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滴滴:资本的蛋糕,散户的毒药?(行业深度解读)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说到出行市场,大家马上能想到的只有出行先驱 $优步(UBER)$ 和中国出行市场巨头滴滴,网约车行业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到底有没有价值?在读完这个报告后,你会对该行业有着更深的了解。

Uber于2019年5月10号上市,开盘即破发,报价42美元,较45美元的发行价下跌6.7%,盘中更是一度跌近9%。最终收盘报41.57美元,跌幅7.62%,市值约697亿美元,上市首日即告破发。尽管打新的投资者目前还在账面亏损中,但是参与了前几轮的投资机构却收益颇丰:软银获利达20亿美元、高盛获得5亿美元(前期只投资500万美元)。

而滴滴尽管还未有IPO消息,但优步的IPO文件显示,其所持滴滴出行股权(15.4%)在2018年底时价值79.5亿美元,间接显示了滴滴出行估值为516亿美元,而2017年底该公司估值为560亿美元。此前还有媒体报道,滴滴的估值或将高达1200亿美元。这也间接表明了滴滴出行的估值缩水。

Uber和滴滴对比: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网约车行业是资本的香饽饽,但是两巨头的经营模式能否持续?两家公司,甚至是该行业是否有投资价值,都是值得一看的。本文利用SWOT方式来对两家出行巨头进行分析,下图是本文要点:

Uber和滴滴环境分析

1. 全球

全球网约车行业收入最高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印尼、英国和伊朗(伊朗的打车软件Snapp也引起了出租车行业革命),尽管美国城市打车的费用更贵(美国均价每十公里在10美元到18美元之间,中国每十公里均价为1.77-3美元之间)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和限购等优势,在收入上超越美国。

在网约车行业中,全球渗透率最高的国家为新加坡,其后是中美。中美无论是在收入和渗透率上都是属于世界前列,这也离不开中美两大网约车巨头——Uber和滴滴所做出的贡献。

2.中国

自《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来,中国成为了全球首个在全国范围内承认网约车合法地位的国家。随后,中国各地各城市密集出台了各种网约车实施细则。

(来源:联合国人口预测、国家统计局、德勤分析)

根据德勤的分析,占较小部分的共享出行市场将在2050翻5倍,这是得益于未来越来严格的私家车管控政策(例如摇号,限行、征收拥堵税等等),以及高昂的养车成本,共享出行市场需要占据的是私家车出行的份额。

网约车的复合年增长率从2017到2022年将达到19%,网约车规模在2015年到2017年飞速增长,而2018年之后则平稳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约车市场遇到瓶颈。另一个网约车市场的重要指标则是渗透率,根据极光大数据所提供的数据,在2019年第一季度,滴滴出行app在中国前100排名第37,渗透率为14.4,为中国网约车第一。按照刚才网约车在中国的渗透率为20.5来看,估算出滴滴市场份额至少在70%以上。

网约车(包括但不限于滴滴)在中国城市内发展情况如下,在第一梯队(日订单量超过20万)城市交易额最大,其他城市逐层降下降。网约车的发展重点仍为一二梯队城市,第一梯队城市的人口增长中,作为粤港澳大亚湾区重点城市,广州、深圳常住人口在2018年分别增长了49.83万人和40.6万人,傲居全国前两位。广州、深圳户籍政策较为宽松,对符合条件的落户者给予住房补贴,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两城常住人口增量增高达50万。

而上海和北京则进行人口调控,甚至有负增长趋势。第一梯队城市在人口和收入上都更有优势,而第二梯队胜在逐渐收紧的私家车政策,第二梯队40个城市中有三个城市已经开始限牌。第三第四梯队受限于人口和收入限制,仅有的优势为较宽松的网约车政策,在未来可见年不会纳入发展重点。

3.美国

美国网约车行业收入依然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逐渐下滑,预计在2023年后进入一个平稳增长的状态。

