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论坛上,李云泽谈保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系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年一度的陆家嘴论坛拉开帷幕,2024年“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为主题,汇聚金融监管领导及行业大佬,论道中国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在论坛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演讲论述了现代保险业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他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保险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并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保险业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上也将大有可为。

作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我国保险业发展之快有目共睹,保险业也在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助力共同富裕做出努力。

不过,相对于国际成熟保险市场来讲,我国保险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正如李云泽所说,“保险业要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必须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奋力写好‘五篇大文章’的保险篇”。

那么,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保险的机遇在哪里,挑战在哪里,着力点有哪些?

筑牢经济安全网

需要保险高质量

“保险资金久期长,具有跨周期属性,壮大保险资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资本’、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李云泽如是表示。

众所周知,作为资本市场的“长钱”,险资自带规模大、来源稳、久期长的特性,是天然的长期资金。正因如此,保险业在提高经济韧性、增强市场活力、对冲周期影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监管也一直在鼓励险资积极入市。

例如,今年1月22日召开的国常会强调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4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优化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政策环境,完善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监管制度等;6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上鼓励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开展长期投资。

不过,从金融结构来看,我国保险资产仅占我国金融业总资产的7%,而国际平均水平在20%左右。可见,我国保险业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在此次论坛上,李云泽再就险资投资方向给出建议,他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他鼓励加大保险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创业投资等支持力度。同时,要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推动新能源车“愿保尽保”,鼓励保险机构加强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等方面的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

针对上海地区,李云泽称,将积极探索险资试点投资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合约及相关产品,放宽临港新片区非居民并购贷款限制,鼓励中保投资公司在沪更好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功能,支持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在沪落地。

另外,李云泽透露,未来将推动保险业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健全涵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体系;完善“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机制,更好发挥集成电路共保体作用。

筑牢社会保障网

需要保险高质量

保险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的存在,有利于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增强社会保障的均衡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险为1.64亿户次农户提供了保险保障,大病保险覆盖人群达到12亿人,保险业积累的养老准备金已超过6万亿元、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超过2万亿元。

尤其是随着健康中国和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推进,人们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的要求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多元化保险保障需求也正在加快释放。为此,在围绕民生福祉方面,保险大有可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已成为一项社会性问题。做好养老准备工作,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更是涉及到社会稳定的大事。为此,对于养老,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看,我国已建立了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覆盖超10亿人;第二支柱,即职业养老金,包含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覆盖人数已超7000万人;第三支柱,即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其他个人商业金融养老服务。

与第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仍处于起步阶段。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为6000万。不难看出,第三支柱已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亟待补齐的短板。

为此,在此次论坛上,李云泽表示未来将推动加快补齐第三支柱短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

与此同时,在注重养老问题的同时,做好健康管理同样重要。李云泽坦言,未来也将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提高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针对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市民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保险也在努力为这类人群提供专属保障,为他们量身打造保险产品。

在农险方面,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筑牢灾害防护网

需要保险高质量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也呈现分布范围广、灾害风险高等特点。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大的影响,自然灾害在我国造成的风险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近12年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超3600亿元。

不仅如此,我国巨灾风险还具有“复杂、多发、集中”的特点,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如东南沿海地区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台风侵袭,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均不同程度面临洪涝的威胁。

保险,作为抵御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散风险、及时理赔、推动预防,能够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提高全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例如,在2023年京津冀等地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保险业早赔快赔、应赔尽赔,全力帮助受灾群众和经营主体渡过难关,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不过,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保险在参与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补偿中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具体来看,从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补偿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但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

可见,在完善国家应急保障体系方面,保险仍大有可为。

李云泽坦言,未来将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指导保险机构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做好事前防灾、事中减灾、事后救灾;加快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领域的责任保险,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损失补偿和事故预防功能,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助力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三方合力

开新局、启新程

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民生保障,亦或安全应急方面看,保险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那么,面对未来,保险该如何以更好的面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又如何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或许,唯有深化改革,增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不可否认,近年来保险一直在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前进。

首先,从发展方式来看,我国保险业已逐渐摆脱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当下的保险业,不再是一味追求速度与规模,而是以价值和效益为中心。

监管也在努力为高质量转型护航。例如,引导保险机构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风险观,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等;引导丰富产品供给,完善保障服务,推动供需更加适配。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正在下大力气改革保险销售体系,大力开展保险中介清虚提质行动。尤其是 “报行合一”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险企在费用管理方面的粗放,打击了虚列费用、套取费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下一步,李云泽表示将全面深化银保合作,探索优质非银金融机构保险代理试点,持续提升销售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便利化水平。

其次,从发展规律来看,基于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及利率持续下行等因素影响,监管一直在引导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从3.5%到3%,近日又有消息称,部分人身险公司将于6月底停售利率为“3%”的增额终身寿险,7月正式推出“2.75%”的产品。

预定利率的持续下调,是为了防范利差损风险。与此同时,监管也在持续优化偿付能力风险因子,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推动保险机构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鼓励保险机构长期投资、稳健投资、价值投资,探索开展长周期考核。

另外,为了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监管将加快推动健全金融法治,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出台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高风险机构,也将加快改革化险。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看,则加强宣传普及,提升全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保险意识;引导保险机构精心呵护行业信誉,让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成为保险从业者的行为准则和自觉遵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塑造可信赖、能托付、有温度的保险业良好形象。

正如李云泽所言,“我国保险业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看,中国保险市场潜力巨大、空间广阔,我们完全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以改革增活力、以发展解难题,推动保险业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