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季利润,是增强确定性还是恶化竞争环境?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91回复:263喜欢:88

多空皆有误,前所未有的两年高运价完全的改变了竞争格局。

 

我之前访问红领巾传奇,在2020年中写文章推荐$中远海控(SH601919)$ 的时候,是否想过,他一年能挣1000亿人民币。他说没有,只是觉得可以稳态挣400亿,估值4000亿。

 

从去年7月份,空头就开始唱空海控,当时给的理由就是高运价不可持续,结果,这个运价水平持续到了今年8月份,并且还将会在高位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到了9月份,好像运价跌了一半,但是三大联盟中长协水平最差,价格跌的最凶的长荣,收入也只是环比跌了12%,跟最好的月份相比,也只是下跌了20%。空头的逻辑是长协无效,而9月份的业绩充分反映了长协的作用,而作为三大联盟中长协最好的马士基和海控,在四季度的表现将会比长荣更加亮眼。)如果高运价止于去年三季度,就像今年三季度的运价下跌一样,空头的理由还是可以站得住脚的,当时,海控刚刚三个季度(20Q4-21Q2)挣了不到500亿的利润,把历史亏损弥补的差不多了,而运价也到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程度,scfi好像已经提前见顶了。

 

但是其实也没有一个多头能想到,出口平均运价超过3000美元的行情,能够一直延续到今年八月,在21Q3到22Q3这五个季度里,海控收入了2500亿人民币以上的自由现金流,挣了1500亿的利润。这是确定性的利润,而不是所谓的未来现金流折现。

 

但是高额的利润带来了供应的增加,也恶化了竞争环境:

一方面比如原本已经要破产的PIL(太平船务),反而在2021年挣了28亿美元,还掉了所有债务,又重新恢复了竞争力。本来是三大联盟里实力相对较弱的长荣,也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挣了150亿美元以上的利润;原本快破产的阳明,净资产增加了40倍以上。

另一方面,从2021年开始到现在,产业界订了700万TEU以上的船舶,极大的增加了未来的供给,将会导致运价进一步下跌。

 

那么我们现在来分析,供应的增加是否是洪水猛兽?

 

先放结论:

一、自建船舶可以节约成本;大公司在下造船订单时,他们手中1年-2年的租约已经超过了新船的造价,他们造船是为了保护财务报表;

二、订购船舶确保运力安全:top10的厂商订购的船的运力总和,都小于目前租约船运力运力;而一旦租期在运价上涨的阶段到期,集运公司之间会争夺船舶,一方面抬价,另一方面总有公司会拿不到船;

三、订船秩序:top10的集运厂商订购了90%的船舶,他们的自有船+租约船的总和的排序,和现有运力总和的排序基本一致;而且,对于占据头部集运公司80%利润的主干线,没有小船东建造10000TEU以上的大船来谋求进入。

四、特例:所有的集运厂商里,只有万海订购了的运力超过了手中的租约运力,但是他不属于三大联盟中的任何一家,但是万海作为联盟外的一员,他的销售收入最早达到拐点,开始下滑;而且他的体量也掀不起集运价格战。

 

一、自建船舶可以节约成本

(1)在过去2年里,大部分短租约合同总价都超过了新船价格

在21年3月-22年2月的一年里,增加了超过500万TEU订单, 但是在这一年里,租金水平已经涨到了天价了,以6500TEU的船为例,1年期的租金已经涨到了15万美元/天,租约价格达到了15万*365=5475万美元,而一艘新船造价才7000万美元。而4250TEU的2年期租约价格达到8万美元/天,租约价值8万*730=5840万美元,而在2021年1月,中谷物流造的4600TEU的船,每艘价格也不超过2.5亿人民币。

 

(2)租船公司的回报率超过了集运公司

这是最大的独立租船公司Seaspan,他们在2020-2021年新建造了76亿美元的船舶,相对应的租约持续11.5年,总价值114亿美元。

按照船公司的折旧标准,25年平均折旧,5%残值计算,每年的折旧是76*0.95/25=2.88亿美元,每年的资本回报率达到(114/11.5-2.88)/76= 9.25%,而马士基预期的长时间的资本回报率,只有7.5%,国资委对海控要求的全面资本回报率是至少大于5.5%。

 

从短期的租约价值看,从长期的资本回报率角度看,造船都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而不是无序竞争。

