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变,不要倒在黎明前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6喜欢:14

市场正在一点点的发生变化,不要倒在黎明前

原创 鱼与塘

导言:

面对周四和周五的下跌,市场出现了相当多的技术性解释。我们一直没有忙着评价这个市场,是有原因的——因为我发现市场的走势和我的观察标的走势有相当大的差异。

$中远海控(SH601919)$ $中国重工(SH601989)$ $中国铝业(SH601600)$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已经忘了国-九=条了,从内容上来看,这差不多是前面9条的细化指引。

制度重构的重点是约束资本,鼓励资产,这可能是一个重大进步,上市不是一次IPO就结束的,相当多的公司会持续融资,对股民的伤害就不说了,现在看看光伏,无序融资,无序扩张,给产业带来的危害也不小。

职业投资人面对这种环境变化,千万不要去抱怨——客观来说,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变化,其本质是利益的再分配,不管这种再分配是主动有意为之,还是被动出现的。职业投资人需要做的只有一个——改变自身资源禀赋,站在时代赢家的一边!

你需要的是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历史,才能看明白未来........

1.政策的逻辑

证监会周五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大股东在重大违法情形下不得减持;大股东协议转让丧失身份后六个月内仍需遵守减持要求;大股东不得违规融券卖股;大股东一致行动人等同对待,防止股东规避减持限制;防止股东“假离婚”等绕道减持行为;可责令违规减持者一定期限内回购,并上缴价差。

首先我们要明确:大股东不是不能减持,而是不能违规减持。这个是必须强调的,而且毕竟,违规的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勤勤恳恳的做事儿。只是这几年上市的公司质量一言难尽。只是现在的媒体.......

放在以前啊,如果大股东违规减持了.....一般就是罚酒三杯,弄个xx函,就算结束了。这次是明确了监管的牙齿:责令回购,上缴价差!其实应该在上缴价差上,再乘个倍数。

我们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一级市场并不发达,这导致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股权集中度过高的问题(也有国企的因素),这就导致了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不是简单的股权分置改革就能解决的。

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那个时候因为外需,因为人口红利,因为计划生育,中国私人部门手中有大量的储蓄,我们当然要大力投资,基建和地产的逻辑就是这么来的,其中资本市场是重要的一环。

如果大家回顾一下公司法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咱们的公司法很有意思,糅合了两个法律体系,但是出现了一个四不像:把德国的内部监督,和英美的外部监督,都忽略了,然而自由的那部分都学来了。

这是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的,这其中也带来了相当多的问题。我们画了两张图,放在下面,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这些制度设计,在相当大程度上,导致了微观上的公司治理缺失。详细情况参考《价值投资-基于esg分析框架》一书,别的也不敢多说了,其中的公司治理章节,曾经被出版社删过........还给我扣了一顶大帽子

下面这两张图的由来,基本代表了未来的改革方向。

图片

图片

2.到底是资本友好,还是资产友好?

网上有很多杂音,尤其是关于run的话题讨论,但是你看三一,福耀,华为的老板,为啥没这个担心?

tesla的上海工厂,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FDI项目,从资产的角度来看,musk非常清楚的之后,美国的商业环境,已经不可能保证3/Y的大规模低成本量产了,不信你看发布了这么久的cybertruck到现在,是个什么样的量产速度?

我们过去的制度设计,可以说是对资本相当宽容,甚至是纵容......现在只是稍微回归正常监管,就这个,那个了。

比如为了完成定增,打折定增,然后融券卖出锁定收益,最后半年下来,超过10%的无风险利率。看着好像都是合规的,但是最终不还是整个市场承担了所有的成本?上市公司的融资为何会如此容易?

再比如重大的投资项目,论证过程简直就是扯淡,看投行的材料,感觉是小学毕业的水平。但是,有多少项目是投了之后,完全没有达到当初拍脑袋的数据呢?如果再融资项目的目标都达到了,那估计早就超越美国了。你说要惩罚谁,这太难了......但是独立董事干什么去了?咱不说人情江湖,单单是公司法里规定的义务,做到了?要是做到了,康美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事前没有监督,事后没有惩罚,做错事了,只有妈妈恨铁不成钢的眼神——眼神有用吗?

