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72回复:169喜欢:7
周末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个,关于疫情,如果能清零,我一定支持清零。但是现在的情况可能被动变成plan b。 假如有一天真的放开,利好哪些板块? (别说旅游航空,要是真放开遍地开花了,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前几个月都不敢出门。而且旅游一个个都比疫情前还高)

第二个,为何上海一个重症的都没有? 重症肯定是轻症转化的,轻症时候也不会给药的。有没有可能,其实有很多重症,但是都判定为轻症减少恐慌?

第三个,房地产政策缓和之下,对房地产的业绩有没有帮助?房地产现在的涨幅是情绪推动,还是未来会有基本面改善? 限购放开了,真的卖的动么?

全部讨论

2022-04-03 13:12

重型新冠肺炎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1.出现气促,呼吸频率大于等于30次/分; 2.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小于等于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小于等于300mmHg; 4.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大于50者。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1.持续高热超过3天; 2.出现气促,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3.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小于等于93%; 4.辅助呼吸; 5.出现嗜睡,惊厥; 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大江东: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上海此次疫情还未出现一例重症,该怎么看?

陈尔真:是否重症,主要是看患者有没有出现呼吸衰竭,还要看其他一些指标,比如器官受影响的程度等;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毒性也在变化。早期的新冠病毒不仅影响人的呼吸功能,也会造成其他器官功能受损。从这次奥密克戎毒株来看,主要还是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肺部病变很少很少。我现在看下来的病人情况,目前没有发现有严重呼吸衰竭的病人。当然,这里也要考虑到人群特点,如果是高龄患者,本身器官储备功能下降的,受到新冠打击之后,应对能力下降,就有可能成为高危患者。对高危患者我们也有相关预案,把问题看得复杂一点、严重一点,做到有备无患,尽管备着不一定用。用这样的原则,来安排我们的资源。

大江东:很多人有个疑问,为什么上海无症状感染者病例要远远高于其他地方?

陈尔真:上海和全国的诊断标准肯定是一样的。无症状感染者多,可能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主动筛查,有症状感染者一般是有症状后到医院里就诊时发现,上海大面积的主动筛查,很多没有症状的感染者被发现,比例就肯定会高。也要注意到,这两天上海有症状感染者数量占比增高了一些,接近10%了。主要是在管控人群中发现,主要的是原来无症状,现在有了症状。我们依然严格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原则,上海动作比较快,才有无症状感染者占比较高这样一个结果;当然还跟疫苗接种率,感染人群特点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有关。

2022-04-03 11:51

就算放开了我也不出门

2022-04-03 13:14

1 除了文中排除的旅游航空,利好两块: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 高速公路。前者成本会降,后者业绩会增。
2 应该是实情。以自媒体的发达,没人敢在重症问题上造假。再以朴素辩证看,传染性越强,杀伤力越小。
3 时代大背景是房住不炒,这点要认清。投资房企,只能是优中选优,选特色,选区域,选管理,选诚信,选稳健。
个人浅见。供参考。

1、假如真的放开了,应该买黄金股。到时经济可能真的崩溃,因为大面积感染特别是老人小孩,老人感染没人带小孩,中年人还有心思工作吗?经济可能全线崩溃,可能会参照老美大面积的放水,那么黄金是一个避险板块。
2、上海重症没有,可能是疫苗又减少症状的作用,也有可能是。。。不能说。
3、在目前这种经济状况下,房地产放开,不见得会出现以前一样抢购,可能解决了一部分之前想买而不能买的有限刚需,对地产公司的基本面改善利好有限。建议不追高。

