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字,足以颠覆你对所谓“优质房企”(和“劣质房企”)的认知!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2回复:48喜欢:11

市场上、ZC表述中、媒体上整天都在说“优质房企”。那么,对应的毫无疑问就是“劣质房企”咯?因此,人们心中似乎也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优质房企”要么就是血统高贵永远不会缺钱;要么就是经营优秀不会搞到自己缺钱,就算到了缺钱的边缘也是被糟糕的环境带的,所以它们不该死,得救!“劣质房企”都是自己作的,借那么多债,玩高杠杆玩砸了暴雷,活该,就应该见死不救!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大部分人心目中,“优质房企”和“劣质房企”的标签,真的都贴对了地方吗?

还有,政策上真的有给“优质房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吗?

下面,我就用“资产负债率”这个反映企业整体负债情况(和加杠杆情况)的指标,试着来看看这个问题。按道理,越是优质的房企这个指标应该越低,越是劣质的房企这个指标应该越高。但是,实情是这样吗?

不过,有个事情应该先说明一下。看房企的资产负债率,不应该只看通常财务概念的资产负债率(=表内总负债/表内总资产),而应该看“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最起码,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表内总负债-合同负债+表外负债+表内永续债+表内明股实债)/(表内总资产-合同负债+表外负债)。具体理由我就不长篇大论了,真正懂房地产财务的人自然懂。

下面,我给出部分房企的调整后的资产负债率(按最新的报表和市场公开报道),大家自己去看、去判断吧。最好还能告诉我,(结合这些房企当前的股价或估值表现)你从这些数字中能看出哪些有趣的东西——

先说荣盛发展。荣盛旗下的泰发基金管理了200亿理财产品,即便假设这200亿都是荣盛的表外负债(实际并不一定全部都是),则荣盛的“调整后资产负债率”是78%(如果不算这200亿则是75%)。荣盛的表内少数股东权益只有56亿元,应该说没有可能藏多少(表内)明股实债,所以这200亿全当部做表外负债加上来,应该说78%应该是水份不大了、甚至可能已经估计过高了一点点。

那么,采用同样调整口径的情况下,其他一些A股中的暴雷房企是多少呢?数字如下:中南建设是82%,阳光城是85%,而ST泰禾是91%(注意,阳光城也是计入了已暴露的200亿的理财产品的,中南和泰禾并没有这样的计入。之后的也是这样,“暴露了”的疑似表外负债或表内明股实债就全数计入,不知道有的就当没有。)。

再看看其它一些所谓的“优质房企”(按照市场认为,国企、混企都简单粗暴地划归“优质房企”)——龙湖集团68%、华发股份69%、万科70%、旭辉控股71%、绿城中国74%、美的置业74%、保利置业75%、碧桂园76%,首开股份76%、绿地香港80%。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了吗?似乎“优质房企”们的资产负债率并不一定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么“优质”?

不急,我们再看看其它一些肯定会被认为是“劣质房企”的——融信中国66%、佳兆业72%(已计入167亿理财)、花样年73%、时代中国74%、富力地产76%、融创中国79%、中国恒大84%(已计入理财400亿+挪用恒大物业的134亿)。似乎“劣质房企”们的资产负债率并不一定像大多数人以为的那么“劣质”?其中甚至不乏有看起来挺优秀的?

(抱歉,还有不少大家可能感兴趣的房企我没能提供,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算)

我再给出一个数据作为参考。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10月末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6.8%。这个数字在2021年末是56.1%。拿这个数字与上面那些房企比比,你又会有种什么感觉呢?

还有,你知道我看到的既没被列入“优质房企”、也没别列入“劣质房企”(换句话说,市场基本上没注意到它)的瑞安房地产按上述调整口径计算的资产负债率是多少吗?是57%(四舍五入后,上述房企的也是)!

对比这些数字之后,是不是有不少颠覆你认知的地方?

其实,懂财务的人都知道,债务(或者说现金流)暴雷不爆雷,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你的债务的短期结构而不是长期结构,你要是一没留神短期结构没弄好(包括出乎意料的被挤兑了!也包括本来算好可以有的融资现金流入、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突然莫名其妙没了!)、或者本来还可以但拖了一段时间之后变坏了,那恭喜你!所以,这轮暴雷中其实很多房企都是很无辜、也很无奈的,谁暴雷谁没爆雷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另外,懂财务的人也都知道,即使已经暴雷,资产负债率越低就越容易走出债务危机。。。其实,这并不需要懂财务,这是常识,只不过需要考虑问题的时候脑子转个弯。

