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亚迪开单看新能源车险定价:跨越技术关数据关,再破风险关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比亚迪财险的新能源车险开单捷报频传。不同车型、不同价位、不同责任范围及保额,车险保费均不同。看上去,可谓精准定价。

5月15日,『A智慧保』发布《比亚迪新能源车险开张!首单3900元,能否成为市场定价参照标准?》。

5月16日,比亚迪财险开出了一份保费为4446.54元的保单,其中,交强险为950元,商业险为3496.54元。从这份保单看,比亚迪财险承保的是一辆比亚迪旗下24款驱逐舰05荣耀版55KM豪华型、指导价为7.98万元的新车。

5月20日,有媒体报道,近日比亚迪财险首次在湖南湘潭出单,涉及车型为荣耀版24款海豚时尚版,目前该车型指导价11.98万元,其中交强险950元,商业险3250元,三责险保额300万元,保费共计4200元。

相较比亚迪财险的第一单车险业务,随后的商业险部分有些许不同。例如,第三方责任险方面,第一单的保额为200万元,对应的保费为852.65元,而这一次保额为300万元,对应的保费则是1290.32元。

比亚迪财险的新能源车险一经推出,备受关注,引起市场的热议。普遍认为,相校市场上的此类车险可谓实惠。

对此,有网友认为,真难想象精算师顶着多大的压力。无论如何,车企入局必然搅动市场,未来能否破解定价难题,传统险企如何跟进、能否可持续发展尚不得而知。

定价背后是数据

新能源车险如何定价问题,始终是一个难解的结。低定价、高赔付,险企经营势必举步维艰;高定价则又会影响市场的接受度。

作为头部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入局开单,低于新能源车险市场均价,的确触动了新能源车险的敏感神经。

需要注意的是,比亚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有车险自身在数据积累方面的天然优势,完全可以车辆与车险形成良性互动。

那么,众多的险企如何直面新能源车险市场是市场更为关注的话题,如何破题需要解决不少的细节问题。

据中国银保传媒发布的《从新能源车险看财险经营模式变革》显示,财险公司在进行车险产品精算定价估算风险成本时,常规考虑因子有从车因子、从人因子和部分行驶因子。其中,从车因子多会考虑不同车型特征,并根据车辆驾驶数据,进行针对独立车型的风险分析。

然而,新能源车处于起步并蓬勃发展阶段,大量新兴技术以及品牌涌入市场,使得新能源车市场呈现高速的推陈出新。

一方面,受制于保险公司技术人员专业限制,且人力资源有限,难以短期内对各项新兴技术做出及时响应,投入足够的研发成本,大大提高了技术壁垒,拉长了保险公司对于新技术进行风险评估的延迟时间; 另一方面,这部分新车型数量众多且影响力大,却因上市时间较短、数据积累不充分,使保险公司分析定价因子时缺乏最有力的数据支撑。为此,财险公司在针对各车型及时准确估算风险成本时有一定难度。

正如腾讯集团高级顾问、三星财险董事长任汇川所说,新能源车是个“大型物联网玩具”,打破了传统车企难以直达客户的痛点。当某一品牌车企完全掌握前端客户和车辆的数据、后端维修成本后,只要销售量足够大,可以满足大数法则,那么理论上该车企可以通过中心化的方式自己完成保险服务,并把保险服务与延保服务相捆绑,形成完整的买车用车无忧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如此的“大型物联网玩具”,对于传统险企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没有更多数据积累,在定价方面自然表现得缩手缩脚。

商机背后有道坎

作为车险市场炙手可热的新领域,新能源车险自然离不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

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4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98.5万辆和2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3%和32.3%,市场占有率达到32.4%。单就4月份看,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万辆和8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9%和33.5%,市场占有率达到36%。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这势必将拉动新能源车险的快速增长。有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已从2021年的300多亿元发展到2023年的近千亿元,承保车辆也从2021年的700多万辆增加到2023年的2000多万辆。东吴证券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1865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17.9%。

