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3000点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回复:21喜欢:2

3000点说的是上证指数。经常有人说10年还在3000点,A股太坑人,而美股长牛;也有人说A股年化收益率高过美股。

50多次上穿下破3000点,经常引起热议。
上证指数第一次突破3000点,据说是在2007年2月26日,之后无数次上蹿下跳。从点数上看,第一次3000点到今天的3000点,指数收益率为零,也是基本正确的。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指数不含分红。17年半以来,上证指数股息率大约2%,也就是说买上证指数ETF,年化收益率大约就是2%,全部来自于分红。
1990年12月19日,上证指数出生,从100点算起,到今天3000点,33年30倍,加上2%分红,年化收益率12.9%。确实比美股高很多。
如果从1991年初算到2007年年初,16年30倍,不考虑分红的年化收益23.7%,比巴菲特的年化还厉害?
想想那个年月的股民,优越感从脚底直冲脑门。如果1990年入市,到现在没发财,该问问自己的IQ是不是太调皮!
中国早期的股市,股神遍地走,应该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实情。
特别是早期阶段。从1991年到2001年,100点到2000多点,10年10倍算什么?指数20倍!年化35%,还谈什么巴菲特的超强能力,随便买一支,只要拿住不松手,就发财了。买到烂股怎么办?没事,壳也是值钱的,拿住不放,10倍不难。
我有个熟人,说起这件事来,颇具典型性: 看别人炒股挣钱眼热,一头扎进去(父母养老钱),啥也不懂,买入即套,随即st,眼看一辈子积蓄化为乌有,想想那个心情!心一横,不管了,眼不见心不烦。谁知几年后翻了10倍,原来是被别人重组了,人间天堂不过如此!
再看头两年,1991年到1992年,两年时间,指数13倍,还有必要算年化收益率吗?
啥也别说了,没赶上好时候!

问题来了: 1. 17年前的3000点跟现在的3000点是一回事吗?2. 3000点下还能挣钱吗?
从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方面,先搞清楚,3000点是个什么鬼?
3000点是上证指数。上证指数的官方定义是: 上海证券综合指数简称“上证指数”或“上证综指”,其样本股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反映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布。
事实上我们经常说的3000点不包含B股。
指数到底怎么计算,我搜过很多次,也没看谁说清楚过。今天我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大白话说说看,说的对不对,欢迎质疑挑毛病。
1. 以1990年12月19日那一天的总市值为起点,强制规定为100点。凭什么是那一天?凭什么100点?没道理,就是强制规定,相当于一个官方标准。你说1米为什么那么长?1公斤为什么那么重?不用计较,就是由权威设定一个标准,为了实用,方便比较而已。那一天的市值具体是多少,不可考了,搞清楚道理和逻辑就可以,烦心事交给官方吧。
2.点数怎么算,需要分几种情况: (1)纯粹股票价格涨跌,指数随价格等比例变化。比如起点有三只股票,ABC,总市值10亿,指数100,总市值涨到15亿,指数就是150。股票价格下跌是拉低指数的第一个元凶。(2)送转股,不影响总市值,对指数没有任何影响。(3)分红,除息后市值降低,指数随之也降低,由于ABC分红不一定同一天,加上每天涨跌,除息造成的跳水看不太出来,事实上分红就是拉低指数的第二个元凶。(4)新股入选指数,原先ABC,总市值10亿,指数100。新来一个D,市值2亿,总市值变成12亿,指数还是100。从D进入的那一刻起,比较的标准变成了12亿。比如市值升到了15亿,指数=100*15/12=125。如果新股纳入指数时明显偏贵,后续市值必然下降,指数自然也只能跟着被动下滑,所以说,特别贵的新股是拉低指数的第三个元凶也是最重要的家伙,因为特别多,属于团伙行动。(5)老股票增发或者配股,与纳入新股同样处理。
第二个方面,3000点是一回事吗?
显然不是。原因很多: 首先估值水位大不同,2007年第一次到达3000点时,指数pe42,pb4.1,现在3000点pe不到13,pb不到1.3。当下时点,无论pe还是pb,基本是历史最低点,可以这样说,当时的3000点属于非常贵,现在的3000点属于比较便宜,既然历史最低点为什么说比较便宜,而不是绝对便宜呢?这个留着一会儿再细说。其次成分股大不同,2007年时上证成分股756支,现在2153支,当时总市值大约几百亿,现在是53万亿。不断有新成员加入,而且还是在IPO价格本来就高,上市又再炒一通的情况下入伙。大胖子,入伙时指数不能变,等合理变瘦些必然拉低指数,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新成员入伙是拉低指数的最大元凶。最后,总结一下,3000点与3000点有本质区别,其中最本质的是成分股变化,一锅汤,过去和现在的,根本没有可比性。
如果没有新股加入,10000点只怕早就实现了!以后谁要是再抱怨永远不变的3000点,需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了!
第三方面,3000下还能挣钱吗?
也需要从过去和未来两个角度看。
过去3000点下入市,比如2007年三月高点进入,大部分股票还是挣钱的,甚至于是非常丰厚的。比如茅台涨25倍,当时的pe比现在还高。再比如招商银行涨2.53倍,当时的pe接近60倍。再比如工商银行只涨70%,当时pe也是50多倍。好票很多,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动手做做游戏。