2022-04-03 11:51

房地产放开,并不会提升业绩。提升业绩主要在于涨房价,降低地价,其次是建安成本,建安成本在大宗涨价人工涨价的背景下,能维持成本已经不容易,再看税费,这个环节不用看吧。唯一能看的就是流动性,流动性缓解只是纾困,类似没气了没水的鱼儿,给了水,活命。那么这个过程中,破产估值会情绪修复,越大的公司越不适合炒作,炒作就是选择小而实,定位为主题投资。从更长时间看,持有房地产股票是越等待越不利,时间的敌人,所谓的集中度是伪逻辑,除非不用买土地,土地按计划分配。这次房地产行情定义为,救命行情,抗震救灾抢救活埋下面的人与公司,首先救的是买房人,保护交房保护开工,拯救产业链,拯救GDP,其次是拯救项目,输氧相关金融债权人,最后才是拯救公司股东。
第一个问题,旅游是时间的朋友,不管是清零还是共存,都意味着人们迟早要出去,未来不去踏青不去旅游,生命还有什么意义,活下去会更珍惜,体验生命的质量。旅游股恢复到疫情前的高度,是时间问题,特别是公司质量资产过硬的。
世界处于动荡之秋,从地缘政治,到科技瓶颈,从人口到能源资源,疫情与热战也差不多,就是市场出清,拼血拼恢复,这些都不利于第三个问题的估值提升。只有繁荣泡沫,人口爆炸,才会抢田地,抢房子。
能源,粮食,科技,老龄化,是未来绕不开的

2022-04-03 22:58

一、应该还会利好这两个方面:1.互联网医疗:比如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医药O2O等。疫情之前,很多医院早已经存在线上问诊的服务,专业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也不少,但无论怎么普及和宣传,人们似乎并不买单。疫情之后,人们被软禁起来,这才开始自发地使用这些线上服务,发现互联网医疗平台不仅方便,而且能避免交叉感染。等诊断结果出来,还能通过医药电商O2O平台直接送药上门,人们会逐渐接受和适应这个寻医问药的新模式。2.在线教育:以往的线下培训机构或者学校都是聚集教学,因为疫情的严重性,很多机构和学校为了不耽误正常的教学计划,转向线上授课。现在的信息技术日趋强大,随着5G和AI技术的成熟,无论是输出内容的老师,还是接收内容的学生,都很方便。这个时期,主要是增加了很多低线城市的用户,在线教育被进一步普及。此外,还有电影,餐饮行业应该也会迎来反弹。
二、应该是实情,在全国现有确诊病例中,重症率是57÷26167=0.002178……也就是0.2%左右。目前,全球新冠的死亡率是1.3%。中国的优势还是巨大的,我们要相信祖国能处理好这些问题。
三、房地产政策的缓和,肯定对房地产整个行业有帮助,但对于业绩方面,影响应该比较缓慢,中国的出生率越来越低,未来的住房需求也会越来越低,并且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房住不炒的理念,所以我认为未来的业绩会有所缓和,但上升空间不会很大。

2022-04-03 11:46

利好旅游,因为压抑几年的旅游热会集中爆发出来,股价虽然涨了一些,但要知道股票的特性是涨要过头,跌也要过头。现在的股价比其他股有吸引力。

2应该是轻症化了。一方面是病毒自己的演变,朝着对自己传播有利的方式,所以,现在是传染力极强,但危害力度降了许多。第二个就是,疫苗普及了,机体有了免疫记忆,病毒没那么多时间攻击机体了。所以现在,症状基本是到不了肺部,就在前端,咽部,喉咙,发烧。
3房地产不太看好,行业大势所趋,参与需要极强的择时能力,这段时间纯粹就是反弹,没有业绩配合,房地产终究不可能走的有多远。

2022-04-03 13:15

房地产的供需不会消失,政策利好,需求就会再起来。不能盯着社会和论坛上一群本来就不是潜在需求的人在喊。就像很多人骂华为手机卖的贵,但是不妨碍手机卖得好,因为骂的人不是目标客户。短期降低购买门槛,就会扩大需求群体。不过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确实会减少。整体一定是有一部分企业要慢慢被边缘化,总体产值会下降,这会是一个供需双弱,一二线城市需求更好,三四线城市需求更弱的行业。整个产业不会死,就仍然会有投资价值,但是不会是闭着眼就能挣钱了。很多企业会失去投资价值,同样很多企业也会活得很好。即使在最近一年这么烂的行情下,部分房企的现金流也没有问题,投资难度会更大,当然也会有超额收益的机会。社会承受不了房地产行业垮掉的风险,这个行业不仅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最近两年都在疯狂支出,收入要是再断档了,不可想象。但是某些公司萎缩乃至倒闭,会是很正常的现象。对能活下来的企业来说,短期要承受行业整体下降的压力,但是长期会有发展前景。已有的竞争者会死很多,也不会有新的竞争对手产生,因为行业门槛提高了,任何行业都会走到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