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蓬江-一隐: 我看到的对“先立后破”最直接通俗的解释//@蓬江-一隐:回复@不明真相的群众:在通缩背景下,常态市场经济现象里最重要的是“杠杆主体”,为谁加杠杆,谁可以加杠杆,加杠杆额结果是什么?要释放多少流动性,释放流动性受制于什么?回答了这些问题原因就找到了。
房地产,基建过去是我们由下自上的渐进式加杠杆,因此,是由需求驱动的,央行释放流动性,老百姓加杠杆买房,地产政府加杠杆融资发展基建,由此,对实体经济的再循环和创造GDP产能正向作用。
疫情三年,老百姓几个钱包相对缩水,三道红线大幅限制房企融资,居民,企业负债率攀升,杠杆主体自然收到大幅削弱,因此,在以地产,基建为杠杆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下自然而然背不动杠杆,其一,负债率攀升,条件不允许,这是被动。其二,疫情三年的居民及企业的居安思危,主动降杠杆,即缩表。其三,全球经济及国内经济衰退背景下,需求端下降导致的居民及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的悲观,从而致使减少必要支出及减少投资。这就是杠杆主体信用或信心遭遇破坏,由此,不论宽松力度多大,在地产基建背不动杠杆的情况下,其它行业无法替代地产基建的杠杆规模,因此造成的持续放水,却持续出现通缩现象。这就是目前经济遭遇的问题。一个是地产,一个是地方债,这些都是造成中期通缩现象的核心因素。
谁能替代“基建,地产”成为新的杠杆主体?这才是未来经济恢复正常轨道的核心所在。现在的地产产业链及金融链黑天鹅层出,而从下自上的杠杆加不动,那么,只能被动选择从上自下的加杠杆方式,即“财政刺激”,例如前些日子的万亿国债,由政府成为加杠杆主体,发债缓解地方债,再释放同等规模流动性,等于变相放水,但这种规模的债对地方债动则几十万亿,房地产企业动则几万亿规模债务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不大,仅仅缓解和延长债务的时间周期。
未来解决通缩最终的办法仍是大规模刺激的政策,但必须等待美降息时间点才能放开手脚,不然,汇率怎么办?汇率,资本流动,独立货币政策的三角关系,保汇率是当下的重点。因此,在可见的未来或明年下半年,或后年,大规模刺激经济的政策会出现,譬如10万亿,20万亿级别的流动性阶段性呈现。杠杆的主体即是新经济,也是旧经济(基建,地产),这就是“先立后破”,把新经济“立”起来,在一边注入流动性缓解地产,地方债困境,然后用时间动手术。这是最好的结果!
关键仍在美元周期。
引用:
2023-12-09 23:03
有个问题请教,这是张五常教授最近关于中国经济的观点。央行是怎样控制通胀率的?这是简单可以操控的吗?为什么今年下半年来明显通缩的情况下央行还不干预,是在等待什么契机?还是真的没有办法控制。@i知府 @不明真相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