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市!】一键布局“深度低碳”与“高碳减排”双重机遇—— 碳中和龙头ETF(159640)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0

1.1. 全球已进入深度脱碳阶段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重大挑战下,各国政府形成了共同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明确共识,碳中和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共同战略目标。

目前,全球已逐步进入深度脱碳阶段。根据Energy &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的2022年度净零排放跟踪表,全球已有128个国家或地区明确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目标,其中有17个国家或地区(包括欧盟整体)已完成立法,发布正式政策性文件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33个国家,已发布声明或承诺的有18个国家,此外还有60个国家处于政策讨论中,各国加速推进减排进程已成为大势所趋。

自1990年以来,全球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量持续上涨,能源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根据IEA统计数据,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石油和煤炭等资源冲击较大,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5.8%,但仍保持在31.5 Gt以上。随着疫后经济的逐渐复苏,2021年能源相关碳排放量反弹近5%,接近2019年的峰值。此外,从每年全球燃料碳排放变化量来看,煤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石油和天然气碳排放增量相对较少。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及煤炭消费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减排任务较为艰巨。据IEA估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碳排放量目前占全球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二以上,2021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约5亿吨,其中煤炭的碳排放量占主导地位,约占增长的70%。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快速增长,但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燃煤发电厂的发电量增加了330 TWh,增幅接近7%。

2020年,全球煤炭需求下降4%,其中,美国和欧盟的煤炭电力使用量分别下降了20%和21%。与其他几大经济体不同的是,我国的煤炭需求在2020年不减反增,这是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量较高,而较为强劲的经济增长支撑了2021年的电力需求,IEA估计2021年中国煤炭需求可能增长4%以上,并达到历史峰值。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必须加快向电气化与新能源转型。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欧、美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通常有40~70年过渡期,而我国仅为30年,时间较为紧迫。

2020年12月,进一步减排目标,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由于我国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未来碳减排的空间仍较大,政策频繁发声,可见我国做好低碳减排工作、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二是支持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因此,目前我国实现碳中和将主要依赖“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两条路径,相关行业或将迎来历史性的投资机遇。

1.2. “深度低碳”产业蓬勃发展,固碳技术未来可期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任务是降低碳排放,由于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降低碳排放需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着手,主要依赖于以“深度低碳”领域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优化。“深度低碳”概念主要包括利用光能、风能等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或为零的清洁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进行替代,以及通过先进的减碳、固碳等技术减少现存的二氧化碳等,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车等行业都属于“深度低碳”领域,在能源革命的大趋势下或有较好的投资机遇。

我国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和热力部门,根据IEA 2019年统计数据,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电力与热力部门碳排放占比高达53.03%。目前我国发电行业电源结构仍以煤电为主,根据IEA 2020年统计数据,煤炭是全球最大的燃料来源,占全球发电量的38%,中国的燃煤发电份额超过60%,而在许多发达经济体,包括美国、德国和日本,燃煤发电份额均低于40%。因此,提高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并降低燃煤发电占比,是电力部门实现低碳减排的重点。

根据中电联发布的数据,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持续增长。2021年,风电累计装机规模已由2016年1.5亿千瓦提升至3.3亿千瓦,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7%,同比增长16.6%,其中陆上风电3.0亿千瓦,海上风电2639万千瓦;光伏累计装机规模由2016年0.8亿千瓦提升至3.1亿千瓦,五年复合增长率达31%,同比增长20.9%,其中集中式光伏发电2.0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1.1亿千瓦,光热发电57万千瓦。根据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计划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前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距离目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在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下,上游相关设备厂商将得到更多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中汽数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2021)》中的统计数据,五种不同燃料类型乘用车中,柴油车平均碳排放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燃料类型,为331.3gCO2e/km,纯电动车碳排放最低,为146.5gCO2e/km,使用混合动力或纯电动的乘用车碳排放均低于全部使用化石燃料的乘用车碳排放量,可见新能源车的推广能够有效地减少交通运输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国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计划达到40%,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新能源车销量和渗透率逐步增长。根据乘联会《2022年5月份全国新能源市场深度分析报告》中的统计数据,2022年5月新能源市场渗透率已达到26.60%,相较2021年5月已增长了一倍有余,截至5月份,2022年新能源市场零售销量为171.2万辆,同比增长119.5%。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也将同步提升。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数据显示,6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27.0GWh,同比增长143.3%,环比增长45.5%;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10.1GWh,累计同比增长109.8%;宁德时代6月装车量占比达49.60%,龙头地位稳固。