美国网约车用户数和渗透率也将在2023年后进入到一个平稳的状态。也因为如此,美国网约车车企们只能抢夺美国市场里不再增大的蛋糕,美国网约车市场的竞争将会在2023年后日渐激烈。

Uber与滴滴的SWOT分析

Strength

共同的Strength:高壁垒、大份额,高融资

Uber和滴滴都在一开始采取了资金换空间的做法,烧钱迅速获得市场份额,成为业务范围内的第一,这个龙头地位也铸就了他们的高壁垒,同时运营多年,两家公司都吸纳了大量的投融资,获得多个投资方导流和引进,同时两家公司也在海外扩张。

Strength——Uber

1. 网约车鼻祖,业务范围广

网约车鼻祖Uber的业务遍布全球,在65个国家的600多个城市都能打到Uber(不包括中国),Uber一共有7500万名乘客,390万名司机(全职和兼职加起来)。上图显示的是,在不同的城市里平均每十公里的Uber价格(滴滴在中国的价格是每十公里12-20人民币,1.77-3美元左右)。

(来源:champion traveler)

Uber最大的市场是美国(在2018年3月其拥有4180万用户)第二大Uber市场是巴西,2018年3月,巴西有1700万人使用该应用程序。英国伦敦是欧洲最大的Uber市场,拥有350万用户,而目前Uber还占领了印度40%的网约车份额(印度本土的网约车平台OLA占56%)。

有数据显示,Uber是美国商务人士在2019第一季度支出最多的App是Uber上,占总交易量的12%(不是按价值计算,而是按交易数量计算)。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二大消费公司是星巴克,仅占总消费的4%。

2.Uber为美国用车行业龙头

在纽约市,优步成为每日出行最受欢迎的通勤和交通形式。截至2019年1月,在纽约市内每天有462,113次优步出行,271,135次出租车出行,以及149,142次Lyft出行。

在纽约市,Uber的使用频率也在2017年底正式超越出租车。

Uber获得如此大的份额和它注册司机数量有关,Uber在纽约市的司机数量有78022人(2019年1月数据),Lyft是50099人,而出租车司机只有15280人,不过出租车司机基本上都是全职,而Uber和Lyft则很多是兼职,另外还有些司机是两个App都一起用。除此之外Uber司机的每日完成订单量是非常高的,远高于Lyft和出租车。

3.业务覆盖面广

Uber的个人出行业务有Uber x、Uber XL、UberSELECT、UberBLACK、UberSUV、UberLUX这几种网约车业务,由最便宜的Uberx到最贵的UberLUX、七座的SUV,满足任何出行需求,覆盖所有价位的网约车业务。

深蓝色是Uber司机每公里能赚的钱,根据车型不同赚的更多,但是Uber绝大部分的车型还是便宜的Uberx为主,这里已经减去了五分之一的抽成。

Strength——滴滴

1. 中国网约车份额第一

在中国网约车中,滴滴占据了中国将近96%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一超多弱的格局,在行业中也是处于垄断地位,滴滴在国内起步早,迅速以补贴形式占据大量市场份额,迅速获得投资形成很强的用户粘性和用户忠诚度,而滴滴在早期将打车系统嵌入微信平台,也获得了大量的导流,在各种强有力的导流场景下,滴滴的地位日渐巩固。

从订单数来看,快车日订单99%都是属于滴滴的,而在专车方面滴滴也占据了大头。

2. 快车市场份额需求最大

针对用户需求,需求量最大的还是网约车,而在网约车企中滴滴又是龙头。其他的业务例如分时租赁存在一重三难的问题,制约着业务的发展。P2P租车依靠个人车辆供给,而大城市闲置车辆受到约束,合规性也存在风险。顺风车仅针对私有车辆,依赖司机的个人碎片时间来提供运力,一方面服务质量没有保证,另一方面,顺风车的安全性也受到公众的质疑。

