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果视点】卫哲:国民品牌 呼之欲出 | 泉果无限对话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当中国经济从增量转向存量时,我们不必过度恐慌。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都经历过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

我反而要提出一个观点:中国的消费行业将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从顺周期的角度看,伟大的国民品牌往往诞生在存量时代。

从抗周期的角度看,国内越“红海”的行业,出海后的竞争环境越“蓝海”,所以说,品牌出海会迎来新的机遇。

嘉御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卫哲,在泉果无限对话,完整分享了自己基于消费和投资所形成的思想体系。

卫哲是兼具企业家和管理者身份的投资人。在创立嘉御资本之前,他曾担任过阿里巴巴的CEO,完成了2007年阿里巴巴的港交所上市项目;他还曾作为百安居(中国)的CEO,带领中国百安居实现了年营业额从1千万美元到10亿美元的超级“跃迁”。

近20年的投资与运营管理经验,赋予了卫哲拆解复杂问题、洞察关键矛盾的极致能力。他还为嘉御塑造了一整套自成一体的投资方法体系。

与其说现在的他是一名投资人,毋宁说他是一位国民品牌的“陪跑教练”,他非常善于激发和推动所投企业的急速扩张,近三年,已带领团队投出了多家突破千店万店的消费品牌。他创立的嘉御资本专注于挖掘新消费、出海品牌、前沿科技等领域的投资机会,成立13年以来,成功孵化出了30多家独角兽乃至超级独角兽企业。

卫哲还提到,做一级市场投资必须要主动拥抱二级市场。

■ 第一,一级市场投资是天然的长期主义,持有期至少5年起,这就迫使一级市场的投资者必须要考虑周期,必须要以终为始;

■ 第二,一级市场投资要从竞争和退出的角度研究二级市场,因为大部分企业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对手都是二级市场的上市公司,而且,一级市场的投资,往往都依赖于二级市场IPO的退出通道。因此,对于合格的一级市场投资人来说,如果对二级市场没有深刻理解,又怎么敢投资一级?

卫哲还提到,很可惜的是,做二级市场的一般不怎么关注一级市场;而那些在二级市场拥有极具价值的思考维度的投资人,有不少其实非常关注并了解一级市场投资人看待周期和市场的角度。

举个例子,比如看二级市场上IPO趋势,目前新增的上市企业会集中于在国家经济科技上有重大突破的领域。

这对我们一级市场是利空,但是对二级市场却是极大的利好。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像考大学一样,新的招生暂停了,那么在校生就成了稀缺资源。

第二,二级市场的公司在“钱”和“人”上的压力都相对减小。因为这些还没上市的企业,也是上市公司的竞争对手。如果上市无门,那PE和VC都会减少这方面的投资,这些还在拼杀的公司,“烧钱”的时候就会更谨慎,已经上市的优秀公司在招募人才时也会更容易,原本很多顶尖人才会更倾向于加入初创公司,因为干得好可以做到上市、自己“印股票”,而现在已经上市的消费公司则更具吸引力。

第三,很多消费类上市公司会有“捡便宜”的并购机会。因为在2021年左右,整个消费市场是PE和VC投资的高峰,但是一级市场有期限,今明两年,甚至明后两年,很可能有一批初创消费类企业会以“紧急抛售”(Fire Price)的抄底价格出售。

本期【泉果无限对话】,全面梳理了卫哲关于“国民品牌”的投资方法论。如果您时间有限,我们梳理了以下9个不可错过的核心观点:

1. 当中国经济从增量转向存量时,不必过度恐慌;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都经历过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

2. 存量经济时代并不代表没有机会。伟大的国民品牌往往是从存量经济时代开始崛起的。

3. 日本的存量经济时代诞生了优衣库,美国的存量经济时代诞生了Costco,而巴菲特50岁之后的投资成绩,某种程度上也因为赶上了可口可乐、喜诗糖果等美国国民品牌的兴起。

4. 我现在要提出一个观点,中国的消费行业将迎来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的消费品牌将从网红品牌转变为国民品牌。