除了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外,通过固碳技术减少现存的二氧化碳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固碳是指增加除大气之外的碳库碳含量的措施,包括生物固碳和物理固碳两种方式。生物固碳是将无机碳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即碳水化合物,固定在植物体内或土壤中,例如实施“退工还林”扩大林区面积、建设城市绿道绿廊等,物理固碳则是将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封存在如开采过的油气井、煤层和深海里等等。经过捕集和储存后的二氧化碳还有可能作为一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例如作为低温热机的工作介质,利用气压变化推动气动机械做功,或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用于制备当前从石油中衍生得到的化学品和材料。

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的地质潜力较大,根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发布的《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我国二氧化碳的地质储存潜力可达1.21~4.13万亿吨。报告还显示,中国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约为40个,捕集能力300万吨/年,多以石油、煤化工、电力行业小规模的捕集驱油示范为主。目前,中国的CCUS各技术环节均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技术已经具备商业化应用潜力。

1.3. “高碳减排”加速优胜劣汰,转型金融助推能源结构优化

为实现“双碳”目标,除了大力发展“深度低碳”产业之外,我国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推动碳密集型产业的转型。高碳减排主要涉及发电、工业和建筑三个碳排放较高的部门,包括火电、钢铁、建材、建筑、有色金属、化工等能耗高、污染大的棕色产业。从中短期看,对高碳企业的碳排放限制或导致工业产品的供需错配,从而提升产品的价格,从长期看,能源转型竞速将加速淘汰设备落后、管理低下的高碳排放企业,技术较为先进的龙头企业或将取得更大优势地位。因此,随着碳中和工作的推进,传统高碳产业价值也有望得到重塑和提升。

2022年6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的目标。

由于众多棕色产业是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一味限制这些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因此还需要借助资本市场助推棕色产业的绿色转型,支持有意愿、有潜力进行低碳化改造的企业。绿色金融是指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所提供的金融服务,2012年2月原中国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初步建立了绿色信贷制度框架,至今已有10余年的时间,我国绿色金融政策在信贷、债券、基金等领域都有长足发展。然而,绿色信贷注重于支持“纯绿”或者接近“纯绿”的项目,而高碳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往往也需要较大的资金规模用于引进新技术或新设备,因此专门为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服务的转型金融创新工具将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截至2022年7月15日,国内已上市8只低碳转型类公司债券,募资总额达82亿元,所属行业多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高碳减排行业。

由于政府赋予高碳企业的碳配额较高,有节能减排转型能力的传统企业还可以通过碳交易提高利润。我国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始于2011年,陆续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等八个省市都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总成交金额逐步提升。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2021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79亿吨,总成交额76.61亿元,截至2022年7月15日,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交易市场已日趋成熟。

2. 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2.1. 简介

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简称“SEEE碳中和”)从沪深市场中选取清洁能源、储能等深度低碳领域中市值较大的,以及火电、钢铁等高碳减排领域中碳减排潜力较大的合计10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沪深市场中对碳中和贡献较大的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样本调整实施时间分别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SEEE碳中和指数的样本空间为沪深两市全部A股(剔除ST、*ST股票,以及上市时间不足3个月等股票)中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位于样本空间前90%的股票,具体选样步骤如下:

(1)对于样本空间内符合可投资性筛选条件的证券,在各中证一级行业内剔除中证ESG得分位于后10%的证券;

(2)从剩余证券中,选取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两大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待选样本: 

深度低碳领域:清洁能源与储能、绿色交通、减碳和固碳技术等;

高碳减排领域:火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建筑等;

(3)基于碳中和行业减排模型,计算深度低碳领域碳中和贡献度W1和高碳减排领域碳中和贡献度W2,根据上述两大领域碳中和贡献度得分,分配指数深度低碳领域样本数量N1和高碳减排领域样本数量N2:

在两大领域中,分别按向下取整原则平均分配各子领域样本数量,并做进一步调整使得两大领域获配样本数量维持N1与N2不变;

(4)对深度低碳领域的待选样本,在各子领域中分别按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排名选取对应数量样本;对高碳减排领域的待选样本,在各子领域中分别按上海环交所上市公司碳减排综合评分由高到低排名选取对应数量样本。合计选取100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2.2. 市值与流动性

截至2022年7月15日,SEEE碳中和指数中有42只成份股的总市值分布在800亿元及以上,权重占比78.68%;有17只成份股的总市值分布在400亿元至800亿元之间,权重占比11.09%;剩余41只成份股的总市值分布在400亿元以下,权重占10.23%。从成份股权重来看,SEEE碳中和指数市值分布以大盘股为主,权重分布较为集中,龙头属性较强;从成份股数量来看,SEEE碳中和指数配置兼顾大小市值,攻守兼备。