3.滴滴的海外布局范围够广

与Uber不同,滴滴的海外布局采用投资本地网约车平台的方式,更好的融入当地。

2015 年9月,滴滴与Lyft达成了战略合作,并向Lyft 投资了1亿美元。

2015年9月,滴滴投资印度打车服务商Ola。

2016年4月,滴滴宣布推出跨国合作服务,与Lyft 完成一期产品打通,正式出海。

2017年7月,滴滴投资东南亚打车服务公司Grab。

2017年11月,滴滴停止其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加州、纽约等多个城市下线服务,鼓励用户下载使用合作伙伴Lyft

2018年1月,滴滴收购巴西最大的本土出行公司99。99已进入巴西400多个城市,拥有30多万名司机,以及1400万用户。

2018年4月,滴滴在墨西哥城附近的托卢卡首先上线。

2018年5月,进入澳大利亚吉朗进行试运营。

2018年6月,滴滴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推出快车服务。

2018年7月,滴滴与软银成立合资公司,在日本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出租车打车服务和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2018年8月在墨西哥州第三大城市和工商业中心蒙特雷正式开始服务,同时启动筹备在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的开城工作。

2018年9月,滴滴日本在大阪宣布在当地上线出租车叫车服务。

拉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已经成为滴滴的海外布局重点。

滴滴进入的墨西哥和巴西是Uber的“后院”,也是其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数据显示,Uber在墨西哥占有87%的市场份额,而墨西哥城是Uber继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在全球的第三大市场。

Weakness

共同的Weakness:

亏损扩大:Uber和滴滴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疑问,就是如何能盈利。Uber在IPO时公布的财报尽管显示扭亏,但大部分盈利都是因为卖出东南亚业务的一次性盈利,而在经常性业务中,Uber还是将近亏损18亿美元;而滴滴的知情人士透露2018亏损109亿人民币,并得到官方承认,官方承认滴滴在高抽成的情况下依然亏损。两家都在面临着亏损扩大的情况。

无技术壁垒:Uber和滴滴和后来进入的打车软件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科技

用户迁移成本低:完成订单再支付的模式导致用户迁移成本低,用户容易流向低价软件。

Weakness——Uber:

1. 营收和用户增速下滑,渗透率偏低

招股书显示,2018年Uber年营收112.7亿美元,同比增长42%;但全年成本和支出却高达143.03亿美元,实际运营亏损(主营业务亏损)为30.33亿美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台上月活跃用户数为9100万,其中包含了送餐服务Uber Eats的月活跃用户数。与2017年相比这一数字增长了33.8%,但增速低于一年前的51%。

根据其运营的63个国家总人口41亿人计算,Uber目前9100万的用户数仅占到2%,Uber估计在 63个国家中,2018年出行在30英里以内的总里程为4. 7万亿,而Uber只对其中的260亿英里提供了服务,渗透率不到1%。

2.CEO持股数量不足1%

Uber目前最大股东为软银,持股比例为16.3%;其次为Benchmark Capital,持有11%的股份;Entities affiliated with Expa-1, LLC持股为6%;The Public Investment Fund持股为5.3%;谷歌母公司持股比例为5.2%。此外,原Uber创始人兼CEO Travis Kalanick的持股比例还有8.6%。后入场的职业经理人Dara Khosrowshah,作为现任CEO持股占只有不到1%。

CEO持股比例低,就有可能造成权力被架空,产品出问题。鉴于Uber当年管理层的乱象来看,新CEO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有限。而少于1%的股权也不足以激励CEO为公司创造财富。

3.司机收入偏低,驾龄不足

根据Ridester的2018调查(样本为2625个Uber司机,以及一小部分的Lyft司机,不影响整体结果)。根据调查,砍去Uber四分之一的抽成,Uberx的司机每小时赚13.7美元,加个小费可以到14.73美元(不过有三分之一的司机说他们都没收到过小费)。但根据司机提供的截图,调查发现这里的13.7美元还有水分。尽管时薪高于**规定的7.25美金,但月薪数据来看,不太理想:

根据贷款公司earnest调查显示,Uber司机平均每个月只赚364美元,在时薪为13.7美元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出Uber司机还是以兼职居多,流动性大,与滴滴相比忠诚度较低。

