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我们的选择,不多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5

停更近月,除了去河南逛了一大圈,更多时间闷在家玩一款老游戏——《大航海时代OL》

这游戏大陆早死了,只有台服、日服、国际服还有微量人气,苟延残喘。

没想到我离开的17年间,游戏持续更新,增加了很多新玩法,游戏中的知识密度大幅增强,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我玩的

全英文

国际服,借游戏强迫自己学英语,目前个性化英语词汇表已整理到8000+单词/短语/俗语/缩写,大家给我点赞助力,争取把三分钟热度提升到五分钟哈~

今天想聊聊,现在这世道,留给我们的理财选择,还有哪些?

……

昨天重读《枪炮、病菌与钢铁》,尤其近年增补新篇章。

这本27年前出版的著作,是“地理决定论”集大成者。

人习惯追问原因,事物为何发展成这般?

但找到的答案往往不是根本原因,而是直接原因。

很多自以为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的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

作者认为,造成现代社会多样性,特别是国家民族间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起初不同人种非常随机地散布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地理环境最大差别,是有些地方天然存在容易被驯化的动植物,比如新月沃土。

20世纪前,人类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一共14种,13种原生在亚欧大陆,美洲只有一个羊驼,而羊驼既不能像牛耕地,也不能像马骑行。

所以农业只能起源于中东,并在气候相近的同纬度大陆横向传播,地中海、印度、中国最早获得新月沃土传来的先进农业,特别是今天人类第一大主食——小麦。

黑非洲、美洲、澳洲都缺乏农业大规模发展的驯化动植物,又因海洋沙漠阻隔,亚欧大陆的先进农业很难传过去,导致文明长期停滞,要么还在部落联盟时代,要么直接停留在新石器时代。

有了农业这个1,后面无数个文明的0才能打通。

农业—>定居—>人口成本增长—>财富(食物)剩余—>出现分工,有人司职专业工作—>文字、艺术、宗教、技术、管理和战争能力等各技能点持续提升—>先进文明不断对外交流扩张,引发进一步技术革命,直至科学革命

即使黑非洲、美洲、澳洲土著和欧洲土著换个主场,人种变,环境不变,最终还是欧洲土著殖民美洲,把生活在美洲的土著日耳曼人消灭,而不是美洲昂撒征服欧洲小黑。

为什么是白人主子奴役压迫黑人?

终极答案是随机性,也就是“命”——base在非洲的黑人命不好,欧洲的白人命好,仅此而已。

虽然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人类主观能动性依然对历史进程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地理只决定文明必最先出现在亚欧大陆,但到底哥伦布还是弟伦布发现美洲,大航海12世纪、15世纪还是17世纪出现,又有很强的偶然性。

可能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地理参数完全相同,却是地伦布17世纪才登陆美洲。

具体到中国,内部广阔的农业空间和对外交流的不便,使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孤悬亚欧大陆最东端的“半岛”。

既免于轴心地区更先进文明的一次次外侵,又容易在广阔内部产生激烈内斗。

先人在不断创新试错中,最终找到相对最可靠的软件模型——中央集权大一统+科举+儒释道三教合一。

造长城、开运河,北方汉族南下同化/赶跑土著,最终经济重心南移,到全球化时代,又必是长三角/珠三角经济最发达……

历史发展大方向虽然没跑,但具体到你生活的哪个时代,又有很强的随机性。

你正好摊上秦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亦或万历崇祯?

为什么00后摊上剪辫子,20后摊上抗战?40后摊上WG,60后摊上改开初期崇美精日,80后摊上城镇化进程高峰和房价持续上升,100年后的00后又摊上经济滑坡,房价熄火,学历贬值,就业困难和民族主义情绪重新爆燃的大环境?

全凭运气!

可能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大清早在太平天国就亡了,也可能今天依然升着蓝底白色的……

推论至此,结论挺丧——

宏观上,不同族群上手拿到的地理底牌有天壤之别,底牌差的,文明发展上限早就被锁,主观能动性再强也没用。

中观上,任何族群中的个体凑巧摊上的时代背景也差异巨大,中国底牌算很不错了,生在国运上升期,未来预期看涨,你就有写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魄,生在下降期,也就只能“闲坐说玄宗”。

最后,才轮到你的微观努力。

而这看似能把握的部分,大头又是父母基因决定的,如性格、智商、体魄,甚至寿命,一大半因素取决于家族有无长寿基因,饮食、睡眠、锻炼、心态、体检、治疗这些后天因素加一起,还不到一半。