5. 中国许多公司已初具国民品牌雏形。国民品牌的两条标准:第一,中产用了“有面子”,普通人用了“有里子”;第二,能覆盖全国一半以上人口。

6. 国民品牌要做成的五件事:
(1)从“性价比”到“价性比”
(2)从“一二线”到“三四五线”
(3)从“北上广深”到“山河四省”
(4)从“一招鲜”到“王中王”
(5)从“旺季更旺”到“淡季不淡”

7. 新消费领域中,识别优秀公司看三个维度:人、货、场。

8. 跨境电商和品牌出海是一种典型的“抗周期行为”。因为国内越“红海”,海外反而越“蓝海”。国内越不敢投的品类,出海就越敢投。这是因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说明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如果这种高效率能够在海外施展,就可能会变成相对的“蓝海”,就能在全球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

9. 做好出海有三个关键元素:1)强大的中国供应链;2)海归人才;3)互联网技术,缺一不可。

以下为卫哲演讲精编的万字长文,对以上核心观点进行深入解读:

存量时代:网红品牌落幕 国民品牌诞生

伟大的国民品牌往往是从存量经济时代开始崛起的。中国的消费品牌,也将逐渐从网红品牌,走向国民品牌。

至少从一级市场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毋庸置疑地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从增量经济向存量经济周期,而新周期需要新消费和新逻辑。

去年,李佳琦和花西子发生了舆论翻车事件。直播间的用户说一支花西子眉笔79元的价格太贵,李佳琦回应:“哪里贵了,有些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多年有没有认真工作?”

我查了一下,花西子眉笔几年来一直是79元,没涨也没跌。那为什么几年前没什么人抱怨它贵?

这是因为几年前,我们还处于增量经济,消费者更愿意消费。因此靠营销驱动的网红品牌,就是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兴起,大家比的是,谁营销厉害,谁能让大家掏钱。而当经济从增量切换到存量,同样的价格就被认为贵。李佳琦的翻车事件,可能就标志着网红品牌的历史性拐点。

但是,当中国经济从增量转向存量时,我们不用过度恐慌,因为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都经历过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

比如日本,在二战后,特别是从70年代开始,经历了将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直到广场协议的签署,这成为日本经济的一个重要拐点,开始了所谓的“失去的30年”。

广场协议是在1985年签署的,而优衣库就诞生在1984年。在日本,有一半的人都穿优衣库,不仅普通人穿,对富有的人也同样具有吸引力。它的创始人一直位居日本富豪榜的前三名,这侧面展示了优衣库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我看来,优衣库就是一个典型的国民品牌。

同样,美国经济从二战后一路长虹,第一个明显的拐点出现在1973年,是第一次能源危机和越南战争;随后1979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机和伊朗事件,彻底结束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在这两个拐点时间之间,也就是1976年,诞生了Costco(开市客)。

Costco有多普及?美国有3亿人,而Costco的会员卡大约有1.23亿张,保守估计覆盖了美国约40%的人口,但要知道每个家庭只会持有一张Costco卡,实际覆盖率会更大。巴菲特也说过,Costco的股票是非卖品,是一个值得永久持有的资产。Costco就是美国最著名的国民品牌之一。

所以我认为,伟大的国民品牌往往是在经济转向存量时代时诞生的。

另外提到二级市场的投资,不能不提巴菲特。大家知道,巴菲特是在50岁后才开始赚钱的,有人分析说是因为他50岁后的投资风格变成熟了。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正好赶上了美国国民品牌的兴起。从1980s开始,巴菲特在组合中投了很多美国的国民品牌,比如Costco可口可乐、喜诗糖果……他也是等到苹果手机成为国民品牌后,开始投资苹果的。这说明,巴菲特投资的核心主题是消费型的国民品牌,而这些投资机会,恰恰是在他50岁以后才逐渐变清晰的。

这意味着,存量经济时代并不是没有机会。实际上,伟大的国民品牌往往是从存量经济时代开始崛起的。

中国的消费品牌,也正在逐渐从网红品牌,走向国民品牌。

中国有许多公司已经具备了国民品牌的雏形。国民品牌可以用两条标准来简单评估:

第一,中产用了“有面子”,普通人用了“有里子”;

第二,能覆盖全国一半以上人口。

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想想身边都有哪些这样的产品。比如小米,在座的各位,谁家里没有用任何小米的产品?像小米盒子、除湿机、电饭煲……很多人都会用,小米已经做到了“有里子”,已经具备了成为国民品牌的潜力。

再比如公牛电器,它的接线板一线城市在用,五线城市也在用。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这类品牌的表现通常会越来越好。

如何迅速识别优秀的新消费公司?

