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llette百年年报读后感

发布于: 雪球转发:150回复:73喜欢:540

1. 关于生意

生意与生意之间天生就有区别。就像小朋友,有的天资聪颖,不怎么读书就考满分、拿第一,一般的就要辛辛苦苦才能争得上游,而且一辈子可能还没有几次第一。

剃须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意。公司从成立后的100年间,总共融资3.5万美元,但是从成立到2004年利润累计171亿美元,分红了84亿美元,还有几十亿的回购。在这么高比例的分红和回购情况下,Gillette在2004年还成长到了拥有100多亿美元销售,接近20亿利润的公司,而且还在成长。即使Gillette最差的时候,ROE和ROIC都没有跌下过10%。有多少生意苦苦努力都超不过这个数字啊!遇上好的年景,Gillette的ROIC就上50-100%了。

为什么剃须刀业务这么牛,看下来我觉得主要有两个点:

A. 客户愿意为细微的差异支付溢价。

虽然好的剃须刀和不好的剃须刀都可以完成剃须,但是不好的刀剃须费时间,剃不干净,还很痛,稍不小心就流血,严重了还破相。用着不好的刀,每天难受一次,你还不乖乖掏钱买个好点的?而且,剃须刀这个东西天天用,好不好用很容易感知到。所以,消费者能够明显感知细微的差异,愿意为差异支付溢价。

B. 极高的壁垒。

剃须刀看上去好似很简单的一个玩意儿,但是我看完整个历史却感觉极难。在Gillette的历史上,很多颠覆性的产品都是经过了接近10年的研发,尤其是后期的Trac II、Sensor。而且,这不仅仅是研究和设计上的壁垒,更是生产和工艺上的。根据Kilts,生产刀片的工厂和生产宇航设备的工厂一样,剃须刀的锋利程度是手术刀的50倍,即使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豁口,也很可能给剃须者造成疼痛和流血。

正是专利加生产的双重保护,让中国这种专长于copycat的国度也仿制不出一个好的刀片。

任何技术和工艺都挡不住时间,专利会失效,工艺会扩散。剃须刀的另一个牛逼之处在于,从诞生后的100年间,还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双面刀片,到中间划孔刀片,到Blue Blade,到不锈钢刀片,到双头刀片,到安装弹簧的刀片,到三头。(今天去超市买了最新的剃须刀,已经是5头刀片+可调整+电动了。)这种改进就导致了技术和工艺壁垒的持续更新,竞争对手无法赶上。而且,大多数的改变都是基于之前的,所以Gillette不怕有颠覆式创新(电动剃须刀不如刀剃,而且Gillette通过Braun规避了风险)。

所以剃须刀的关键点不在什么市场上流行的“刀架和刀片”盈利模式,更不是什么“高科技+高耗品”能赚钱。

“刀架和刀片”盈利模式是基于前面提到的条件A和B成立下才成立的。上世纪30年代,Gillette由于产品没有跟上,即使执行了“刀架和刀片”的模式,还是被AutoStrop搞死了,反而在成立初,没有采用“刀架和刀片”的模式,由于专利保护大发其财。

“高科技+高耗品”能赚钱也是。很多Gillette管理层自己也是这么理解的,就去收购了圆珠笔,收购了打火机,收购了金霸王电池,当年收购来的时候都是高科技产品,而且都是高耗品,但是还不是一个个死的难看。收购的时候都只符合条件B,不符合条件A。圆珠笔和打火机被BIC的低成本+规模生产打得落花流水。更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产品连条件B也不符合了。

看着Gillette的剃须刀,我倒越看越像苹果,茅台也有几分神似。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生意的本质很重要,在100年间,只要条件A和条件B没有被破坏,来个不怎么样的CEO,Gillette的股票也能跑赢指数,来个牛逼的就上天了。Gillette股票亏大钱的也就是1930-1940年间,其中条件B被打破了(专利上输给了AutoStrop),条件A被减弱了(10年经济危机人们对支付溢价的能力变弱了)。

所以长期投资,一定要想清楚买的是什么生意,其生意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否有改变。

2. 关于品牌与价格

对于Gillette这样的产品,品牌非常重要,因为品牌直接就是对条件A的增强。你要告诉消费者你牛逼,你的差异性在哪里,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付溢价。而价格是次要的。只要你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比对手好的印象后,竞争对手用价格战,你实在不济了,只要稍稍降降价格,就能把竞争对手搞死。

回顾Gillette历史上的大危机,总共有四次。第一次在20年代末,AutoStrop在专利上弯道超车;第二次30年代经济危机,低价劣质刀片横行(当时美国有上千家刀片企业);第三次在60年代,Wikinson推出了不锈钢刀片;第四次在70年代,BIC的低价一次性剃须刀冲击。其他的比如盲目多元化、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其实都不是什么事。