年轻人活力充沛,常思将来,相信事在人为,我命由我不由天。

如果人到中年,看到身边同龄人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还不信命运大头由“天”定,可能真是悟性不足吧。

……

扯这些虚的,是想告诉大家:

个人微观决策逃不出宏观环境左右,人不能违背很偶然的地理决定论框死的发展空间,强行作死,更不能逆着未来将发生的更随机的时代变迁,逆风扬帆。

未来10-30年,我们面临3个确定无疑的环境变化,和3个影响国运的不确定性——

3个确定变化:

1、国内经济基本盘:人口老龄化加剧,对国内消费升级和房地产复苏产生长期拖累效应。

2、国内政治基本盘:公平优先于效率,安全优先于自由。

大包大揽事无巨细都要井井有条,管理到位的大政府模式会持续推进,哪怕遭遇经济困境,解决方案指导思想还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监管、指导、推动、刺激作用,而不是反方向往小政府大市场转型。

比如股市长期低迷,股民怨声载道,解决方案不是像美国那样实现完全市场化,减少有形之手任性干预,而是换个一把手,针对顽疾,迅速出台行政性改革方案,包括IPO叫停,ST退市大提速。

要问我,这种改革方向对吗?

太TM对了,但早该这么做了,为何一定要换个一把手才能推进?

如果将来再换个一把手,会不会又想搞点什么幺蛾子?

这种思路好处是经济下行和外部环境变差后,进一步团结民众,稳定基本盘,提升社会可控性。

哪怕不幸面临极糟糕局面,也能托住下限,避免发生系统性崩盘,不至于社会失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股市、楼市、汇市,监管思路都是“托而不举”,就很典型。

代价也很明显,处处强调安全稳定,社会公平,民众私权被持续压缩,会挫伤企业和民众创富积极性,能弯道超车的致富机会越来越少,更多人被迫躺平,民间投资消费信心复苏会更慢。

这问题我在《中国未来10年的剧本,收好了》有过详细阐述,有兴趣的可以看下。

3、国际环境基本面:中美矛盾持续升级(能双边互访交流,避免战略误判,阶段性维持矛盾不大幅加剧,已是最佳,想实质性大幅缓和,做梦),与欧澳加日韩等其他发达经济体关系持续尴尬。

这3个基本面变化都偏负面,会持续打击民间消费投资信心,抑制经济复苏力度和速度。

还有3个不确定性:

一是人类命运上,下一轮科技革命引爆产业革命的时机,不确定。

近现代人类走出经济困境的方法只有战争(人为制造需求)和科技革命(真实出现大量新需求),但下一轮AI革命何时能彻底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像互联网和手机那样产生全民新增需求?

5年?10年?20年?

不知道……

书读多了后,最痛苦的莫过于以百年、千年为单位的宏观尺度方向能看清,但以一年、十年为单位的微观尺度进程,反而看不清……

二是外部环境上,海峡问题,潜在威胁指数几何级上升。

中原、燕赵、荆楚、江南能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一体,是地理环境决定的,没任何意外。

但汉唐时期一直中原王朝直管的朝鲜和越南北部,五代后脱离中国,独立发展,反而一直独立于中原王朝的西藏,元以后成为中国一部分,还有内外蒙分裂,内外伊犁河谷分裂,郑成功拿下台湾作为反清基地……都有一定偶然性,可能就是当时决策者一念之差,亦或战争中不期而至的意外。

所以海峡到底什么终局,谁都说不好。

这问题太敏感,力哥没法展开讨论,只能说从发展趋势看,未来10年,问题都会朝更糟方向走。

万一未来中美分歧没能很好管控,爆发谁都不想看到的严重冲突,导火索只可能是TA。

这种最糟局面,未来4年发生概率微乎其微(我们还没准备好,内外条件都不成熟),30年后发生概率也很小(我们已完全有力量吓阻外国干涉),怕的就是10-20年后……

三是内部环境上,产业升级能否成功,具有不确定性。

除房地产问题积重难返,中国经济面临最大挑战是加入WTO后顺风顺水的商业模型被打破。

过去我们是世界工厂,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加工后卖给发达国家。

也就是郎咸平一直痛心疾首的产业链U型价值曲线中,最赚钱的前端技术研发和后端品牌服务的利润我们都吃不到,只能吃到中间那段又苦又累的OEM收益。

所以这些年我们一直努力往两端走,有些产业无论研发还是品牌,都已在全球市场站住了脚,有了口碑。

最典型的是手机和新能源车,华为、小米比亚迪、宁德……哪怕互联网平台企业,抖音和拼多多也成功在海外大杀四方,打破美国互联网巨头一统天下的格局,甚至连商用大飞机、大型豪华邮轮这些非常复杂的高端制造业,我们也开始进逼到德国、韩国这些制造业强国的家门口,所以他们才怕我们——