更不用说,现在一片肃杀的一级市场,有多少pre IPO的突击入股。一级市场是否完成了公允定价?材料造假上市,很简单,你看看这一轮新规下来,多少撤材料的.......不是有个笑话说么,以前交材料要托关系,现在撤材料要托关系....

我们在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的时候,说美国xxx的时候,你咋不去讨论美股独立董事的责任,咋就没有人讨论内部人举报奖励制度,咋就没人讨论退市赔偿制度——谁赔,赔多少?失去枷锁的资本,是社会无法承受之重。

3.资本的逻辑vs资产的逻辑

我们前面曾经讨论做asset和capital的区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资产是生产的逻辑,资本是分配的视角!资本市场里的参与者相当比例是想来抢钱的,而不是来创造价值的,制度也是鼓励资本的。

理论的部分可以参考今天的第二篇文章,前面发过,但是这个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具体是什么呢?可能有点抽象,那么我们举个两个例子。

再融资。一般来说,想要融资,都是配套项目。能抢钱的时候,为啥要心心苦苦的赚钱呢?融资一把,资本开支一做,钱到手了,股票说不定还能冲高一把,赶紧减持——现在的low b版本不就是:我要融资,建AI算力,出租算力.......股价涨,公司融资了,还能再苟活几年。至于公司主页换过几次,为啥老板既能挖煤,又能搞AI,这个没人问.......部分上市公司,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资本端,放在了融资上,而不是将资产端运营好。

IPO。这是制度套利的重灾区,一二级市场价差大,融资渠道稀缺,然后就有各种一级半资金进入套利,他们考虑的根本不是企业,也不是价值创造,而是能否上市?能让资本顺利出逃就好,至于资产端是什么,他们根本不关心.......

多说一句,基于资本的制度套利投出去的很多项目,我估计可能就永久性消失了.....这种资本局,再二级市场上也不少,比如某打印机企业。

简单来说:资本的制度套利空间会越来越小,资产的运营效率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以前大家都是编小作文,投行的就编各种项目,为了融资而设计资产,只要资产的概念能高价卖出去,那么资本就可以从市场上完成套利。

你说,这么做没有啥好处吗?有!这加速了产业的发展,加速了经济转型,最典型的就是光伏,锂电池......大家再做投资的时候,基本放弃了常识,现在遇到了问题,这是发展的代价,但是也的确让中国主导了这些产业。

这背后都是资本的逻辑,都是建立在私人部门储蓄的基础之上。其实,现在的地产,现在的A股,现在的债券,本质上,都是这么一个原因——资本少了,不能竭泽而渔了,需要精细化的运营了。

4.总结

投资人如果还沉浸在资本的逻辑中,那么将会错过一波资产的牛市。过去的牛市短促而剧烈,这是典型的资本驱动特征。

什么样的投资具备典型的资本逻辑?资本开支重,资本回报低,都是新概念,以IPO为代价,企业融资敏感.......这些都是需要未来规避的,很多互联网企业也是这样的,都是包装出来的项目,真正的商业模式好的产业,没有几个。

为了完成从资本到资产的转变,可能会出现产业链的外迁,分工的细化/专业化,技术投入加大,品牌/渠道运营成为重点.......这样的企业都是巨大的投资机会。

沿着这样的一个逻辑,去研究产业,研究公司,可能是未来牛市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研究生态和投资生态这几年被破坏的相当严重,严谨的研究越来越少,资本市场也是越来越奖励那些投资资本,多少价值因子成名的老将晚节不保........可能也到了变革的时候了吧

后记:

如果非要说一个从资本到资产转型成功的案例那就是:瑞幸!

以前的瑞幸,就是个典型的资本骗局

现在瑞幸,是一个把品牌、渠道、供应链做到非常好的零售企业....

其中的细节,大家自己品吧

欢迎关注,一起捞鱼啊..

鱼与塘

老板,该喂鱼了~🐟🐟🐟

全部讨论

图片评论

05-26 12:03


无论是独立董事,还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均应该是由上市公司事前交给第三方,转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须更换。独立董事不能只懂得挣钱,不知道责任心!!!

05-26 11:43

从追求资本到追求资产,逻辑清晰!

图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