第一次和第三次本质上是条件B上出了问题。第一次太严重了,AutoStrop实质上搞死了Gillette(介于Gillette品牌还有价值,所以还用了Gillette的牌子,实质上股权、管理团队甚至产品都是AutoStrop的了);第三次,幸亏Gillette在新产品上跟上,把漏洞补上了。

第二次和第四次本质上是在价格这个环节出了问题。30年经济危机,大家太穷了,支付不了这个溢价,所以只能用差的刀片,但是随着收入提高,慢慢就转向了Gillette,而且1938年上任的传奇Spang更是抓住了体育营销和电视这个新媒体,将Gillette重新带到了巅峰。对于70年代BIC的挑战,Gillette变相降价,BIC“低成本+规模”的模式一点作用都没有,倒是Gillette自己的降价“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引发了“铁”与“塑料”的十年争论,最终还是回到了品牌和广告的这条路上,才让Gillette重新绽放。

所以,互联网思维下的价格这把屠刀不是万能的,对于Gillette这种属性的公司,慎用。(而很多品牌消费品其实都具有弱Gillette属性)。Gillette这种属性的公司应该用“高山流水”的打法,用价格拉高毛利,留出费用做广告和营销,增强品牌,支撑溢价和销量。要是反过来,白白将利润让给消费者不说,还把形象越做越low。

当然,如果一个产品的条件A和B的基础越来越弱的时候(毕竟知识、工艺都是扩散的),那么只能靠BIC的“低成本+规模”,拿起价格这把屠刀了。不过,我深深感觉到,做品牌和做成本,不是说转就能转的。不说需要的能力不一样了,文化都完全不同。所以,急流勇退是王道啊。

3. 关于职业经理人

“Indeed, it's difficult to overpay the truly extraordinary CEO of a giant enterprise”。非常认同巴菲特对于职业经理人的评价。但是不得不说,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和熊猫一样稀缺。Gillette在1916年之后就进入了职业经理人时代,在近百年的时间内只出了两个truly extraordinary CEO,分别是Spang和Kilts,其他大部分也就自以为很了不起而已。

从反过来看,普通的职业经理人对Gillette这种属性的公司最大的价值摧毁在于三个。

第一,现金流的支配。Gillette这种属性的公司必然是巨大的现金产生机器。Zeien1996年84亿美元买的金霸王,5年后20亿美元都卖不出去,一来一去5年相差了60亿,要知道一年的利润才十几亿啊。(所幸用了虚高的股票去买)

第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让CEO减员增效实在太难了,尤其是内部提拔上来的CEO。一个内部起来的CEO,如果要卖部门,直接砍人,怎么好意思?都是当年战壕里的亲兄弟啊,说不定那个要砍掉的事业部老大还在自己竞争CEO的时候支持了一把。反正也是拿着工资,没有太多股份,为了股东的那些钱,砍掉自己的亲兄弟,犯得着吗?要我,我也不干。所以,没有巨大的外力,真的不要抱有幻想!Mockler嘴上说了十年,还不是野蛮人到门口了,才来真的。搞了不到10年,老毛病又犯了,直到空降的Kilts上任,才开始六亲不认。(想想IBM的减员最终不也靠了外部来的Gerstner吗?)

第三,短期换长期。经济不行了,竞争加剧了,怎么办?兄弟是不能砍的,那只能压货、降价、促销了,但降价、促销影响利润怎么办,那砍广告和研发吧,把这一期的利润填上先。但是,广告对于品牌,犹如巴甫洛夫训练狗,刺激一停,条件反射就变弱。对于Gillette属性的公司,这可是伤及根本啊。你看,Kilts来了Gillette公司,发现1995年到2000年公司的广告开支从9%下降到了6%,而促销、销售开支上升到了10%以上,就急了,马上把两个反转。一个是“建立”市场份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个是 “买”市场份额,逞一时之快,耽百日之不快。

对于职业经理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于这三个可能的“过”,必须密切关注。

4. 关于变化与竞争

世界上不变的就是变化。

仔细看Gillette前,想当然认为剃须刀能有什么变化。但是一路走来,真是千变万化啊。产品的变化就不说了,简简单单那个玩意儿已经经历了多少次革新。产品变化的背后在于新材料的发现(不锈钢),新工艺的实现(涂层,电脑设计)等等。除了产品本身,营销媒体变了,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到互联网;营销载体变了,从军队,到体育赛事;渠道变了,从小店,到大客户,到现代零售系统,再到现在的网络。Gillette很幸运一开始抓住了报纸和军队建立了品牌,才让他熬过30年代,在40-50年代又抓住了电视和体育,重振雄风,之后又借助了现代零售系统。但是,最近因为没有抓住互联网时代,Dollar Share Club通过网络Membership直销的方式,蚕食了Gillette的份额。

