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再鼎的成败起伏,讨论创新药的license-in模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7喜欢:17

license-in不赚钱,这是很多人在观摩了多个案例以后的结论,那谁是国内真正的创新药license-in先驱呐,正是再鼎。

杜莹(谐音梗赌赢~)博士曾经作为辉瑞的研发,然后创立和记黄埔,再到红杉资本,再到再鼎。这是堪称横跨医药和投资传奇的经理。

再鼎,什么逻辑什么打法?再鼎其实一出生就是pharma的打法,而这个打法正是美国几十年来唯一幸存biotech公司吉利德的打法。

license-in不赚钱,我们因为经历创新药时间比较短,不是license- in不赚钱,根本就是九成创新药无论自研还是引进可能都不赚钱

不然为何九成的创新药企都倒下了最后。所以,钱几乎都是被那一成的超级药给赚走了。创新药,完全的赢者通吃局。这点创新药几乎如同证券市场一般——7亏,2平,1盈利。所以不断地翻看历史,license- in和自研本质上都是研发成本,并没有任何区别。吉利德大部分自研药都是赔本赚吆喝,反而买入的几个大药最终成就了自己的飞跃。对于Pharma而言,未必自己实验室出来的,最终成本就比引进的低。这个看很多案例就可以发现。当然了从科学家创业者角度,非常希望药是自己的实验室,甚至是自己从实验室发现和发明的~,但那也是理想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家的科学家,考虑的必须是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科学。

再鼎模式,引发连锁(fast-follow)反应,有药明系的基石,有康桥系的云顶新耀,包括百济、信达恒瑞、君实等等,都在尝试license-in。然而这里面有多少是亏本的引进,多少是持平的引进,还有多少拿到了历史性的大药?另外license-in的真正意义在哪?

其实和自研一样,license-in意义就是发现那仅占所有获批药物一成或许都不到的超级大药(商业利益上)。意义就是满足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医学上)。从这个角度,两者根本没有区别。

我们都知道创新药有双十定律——十年,十亿美金,然而,目前这两个十恐怕都要再加加倍,从实验室走到获批已经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概率,但其中还有9成创新药是赚不到大钱的,所以创新药的难度,可见一般。所以license-in模式的终极思维与自研其实一模一样,就是发现、获得类似阿达木单抗修乐美、K药、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来那度胺、enhertu DS8201等等

再鼎是国内第一个下水吃螃蟹的,其中的第一只就是则乐,则乐作为2018年年底上市的“创新药”,其是作为再鼎的商业化试水,其产品目前已经进入商业化盈利的平稳期(2023年数据达到商业化盈利水平)。它的地位是什么?是一家pharma整个做药逻辑的基石证明——用这个药证明license-in的整个医疗价值和商业化意义。但,必须公允的来说,在所有创新药横向比较,则乐最多算是7亏,2平,1盈利里2平中那个平中略有盈余的中等学生。然而要这个药作为整个再鼎的未来的增长点,我恐怕BMS和则乐都会说一句:它(我)配吗?~

再鼎找到了自己的超级大药了吗?目前一个确定的名字已经在2023年逐渐浮现,那就是爱加莫德。并且这个药在再鼎所有的引进成本中,反而是相对低的。精神分裂药(这个目前还没有证实,但BMS2023年底用百亿美金获取,做了“一点点”价值背书)包括TTF这个应该算medtech产品目前只能说有相当的未来潜力和想象力。但与爱加莫德相比,他们都是尚没有绝对的确定性,距离“梦想落地”还是有距离的。

爱加莫德在我持续跟踪和铂医药的过程中就有跟踪,然而这个药让我真正认识到同靶点的未被满足的临床价值,赌中已经是不易,然而要赌中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更是难上加难,当时和铂其实在国内的临床是更领先的一方,最终CDE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爱加莫德,让再鼎后来者先行,所以最终是专业的声音做出了专业的选择和判断,不得不说这对我这个当时的和铂投资人是一种莫大的打击,也让我对医药的专业有了更大的敬畏。

爱加莫德到底有多强?虽然适应症不多,目前的势头可以说已经是势如破竹的统治力,因为商业化结果是不会说谎的。比较上市的前两年,其销售增长趋势和销售额与如日中天的DS8201可以一较高下,然而爱加莫德可不是一家大型multi-intenational公司比如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联手在卖,而是全员工仅1000人不到的argenx。足以见其超级潜力。而license-in再鼎也在去年年底前获批后上层又急速将其纳入医保,后立刻收货了1000万美金的销售数字,并且将今年的预期从4000万美金,直线拉升到7000万美金。考虑到其成本,也许在上市的第二个完整年度2025年,这个药就将不仅商业化盈利,而且收回全部成本后的商业化盈利——这才是一个大药该有的收回成本的速度。

当然,爱加莫德只是杜莹总目前赌赢的最大一次,它应该会深远的影响到未来再鼎5-10年的,然而它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再鼎也需要乘风找到下一个爱加莫德——无论是自研还是license-in。

$再鼎医药(09688)$ $和铂医药-B(02142)$ $云顶新耀-B(01952)$

精彩讨论

nomage03-21 17:04

我只是觉得云顶引进的$Calliditas(CALT)$ 的肾药宣传几十亿销售潜力。但这家公司美股才几亿市值。再鼎也没有大肆宣传$argenx(ARGX)$ 唯一管线的价值,然而Argenx200多亿美金市值。其实,懂得都懂。云顶要看后面的药怎么样,现在在吹的,我觉得言过其实了。云顶原来那个adc trop2靶点FIC引进的其实很不错,然而自己不敢卖。这个商业化能力就有一定疑问了,此消彼长,BMS是把基层市场的O药都交给$再鼎医药(09688)$ ,这说明BMS评估其商业化能力下沉是有可能超过自己的。这是一个逻辑判断。

全部讨论

YiyiChan04-08 10:17

市场不同不可这样比较,在中国license-in很难赚钱,除非是市场唯一产品,一但进入医保就沒有太多利润空间,中国喜欢打減价战,国外喜欢做品牌和質量,就好像新冠药,降到一定价格就不会像內地药企再減宁愿放棄市场,也有不小药企也说过如歌礼制药licence in在国內价格战入医保很难生存,利润很低

好之不如乐之04-06 09:15

z

哈皮许03-22 12:56

信达不能出海都有那么高估值,康方只是一个BD现在成药的也只能在国内卖天天一堆吹票的当然股价也走得坚挺,反而出海的百济被喷

武林小虾米00703-22 08:07

投创新药管线就是风投

独行侠28v03-22 06:35

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如果自研不能出海,那和BD本质上就没什么区别。甚至说,BD模式更好一些,毕竟风险要小一些。国内医药基金倾向自研,只不过是把部分估值给了药品出海的预期。事实上,药品出海难度极大。尤其国内药企,能够出海的可能性很低。由于国内医保的限制,出海基本成了创新药企的唯一出路。

独行侠28v03-22 06:24

好文

基民养家03-21 23:43

讨论创新药的license-in模式

财富捕手03-21 23:43

$康哲药业(00867)$ $再鼎医药(09688)$ 国内lincense-in做得最成功的无疑是康哲,管线选取非常自律,远离竞争激烈的领域,利润率高,发展可持续。也许和再鼎联手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V梅花三弄V03-21 23:03

引进到国内市场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