成功的新消费公司需要从“人、货、场”三要素来评估。

以下是我们衡量新消费公司的几个思维框架。

1. 人(人群)

首先,关注Z时代。95后和00后是未来主要的消费群体,所以Z世代的消费习惯将定义未来的消费趋势;

第二,产品要“好看+好玩”。“价性比”里多少得带点情感因素;

第三,悦己大于悦人。让自己开心很重要。

2. 货(品类)

第一,按是否耐用分类,我们一级投资最喜欢“相对快消品”。

· 相对快消品: 指客单价大概在几十块到一两百,消费频次为周活或月活的商品,如冰淇淋、火锅等。这一类我们最喜欢,因为它们能快速反映出消费者的即时需求。我们倾向于投资那些能够快速增长到100亿销售额的公司。

· 相对耐用品: 比如,就是衣服和小家电等。我们持开放态度。

· 绝对快消品: 可以理解为日活商品,水、乳饮、粮油等……客单价低,消费频次高。绝对快消品受经济波动影响小,这类二级市场可以投,但我们一级市场一般不看,因为市场已经形成了由几大品牌主导的局面,新进入者很难撼动它们的地位;

· 绝对耐用品: 拥有极高的客单价和极低的更换频率,比如房、车和大家电等,可以长时间使用。有一些知名的大品牌具有吸引力,但在存量经济时代,它们的更换频率会变得极低,所以我们也不看。

第二,优先考虑具备“合法成瘾性”的产品。

火锅,咖啡因,含糖奶茶,油炸食品都具有“合法成瘾性”。同样的,我们主要关注相对快消品,而非绝对快消品,因为后者是生存必需品,并不是简单的“成瘾性”选择。

第三,优先考虑高“器耗比”的产品。

器材与耗材的比率,叫器耗比。比如电子烟,烟杆占消费的6%,而烟弹占94%,这种20倍的高器耗比我们在投资上就非常看重,可以通过耗材实现高利润。但比如电动牙刷,器材成本高,耗材更换频率较低,器材与耗材的比例就是倒挂的。

3. 场(业态)

关于场(业态),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产品否是属于“电商友好型”,即是否适合电商销售。打个比方,买一箱水更适合通过电商平台,是“电商友好型”,相对地,购买一瓶水就是“电商非友好型”。

我们更偏好“电商非友好型”。因为对于“电商友好型”,流量一旦到了瓶颈期,同行很容易内卷,营销费用就不得不增加。

但要注意,有些品类会经历模式切换,大部分品类是从“电商非友好”转变为“电商友好型”。而有一种品类——零食,在过去三年中,是从“电商友好型”迅速变为了“电商非友好型”。以我们投资的“零食很忙”为例,店铺有100多平方米,大约3000种零食,回归了我们小时候“散抓散称”的售卖方式,用户可以随意拿三块豆腐干、两包花生和一个鸡爪,平均单次购买种类6~7个,平均客单价大约40~50元,这非常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想吃怕胖,所以什么都想尝一点。

我最早调研零食店的时候,一进店就意识到这种模式电商做不到。你想想,如果在一个电商配送的大仓库里,客户下了一个40元的订单,工作人员要分7次拣货,找到一个豆腐干,再配一个鸡爪子,这不现实。更不用说在线下,老板娘还可以让我试吃两个,这种体验电商怎么比得上?