二、订购船舶确保运力安全

船舶有两种租约,一种是光租,相当于是融资租赁形式,租船公司只是帮你做一个融资渠道,现在船运公司都挣了大笔现金,再把利润让给租船公司非常不划算;另一种是长短租约,更多是为了调节运力,但是一旦遇到类似20年底到现在都高运价时期,租船公司涨价不说,还有可能被抢走运力,我们看一下达俄斯公司20年和22年底公司介绍可以看出:

在2020年底,这批船还主要属于Evergreen(长荣),达飞和赫伯罗特。

但是这批船在2020年底至2021年一到期,就被海控用一个相对高价抢走了。

这就意味着,原本是长荣的船只就被海控挖走了,在21年起的这2年高价,就变成了海控的现金机器,当然,海控也因为高价,退租了20万TEU以上的船舶,这批船舶也被其他家租走了。

因此,船东公司订购更多的自有船可以锁定运力,在运价高峰时期保住运力。

三、订船秩序:

(1)船公司并没有订购超过租赁运力的船舶

所有的船舶公司,都没有订购超过租运运力的船只,这表明他们并没有大幅度扩大运力的计划。

(2)船公司现有运力加上新造运力后竞争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

除了签了一堆高价租约的以星,在加上订购运力后,并没有哪家船公司的行业排位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在这次运价上升后,并没有哪家大公司想要改变行业变局,超过前面的航运公司,这就减少了以后价格战或者是航线战的可能。

(3)干线网络没有新来的竞争者

我翻看了排名在top11以后的船公司,出了PIL造了4艘14000TEU的大船,BAL造了两艘14700的大船以外,没有船公司去建造10000TEU以上的大船,我们在前文也已经提到过,10000TEU以上的船舶,运营成本要比小船单箱低500美元以上,而没有小船公司造大船,意味着他们并不想参与到大船东之间的军备竞赛。

 

四、特例:万海

之前提到的观察现象,有一个小特例,就是台湾的万海公司,他不是三大联盟成员,造的船也超过了租赁运力,并且也造了一些大船想要进入主干线网络,但是他的运力规模非常小,只有42万TEU运力,收入也非常不稳定,在去年三四季度就到了收入的拐点,而不是像三大联盟内企业能够一直增长到今年二季度,此外他也只是订购了30万TEU的运力,并没有实力来改变三大联盟的竞争格局。

结论

在高运价持续的2年里,各大集运公司都挣到了天量的现金,这笔现金甚至超过了他们目前的市值,空头们认为,挣了钱反而是坏事,因为大家都有钱了就会军备竞赛,导致行业竞争格局恶化,这笔钱最终将会亏掉。但是集运公司们都不是傻子,他们使用挣得的现金造船,去降低行业不确定性,降低未来的运营成本,没有哪家公司造了要改变行业格局的船,也没有三大联盟以外的小船东想要挤进欧美主干线。目前,行业的集中度已经发展到CR4占比超过56%,C10超过80%,行业壁垒已经基本构建,行业的格局反而更加稳定了。

精彩讨论

红领巾传奇2022-10-09 14:52

供给从来都不是洪水猛兽 未来运价回到长期合理区间 小船公司因为壁垒没办法进来干线竞争 船公司造船使用自有运力去填补租用运力 降低成本 从而获得稳态利润 过剩运力的风险完全可以转嫁给纯租船公司 不断优化竞争格局肯定是会有用的 在未来一年这波宏观经济下行的周期就是检验的时候 等待价值重估$中远海控(SH601919)$

张平原2022-10-09 16:06

这张图很重要。
说明现在世界集运业的集中度已经非常高,市占率大于5%的前7大公司的总市占率已经达到76%,而且还组成了三大联盟,妥妥的寡头垄断。这就决定了集运业大概率不会再发生曾经的大范围“价格战”,这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而不是历史经验。
一个需求基本稳定的行业,当供给侧的竞争格局达到一定程度的“寡头垄断”时,就会趋于弱周期化。比如曾经的空调业。
当然在某些竞争壁垒不高的航线,比如亚洲近海,还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价格战”,但是不会改变集运业的整体格局。
个人看法,不一定对。

