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不易之路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0
1351可是从丁克老师那买的。这是一个很小的市场,格列卫做为一代神药,年销售才多大?
所以啊,亚盛搞了怎么多年,还是靠从别人那买,这是事实了吧。
至于王少萌和亚盛的关系,王老师还有其他合作公司,你为啥不调研下。我印象中王老师都很久没给亚盛站台了

热门回复

2021-12-26 09:16

亚盛的小分子各个可以说都是突破性的。亚盛以自己仅仅50亿人民币的市值手上的管线拥有13个FDA孤儿药证和2项快速审评症(你可以找美股、港股、香港乃至日韩市场有没有同市值同价值的标的,找一个给我看看)。2000亿市值百济成立至今一共4个孤儿药证0个快速审评,你说的复星集团的复创0个孤儿药证0个快速审评,广东麓鹏0个孤儿药证0个快速审评。我帮你得信息汇总一下。另外对外授权,你提到的复创有一个和礼来的授权FN338,2020年签的,预付款4000万后续4亿美金,总价4.4亿美金拿到的是除中国以外所有海外国家权益(给复创的提成低于双位数)。我们对比一下吧,今年信达拿下亚盛1351仅仅中国区的50%的销售权益付出的是3000万美金预付款加后续1.15亿美金里程碑加1亿美金股权投资(44港币,57港币分别5000万美金)。另外今年默克买走原亚生10多年前原创开发的IAP 抑制剂Xevinapant代价是总价11亿美金加后续销售提成。这里说明了几个问题,和大分子药和CART不同,小分子药不赶进度,它拥有长久的价值,BD也不是越早越好。但有一点FDA和ASCO的口头报告资格这个是没办法糊弄的,因为你必须面对的是专业的审评,别人不关心别的(比如你公司什么市值)而仅仅是从专业角度评价药的突破性和对未被满足临床需求。另外王少萌最大的资产就是亚盛的股权,作为亚盛中股权最大的三个个人股东之一,亚盛也就是他的公司。但高校全职教授无法在企业中任高管是法律规定的,所以才给了一个首席科学顾问的虚职。事实上亚盛的IP,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专利,都是国内布局最前沿和最多的。$亚盛医药-B(06855)$ $信达生物(01801)$ $百济神州(06160)$

CML又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罕见的恶性血液疾病。CML在美国的年发病率约为1.9/10万人,NIH数据显示,2020年有约8450例新发患者,五年(2010-2016)生存率达70.4%。CML在中国的年发病率为0.39/10万~0.55/10万,按照14亿人口计算年发病例数约为5460例~7700例。不过中国患者较西方国家更年轻化,中位发病年龄为 45~50 岁,西方国家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

2021-12-26 01:09

Soliris去年也卖到了40亿美金,CML的二代药诺华的尼洛替尼去年卖了20亿美元,BMS的达沙替尼卖了24亿美元,二代药合计年卖了40多亿美元,1351的价值在于在CML诺华的基本盘里面,硬生生抢了一块蛋糕,明年进医保后患者支付的价格下来了,造福了国内的CML患者,海外以后授权出去卖卖,峰值也会比市场想象中高,这是对于“我不是药神”中的情节,在n年后以合法合理的手段进行的最好的回应。

2021-12-26 00:32

alexion做几千人乃至几百人的罕见病市场,市值都能做到390亿美金,另外格列卫一年目前40亿美金,累计销售超过500亿美金,你给我找几个20个超过这个数字的药?还年销售才多大~ 敢问您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多大?~ 我说了亚生十年前的药,今年默克都出了11亿美金,怎么样,值不值钱?另外你说的合作是密西根大学和Roivant的协议,那这是大学间和公司的事情,Roivant 收购了 Oncopia, 而Oncopia的投资人也是亚盛的投资人。所以新闻报道还直接说是Roivant收购了王少萌参与的公司。我只能说,是的,但也不是(仔细品味刚才我说的看上去错综复杂但又简单的关系)。疫情以后,重要的汇报,王少萌电话会议都在线。美国目前5000万人感染了,你让王老师飞回来站台,研究呐?停滞?他是企业家还是科学家?站台的事情只能杨来做,王和郭都基本不参与这就是良好的企业分工。 $亚盛医药-B(06855)$

2021-12-26 05:55

所以啊,现在就是国内创新药市场最悲观的时刻,来回杀了几波了。但只有创新,才有未来。
从糯米总的粉丝量也可以知道,真正关注创新药的资金并不多,好的标的涨的也不多。
这是最坏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

现在的市场纯贝塔 不管是流动性泛滥还是稀缺 就只看确定性。
海外以后授权出去卖这种事儿只要没签现在都给0估值。

2022-01-18 08:14

老板当然要吹了,老板自己都觉得不行,市场员工怎么看呀

2021-12-26 08:36

感觉都有道理。
1.按理这么出彩的公司,应该有国外大佬出钱才对。比如传奇;
2.血液瘤最后是不是还是CAR-T天下?架不住开发的人多啊

国内创新药不可能卖高价的基本面情况不可能改变之前。国内的biotech要想长期发展,唯一的路径就是要有持续的自研能力,这个自研是指临床前发现BIC和FIC的能力和投入,FIC还不太可能,所以只有BIC。授权进来的不管是谁授权的,都是买单者,要兑现只能靠最终的业绩能兑现后。
亚盛很看重的Bcl-2,从3个王老师来的分子迟迟难以有突破性进展,在这几年中,百济、复创(海外权益卖了高价)、麓鹏等等的新一代分子正在快速推进,杨还在拼命吹自己的,我就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