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背后难以察觉的东西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7回复:11喜欢:6

每天、每个人、每个圈子都有这么多人研究市场,为什么跑赢指数的人还是这么少?

回想自己高中三年,和别人上一样的课,做一样的题,补一样的课,不过学霸们就是考得更好。在当时的情景,和大多数人一样,把这种差异归咎于天赋。但是当生活阅历丰富了,才发现,这种差异来自于藏在背后的东西。这些东西难以察觉,可能是决心,可能是学习习惯,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的存在,自然不会去分辨。

无论是做生意还是投资都一样,能成功的,一定是背后难以察觉的东西不一样。平凡如我,花了好几年时间,走了好几道弯路,终于意识到了,这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一套成熟的投资体系,从投资理念的建立到寻找投资逻辑,在逻辑的基础上建立策略,最后才是按照策略去寻找标的和研究标的。不知道投资理念和投资逻辑,照搬投资策略,如同照猫画虎,这是我的“投资观”。

理念和逻辑是藏在背后难以察觉的东西,策略和标的的研究是前端的日常运行的东西。从背后到前端,容错率不断加大。所以常常在新闻看到巴菲特踩雷,IBM、航空股、卡夫亨氏,一路踩过来,但是长期业绩依然跑赢指数,因为标的的选择在整个投资体系中容错率最高。理念容错率最低,错误的理念导致长期亏损,或者先大赚,再还给市场。

按这种分类,“价投”是理念不是策略,“反身性”是逻辑不是策略,“护城河”也是逻辑不是理念,价投喜欢的低PE是策略不是逻辑更不是理念。从巴菲特开始投资亚马逊来看,他似乎在价投的理念和护城河的逻辑上,增加新的策略。

从这种角度看,就不会再死板地认为买高PE就不是价投,买科技股就不是价投,这只是策略层面,而策略层面在理念层面之下。

我的理念是价投,逻辑有两条:①蓝筹股更容易跑赢市场;②周期股在景气周期来临时,可以产生超额收益。加上一条认知,只要在市场时间足够长,我一定会犯严重的错误。所以在策略的执行中,要求以组合的形式来投资,分担自己犯错时带来的风险。

根据两条逻辑,产生了两个策略,蓝筹策略和周期股策略。蓝筹策略很简单,但是要求自己下功夫去研究每一支蓝筹股,找出自己最能理解的那几家,然后长期跟踪,出现比较明显的估值低位时介入。周期股策略找的是低PB高股息率的标的,低PB说明估值杀得足够多,高股息率说明即使在行业低谷,公司现金流还不错,保持分红。

两种策略都倾向于选择集中度较高的行业龙头。周期股坑比较多,为了避开这些坑,很多时候需要放弃高收益。例如,当景气周期到来时,龙头股因为市值大的原因,股价弹性可能不如中小盘股。我愿意放弃中小盘股的高弹性,保障自己安全。

另外,有些周期股是跟着金融市场,有些是跟着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可以不必等宏观经济好才上涨,A股的证券股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为了分散,这两种周期股都要关注,在适当的时候布局。

跟着宏观经济的周期股也可以再分,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如酒店、汽车;和行业上游,如有色、钢铁,都要跟踪。这是为了避免自己非常看好某一类周期行业,突然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或者其他不可逆因素导致股价长期低迷。石油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还是很强,但是2011年上百美元一桶的价格,似乎很难涨回去了,导致很多和石油相关的股票下跌很严重,加拿大能源股是重灾区。

如果一个投资者,在原油价格从100美元下跌到70美元的时候,因为很看好石油行业,重仓抄底了相关股票,现在应该还在痛苦着。这种失败的投资不是因为投资者没有研究好标的,而是风控不够好。

实际上,我这种投资观,从2017年成功投资推特开始萌发,近两年逐渐完善,中间有三次成功投资(我个人认为的成功)逐渐自我确认。其中对我来说,关键的一笔投资是港股的中信证券

