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4喜欢:0
回复@LinkTalk: 冲动?为啥?对这种看不清看不懂的公司我的原则是不碰。到这里偶尔吐槽而已。

一个品牌的价值在于让用户感知到。如果没有人有意识地在用你家的产品,你觉得你的品牌有价值吗?说得简单点,NQ在塞班时代把品牌形象做烂了,现在在想办法转型和修补。在这个过程中不太方便用自己的品牌,因为用户一旦知道是NQ就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反应,比如卸载,所以采用贴牌的方式。这种方式悄悄挣点钱还可以,但见不得光。但这些话又不能和花街直接讲,NQ总不能跟市场这样讲:”俺们其实是有用户的,之所以用户感觉不到,是因为俺不敢让用户知道在用俺的产品,因为他们一旦知道真相就不会再用俺的产品了,俺也就没有用户了。”这是个死循环啊!

其实中国上市公司上市后慢慢转型“洗白”的例子很多,只不过有的市场给了充分的时间,有的没那么幸运而已。NQ最终会是什么结局还不好说。浑水的很多论点模棱两可,未必有说服力。但关于NQ用户数量的问题却是一针见血的。这就是为什么NQ自己在之后的回应中也开始闪烁其辞,声称他们自己从没有对外公布过那些用户数,都是第三方的数字。问题是作为上市公司,如果你不认可第三方的数字,从法律上来讲就不能放在你的招股说明书、年报等法律文件里面,否则就是误导市场。披露的最终责任在公司而不在第三方。

话说回来,国内的第三方数据不靠谱和具有倾向性(利益驱动)是众所周知的。如果大家真的把第三方作为权威,那就太天真了。至少要综合若干家第三方取个平均值才有点参考价值。再说回投行的DD。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把责任和风险分解出去。普通话说就是在法律上找个垫背的。比如用户数的问题,你以为MS或DB会做任何调研和统计来确认NQ的用户数吗?他们挣的钱还不够干这个的呢。所以他们的做法就是依据别人的背书。只要NQ能提供一份有名有姓的第三方报告,从法律上讲MS和DB就不用承担什么太大的责任了。这样的DD你觉得比你耳听眼见的常识更靠谱吗?

还是那句话,NQ未来的命运现在还不好说,但至少在之前的信息披露中他们有明显的误导市场的行为。对一个诚信缺失的公司,我还是退避三舍吧。//@LinkTalk:回复@大熭:我说的是“之一”,MS至少是一个吧,DB虽然不是公认的四大投行但也是公认比较权威的投行(我们现在又不是在评选四大投行)。我没有必要要求投行对每个公司都DD,投行是商业金融机构,本来就是要赚钱的,我的意思是MS和DB发行的CB和定价肯定比其他普通投行的更专业更可信,既然MS和DB敢购买并转售NQ的债券,就说明他们对NQ有一定信心。股市本来就涉及利益,扪心自问你如果不是为了自己做空获利,也没有必要跳出来争论。我一直说的是“我相信”也就是我个人的观点,没有强制大家都按照我的做,你也不要太激动。你自己明显没有花多少时间了解NQ,关于用户感知不到NQ产品的问题在雪球这里都已经都讨论烂了(NQ很多产品是贴牌,比如中兴的掌心管家,用户看到的是厂商的品牌,而看不到NQ的品牌)请了解之后再发言,至少静下心来翻阅一下之前的内容,不要太主观太冲动。
引用:
2013-11-19 06:31
原帖已被作者删除

全部讨论

2013-11-20 12:55

说你主观和“冲动”是因为你的一些情绪化的用词,比如不了解别人资金投入就说【跟把身家性命赌上去也差不多了!】,比如嘲笑投行的专业性【投行的“权威性”可真是个笑话了】,比如臆测别人【会死得很惨的】。当然了,这些也没有什么,最多是冲动到失去理智而已。

你说的【用户一旦知道是NQ就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反应,比如卸载,所以采用贴牌的方式。这种方式悄悄挣点钱还可以,但见不得光】这个还真的不认同,完全是你个人的主观臆断,也希望你不要充分放大少数水军的负面言论(国内几乎所有产品都有很多人抱怨,360名声也一直不好,但不妨碍他们有各自的用户群和市场定位)。NQ的产品体验没有你想的那么差劲,你看看GooglePlay上的用户评论大部分还是不错的,而且NQ的产品在美国业内经常得奖,你也可以谷歌搜索一下中兴的掌心管家,国内有很多测评文章,体验还算不错。如果产品明显劣质,不会有那么多的大公司愿意合作,南美电信巨头和印尼最大电信运营商不会直接推荐给他们的海量用户。

关于NQ的用户数官方有公布,只是你自己没有去了解或者始终不肯相信而已。几乎大部分的主流手机厂商、还有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还有国外的电信巨头、还有国内外不少的企业都和NQ有合作,如果你相信大牌手机厂商和电信运营商拥有非常庞大的用户渠道,那从中占有哪怕是比较小的比例都是比较大的用户数。

你可以质疑或者完全不信权威投行或者第三方调查机构的任何数据,或许你也有你的理由,但如果这些业内最权威的专业机构大家都不能相信,那这个行业里面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或许你说只能相信自己,这个没有错。但我想提醒你,权威的专业机构之所以权威之所以专业,正是因为有很多人相信他们,他们以往的行为给大家建立了信任感。而你自己可能已经到了谁都不能相信,只能相信自己的地步,这个和掩耳盗铃似乎比较接近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希望这个古人总结的道理可以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多花些时间了解一下最近大部分人的观点和看法,尽量不要固执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