当理性来敲门2022-10-09 19:19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染料中间体,浙江两家公司$浙江龙盛(SH600352)$$闰土股份(SZ002440)$ 是世界第一第二,市场占有率我记得已经高达60%,但是,你看看他们产品的价格,是不是经常波动?利润是不是经常波动?化工细分行业经常有这种情况。另一个是70年前的伯克希尔纺织厂,我记得已经是美国第二大了,行业已经高度集中,但是,伯克希尔最终还是因为长年的价格战而倒下了。所以,市场集中度高不见得有定价权的。定价权意味着有护城河。市场集中度高,却并不一定意味着有护城河。个人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Jianh2022-10-09 15:10

我之前访问红领巾传奇,在2020年中写文章推荐$中远海控(SH601919)$ 的时候,是否想过,他一年能挣1000亿人民币。他说没有,只是觉得可以稳态挣400亿,估值4000亿。

假设,经过这一轮集运牛市后,供求关系没有本质的变化,中远海控的稳态挣钱略降到300亿,估值就是3000亿。再加上(不是未来现金流不用折现的)当前利润现金1500亿。估值将是4500亿。

这个案例,无论如何,都将成为周期股投资估值的经典案例,持股以方便就近观察。

阿损2022-10-09 15:21

周期股买在高pe卖在低pe。航运企业偶尔赚钱常态亏损,集运周期已过,回到3块。

什么你文章说了啥?我才不管

哦,再加上一句,魔怔了吧!

全部讨论

供给从来都不是洪水猛兽 未来运价回到长期合理区间 小船公司因为壁垒没办法进来干线竞争 船公司造船使用自有运力去填补租用运力 降低成本 从而获得稳态利润 过剩运力的风险完全可以转嫁给纯租船公司 不断优化竞争格局肯定是会有用的 在未来一年这波宏观经济下行的周期就是检验的时候 等待价值重估$中远海控(SH601919)$

2022-10-09 15:10

我之前访问红领巾传奇,在2020年中写文章推荐$中远海控(SH601919)$ 的时候,是否想过,他一年能挣1000亿人民币。他说没有,只是觉得可以稳态挣400亿,估值4000亿。

假设,经过这一轮集运牛市后,供求关系没有本质的变化,中远海控的稳态挣钱略降到300亿,估值就是3000亿。再加上(不是未来现金流不用折现的)当前利润现金1500亿。估值将是4500亿。

这个案例,无论如何,都将成为周期股投资估值的经典案例,持股以方便就近观察。

2022-10-09 15:21

周期股买在高pe卖在低pe。航运企业偶尔赚钱常态亏损,集运周期已过,回到3块。

什么你文章说了啥?我才不管

哦,再加上一句,魔怔了吧!

2022-10-09 17:26

自建船舶的目的就是替代手中的租赁船和将被拆解的老旧船。退租的船只所有者只能向小集运公司或行业外试图进入集运行业的资金推销。
但运价不再高高在上之时,小集运公司和行业外资金是否有胆量成规模扩充运力或进入集运市场呢?
我认为概率极低。
因此,叠加环保导致的运力退出,运价将有可能维持在三大联盟比较滋润,散乱的小公司喝点汤,行业外资金不敢进入的状态。
未来最受伤的,可能不会是集运巨头们,而是那些坐收租金的船舶出租公司。

2022-10-09 15:02

感谢分享,超高的运价被租船公司和货代赚取了,今后只要挤压他们的利润就是常态利润。

2022-10-09 19:49

航运改革法案6月才通过,这才是航运暴跌的开始,明年,海运业绩将暴跌10倍U人上倍以上
大部分人还不明航运上涨原因,和下跌原因,总去扯什么供需。供需,供需。

这几年上涨原因是人为哄抬运费所致。

而下跌的原因:是国家从法案上制约打压航运高企。为什么,运费过高扰乱国家经济运行。所以,美国从法案上入手,打击高运价。新法案条款中,我们可以看见每一条都打在高运费七寸之上。

分析者:应该明白一点,而不是固执的态度,这种超高暴利仅仅只是昙花一现。而不是今后每一年,每一年,每一年都如此。

2022-10-09 15:54

退租的船也会以某种形式流转到运营吧,结果是供给仍然增加了

这么说,全球最大的独立船东塞斯潘就是个傻子,投资200多亿美元订船,结果十大头部集运公司自己造船了,这200亿美元打水漂了,租不出去

2022-10-09 17:55

运价大跌,出乎预料。各个船运公司,租船公司预订的船舶会不会退订呢?

2022-10-09 16:29

图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