而且在调查中发现有46.4%的Uber司机驾龄小于一年,存在着一定的驾驶风险。不排除许多司机为了赚外快而学车赚钱。

Weakness——滴滴

1. 合规问题

滴滴在被官方通报存在7方面33项问题之后,大规模调整了组织架构,合规被反复提及。2018年12月5日,滴滴宣布升级调整其组织架构,提及“下阶段合力推网约车合规化”、“开拓合规车辆来源,2018年年底,滴滴下架了不合规车辆及司机,从而导致可用司机数量锐减。3月21日,滴滴出行公布“安全攻坚200天”阶段进展。去年两起顺风车事件后,滴滴将安全作为核心考核指标,至今已持续200天。第二梯队城市监管较松的城市则是滴滴能下潜的市场。

2. 顺风车业务

没有司机、车辆等铺设成本,只需搭建信息系统平台,为司机和用户做匹配、抽成等功能,由于需求是刚性的,所以该业务做起来很容易盈利。但滴滴顺风车业务因为2018年的两件命案被下架,损失了一只下金蛋的母鸡,而滴滴如想重新上架顺风车业务,势必会有一定的阻碍。

上图是滴滴下架顺风车后的日活量和月活量变化,这也间接证明了顺风车业务对滴滴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3.滴滴司机收入锐减

在2018年政府对网约车统一整改后,司机的数量锐减,司机忠诚度降低。

根据合规前腾讯网一份调查问卷显示,经调查93名北京网约车司机,北京网约车司机日收入主要集中在200-60元0之间,平均为393元

而广州明信租赁公司车队提供的数据,在一线城市一个月可以达到12000的流水,每天流水能达到600-700元,二线城市日流水一般在500元左右,月流水估计在10000左右。在滴滴合规前司机较为可观的收入给了滴滴这个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但是在滴滴合规化之后,合规化的滴滴司机大都采用了租赁形式(因为合规的车辆要求太高,大部分司机的车都无法够资格)。经调查显示,租车的费用高昂,一辆新能源比亚迪或奇瑞一天的租车价格是160,月租4800,由于这些新能源续航都不高,一天充一次电,价格在40-50左右,司机月供的压力也很大,一天要盈利满足日常开销基本需要跑13个小时以上。滴滴司机的收入光辉不在,忠诚度也逐渐降低,司机与乘客的配比也在降低。

Opportunity

共同的Opportunity:

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扭亏:无人驾驶业务是网约车平台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在网约车运营的情况中,司机的收入和平台抽成金额的上升和下降都是正向的,这种使用人力的业务不可避免的会带来边际成本效应。无人驾驶技术的突破将会使平台的人力成本变成固定成本,再加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布局,极大减少燃油费。

新能源车方面,美国有特斯拉作为新能源行业巨头在推动其发展,而中国这边新能源车极大的受到政府鼓励,绝大多数省市斗明确表示鼓励新能源车申请网约车,部分城市通过限牌、限行政策简介鼓励网约车新能源化,海南省、杭州市等通过限制燃油车车牌申请,间接要求网约车新能源化:深圳市政府计划2020年网约车全部实行电动化。此外,政府还积极加强配套措施的建设,预计到2020看,我国充电桩数量达到480万个,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的比例接近标配的1:1,网约车司机充电便利性大大提升。

无人驾驶+新能源将是网约车平台扭亏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什么Uber在当年无人驾驶实验出事之后还要继续做下去的原因。

Opportunity——Uber:

1. Uber Eat & Uber Freight

Uber Eat是Uber 的外送平台,2018年外卖收益为15亿美元,相较于2017年的6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了149%。Uber外卖收益占Uber外卖总预定额的比例,从2016年的20%下降到了2018年的18%。相较于2016年外卖收益1亿美元,2017年增幅达到了470%。这一迅猛增长是由于外卖总预定额从2016年的5亿美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30亿美元,增幅达543%。Uber外卖收益占Uber外卖总预定额的比例,从2016年的22%下降到了2017年的20%。这个20%的毛利率和Uber网约车抽成的比例差不多,在网约车发展遭遇瓶颈,增速下滑的情况下,Uber Eat是Uber的另一引擎。