举了三个例子,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原因主要在于: (1)业绩差,每股收益增长率差别大,茅台从1.64到66.45,40.5倍;招商银行从0.53到6.84,13倍;工商银行从0.17到0.97,大约6倍。
每股分红增长率差别大,茅台从0.7到34.5,49倍;招商银行从0.12到2.26,19倍;工商银行从2007年度0.133到0.3035,只有2.5倍。
(2)估值变化差异大,茅台从pe70到现在的30,招商银行pe从60到现在的5,工商银行从过去的50到现在的5。
总结一下,大盘从3000点到3000点,例子中的三支票,对指数提升都是正贡献,过去17年都是挣钱的,都没有挣到估值提升的钱,只挣到了公司业绩增长的钱,公司业绩增长倍数越大,收益率越高。估值水位下降侵蚀了收益率,市场相对是公平的,业绩增长倍数大,估值水位下降少,收益率显著放大。

同时,也印证了上面说过的话,过去的3000点明显偏贵,现在的3000点相对便宜。
下面来到了关键问题: 现在3000点入市未来还能挣钱吗?
能不能确定性挣到钱,还是要看入手价格是不是便宜,业绩增长率如何?
便宜与否,是个相对概念,只有比较才能得到结论。相比过去,确实是绝对便宜,但只能参考,没有实际意义。对未来怎样判断?离不开业绩增长率的辅佐,静态看pe,或者pb没有任何价值。说到未来的业绩增长率,肯定是人人心中一本账,只有等到真实发生了才能得到验证。

我能力有限,预判不准,只好强制假设。
举例说明,茅台当下pe30倍,股息率1.5%,如果未来年化增长率15%,也就说不上很贵。

工商银行当下pe5倍,股息率大约6%,未来增长率即使为0,也说不上太贵,但也不能说特别便宜。
下面到最重要的点了: 为什么说3000点只是比较便宜,而不是绝对便宜呢?
首先,国家未来GDP很难太高。指数估值水位从最基本的道理来讲,随着业绩放慢,估值水位也应该下降。换句话说,过去3000点虽然偏贵,相对也是合理的,现在3000点虽然便宜,相对也是合理的。
其次,3000点大帽子下面是2500多支具体的票,情况差异更大。老票,经过时间的磨砺,估值就算基本合理了,新票明显还是偏贵的。随着新的(胖子)不断加入,消磨泡沫需要时间,对指数的贡献为负;老票虽然正贡献,但由于业绩放缓,市值变大的困难加大。正贡献撑不住负贡献,指数只能往下出溜。3000点下,一方面贵的和便宜的分化越来越严重,指数是不是便宜说不清楚,另一方面个股中特别便宜的和特别贵的混杂在一起,想说清楚,只能各说各话。
未来3000点下,甚至于更低的点数下,说不定我就挣到钱了,你说呢?

全部讨论

新股不断上市,是指数涨不动的主因,而不是股价下跌,有人相信吗?

2023-12-27 12:43

求教!
有哪位高人知道,回购注销,指数怎么算账?
非常感谢!

2023-12-27 05:47

如果证监会与各交易所领导的绩效与指数挂钩,相信股市会飞起来。如果没有实在改变也就这样了。

2023-12-26 19:16

不管哪个时代,都逃不过七亏二平一赚,九十年代有过暴涨,但是暴跌也不少,赚的照样吐出去

01-04 09:22

指数真相探索

2023-12-27 05:44

2007年初2700点进来,一直漂,三年前才稳定下来。现在就是找赚钱的行业,赚钱的公司,又稳定分红的股票。

2023-12-26 14:11

毫无疑问,股市挣钱越来越难了,没两把刷子怎么办?

2023-12-26 14:03

1991到1992,涨13倍

2023-12-26 14:00

补两张图,1991到2001涨2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