总而言之,就认知而言,一家房企是“优质房企”还是“劣质房企”,不应该简单粗暴地按“已暴雷”、“没爆雷”来划分,这样很-不-科-学。至于ZC表述中的“优质房企”,我们应该理解为——ZC条文中暂时只能先这样表述,先消除金融机构们的“担心”、发动它们出手再说(否则它们都只会明哲保身作壁上观),至于谁优质谁不优质(其实是指谁的救助难度小、谁的救助难度大)也只能先交给市场(注意,这个市场不是指的股市)去判断,总之先把救助难度小的先救起来情况就能逐渐好起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的——到了一定时机,ZC表述就会转变成类似“对各个房企能救尽救”这种说法(即使是恒大,也不会真的走到破产倒闭这一步)。至于现在金融机构们一窝蜂地去“救助”并不真的需要救的央/国/混企房企、或者仅少数也不是那么需要救助的民营房企这种很大程度上走偏了、应付差事的搞法,应该很快就会被纠偏的——至少央/国/混企房企那一块,几乎99%是在浪费资源和时间。

$荣盛发展(SZ002146)$ $融信中国(03301)$ $万科A(SZ000002)$

精彩讨论

非典型股民_2022-12-05 14:38

我的文章讲的就是目前所谓的“优质房企”和“劣质房企”大家都没整明白、傻傻分不清,这两顶帽子满天乱飞还极其误导,你说该去向谁加大追责问责力度?你说该救的,央国企需要救吗?
再说,这轮危机怎么来的、怎么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你心里没点数吗,都是每个出险民营房企自己的责任吗?凡是出险了的就埋葬掉,公平吗?一个班上同学枪毙掉一半,对社会长久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古罗马才搞十一制,你这是要搞啥制?
我的观点是:央国混企根本就不需要救!民企中,总体和短期债务情况还好的龙湖也不需要救,像碧桂园、旭辉、美的置业这种短期债务告急、接近暴雷的应该救,但还有一大批总体债务比例尚可、只是短期债务结构不好才导致暴雷的更应该救!只有极少数总体债务情况很不好也已深陷债务旋涡的,像华夏、泰禾、恒大、融创、阳光城,则是能救则救,实在救不了也要尽量减少损失——其中,像恒大、融创这种巨头,救不了很可能造成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你以为是一句轻飘飘的“争取早日埋葬”可以说得过去的吗?

全部讨论

2022-12-05 15:22

做企业也是适者生存,就是看危机来了你行不行,行就是“优质”,不行就淘汰,没什么道理可讲,。。。

2022-12-05 15:20

我一般看商票,发商票的就可以归为劣质房企,从不发商票的就是优质房企,当然,这里要有特殊情况,即使发了也不给利息的,也算优质房企商票利息越高的房企越劣质

2022-12-05 13:41

土储看不看?去化看不看?只看负债不看资产合理吗?

2022-12-05 03:37

不是优劣,是拼爹

2022-12-05 00:51

讨论已被 非典型股民_ 删除

2022-12-10 17:05


“优质房企”(按照市场认为,国企、混企都简单粗暴地划归“优质房企”)——龙湖集团68%、华发股份69%、万科70%、旭辉控股71%、绿城中国74%、美的置业74%、保利置业75%、碧桂园76%,首开股份76%、绿地香港80%。
被认为是“劣质房企”的——融信中国66%、佳兆业72%(已计入167亿理财)、花样年73%、时代中国74%、富力地产76%、融创中国79%、中国恒大84%(已计入理财400亿+挪用恒大物业的134亿)。

2022-12-07 23:56

融信中国市值就12亿港币,tm的只要房子卖卖掉债还了,不死,回到市净率1,也有十几倍空间了啊~ 还不包括其实很多时候数据做低,业绩做低卖惨博同情的~某个楼盘的房子一卖就能买下融信了

2022-12-06 12:01

今天又看了一下融信的财报,赢利的时候,融信占大头,今年中报计提的时候(亏损),全部是融信,少数股东权益不计提,实在是水很深!

2022-12-05 13:38

长痛不如短痛,劣质房企应该加大追责问责力度,争取早日埋葬他们,把救市资源放在优秀房企上,虽然会损害部分人利益,但是对社会长久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022-12-05 12:53

一看就知道作者没有搞过财务。敢高息高杠杆去搞地产的都是赌徒,为什么恒大融创都暴雷了,碧桂园没有暴雷,最主要的原因是碧桂园当年的融资利率比他们低多了,为什么碧桂园融资利率低那么多,相信借钱给它的都不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