将全市场的股票按照过去一年的日均成交额分为5组,根据成份股权重计算,截至2022年7月15日,SEEE碳中和指数中处于头部20%区间的成份股权重占比为94.86%,处于次高组的权重占比为3.67%,处于中间组的权重占比为1.18%,合计99.71%,流动性良好。

2.3. 业绩表现

以2017年6月30日到2022年7月15日为样本期,SEEE碳中和指数年化收益率为16.21%,年化夏普比为0.76,相对中证500沪深300中小板指创业板指等宽基指数有较大超额收益,且跑赢同类的300碳中和及碳中和50指数,业绩表现良好。

截至2022年7月15日,SEEE碳中和指数的净值为2.13,均高于其他指数。

2.4. 资金偏好

自2021年10月以来,SEEE碳中和指数的成份股在陆股通系统中的持股市值占比保持在20.50%以上。截至2022年6月底,该指数被北向资金持有的成份股市值占比为23.24%,分位点为100%,处于样本期内的较高水平,可见指数受陆股通通道资金的偏好程度较高。

以国内普通股票型和混合型(偏债混合型基金除外)开放式基金为总样本,统计每个季度基金公布的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内地低碳成份股的市值占比,计算方法为:将样本池内的所有基金重仓持有的SEEE碳中和指数成份股市值相加除以所有基金的净资产之和。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基金重仓中SEEE碳中和指数的成份股占比为17.12%,较2022年一季度末的8.82%和2021年四季度末的8.70%有较大提升,可见公募基金对该指数成分股的青睐。

2.5. 一键布局“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双赛道

截至2022年7月15日,按中信一级行业分类,SEEE碳中和指数成份股权重分布主要集中于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权重占比为39.43%。按中信二级行业分类,电源设备、新能源动力系统、发电及电网的权重占比最大,分别为18.21%、15.94%和9.22%。指数成份股行业主要突出新能源与储能产业链,同时也布局了如石油石化、钢铁等传统高碳产业。

截至2022年7月15日,SEEE碳中和指数覆盖47个中信三级行业,在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产业链覆盖面较为广泛。其中,太阳能和锂电池产业权重占比最大,分别为16.48%和15.24%,其他产业权重占比较为均衡,相较于同类指数,SEEE指数不仅布局了锂电、水电等低碳产业,又能把握水泥、火电等传统高碳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投资机遇。

2.6. 精选高ESG评分的“低碳龙头”和“减排先锋”

SEEE碳中和指数前十大成分股行业以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为主,权重合计为43.45%,权重分布较为集中,总市值合计为4.48万亿元,龙头属性突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前十大重仓股的ROE(TTM)中位数为17.68%,盈利能力较好;根据Wind ESG评价,前十大重仓股ESG综合得分均值为7.65,评级均在A等级以上。

指数权重占比较高的股票在所属行业中均为规模体量较大的产业龙头,包括市值超万亿的锂电巨头宁德时代,深耕新能源整车领域的比亚迪,单晶硅片和组件全球龙头隆基绿能,以及水电巨擘长江电力等,此外还包括有望实现低碳转型或已向新能源进军的传统产业巨头,如转型布局新能源金属的矿业龙头紫金矿业,拟投资20亿建设泉州绿色新材料智慧产业园项目的防水建材龙头东方雨虹,以及已收购新能源公司并大力开展节能环保技改的海螺水泥等,可见指数同时布局了“低碳龙头”和“减排先锋”企业,龙头属性突出,在“双碳”背景下更加有望把握相关行业的投资机遇。

根据Wind ESG综合得分,SEEE碳中和指数成份股ESG评分与市场整体比较相对较高,截至2022年7月15日,指数成份股Wind ESG综合得分平均值为6.81,中位数为6.81,均高于其他板块,并且综合得分最小值远高于其他板块,为5.05,可见指数成份股的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优于整体市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

2.7. 兼具良好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根据2021年报数据,SEEE碳中和指数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051.81亿元和3,571.42亿元,参考万得一致预期数据,2022E指数一致预测营业收入预期将突破6.9万亿元,预期增速为38.15%,归母净利润预期将达5,498.41亿元,预期增速为53.96%,说明各机构较为看好SEEE碳中和成份股的未来成长能力。