我们越来越多新晋产业,已和他们传统优势产业重叠,展开直接竞争,所以才叫嚷着和我们脱钩,制造技术壁垒,遏制产业升级。

但现在光靠发展中国家的增加出口需求,还不足以弥补发达国家出口需求的减少。

但除美国是担心老大地位,铁了心脱钩,欧日韩等其他发达国家既担心我们抢饭碗,又怕我们反制,丢了可观的中国市场。

新一轮产业革命是创造大量全新需求,造福人类,而中国产业升级则是赶超发达国家已掌握的高精尖技术,更接近零和博弈,虽然也很难,但能看到明确追赶方向。

反过来说,这也是华山一条路,硬着头皮必须上。

因为中国土地、人力、环保、税收等成本都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经过40多年艰苦奋斗,我们的确已有初等发达国家样子,基建更是比大部分发达国家更像发达国家,没法延续低附加值加工业老路,这些产业链注定早晚转移到印度、东南亚、墨西哥。

……

现在买房躺赚时代过去了,当年各种高息(类)固收理财,P2P、刚兑信托、固收私募、刚兑银行理财、创新存款……今天要么行业全死,要么产品集体转型,要么大规模暴雷。

摆在普通人面前的选择,要么去股市博取高风险收益,要么就买无风险的存款、国债、储蓄险。

现实情况看,更多人并不相信A股能带来可观的长期回报。

这种严峻的内外环境,对我们理财相当不利,所以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理财收益的长期确定性。

一,别画饼,我不信成长性,我只要确定性收益。

二,确定性还不能只是一两年,最好能保住10年甚至30年,都不被3+3基本盘变化波及,导致不期而至的损失。

问题是,经济下行和抗通缩需求必然导致无风险利率越来越低,现在取消了房贷利率下限,未来贷款利率就冲3%去了,存款利率可不得冲1%继续跌?

这就是为什么哪怕经多次降息,储蓄险保证利率早已破3%,很多人依然只能咬牙上车。

这也是为什么,前不久发行的30年超长期国债,票面利率只有2.57%,依然被疯抢,还在二级市场被无脑散户爆炒接盘……

……

又不想冒大风险,追求长期确定性,又看不上存款、保险、国债的低利率,怎么破?

所以这两年开始流行这几种流派打法——

一是追逐红利股。

逻辑是股价不涨没关系,只要每年分红稳定,股息率超过存款利率(3%+),就心满意足。

问题是,股息率不像保险合同给你提前做了明确约定,而是取决于三个变量:股价、净利、分红比率。

如果红利股持续受到市场追捧,比如今年水电股,股价持续涨,而另两个因素没变,股息率自然会降低。

你可能会说,股价涨不更好吗?股价+股息双重收益。

问题是绝大多数散户不是在红利股乏人问津的低迷期大举买入,锁死底仓,而是不涨时不信会涨不敢买,小涨时犹犹豫豫只买一点,等大幅跑赢大盘时,才后悔不已,匆忙改成坚定的红利股信仰者,大仓位追车。

就眼下而言,A股的红利概念显然过热了。

红利股本质还是股票,炒作估值过高,早晚要回调,到时可能你持有3、5年吃的红利,还不够你高位上车亏掉的本金,和投资初衷相悖。

这是红利股最大风险。

同时,上市公司净利和分红比率变化,也很难长期准确预测。

真想成为长期的红利股投资者,最稳健的策略是低位持续定投红利指数基金。

定投避免市场高热度时大举建仓,结果高位站岗。

买指基可避免单吊一只红利股,结果看走眼。

眼下各种红利指基层出不穷,眼花缭乱,我本人2年前此时,后知后觉意识到环境大变,风险大增,决心退休躺平,同时开始长期定投两支基金,其中之一就是红利策略指基。

为避免广告利益输送之嫌,不具体点名了。

挑选原则很简单,一是看该红利策略逻辑是否认可,二是看该红利策略长期回测表现是否优异。

实在不知道怎么选,老老实实选中证红利也行。

……

二是追捧一二线中心老破小。

中国房子租售比很低,泡沫较大,在房价上涨预期大幅变弱后,寻找租售比高的房子投资,更有性价比。

大城市中心老破小租售比相对更高,一是租客相比买家,更不在意房龄、面积、小区环境,却同样在意交通、产业、商业等配套服务便利性,所以同地段同面积老小区和次新小区,只要装修干净点,家具家电配齐,租金不会差太大。

但买家准备长期自住,改善型需求看不上老破小,甚至想快速抛售老破小置换,导致买卖力量严重失衡。

只有房价跌够惨,才能吸引外来刚需咬牙上车,所以这波房价下跌,老破小跌幅远高于同板块高大新。

房租不低但房价很低,租售比自然上去了。

和红利股一样,租金回报率也有三个变量。

一是房价。

上涨自然没事,就怕房价持续阴跌,把你3、5年租金收益都跌进去,怎么办?

