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1回复:5喜欢:2
写得真好[很赞],有价值的文章。其实从宏观的、国家的角度上去看,代工厂股东们资金撑住的歌尔、立讯这么多年还是买回来了不少东西:消费电子制造产业链、相关产业的技术人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我相信没有这些资本支出换不来中国现在的消费电子制造产业链,现在在中国之所以能买到各式各样便宜的电子产品,以及“华强北”产业链养活了那么多人、以及基于此开枝散叶的各类国内消费电子品牌,跟这些资本开支有很大的关系(资本开支的正外部性显著),未来这些资本开支买回来的东西里可能就孕育了更大产业的种子,试想没有这些资本开支的话,和手机链高度重合的虚拟现实产业链未必能有这样一块优质的土壤供其快速生长。

但是于股东而言,这种商业模式的确是“苦哈哈”,只能寄希望于代工厂绑定的产品大卖带动公司业绩,但是往往发现投研里最难把握的是对于终端需求的分析,出错的可能性很大,叠加公司如此的商业模式……导致了很难看得清公司的未来现金流,真要靠投资这些公司挣到钱对于投研的要求很高,最起码信息优势得有,不然就是被一个个产业链中传出的小作文来回收割,我个人拿歌尔期间来来回回碰到了各种各样的公司传闻了,靠着信仰格局了很久,但是最终发现问题可能出在公司本身以及公司的商业模式上,我时常问自己怎么我买的其它公司很长时间才有影响估值的消息需要去调整估值模型,歌尔是三天两头需要去评估公司价值?最后发现就是这个商业模式的未来现金流情况时刻被掌握产业链信息优势的小作文或是有生死决定权的大客户捏在手上,前者加大持股波动性,后者直接影响公司“永续经营”的前提假设,两者让我在中期还是长期视角上都看不清公司未来现金流,一直以来都是对终端需求的信仰支撑着我买入歌尔的逻辑,我到现在依旧有对终端需求的信仰,但是我发现不能将这个信仰套用在代工厂这个商业模式的公司身上,因为公司的价值在终端产品需求不支撑的情况下完全是信息优势资金之间的博弈,我自认我可以去分析终端需求(至于对错也很难判断),但是我的确没有更强信息优势,所以对于这种商业模式的公司我还是选择退出,不在无法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领域里跟他人的优势能力去“硬碰硬”。
引用:
2022-11-18 11:50
歌尔股份前阵子股价跳水,原因大家都知道了,苹果链上的公司,“境外某大客户”但凡有个风吹草动,在供应商那就是一场飓风。
一、拧巴的舆论
对于歌尔股份、立讯精密、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社会舆论方面是极其拧巴的。
一方面,是害怕这些代工厂会外流。
比如这位网名“南方公...

全部讨论

2022-11-19 15:52

2023-02-04 12:44

非常精彩

2023-02-03 20:18

原文很好,你的点评也很精彩

2022-12-28 17:22

可以往VR/AR上游看看

2022-11-19 10:34

我也在歌尔上亏了15%后斩仓了,歌尔的商业模式有硬伤,散户难以追踪,容易被信息优势的机构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