Uber在2014年八月份开始做Uber Eat,一个外卖运送平台,到目前取得了十分傲人的结果。截止至2017年4月,Uber Eat已经和全球46000个餐厅合作了。Uber提前布局外卖平台,能极大的利用起闲置的车辆。目前Uber Eat已经在全球250个城市展开业务,截至2018年5月平台的全球订单量已经达到了60亿,对于美国的外卖平台 $GrubHub Inc(GRUB)$ b的38亿已经超出了一大截。Uber能快速夺得市场和它巨大的业务范围有关,相对于只做本土的外送平台的GrubHub(美国外送平台份额第一),Uber Eat的发展前景更大。

不过Uber Eat的先发优势已剩不多,一个外卖平台“DoorDash”在今年一跃而上成为了美国外送平台市场份额最大企业。

在全球范围内,Uber Eat的对手是Deliveroo,尽管在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爱尔兰这些订单数较少的国家,Deliveroo会有更大份额,但是在英法两个需求旺盛的地区,以及葡萄牙和波兰这两个Deliveroo未涉及的地区Uber Eat都是有着绝对优势的。

而Uber Freight则是货运业务,这项业务的营收被列在其他业务收益里。其他收益在2016年为100万美元, 2017年为6700万美元,2018年为3.73亿美元。该项收益的大幅增加或许与Uber货运业务的扩张有关。不过目前Uber并没有把重心放在Freight,但或许货运业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Uber 的盈利会得到改善。

Opportunity——滴滴:

1.洪流联盟战略

滴滴在2015年就开展了洪流联盟战略,主要目的是建设面向车主的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并布局汽车租赁与运营、金融、加油、维保等领域,将国内出行领域做成生态圈。开放和赋能是洪流联盟的核心价值理念,除了将流量、大数据、产品运营能力和渠道网络等资源向联盟伙伴开放合作外,滴滴也提出了汽车租赁与运营、分时租赁、汽车售后市场等面向用户需求的合作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布局,滴滴将自己的一站式用车服务升级成了一个单独的公司——小桔车服。原本想吸引投资方来给小桔车服投资,但后来滴滴决定给自己投了10亿美元。截止2018年10月,小桔车服的年化交易额已突破600亿元,覆盖城市257个、合作伙伴和渠道商7500余家。三个多月的时间,年化GMV比刚成立时的370亿增长了62%。

尽管滴滴在出行的领域先发制人,但是小桔车服是后起平台,前期依靠滴滴的导流红利也会慢慢耗尽,小桔车服想和滴滴出行形成闭环在近期内不太可能。滴滴虽说在出行领域占据了领先的发展优势,但在汽车后市场小桔车服目前发展的体量还不够大,最新的交易额数据仅为600亿,这个数据仍然跟其他垂直领域的平台存在不小的差距。小桔车服在这过程中面临不少的劲敌,主要是线下传统品牌门店跟在线养护平台,小桔车服目前并没有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主要依靠滴滴洪流计划里合作的新能源车企导流,是机会,也的确带来了很大的流量,但短时间和滴滴形成闭环不太可能。

Threat:

共同的Threat:出行领域对手如林,如何巩固好自己龙头地位、占好自己的份额是这两家巨头首要做的事情。

Threat——Uber

1. 来自Lyft的挑战

$Lyft, Inc.(LYFT)$ 在近几年都发展的很快,当Uber2017年管理层问题陷入泥沼的时候Lyft马上就发展起来了,在2017年和2018年的营收增速分别达到168%和100%。在IPO上Lyft也是快人一步,成为业内第一家上市的网约车平台,Lyft对于Uber地位的冲击力,从长远来看还是有的。而Lyft和Uber两家公司上市后表现都不好,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家对于网约车平台是套利的工具的担忧。