截至2022年7月15日,根据wind一致预测净利润数据,SEEE碳中和指数2022年度预期净利润同比增长率(53.96%)高于中证500(39.96%)、沪深300(22.99%)以及上证50指数(8.86%),SEEE碳中和指数未来三年预期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28.94%,也高于中证500(20.97%)、沪深300(15.80%)以及上证50指数(8.87%)。与主要宽基指数对比,SEEE碳中和预期盈利增速较高,具有较好的成长性。

根据2021年报和2022一季度财报,SEEE碳中和指数2021Q4和2022Q1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10%和3.20%,与其他主要宽基指数相比盈利能力较强。总体来看,指数兼具良好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3. 工银瑞信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

3.1. 产品概况

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坚持“以稳健的投资管理,为客户提供卓越的理财服务”为使命,投研团队由资深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组成,投资人员平均拥有约1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具有高水准的职业操守、丰富的投资经验和突出的研究能力。公司旗下工银瑞信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场内简称“碳中和龙头ETF”)将于2022年7月21日上市,跟踪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

3.2. 产品费率较低

碳中和龙头ETF的管理费率为0.45%,托管费率为0.10%,与其他相同标的指数产品相比总费率最低,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3.2. 基金经理

碳中和龙头ETF由赵栩先生担纲基金经理。赵栩先生2008年加入工银瑞信,曾任风险管理部金融工程分析师,2011年10月18日起任基金经理。截至2022年二季度,赵栩先生在管基金产品规模合计126.12亿元。

4. 总结

全球已进入深度脱碳阶段:全球已有128个国家或地区明确提出“零碳”或“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减排进程已成大势所趋;我国碳排放量及煤炭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未来碳减排空间大;我国实现碳中和主要依赖“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两条路径,相关行业或迎来历史性的投资机遇。

“深度低碳”产业蓬勃发展,固碳技术未来可期:

风电光伏: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持续增长,2021年,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达3.3亿千瓦,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7%,光伏累计装机规模达3.1亿千瓦,五年复合增长率达31%,上游相关设备厂商或将得到更多发展机遇;

新能源车与电池:截至2022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到26.60%,22年1-5月零售销量为171.2万辆,同比增长119.5%,6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27.0GWh,同比增长143.3%,1-6月,累计装车量110.1GWh,累计同比增长109.8%,新能源汽车销量及渗透率与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步提升;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表明,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潜力可达1.21~4.13万亿吨,已投运或建设中的CCUS示范项目约为40个,捕集能力300万吨/年,我国CCUS部分技术已经具备商业化应用潜力。

“高碳减排”加速优胜劣汰,转型金融助推能源结构优化:

高碳产业转型升级:计划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

转型金融工具创新:转型金融创新工具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目前,国内已上市8只低碳转型类公司债券,募资总额达82亿元,所属行业多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高碳减排行业;

碳交易日趋成熟:有节能减排转型能力的传统企业可通过碳交易提高利润,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交易市场已日趋成熟。

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清洁能源、储能等深度低碳领域中市值较大的,以及火电、钢铁等高碳减排领域中碳减排潜力较大的合计100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沪深市场中对碳中和贡献较大的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指数一键布局“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双赛道:成份股权重分布集中于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权重占比为39.43%,指数覆盖47个中信三级行业,不仅布局了锂电、水电等低碳产业,又能把握水泥、火电等传统高碳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投资机遇;

指数精选高ESG评分的“低碳龙头”和“减排先锋”:前十大重仓股Wind ESG综合得分均值为7.65,评级均在A等级以上,成份股评分均值和最小值均高于市场其他板块,总市值合计为4.48万亿元,同时布局低碳产业龙头和高碳行业的转型先锋,龙头属性突出;

指数兼具良好成长性和盈利能力:2022E指数一致预测营业收入预期增速为38.15%,归母净利润预期增速为53.96%,均高于主要宽基指数,指数2021Q4和2022Q1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3.10%和3.20%,与其他宽基指数相比盈利能力较强。

工银瑞信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ETF(代码“159640”,场内简称“碳中和龙头ETF”)跟踪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管理费率为0.45%,托管费率为0.10%,与其他相同标的指数产品相比总费率最低,由赵栩先生担纲基金经理,将于2022年7月21日上市。

来源:量化先行者

#半导体股集体走强,带动科创50飙涨# #云游戏概念火热,惠程科技四连板# 

$惠程科技(SZ002168)$ $北方华创(SZ002371)$ $湘潭电化(SZ002125)$ 

全部讨论

2022-07-21 13:36

工银瑞信$碳中和龙头ETF(SZ159640)$ 今日盛大上市了,由工银瑞信基金经理赵栩管理,欢迎大伙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