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2
8、中国Big Pharma与Biotech的文化差异很大,二者若是投资关系会相对好些,若是并购的话两家公司很难融合。
9、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阶段也并非“极其初级”的阶段,相比芯片产业,中国生物科技与美欧日的代差更小,最近十年,在基因编辑、靶向药物、大分子药物以及细胞治疗等领域,差距明显缩小,由于医学发现的进展速度远低于医药科技的推进速度,再加上近些年中国CRO和BI发展迅猛,以及资本市场的加持,加快了中国Biotech追赶世界一流水平的速度。最近两个月,我深入研读了恒瑞医药复星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翰森制药等五家公司上市以来的年度报告,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医药工业取得的进步,过去三十年的积累,为它们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有几款创新药进行了外部授权或已经完成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
10、关于内卷的问题,市场可能谈的比较多,我个人认为,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几乎在所有行业,只要中国企业参与进来,一定会发生内卷,而且是非常强烈的内卷。我们在家电、太阳能行业已经看到过,很快也会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看到这种情况。生物科技才刚开始内卷,为什么市场这么敏感,主要是受到欧美某药企一款药年销售额达到数百亿美金的洗脑,也希望中国药企未来也能够出一款百亿美元级别的药物,一款药全球竞争对手不超过三家,享受着高利润,一旦内卷,市场就感觉这种梦想破灭了,所以无比担忧。其实,内卷是必然的,而且开始就内卷比发展到后来再内卷要好很多。中国企业家骨子里就有一种情怀,哪怕技术再领先,他们也很少会采用高定价策略,相比而言他们更看重市场份额和可持续性,比如华为、大疆、海康技术领先,但价格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外资药企更难以接受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的内卷,因为内卷的结果,是每个细分领域就只剩下两三家公司能活下来,基本上是最会内卷的公司成为了赢家,老外不内卷,十年或者二十年后,我都能看到他们成为生物科技行业的北电、朗讯、阿尔卡特。
引用:
2022-05-30 19:22
RA Capital创始合伙人Peter Kolchinsky发表了一篇长文《Biotech's Dulcius Ex Asperis: The Way Through This Downturn》,忽略掉这么个带着拉丁语炫技色彩的标题,内容还是颇值得品味。周末前后翻了两遍,有一些很值得借鉴的观察,亦有一些需要深思的差异,先给出整体感受:眼下这次大幅波动...

全部讨论

2022-06-07 15:17

中国人对专利权的不重视,喜欢抄袭,这是国内的基因所致,腾讯抄袭icq,阿里也抄袭另外一家,基本me too,当然最后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内卷这种窝里斗,就是长期的劣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