两大烧钱的美国出行巨头Uber和Lyft收入最高的城市还是来自于它们的家乡——三藩市,三藩市的居民平均每个月在Uber和Lyft上花110美元和89美元。(紫色数字是居民平均每个月在Lyft上的花销)

尽管Uber在大部分城市都还是有优势,但是不难看出Lyft已经在一些城市例如:Fort Lauderdale、Orlando、San Diego和Phoenix展初露头角,人均消费高于Uber了,来自于Lyft的挑战短期内对Uber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Uber海外的渗透率仍然提不上来,Uber无人驾驶的核心技术依然没有发展,Lyft在保持已有的增速下可能会在十年内赶上Uber。

Threat——滴滴

1. 转型平台+运力投入巨大

目前市场上的出行平台有以下三种模式,纯平台、平台+运力和纯运力模式(出租车),滴滴从一开始做的就是纯平台模式,轻资产运营,迅速吸引用户获得数据霸占市场,流量壁垒高、头部效应明显。但由于政府对此监管渐严,滴滴也开始布置自己的新能源自有车辆,在滴滴的洪流战略里,滴滴CEO声称两年内要运营超过100万纯电动汽车。而现在出现的首汽约车、曹操专车等都是属于平台+运力,一上台便是合规车辆。但拥有自有车辆所带来的支出则是在原本C To C的平台上还要再加入汽车购置费,保险费、司机薪资和汽车保养、折旧维修方面的费用,滴滴自身不是汽车厂商,无法拥有首汽约车和曹操专车的厂商造车优势。一方面要合规,另一方面要在盈利性和运力保障上寻找平衡,滴滴盈利之路更添障碍。

2. 来自哈啰顺风车的喊话

滴滴自从2018年8月下线顺风车后一直被外界看空,顺风车业务的盈利模式是比平台快车更赚钱的模式,这很好理解。滴滴在快车业务上主要靠20%左右的抽成,但在成本方面要给司机补贴和奖励,不断优化线路,处理矛盾,付出人力和运营成本,而目前因为合规问题,滴滴司机的车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是司机和汽车租赁商通过滴滴来进行租赁,到司机手上的钱有一部分成为了租赁费,为了增加运力,滴滴不得不继续增加补贴。另外滴滴还在慢慢增加自有车辆,购置费等等又是一笔庞大支出,在可见的未来都很难回本。

而在顺风车业务上,滴滴是纯平台作用,纯抽成,在打造完平台后,后续的成本投入微乎其微,核心商业模式永远是在毛利率最低处成势。哈啰顺风车在今年上台,并且喊话滴滴,充满火药味:哈啰顺风车负责人江涛在一封公开信中称,滴滴顺风车最近在安全和合规方面做的努力,在很多方面引起了自己共鸣。他表示,关于滴滴顺风车提到的安全和合规方面的措施,在哈啰顺风车已经得到落实,并且在不断完善中。

江涛在信中还表示,真心希望滴滴顺风车能在追求规模增长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敬畏之心,真正落实在公开信中提到的整改措施。

的确,在滴滴踩过雷之后,哈啰才得以在顺风车领域获得突破。去掉社交属性,注重安全保障,这都是滴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而滴滴的顺风车在目前还未得到任何开放的消息,滴滴的先发优势已拱手让人,能否利用自己存在的巨大出行流量在未来开放顺风车业务和哈啰抗争,这还是个未知数。

结语:对网约车平台Uber和滴滴进行SWOT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网约车目前还存在烧钱运营的弊端,而依靠技术扭亏还需要再走一段路,而资本却拥挤着进入这个市场,一方面贪图巨大流量,另一方面上市退出,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 在等到无人驾驶技术布局成功后才能看到网约车平台价值的实质性增长。

*有什么想说的,也欢迎给我们留言*

往期精彩回顾

既然这样,来讨论一下避险策略吧小米迎来生死时刻,你怎么看?

 IPO首日大涨50%?来自瑞幸的双倍快乐。

戳原文,更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