随着老龄化和城市化红利耗尽,长期看,老破小接盘侠注定越来越少,别说小城镇,大城市也一样。

二是管理成本。

房子越破,房租越低,潜在租客素质和收入/工作稳定性也越让人捉急。

要是摊上不靠谱租客,拖欠房租、把房子弄得一团糟,三天两头喊你去修这修那,或者经常换工作导致房屋空置,管理成本并不低。

我以前两次出租过老破小,租客都是外来打工的社会底层,糟心事一大堆,反正我不可能因为租售比高一点就去投老破小。

如果打包给中介长期托管,虽然省心了,但中介吃掉一大块差价(实际租金10%-20%),本就不高的回报率(2%-2.5%),更雪上加霜。

三是外部性。

国家出面收购开发商滞销房和老破小,改成保租房,可能是最后解决房地产危机的重要抓手。

现在是拨了3000亿,未来不行,可能会加码到3万亿,甚至更多。

你手里老破小国家收购自然最好,要是没收购,周围老破小却变身保租房,大规模入市呢?

保租房供给量大,租金却更低,如果城市和板块人气够旺,最多是降租金,反之,可能租都租不出去。

长期看,持有投资房还存在被征房地产税风险,以及未来税收政策趋严,出租收益也要缴营业税、个税等,老破小物业费也会持续涨价,这些都会摊薄实际到手的净租金,这些成本,参照日本特明显。

自媒体聊到日本房价,要么鼓吹长期阴跌(博眼球),其实并没有,安倍上台后,日本房价整体都在涨,近年加速涨。

要么鼓吹创新高(找韭菜去日本接盘),其实也没有,真正创新高的只有东京核心区,比如港区、中央区、涩谷区,还不是1990年泡沫巅峰造的老房子,而是近年新建的住宅,需求旺盛。

过去10年,日本人口依然净增长的只有大东京都市圈(23区+神奈川+千叶+琦玉),也只有一都三县房价跑赢大盘,其他地方人口都在减少,大阪、名古屋、福冈这些二线房价跑平,更多三四线表现更差。

即使首都圈内,抗风险能力最强的都心面积也就北京二环那么点大,比上海内环还小一圈。

中国未来真像有些乌鸦嘴说的那么糟,现在我们还处在日本1993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那熬过最糟下行周期,2040年后,还能屹立不倒,甚至再创新高的,也就是北上最核心的次新。

往大了说,整个东京都面积也就深圳那么大,加上三县,也就2个上海,都没北京大。

日本人口少,就一个心,中国哪怕有北上广深杭成六个心,要长期抗跌,也轮不到北上郊区什么延庆怀柔金山奉贤,更别说想蹭一线流量的嘉善惠阳,房价不会反转了。

我是觉得,眼下单纯追求租售比买房,还不如直接买红利股靠谱。

这种无视持有和卖出成本,盯着租售比买的投资逻辑,过去一直用在写字楼、商铺、商住两用房上。

如果经济和人口基本面持续下行,这些曾经看起来香喷喷的租金回报率能否长期维持,真不好说。

2018年,我家附近建了一个全区最高档超5A写字楼,当时租金要6元/平米/天。

2020年夏,受疫情冲击,租金降到4.6元,我趁机抄底,把公司搬到这个高大上的写字楼里。

昨天久未联系的中介微信我:力哥啊,最近有没有办公室租赁需求?只要3.5元!

我猜实际拿下,还能砍到3.3元。

5年时间,租金一分没涨,反而接近腰斩!

经济下行,商业用房比住宅冲击更大,但你买红利股或老破小,本就不看好前景,觉得未来风险大于机遇,追求的是一个稳字,否则该买成长股或高大新不是?

如果未来经济如你所料,复苏缓慢,房价还有可能因政府超预期刺激或超强放水力度,再次被推高(可能性也不大),但政府绝不可能没事去推高房租吧?

