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1
消费品的几种商业模式 由好到坏排
1)有无视通胀的提价能力,能提价,提完价不(太)影响销量增长,只受大宏观周期影响。对应爱马仕,茅台,iPhone。这一类不是谁都能躺着赚,Kering 和 Ralph Lauren都会有周期起伏,还是要买在一个好价格,买完长期持有
2)有提价能力,但只随通胀或稍快于通胀提价,销量缓慢的增长。但因为有规模效应,广告支出随营收提高,慢慢形成最坚不可摧的护城河。对应可口可乐等快消品。中国的海天大概还不属于这一种,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任何一个 QSR 餐厅消费都知道是亨氏 ketchup,但中国餐厅消费明显没有(这里面有Costco和homedepot这种变种,即使可以卖得更贵却要想办法降价,让利消费者)
3)有随通胀提价能力,销量缓慢下降。对应烟草公司。这里又分好与坏,PM一流,然后其他
4)因为经验曲线和技术发展,降价维持销量,有一定品牌效应。提价赶不上通胀。一般电子消费品大多在这个象限,也包括汽车,电动车等差异化小的商品
5)短期来看有提价能力,或新上市就卖得很贵,但是客户群不忠诚容易跑。这一类很容易成为成长陷阱,让人线性外推。对应所有除星巴克喜茶以外的现做茶和新消费,上市的一刻所有一级变现,二级投资者买单。还有类似pop mart,现在看似红火,但和 Disney/Lego 有本质区别,迪斯尼卖的是品牌和渠道宣发能力,乐高在卖一个风格,卖的对世界的抽象。谁能说清楚jellycat和Molly有什么本质区别,谁有记得 sonny angel这个初代潮玩。这里甚至还对应着反身性,一旦消费者抛弃很难再回头。lululemon, Allbirds等等,餐饮和服装消费者一旦不喜欢几乎难以再反转。但可能也有投机价值,作为一线消费者早在十几年前就接触始祖鸟,四五年前就在接触hoka,包括现在的on。这些扩散到中年消费群体,从美国扩散到其他国家需要很长时间,在人们陷入线性外推高增长时可以享受估值带来的泡沫,但是问题往往在早期这些股票估值已经特别高
6)长期来看,降价大抵也没法维持销量,面临巨大竞争最后售价基本等同于成本。最极端的是PDD白牌
提价很多时候也不是单纯一般人理解的同一样东西每年提价,不停的出新品然后提价是一种更好的策略。前面五种都有类似case。总结下来还是消费者粘性(对产品的喜爱与差异化程度),传播能力,定价权比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