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差异化、稀缺性,表面看都是只和供给侧有关,而“客户价值”才和需求侧有关。但实际上,这三者都和供给侧有关。

久期是仁、容量是智、反脆弱为勇

差异化本质上是一种定位,最符合客户利益的定位是久期,作为供给侧的经营久期要远远大于需求侧的需求久期,这就是为什么“百年老店”常常被人提及,如果你经营的只是KPI,那久期最长就是一年,自然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久期定位,反映的是传统文化中讲的“仁”,这个不是纯利他主义,而是生态思维,因为不管是客户还是我们,实质上都是生生不息于整个生态的。

稀缺性本质上是一种壁垒,任何一个时间点的高收益率都不稀缺,真正稀缺的是夏普的稳定性和时间的持续性,容量就包含了高度和时间两个维度,“所见即所得”,就是“不卖假货”,是传统商业的底线;但在财富管理行业,就成了最高追求。所以我们要珍惜那些限制规模、或者对规模毫无饥渴感的管理人,他们才是真正的标杆。但要分析出真正的稀缺性,需要智慧,而且这种“智”一定要基于颗粒度最小、最为科学客观的量化分析系统。

如果说坚持长久期差异化需要“仁”、分辨容量的稀缺性需要“智”,那实现最大的客户价值,就需要“勇”,那就是反脆弱。

对波动的反脆弱

“反脆弱”俗称逆向投资,逆向投资的难点在于如何决策?能否执行?前者难度很低,后者难度极高。为什么决策很简单呢,其实就是标准差的三个阶段,这是私募超级大佬教我们的方法,我认为就够用了。

如果一类资产的估值水平在正负一个标准差之内,那就“放任自流”,客户想买啥就买啥,想卖啥久卖啥,因为在这个阶段,市场向上还是向下、波动率提高还是降低,都很正常,你无法通过判断来提高胜率,从而赢得客户的芳心。当然,这个不是鼓励交易,而是客户买入以后,还是需要根据财务规划来完成持有期。

如果估值水平超过一个标准差,那就要做一个动作,就是提醒客户,“机会出现了”、或者“风险比较大了”。这个动作也就是点到为止,不要对客户死缠烂打,因为按照常识,这个过程不太可能见底或见顶,提醒不等于阻止,而且你也阻止不了。那客户不做,你为什么还要说呢?这个就是为了第三阶段。

当估值超过两个标准差的时候,就出现明显的投资机会或者极高的风险位置,必须发出“最强音”了。当然逻辑还是百分比的,出现两个标准差的时间不会超过5%。前两天一个券商报告刷屏了,很多人解读是见底了,这是非常错误的,最终也减弱了此类报告的公信力。两个标准差的意思,并不是见底,而是估值水平维持继续位置这个阶段的时间,不会超过5%的时间,而这个5%的时间都基数,不同的人感官是不一样的,正确的时间基数应该是3.5-5年,而很多人觉得是3周-3个月,那自然就“不准”了。

当市场解读为抄底信号,然后发觉连反弹都没有,以为此类报告是“狼来了”,最后热闹过后,大家不了了之,继续寻找抄底之旅。数学在投资上往往被人“贻笑大方”,就是因为没有时间维度的统一标准,各人搞一套,谁都说服不了谁。

如果上面的决策大家都能遵照执行,也就没有那么多波动和迷思了,但实际上人们认为太简单了,而不会去实施执行的,知易行难,最缺乏的是勇气。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羊群效应就是弥补这种勇气的缺失的,勇气已经如此重要,即便是建立在错误决策上的勇气,也会受人追捧。而正确时候的行动,勇气稀薄,这个也是代偿原理,“正确”的事情往往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