成就国民品牌的5个趋势演化

1. 从“性价比”到“价性比”

“宁可先堆上好的性能,后期去降成本;也不要性能不变,只能被迫降价格。”

首先,纠正一个误区,国民品牌并不总是最便宜的。你可以找到比优衣库更便宜的衣服,或比Costco更便宜的超市,因此价格并不是唯一标准。国民品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能否从“性价比”走向“价性比”。

“价性比”是我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很多人会认为这只是个文字游戏,但实际上它和“性价比”非常不同。

“性价比”意味着,首先确定产品性能,然后考虑定价;而“价性比”则是先敢于定价,然后不断“堆料”,增强产品的性能。这样即使初期不盈利,但随着产量的增加,成本会逐渐降低,最终实现盈利。

在存量经济时代,“价性比”更能带来稳定的盈利。

因为存量经济中,营销、物流、服务等很多成本都降不了太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性价比”的公司面临的问题是,性能摆在那儿,同行会来卷你,卷到价格越来越低,业务模型和财务模型就“崩”了。而“价性比”的公司即使一开始成本比较高,也有可能通过优化生产和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而不是简单地通过降价来吸引消费者。

做“价性比”品牌的核心,是把网红品牌的营销端驱动,变成供给端驱动,比如优衣库和Costco就很少做广告,因为广告并不会让消费者获得实惠。相反,它们是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产品开发和提升服务质量上,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2. 从“一二线”到“三四五线”

“能够扩展到下沉市场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国民品牌。”

如何实现品牌下沉?三个方面:产品、店型和管理。

首先,产品必须具备下沉的潜力。有些奶茶品牌起步价25元一杯,就很难下沉。在三四五线城市,无论是咖啡还是奶茶,价格要控制在10~12元。

其次,店型是否适合下沉。下沉不意味着店面要更小,有时反而比一线城市的店面还要大,因为当地可能不设其他旗舰店。店型下沉核心是,你需要对单店模型进行重新设计,以适配下沉市场,否则大概率是不行的,许多人会忽略这一点。

前两者其实并不算复杂,管理下沉才是真正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投资时,十分重视创始人和团队,因为当品牌向四五线城市扩展时,如何保证管理标准不走样是非常关键的。

3. 从“北上广深”到“山河四省”

“要想成为国民品牌,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覆盖至少7亿人,如果漏掉了山河四省的3亿多人,就无法实现这个目标。”

在增量经济时代,网红品牌“得北上广深得天下”。在北上广深站住了脚,从营销角度看,品牌影响力会溢出,带动二三四线城市的上升。

但现在不一样了,国民品牌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尤其是“山河四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

如果品牌能在“山河四省”扎根穿透,就说明它有强大的潜力。这就是为什么河南诞生了很多大的消费品牌。它们开始时可能并不起眼,最终却能够实现广泛的市场覆盖。比如卫龙辣条的创始人是湖南人,但选择在河南郑州创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规律。在增量经济时代,品牌通常是“从南向北”扩张。现在情况倒过来了,我们应该关注那些能“从北向南”扩张的品牌。

这是因为“从北往南”扩张是“先啃硬骨头”,北方混过了,再往南方打,会越做越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北方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弱。

如果你在北方能赚钱,说明你的业务模型和财务模型扛得住相对严苛的市场,再往南扩展,单店坪效和利润率会逐渐提高。反之,由南向北拓展的企业,可能就难以维持同样的盈利水平。

第二,季节转换的问题。

北方四季分明,天然在衣食住行上有四季切换。比如饮品类,现在的主流是水果茶。在广东,到了12月份,还可以卖冰水果茶。但你要在长江以北生存,就必须得解决冬天的热饮问题。另外南方的许多奶茶店和小吃店叫档口店,没有固定门面。但如果在北方经营档口,冬天里店员都要冻成冰棍了。因此南方的公司往北方发展,从产品开发,到市场节奏,再到店型管理,都需要做调整。

总之,一个好的国民品牌需要能够适应不同市场的变化,从南方出发但“过不了江”,就意味着最难的市场还没碰过。

4. 从“一招鲜”到“王中王”

“存量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必须成为全能型选手。”

我们在消费领域碰到很多项目,有产品为王的,也有渠道为王的。但我们现在关注的,大多都是那些产品和渠道兼备的“王中王”公司。

就像优衣库,尽管它主要是一个产品公司,但它全是自有店,也掌控着自己的销售渠道;Costco作为一家以渠道为主的公司,但自有品牌的比例达到了70%~80%……

我们还关注贸、工、技三位一体的公司。

这是因为,除了“贸”中的产品利润,我们也看重“工”,也就是工业利润。在一些行业,我们投资的公司不仅控制产品销售,还直接参与控制生产过程,以确保工业利润。

另外,什么是好的“技”?我认为是“上游的上游”的供应链技术。如果你的技术停留产品的上游,那大概率你的同行都可以触碰到,没什么竞争力,所以需要往上再跳一级,去“上游的上游”。

