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上千人,广汽本田遇到了什么麻烦?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华夏能源网&华夏智能汽车获悉,近日,继去年便被曝出“成立以来首次裁员”的消息后,广汽本田再次宣布通过逐级通知的形式进行大规模裁员。据了解,此次裁员规模预计上千。另资料显示,广汽本田现有员工总数为8000多人。

对于裁员的原因来,广汽本田表示是为了加速广汽本田的新能源战略转型,此后的生产也会随着生产队伍的减少进行调整。

事实上,在裁员的背后,是广汽本田早已出现的危机愈加严重。

已裁员1700人

广汽本田成立于1998年,至今在中国已经有将近26年的历史了,由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和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按50:40:10的股比共同投资建设和经营,约定合资年限为30年。

广汽本田有黄埔工厂和增城工厂两个厂区,占地面积为160万平方米,合计年产48万辆。

广汽本田生产的主要产品有冠道系列SUV、雅阁系列轿车、奥德赛多功能系列轿车、凌派系列轿车、锋范系列轿车、飞度系列轿车和自主品牌理念系列轿车共七大系列三十余种车型。

据悉,去年12月2日,广汽本田表示,将解雇中国合资企业广汽本田公司约900名合约工,占当时广汽本田约1.3万名员工的7%,涉及的是劳务派遣人员,已与劳务公司终止了人员派遣协议。

而此次启动的裁员计划为整体裁员,涉及多个条线,目前内部已经启动离职程序,以主动离职为主,会有相应的补偿。

据知情人透露,广汽本田将为离职员工提供“N+2+1.8”的补偿方案,“N+2是标准赔偿,1.8个月可能是奖金。”相关内部人士还透露,此次裁员活动会集中在整个5月份,预计会持续到8月。

目前,有报道称,已有约1700人应征,占到合资公司总人数的14%。

广汽本田外,其他合资品牌上汽大众、丰田等目前也有裁员行为。据相关车企人员从经销商处获得的消息,当前这些车企的裁员政策都是以主动报名为主,“补偿标准是N+3或者是N+4。其中,较为明确的是上海大众,主动报名的正式员工是N+4”。

销量连续三年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裁员与广汽本田不佳的经营业绩脱不开关系。当前,广汽本田的燃油车销量大幅降低,人员过剩,而且其电动化转型效果之慢,没有跟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风口。

近期以来,包括广汽本田在内的日系合资品牌在中国零售份额起伏不定,低谷时仅为16%左右。今年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5万辆,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9%,其中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5.2%,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前4月,广汽本田销量分别为78.03万辆、74.18万辆、64.05万辆、14.1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17%、4.93%、13.66%、19.01%。

具体到今年,广汽本田的销量每个月均出现同比下降的趋势。乘联会数据显示,广汽本田今年1月、2月、3月、4月的销量分别为35282、29107、52587、24673,同比下降7.5%、29.39%、24.99%、2.93%。

另外,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日系合资品牌在中国的销售更是落后中国品牌。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43.7%,较去年同期32%的渗透率提升11.7个百分点。中国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66.8%,而主流合资车企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执行役常务、中国本部长,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本田技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五十岚雅行曾表示,“我们认识到本田在新能源产品阵营布局方面,相对于市场有些缓慢。”

加速电动化转型

为了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广汽本田也开始向电动汽车转型。五十岚雅行曾表示:“针对现在中国燃油车市场份额缩小,以及新能源车市场份额扩大的情况,本田会急速采取措施去应对环境的变化。”

事实上,早在2021年,本田就在中国市场发布了纯电动车品牌“e:N”。2023年,广汽本田旗下的纯电动车型e:NP2(极湃2)首次实车亮相,今年4月,正式发售,并计划于6月上市。广汽本田表示,到2027年,e:NP品牌将累计推出5款纯电车型。

另外,在今年4月举办的2024北京车展上,广汽本田首次公开了全新品牌的电动车“烨P7”,预计将于今年年底正式上市发售。

广汽本田的电动化转型主要由本田汽车主导,此前,本田汽车曾宣布将于2027年之前不再投放燃油新车,在中国市场推出6款车型;到2030年前累计推出10款以上纯电动车型;到2035年,在华销售车型中纯电动车占比将达到100%。

为此,本田汽车在电动汽车业务上也加大了投资力度。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财年本田计划投入1.19万亿日元研发费用,其中大部分费用将用于纯电动车的研发和投资。本田汽车CEO三部敏宏最新表示,将在2030年前投资1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650亿元)努力向电气化转型。据悉,这一金额是本田此前2022年4月承诺的5万亿日元的两倍。

但是,在中国市场,面对强手如林的中国本土品牌,即便在高投入之下,广汽本田能有多大的竞争优势,目前还有待观察。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微信号:hxny3060)

$广汽集团(SH601238)$ $本田汽车(HMC)$$长城汽车(SH6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