只用闲钱投资,这样才有能力长期持有优秀企业。

买入股票是因为公司优秀而不是因为股票便宜。

对于优秀的企业过于关注股利是不必要的。

企业利润率高于次优对手两三个百分点就是好的投资对象,过高的利润率里往往隐藏着风险。

关注一家企业的超额利润究竟来源于哪些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做法。

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太过分散,势必买入许多了解不充分的公司股票,结果可能集中还要危险。

真正优秀的企业数量极少,发现后要长期持有,仅仅因为盈利一定幅度就卖出是愚蠢的。

考虑卖出的三种情形:

原始买入所犯下的错误情况越来越明显。

公司营运每况愈下。

发现另一家更好的公司

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海外大师的举动长持,背后的核心是因为他们主要投资的这个市场,很少有过大的情绪波动

1)我是否愿意花大量时间研究这家企业和这个行业?(困难度,兴趣)

2)现在公司决定聘我担任CEO,三个月后到任。现在我需要赶紧知道哪些东西?

3)公司现有生意的获利,“真”钱的比例有多大?

4)公司的核心客户是谁?

5)说服目标客户购买公司的商品或服务的难度大吗?

6)客户的留存率如何?

7)公司帮助客户解决了什么麻烦?

8)客户对公司商品或服务的依赖程度高吗?假设公司明天关门,客户会受到什么影响?

9)公司生意是否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若有,主要是什么?

10)公司可否在不流失客户的情况下,上调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11)行业内竞争激烈吗,主要的竞争手段是什么?

12)行业主要竞争对手是谁,对手靠什么成为主要竞争对手的?

13)你认为观察这家公司的核心数据和事件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14)公司面临哪些主要风险?

15)公司的负债是否过高,是否有大量或有债务,利息保障比是否足够安全?

16)公司资本再投资的回报率是否令人满意?

17)公司是否采用了保守的会计政策?

18)公司营收主要依赖持续性营业收入,还是非经常性收入?

19)公司是否具备占用上下游款项的能力?

20)公司维持现有盈利能力所需资本支出高不高?

21)搜集主要管理人员履历及相关资料,认为是否是可信任之人?

22)主要管理人员是怎么走上现在的岗位的?

23)主要管理人员薪酬待遇如何?是否持有公司股权,如何获得的?

24)主要管理人员的相关决策,是否是基于股东利益作出的?

25)主要管理人员过去向股东传达的信息,是否清楚明确、前后一致?

26)主要管理人员的经营活动是否为独立思考(未受同行行为干扰)?

27)公司过去的成长主要来源于内生性增长还是并购扩张?

28)公司过去及现在的并购,是否获得预料中的成功?

29)公司的并购活动是基于什么目的展开的?资金如何筹集?

30)行业和公司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

尤其是采用定时定额的方式,变相实现了“估值高时少买、估值低时多买”的投资精髓,长期年化回报率会高于指数本身回报+年度成分股现金分红回报之和的。

做T是自欺欺人罢了,忍受做电梯是法定待遇

阅读一家企业时,应将其与其他企业作比较与排序。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大量阅读财报,一年阅读几百份财报,并且读过格林木厄姆和费雪的书,就会判断这家企业的好坏。

我们试图买进永久持有的企业,需要看看历史资料,看看永久持有是什么样子,发生什么变化

确定性的重要性在便宜之前
格老这段表述=过去十年历史净利润的平均值/(无风险收益率×2)=过去十年历史净利润的平均值×1/无风险收益率÷2=核心价值(格老认为值得买的位置)
巴菲特观察管理层通过阅读财报来观察管理层对资源的
多读商业史对投资很有用,尤其是那些企业甚至行业失败和消亡的历史
作为全球公认的价值投资代表人物,芒格清晰地解释好公司也需要在好价格买入,而不是好公司无需看价格。
查理·芒格说有两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一种是你发现什么有效,然后复制它;第二种是你发现什么是无效的,然后规避它
分红比率越高,持有时间越短,投资者的年化收益率,就越接近于买入PE的倒数。
反过来也是一样:
分红比率越低,持有时间越长,投资者的年化收益率,就越接近于公司的ROE。
原因也很简单,公司能给股东赚钱的奥秘,就在于“把赚来的钱留在公司,继续享受高ROE
投资检查清单
1.学会正确面对股价的波动
股价的波动实则是人性(悲与喜)的周期轮回。虽则有周期性,但却不可预测
检查清单一:投资的底层逻辑
检查清单二:投资也需要原则
1.能力圈原则。2.安全边际原则。便宜。成长型。理解性
远离杠杆原则。长期资金原则。
检查清单三:认识市场先生
世上先上出价只可利用,不可猜测。
耐心等待击球区。市场先生经常被贪婪和恐惧左右,造成市场报价在严重悲观和极度乐观之间大幅摇摆
等待过程读书运动健康。
检查清单四:寻找优秀企业
优势如下:
1)能干的、诚实的管理层
2)很难模仿的独特产品(产品差异化)
3)品牌或其他无形资产(口味)
4)可能是地理条件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成本优势
5)规模门槛
6)客户粘性(代价高的转换成本、优秀的服务)
7)网络效应
8)行政管制带来的进入门槛(形成垄断)或信息优势
9)某种中国式关系
10)产品自带提价、增量属性
11)行业变化缓慢(被颠覆的可能性少)
为了进一步了解优秀企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特性,老唐也给出了判断标准:
1)被需要
2)很难被替代
3)价格不受管制
并且可以结合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分析:
1)潜在竞争者进入壁垒
2)供应商议价能力
3)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替代品的威胁
5)行业内竞争程度
股市上就是企业的估值变化周期和企业收益变化周期
我不指望股市每时每刻都有好的投资机会。我认为99%的企业,在99%的时间段,都是不值得投资的。
致富的关键在于在1%的时间段,瞄准那1%的伟大企业,果断出重拳,下重注
如果买价太高,就需要非常乐观的未来予以配合,而越乐观的预期实现的难度越大,落空和失望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