比如优衣库的成功得益于和一家高新材料公司东丽Toray的合作。理论上,优衣库应该只关注上游的成衣生产,而不是面料。但正是这样的合作,让优衣库有能力生产出既轻薄又保暖的羽绒服,以及极其透风的夏季T恤。

另外,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代糖非常流行,我们在湖南考察过一个食品科技公司,是专门做罗汉果提纯代糖的。但让我们非常惊讶的是,这家小公司的客户中,竟然有Costco。因为按理说,Costco应该去采购放在咖啡和奶茶里的成品糖块,但它非常重视产品的“上游的上游”的供应链技术,它会让自己的上游供应商去采购这种代糖原料,进而生产成品糖。

因此,存量经济时代确实困难,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成为全能型选手。

5. 从“旺季更旺”到“淡季不淡”

“淡季的毛利润几乎可以直接转化为净利润,因为后面的分摊折旧都已经发生了。”

我们做企业做投资,需要关注企业或行业是否有明显的淡旺季;同时,我常劝大家,比起实现“旺季更旺”,我们更应该重视如何实现“淡季不淡”。

比如大家近年来都热衷于竞争双11的排名,但实际上,旺季时因为大家都在抢夺资源,一切成本都贵,唯独产品价格便宜。这其实是在透支品牌未来的消费潜力。但在消费领域,最可怕的情形其实是,人也雇了,店租也支付了,产品在那,就是没有生意。

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解决“淡季不淡”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消除一年、一周和一天中的淡季。

1. 消灭四季中的淡季。

以火锅行业为例,冬天是旺季,但你不能一年只有冬天的四个月盈利,所以必须考虑:夏天怎么办?比如是不是可以增加烧烤。

2. 消灭一周中的淡季。

比如,我们曾协助全家便利店建立会员体系。全家原来想把会员日放在周末,但我们建议,不要将会员日安排在本来就生意兴隆的日子,那样店员更忙不过来,而应该选择生意相对清淡的日子,用优惠去提升销量。数据显示,周三是全中国所有便利店中最淡的一天,所以会员日就定在周三。结果证明,这一策略不仅提升了全家的周三销量,还因为有些同行忽视了“淡季”的优化,把同行的客流也吸引过来了。

3. 消灭一天中的淡季。

比如,大家咖啡消费主要集中在上午,下午则转向茶饮消费。因此,奶茶店在早上引入咖啡服务,就有助于平衡全天的销售,避免对单一时段的依赖,这也是为什么肯德基和麦当劳很早就开始提供早餐服务。

跨境电商和品牌出海是典型的抗周期行为

出海企业可以不靠海,但要靠海归。

我们基金有一个国内消费组和一个跨境电商组,我们经常讨论一种对冲策略,比如国内市场我们最不敢投资的领域,我们就让跨境部门去投。

前面我们讲的是顺周期中的新消费,下面我们讲讲抗周期。抗周期不是逆周期。所谓抗周期,就意味着它与当前的经济周期无关,只管走自己的路。

比如跨境电商和品牌出海,就是一种典型的抗周期行为。中国的出口主要依靠“新三件”:光伏、储能、新能源车,外加跨境电商。光跨境电商去年就增长了19.6%,现在还能找到多少其他行业增长超过15%的?