人们都说日本和德国的很多百年企业都是从一而终,在一个产品上做到了极致,所以就认为这就是企业百年的秘诀。看了Gillette,再结合之前看的IBM和现在粗粗看的Walgreens,我深刻感受到,这些企业能够百年的原因在于与时俱进。Gillette如此,IBM如此(IBM始终服务客户的信息处理需求,但是现在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和一百年前的打孔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Walgreens也如此(Walgreens现在的门店形态、选址和一百年前截然不同,当年餐饮还占据门店收入的一半以上呢)。

历史是残酷的,时间不等人。每个变化对于企业来说都可能是一次重新排位。

生意如此,投资也如此。巴菲特强调护城河,就是找变化慢的、容易应对变化的企业;风险投资就是找顺应变化、颠覆现有生意的企业。看似不同,本质都是关注变化、思考变化,正反都是机会。

5. 关于创业和创始人

创业维艰,背后都是辛酸血泪,不说而已。Gillette这么牛逼的公司,从想到这个点子到赚第一分钱花了十年的时间,中间还差点死掉过好几次。所以,人和团队真的很关键,甚至比点子还要关键。

都说是Gillette发明了剃须刀,其实Gillette的关键在于想象力丰富(想到了这个点子,当然还有别的点子,失败了而已)、特别自信和坚持(想法坚持了7年还不放弃)、非常能营销(把这个不靠谱的想法说动了周围一些人,帮他找到了技术天才Nickerson)。但这样的人的缺点在于缺技术,管理倾向于天马行空,容易过度自信。(有没有早年Steve Jobs的影子?)

所幸,Gillette找到了Nickerson这个技术天才,后者改进了Gillette的原型和设计了整一套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实现了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有没有Apple技术天才Stephen Gary Wozniak的影子?)

也遇到了成功管理者和职业投资人Joyce,不仅提供了早年急缺的资金,而且带来了华尔街的人才,带来了专业化的管理,在管理上处处制约Gillette,防止高速行驶的火车出轨。(有没有Apple早期投资人Mike Markkula的影子?)

事在人为。Gillette、Nickerson、Joyce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现在的Gillette。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6. 关于投资阶段

纵观Gillette百年历史,最好的投资阶段有三次:1. 快速渗透期,从成立初到1925年,凭借好产品快速进入千家万户,增值几千倍;2. 困境反转期,1940年到1960年,市场份额从18%重新回到70%,估值业绩双击,增值上百倍;3. 精简瘦身阶段,从1985年到1997年,也是估值利润双击,接近20倍(收入增长1-2倍,利润率增长一倍,估值增长2倍)

每次都是十年以上的机会,每次机会相隔20年左右。前两者的关键变量在于渗透率/市场份额,后者的关键变量在于利润率。

最差的阶段:1. 壁垒消失阶段,1930年估值从2.3亿下降到0.4亿;2. 经济萧条阶段,30年代估值从4000万下降到600万。前者是条件B消失,后者是条件A减弱。

其他时间就是垃圾时段,基本上略好于指数。消费品一旦过了渗透率和市场份额后,要实现10%以上,比GDP高的发展,即使是剃须刀这么好的品类,也太难了。只能靠外延,但不是谁都是巴菲特啊。

精彩讨论

梦中挪威森林2017-04-23 09:23

非常好的文章!

全部讨论

2017-04-23 09:23

非常好的文章!

2019-07-22 11:23

当年学校有数据库

2017-04-26 19:44

非常好的文章!
需求端(消费者感知且愿意支付溢价)和供给端(持久研发壁垒)相结合,构筑持久的护城河。

2017-04-24 18:52

2017-04-24 18:41

我正在读kilts的书,谢谢作者!请问您上面提到正在看沃尔格林,除了看年报之外,有看管理层出的书吗?

2017-04-24 17:20

文章关于职业经理人的内容很有意思。@上海家化 前谢总全部中招:1、对现金流的挥霍。2、机构臃肿。3、短期行为。甚至连细节都一样:比如压缩研发费用,花大钱搞短期促销!

2017-04-24 16:07

所谓【护城河】【好生意】等概念其实都是扯淡, 都是后视镜里面看到的东西。不过楼主还是辛苦了,这么长的文章垒出来不容易 , 一个   

2017-04-24 15:38

2023-11-15 10:32

A. 客户愿意为细微的差异支付溢价B. 极高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