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超短评——又是本末倒置!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提示:

1、如您选择继续阅读或使用后续内容,我将视为您认可并遵守本账号注意事项(详细条款请参阅雪球账号置顶文章,或点击此链接,否则本人将保留合法追责的权利,谢谢。

2、请诸位键盘侠、公知和大V等所谓“权威”在讨论敏感话题,以及传播有关消息时谨慎为之。

胡说八道是社会大忌,开口前请过脑子想想,别让自己后悔。

@芯智讯,说的就是你,尤其是你2022年3月24日发过的那条所谓“外媒消息”。请记住,有些东西可以说,但不负责任、不经查证地乱说,并且在此基础上妄议因果,颠倒黑白,天王老子也保不住你。)

3000亿保障房再贷款这条消息,相信大家已有所了解,反映在股市上也是相当明显的利好,对存在问题的地产企业尤其如此。不可否认的是,有关机构在贷款的魄力上确实值得称道,相信他们明白现在地产问题有多严重。

不过,我必须要对此泼一瓢冷水:3000亿元看似数字颇大,但对房市毫无用途,不仅无法提振市场信心,反倒暴露了更大的隐患。

何以至此?4月社融和固定资产增速数据已是显而易见的糟糕,意味着内需并没有提振,而内需对于地产偏偏是万不可缺的。各地虽然推出多种多样的促进地产消费措施,但从细节来看,顶多能让市场短期热闹,没有一个能解决内需不振的根本问题。说到底,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不敢买的还是不敢买,政府兜底存量商品房就是最好的例子。更何况监管部门说得很清楚了,此次3000亿再贷款主要针对保障房,意味着商品房完全无法受惠。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就算3000亿再贷款不到房企,但房贷降息能刺激意向购房者入市,这总该可以了吧?呵呵,纯粹是放屁。

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贷款都要还款,就算利率降到零甚至负数,贷款者仍然面临还本问题,除非强力兜底,否则放贷者在贷款人断供的情况下,必然会遭受损失,区别只在损失多少。根据国有六行2023年报数据,它们的个人按揭贷款余额大约是23万亿人民币,其他类型银行房贷存量恐怕只会更大。问题是,国有六行和地产央企一样,大多有国资兜底,但其他类型的地产商和金融机构呢?细思极恐。这种状况下,除非对所有地产债务不可撤回的进行全额担保,并推出更有力且实际的措施,否则3000亿哪怕乘以五,面对后续连锁反应都是无能为力,最多面子上好看。

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特区政府在疫情期间曾以担保人身份,针对个人和中小企业推出百分百担保特惠贷款,虽然并非针对地产行业,但总归有参考意义。以中小企业为例,借款上限是27个月薪水及租金支出总和或900万港币,二者取低(按工银亚洲5月19日12时汇率中值计算,约合834.5万人民币),还款期最长可达10年,此前还有还息不还本的优惠措施。但根据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截至今年四月中旬,中小企业百分百特惠贷款坏账率已经超过7.5%!不止如此,根据香港按揭证券公司的消息,百分百担保特惠贷款项下个人贷款坏账率已经突破10%——这还是去年11月的数据。

事实上,内地不少地方曾经有过类似的特惠贷款措施(虽然只是贴息),内地金融机构并未特别披露有关贷款的坏账数据,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出推测,情况不会比香港好到哪里去。

这次文章虽然非常短,但结论已足够明显:

如果现在还要中长线唱多做多地产,尤其是民营地产商,简直是无与伦比的蠢。

$房地产ETF(SH512200)$ $万科A(SZ000002)$ $金地集团(SH600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