有人说,新能源车险是车险的终极之战。不过,就目前而言,新能源车险仍然是车险领域中一块未完全开发的“蓝海”。基于此,这一市场仍然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竞逐者加入其中,既包括在车险领域打拼许久的传统险企,也包括保险市场的新手——车企,谁都想在新赛道抢先占有主动权。

不过,想在新能源车险市场分一杯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从头部险企的经营数据即可了解市场的现状。

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介绍,2023年人保财险车险业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新能源车险的增速,不过,新能源车险商业险部分的综合成本率高于整体车险综合成本率大概7个百分点。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也曾坦言,太保产险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还是处于亏损状态。

头部险企尚且如此,中小险企更不足一提,有的仍止步门外。

申万宏源报告显示,新能源车险赔付率平均接近85%,大部分险企的新能源车险业务处在盈亏边缘,亏损压力较大。以车损险为例,新能源汽车中占比最高的家用车出险率高达30%,显著高于燃油车19%的数据。

另有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商业险出险率为35.1%,而传统燃油车出险率不足20%。在赔付率上,新能源车险的整体赔付率超过100%,甚至有财险公司新能源车险满期赔付率超过130%。

对于新能源车险成本高问题,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认为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新能源车智能化集成度高;二是新能源车车身结构不同;三是新能源车的驾驶行为和燃油车截然不同;四是社会因素,很多新能源车被当作营运车使用。

症结已经找到,下一步就是该怎么应对。这条路需要走,但或许还较为漫长。

安信证券报告称,对于险企而言,虽然新能源车市场潜力巨大,但是目前新能源车保有量小、数据少,技术迭代快速的特征仍凸显,短时间内面临金融科技投入较高、人员与物力资源消耗较大、短期投资回报有限的痛点。

解题背后需诸多突破

一边是商机,一边是困局,如何解题需要在多方面取得突破。

从监管层面看,正在努力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降低新能源车险成本,提升保障水平。

例如,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将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由原来的[0.65—1.35]调整为[0.5—1.5],提升了费率浮动的空间,给予了险企更大的定价自主权。

从市场来看,为破解新能源车险定价难题,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平洋产险等多家保险公司与互联网保险代理平台“蚂蚁保”合作,共同研发上线了车险“联合定价”技术。

据了解,该技术以可信隐私计算技术框架“隐语”为基础,从“车”和“人”两个维度实现更精准的车险定价,在提升保险公司运营效率的同时,也让有好驾驶习惯的车主投保更便宜。这一技术在2023年已率先应用于新能源车型,目前正逐步覆盖燃油车型。来自蚂蚁保车险服务的运营数据显示,应用“联合定价”技术后的险企车险报价平均可便宜数百元。

另据东吴证券研究报告称,车险综改后,风险定价能力构成险企核心竞争力,这倒逼险企积极主动融入主机厂、电池厂、科技平台。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主机厂、险企和科技平台多方共融定价机理不断优化,价费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头部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望进一步显现。

此外,就保险公司如何在新能源车险领域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方面,任汇川也提出建议,即:

首先,提升基于风险数据的精准定价能力。保险公司在风险定价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对于“从人”风险因素了解更多,而车企的能力主要在于“从车”数据的搜集和理赔成本的管控。未来车险将由销售驱动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如何强化“连接”业内各方数据并加以分析处理的能力,将成为新能源车险未来发展的关键。

其次,完善理赔服务体系。相较于车企网点较少、以销售为主的特点,保险公司强大的理赔服务体系可以助力新能源汽车理赔查勘定损水平的快速提升。理赔查勘数据的积累和相关数据库的完善,对于险企来说是一个对新能源车险全面认知分析的过程,有利于产品定价机制的重构,并推动更契合风险管控要求和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

最后,保险公司应争取与新能源车企合作从而形成“小闭环”。保险公司要主动和新能源车企合作形成闭环,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把车险产品嵌入整个新能源车售后服务体系,让客户在用车、充电、修车、报案、理赔等环节形成闭环式体验。

商机面前,需要跨过那道坎,风口之上,具备能力的猪才可能飞起来,且飞得更久。

全部讨论

05-24 20:36

老巴在58岁还没完全掌握保险浮存金时财富是十几亿人民币,但掌握保险浮存金后财富增加了99%以上。现在船夫也是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