出海能够抗周期,是因为国内越“红海”,海外反而越“蓝海”。

我们基金有一个国内消费组和一个跨境电商组,我们经常讨论一种对冲策略,比如国内市场我们最不敢投资的领域,我们就让跨境部门去投。例如,国内的充电宝和数据线等这类3C配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我们不会在国内市场投充电宝,但在跨境市场中,就可以大胆尝试,所以我们去投安克(Anker)。

这是因为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说明供应链已经非常成熟,如果这种高效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施展,在海外可能会变成“蓝海”,能在全球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

做好出海有三个关键元素:强大的中国供应链、海归人才和互联网技术,缺一不可。

我们发现,跨境电商企业可以不靠海,但要靠海归。不靠海,是因为公司在内地,成本低且员工相对稳定,不像在深圳或上海那样频繁跳槽。靠海归,是因为如果核心团队中没有海外经验丰富的人才,对海外消费者的理解和洞察可能会不足。

此外,不应只依靠传统贸易,比如线下商超,而应该利用互联网用电商方式打出去。

另外,出海品牌的品类判断也非常重要,可以套用研发周期和生命周期的坐标图。

图1. 出海产品的品类选择

来源:卫哲在泉果无限对话的分享

我们最看好的产品是“研发周期短,生命周期长”。比如宜家,它的几款经典家具不易过时,销售了50年。另一个是“研发周期长,生命周期长”,这个从长期角度也可以考虑。比如优衣库,尽管在服装行业中,它的产品研发周期相对长——开发一款超薄羽绒服可能需要两三年,但一经推出,可以卖十年。所以相对于其他服装的短研发周期、短生命周期,优衣库非常聪明地把自己定位于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它款式不多,但每一款都从面料、款式上下功夫,而且都是经典款。

彩蛋:AI领域的中国机会

AI技术不仅改变了众多行业,而且改变的程度非常深。你甚至需要反过来思考,还有哪些行业可能不会被AI改变。一旦AI介入,它所带来的改变将是深远的。

互联网用了十几年时间才完成行业的变革,而AI变革的速度更快,因此,它的影响既深远又迅速,这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长期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嘉御支持创办了一家扎根硅谷、关注AI赛道的美元基金——嘉加资本(ENVISIONX Capital)。

怎么看AI的发展?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尽量在五分钟内讲清楚这件事。

我们算是互联网的老兵,经历过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我常用一个“车和路”的比喻。虽然路上跑的“车”——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失败了,但作为基础设施的那条“路”是绝对安全的,比如物联网设备供应商思科Cisco)和甲骨文(Oracle)都安然无恙。

AI也一样,我把AI的基础建设比喻成“路”,把AI大模型以及各类垂直模型比喻成路上跑的“车”。未来哪个模型会胜出尚不清楚,但在AI时代,“路”肯定要改变。因为过去的路是为移动互联网建造的,现在你向大模型问一个问题,相当于原来搜索的少则100次,多则1万次的流量,这种流量的增长迫使我们彻底改变原有的“路”。

AI时代的“路”是什么?我总结为三个“力”:运力、存力和算力。

第一个瓶颈是运力,也就是传输。中国在这方面是遥遥领先的,特别是在光电传输领域。全球五大光模块公司中,中国就占了四家。

第二个瓶颈是存力。在存储方面,我觉得中国终将能够与韩国或美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第三个瓶颈是算力。我们在计算能力(算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落后。但是,中国可能恰巧因为资源限制,而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比如在美国GPU无限供应,导致它们从训练到运营到应用,都使用这么贵的GPU,这肯定是不对的。所以英特尔AMD都在“赌”以后大模型不依赖GPU。中国也有可能蹚出一条GPU之外的新路。

除了三个“力”,我还总结了AI的三个“用”: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显然可以用得上AI。我们可能用得不够好,但最终竞争的焦点将是:用得起,谁能更经济地使用AI?AI的运行成本现在非常高,因此,降低成本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在使用AI的过程中,中国可能在成本效益上取得领先。

这些年,我从投资中学到的经验教训是,既不追溯过去,也不对任何单一行业抱有情感依恋。我们的职责是对投资者负责,而不是迷恋某个行业。

投资中有些机会,就像错过的列车,一去不复返。

所有,我们不会因为错过了某个机会就贸然行动。我们不会冒险跳上已经离站的列车,而是更倾向于在站台上,等待下一趟列车驶来。

法律声明

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不代表泉果基金的任何意见或建议,不构成泉果基金对未来的预测,所载信息仅供一般参考。前瞻性陈述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泉果基金不对任何依赖于本资料而采取的行为所导致的任何后果承担责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