中信证券,我一开始看成蓝筹股,所以买得比较高,在2018年大幅下跌才把认知转变过来。认定当时A股处于罕见的低估阶段,港股中信跌得比A股多,A股的中信股息率只有1.5%左右,但是港股的中信却超过2%。这完全符合我的周期股策略,所以在底部大幅加仓。(蓝标为买入,黄标为卖出)

今年一季度,A股行情大涨,中信也跟着大涨。我在的估值高位减仓一半,很幸运地减在了最高点。看着50%+的盈利,对比传奇投资者的盈利,并不算什么好战绩。但是我隐隐感觉到,探索了好几年,终于找到可持续盈利的投资方式了。

在6月份又接回来,后来还打了个短。但是打短这件事嘛,一旦做了就会对行情心心念念。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一直盯着走势不值得。所以干脆不动,等待下一波估值顶部来临。

这两年,我并没有像一些“神仙”策略那样,抓到十倍大牛股,这也是我的体系的缺陷,为了安全,屏蔽一些高增长的标的,其实也是亏出来的。亏得最让我痛彻心扉的是宜人贷...

一个完善的债券市场,从国债到垃圾债,逐层分级,匹配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中国没有垃圾债市场,一来是中国的评级体系还不完善,二来没有投行给风险大的企业发行垃圾债。这一块空缺,由P2P补上。

美国的P2P是对其垃圾债市场的补充,而中国的P2P简直就是垃圾债市场的本身。所以,当时我认为P2P会快速发展。恰逢当时P2P发展的低迷期,我打算抄这个快速发展的底。在2018年5月中,开始投资宜人贷,5月底还加仓了。

当时国家的金融大政策是去杠杆,P2P的存在就是给社会加杠杆,负面影响首当其冲,市场的雷暴数量也逐渐增加。因为恐慌和业绩不佳,宜人贷后面的下跌一发不可收拾。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政策对金融市场影响太大,尤其是新兴细分行业。最后我在8月初割肉出来,这一笔投资亏损50%。

上面的例子都是个股,但是其实我并没有满仓一只股,而且现在越来越分散。这让我发现自己对组合管理的知识不够充足,开始学习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不过现在都只学了一些基础的东西。然而,即使是基础的东西,也让我对组合管理有不一样的看法。

细想一下,如果投资者每一笔投资都重仓自己看好的标的,无论水平多高超,总有一次错误,这一次错误可能会导致过去的积累财富大幅减少。如果这样投资,财富积累就变成一件不可能长期成功的事。

也许,组合管理也属于背后难以察觉的东西。

$中信证券(06030)$ $宜人贷(YRD)$

微信公众号:流金FlowingCash

全部讨论

赞同,咱们理念大致一致,也是顶级(或次顶级,看性价比)蓝筹+高弹性分散组合(周期、超跌、稳中有锐度的均可)
为什么必须研究和配置最好的公司?此类公司的在长期roe上,提供了一个年化收益率的标尺,是时间的朋友,一方面可以知道最优秀的企业如何运营的,商业模式怎样,研究透了,一般的庸脂俗粉就打不上眼了。自然而然的就过度到高弹性分散组合,他们的成分股并不完美,甚至可能用重大瑕疵,没关系,和最好的公司一对标,只要有一方面的特长特别突出,且价格保护足够的情况下,短期的爆发力就足够大,属于一仗管三年的品种。但后一种组合则是时间的敌人,战线越长,年化收益率越低,此外,此类个股风险更大,看错是常事,持续跟踪能力要够,对改错的执行力要求也高,分散的组合是必要的。
两种策略匹配起来,有点稳固+锐度的赌两个极端的味道,大致是我的体系。

2019-09-25 07:29

港股中信又到买入点了

2019-09-25 07:23

翻一翻宜人贷,居然找到这么好一篇文章,居然还无人关注,有点像价投挖到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