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投资者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回复:11喜欢:26
巴菲特之前收购过一家公司,Precision Castparts。当时收购的市盈率超过20倍。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交易。不仅仅市盈率倍数很高(公开收购上市公司很难便宜),而且交易的利润是公司的“高峰利润”(Peak Earnings)。所以正常利润水平下,倍数应当更高。老巴也会犯错的!
巴菲特投资的时候到底是如何估值的?我曾经也是带着这个疑问,在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中反复寻找“蛛丝马迹”。
雪球上不少球友提到过,老巴曾经多次说过他的一个估值思路。大致方法是比较保守地估算一家企业的现金流(有较大的信心);然后用10年国债收益率折现;最后在这个值上面大一个折扣。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简化版永续现金流折现法,不过折现率没有用WACC,也没有什么永续增长率的假设。但是这里有两个难点和重点,一个是对于未来现金流的估算,另外一个就是最后打折的比例。这两个问题我们当然不会了。不然大家都是巴菲特了。
我当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巴菲特一定也会用简单的倍数估值法吧。为了这个,我也像很多雪球友一样,多年来一直跟踪巴菲特投资和收购公司的交易倍数(主要是市盈率),尤其是他控股收购的交易。这里有一个特殊情况。老巴控股收购的交易,很多时候更看重息税前利润的交易倍数。这个主要是由于他是税务和资本运用的高手,收购后可以轻易地通过改变资本结构和税务规划,获得这两部分的现金流。
众所周知,在2008年《THE SNOWBALL》出版之前,巴菲特一直没有出自传。市场所有关于的巴菲特的书,都没有他本人的参与。所以当听到巴菲特要出自传了,我特别期待。因为在他自传中,巴菲特需要无可保留的回复作者的各类问题,而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作者的问题应当包括众多投资者关心的交易倍数的估算。
我因此对Alice Schroeder有很大意见。她是巴菲特自传《THE SNOWBALL》的作者(原来是摩根斯坦利保险行业的卖方分析员)。不知什么原因,巴菲特选了她来写自传,并给了她100%的Access。结果,书里有各种各样巴菲特家的“轶事”,但是在巴菲特投资方面的描述令人大为失望。据说老巴看了书的初稿后,没有多提意见(非常符合老巴的性格,而且估计之前合同也有约定)。但是之后,再也没有和这位作者联系。老巴也会犯错!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Todd Combs是巴菲特亲自挑选的投资股票的左膀右臂。他一年多前,在巴菲特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做了一次演讲。据网上一篇详细的报道,他说他经常和巴菲特见面讨论股票的投资。巴菲特总是给他这样几个条件(现在的市场情况下。应当与老巴之前10-20-30年的情况有一定变化):
1. 标普500指数成分股
2. 不高于15倍市盈率(相对于预期利润)
3. 有较大的确定性在未来5年保持至少7%的利润增长
对于在港股“混迹”了三年的我来说,看看这些条件,感觉自己好像在“蜜罐”里投资。但是转念一想,也未可知。

热门回复

第3点最难,所以巴菲特在投苹果前,不投科技股,他和比尔盖茨这么熟,甚至和老盖茨都很熟,他都不投微软。
投苹果,一个可能是当成消费股而不是科技股算的账,另一个原因是巴菲特的钱太多,实在没有别的大公司可以去投了。

投比亚迪时多少市盈率?不是一概而论的。

投比亚迪是16倍

分析的真好

巴菲特总是给他这样几个条件(现在的市场情况下。应当与老巴之前10-20-30年的情况有一定变化):
1. 标普500指数成分股2. 不高于15倍市盈率(相对于预期利润)3. 有较大的确定性在未来5年保持至少7%的利润增长

到了老巴投苹果的时候,苹果的商业帝国经历乔布斯时代苹果4涅槃,再经过几年产品迭代的巩固,已经是具备了稳定盈利的“消费属性”

把在雪球“今日话题”下回的贴附在给教授的评论里,居然被小秘书判为营销、倒流、募捐……对雪球的机器审阅我是服气的,不服不行

苹果是科技消费股。小米华为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