房租无关资产定价,只取决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打工人的实际收入涨跌。

高薪岗位增加,吸引更多外来打工人,房租自然水涨船高。

所以你觉得未来几年打工人收入快速提升,拉动房租上涨的概率,有多大?

投资最怕只用当下数据静态分析问题,你以为逻辑自洽,信心满满,却无形中承担了看不见的潜在长期风险。

还是那句话,在无法准确预判的宏观大环境面前,个人微观决策上的小聪明,有时并不管用。

……


追捧红利股和高租售比住宅的投资逻辑都是放弃成长性,关注现金流。

但我上面说的基本面3+3风险,并非靠这些投资技巧就能彻底化解。

因为你捣鼓来捣鼓去,都在境内人民币资产这个大框里折腾。

这些战术调整,并不能解决战略困局。

所以第三个热门打法,就是钱进海外。

也有缺点。

一是作为外汇管制国,资金出入境门槛高、成本高、风险高,A6洗洗睡吧,A7可以开始筹备,A8+才有很大的必要实操。

二是钱润人不润,消费在境内,就有汇率风险。

最典型的是日本。

如果前些年买了日本房子股票,虽然日元计价赚了,但换成人民币,就没那么好看了——过去4年,日元对人民币累计贬值34%,对美元贬值更夸张。

那是不是买美元资产,或汇率锚定美元的(如港币),就OK呢?

也不一定,美元也可能对人民币贬值。

虽然这几年人民币相对美元偏弱,还有人唯恐天下不乱鼓吹会破8,但在美元持续加息而人民币持续降息的这几年,人民币依然顶住压力,对大部分非美货币都有升值,等年底/明年美元实质性降息启动后,人民币反而有升值冲动。

至于海外能买的,还是股票、基金、债券、房产、存款、保险这些。

美元降息板上钉钉,现在海外高利率存款,注定不可持续,只能短期薅羊毛,没法做长期配置。

能长期配置的,还是美股(基金)、美债(基金)、港险。

我从22年6月起,决定坚持长期定投的第二个基金,就是纳指ETF

我还准备2年后我妈搬进新房后,把她现在住的老房子(我的婚房)卖掉,虽然在外环内,但房龄20年且无电梯无车位,我还是不太看好这类房产增值潜力。

把我国内房产全换成我喜欢且都能自住的次新后,不准备在国内新增任何房产了。

前些年储蓄险预定利率还有4.025%时,就买了相当多年金和增额终身寿,以长寿预期+得知身患绝症后退保取现计,实际最高长期IRR有4.7%+,占我金融资产35%,够多了,今后不会再加仓境内储蓄险。

同样,目前A股/港股/中概股占金融资产比例依然维持35%左右,过去3年多累计还是浮亏,我依然坚信牛熊转换是股市不变基调,现在入手A股赢率不低,我不会减仓中国资产,但也不会再加仓,只会继续用七步定投网格收割。

剩下的资产,暂时放在高流动性的活期理财(年化3%+),准备逐渐往境外转移。

首选方向,还是港险。

一是眼下看,长期收益还是优于当下境内能买到的储蓄险。

二是美元计价,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

三是资产既不在大陆,也不在美国本土,作为离岸自贸港,这部分资产既不怕因为大陆这边不可预测的风险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也不怕因为美国那边不可预测的制裁遭遇不必要的损失。

我最主要考虑的,是第三条。

不时有人问,如果爆发极端恶劣情况,我们买的美国资产,比如QD基金,会不会被充公?

当然不会,人家是民主法治宪政国家,这点对私产的保护还是不用质疑的。

但你不能排除极端情况下,人家杀红眼了,把你在美资产冻结了。

理由是怕你“资敌”,要等危机解除才能解冻……

虽然这种理由明显扯淡,我们又不是什么政府央企高管,小老百姓就买点QD赚点菜钱,哪能上纲上线到这种高度?

参照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美的做法,这种极端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依然极小。

但这种大环境出人意料的剧烈变化,谁又能准确预测呢?

小宝最近刚带团队去香港团建,搞了点储蓄险,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私下问问他(WX:lzbxb04)。

这事也不方便公开多说,GJ现在很怕资本外流……

总之,留给我们的选择,真不多了。

要么忍受越来越低的无风险收益,要么不甘“稳稳的贫穷”,继续重仓股市搏击,要么钱进海外。

时代潮流变化对个人命运产生巨大影响,但这种变化又充满随机性,个人无力准确把握。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危机和不幸果真降临前,未雨绸缪,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自己多留条后路~

全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