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冬日M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18
您这个回复里面有两点对银行业的典型认识误区,另外还有四点尽管您没提到,但是在谈到银行股投资的时候很流行,这里我扯远一点,一并聊聊,请多多包涵:

1.“大行的高层都是英明神武的,因为他们都是毕业于清华北大的博士银行家,有问题的只是基层。”

什么是优秀的银行家?JP摩根才是真正优秀的银行家,他没什么博士文凭,只是在德国歌廷根大学念过几年本科,学的还是德语。。。但他管理的银行很优秀,因此可以证明他是一个优秀的银行家。

实际上不只是银行,任何生意都一样~你公司高层文凭再高,如果整个公司任人唯亲,腐败遍地。。。基层普遍不好的话,高层的文凭有什么意义?对投资来说真正值得观察的是企业的治理结构,运行效率,而不是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更不是企业家的文凭。

2.“越是大行,越是有严密完整的风控体系。”

什么叫风控体系?不做小企业贷款,不做民企信用贷款,不做供应链金融。。。就叫风控?

对的这种“风控”很严密,但它让银行的存在丧失了基本意义~任何一个生意都应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存在,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赚钱。而不是,努力拿到监管部门的特殊牌照,然后躺在那里依靠只给储户0.3%的活期利率,转手到货币市场上2%拆借出去套利,或者大量贷款给对管理层个人而言既能做出报表利润拿奖金又“无风险”的政府平台项目赚钱。

这样赚钱注定无法长久,更算不上有“严密完整”的风控。

真正的风控是在为了做好事情的过程中才发展起来的,你事情都不做,还谈什么风控?

3.“银行的资产都是单纯的货币,所以它的账面净资产很有意义。”

对不起银行的负债,比如存款,那才是货币~有储户来提你就必须给他,如果你还想持续经营的话。

而银行的资产,显然不是什么“单纯的货币”,它可以说是一种最复杂的公司资产。能不能变成理想的货币,有可能取决于钢铁厂生产的钢材卖不卖得出去,也有可能得依靠地产公司指望的房价上涨有没有顺利实现。。。

因此银行的报表净资产,意义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大。一般来说它充其量只能反应出管理层理想的风险发生状态下的资产净值,却反映不出,很多实际状态下(比如遇到衰退)的资产净值。

4.“如果银行不行了,政府必须救助,所以我持有大银行的股票没有风险。”

任何政府都会在危机期间救助那些大银行,但银行不破产,跟银行的权益持有人不蒙受巨大损失,完全是两码事。

5.“如果我买的银行股都亏了,你们买其它股票也一样。”

稍微看一看历史就会发现这种判断很荒谬: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下行周期里,四大行坏账水平在短短几年内提高二十多个百分点,最终不得不接受政府救助。当时它们还没上市,如果已经上市你又投资了,那肯定会遭受巨大损失。但同时,你投资有些公司的话,在真正的历史中却是赚钱的,而不是想像中的那样,投资银行股亏了,投资什么股都一定会亏。

另外中国的银行业随着社会不断转型,发展变化非常之快:以前只有四家全国性银行,1987年有了交行,招商,深发展等股份制银行,第二年有了兴业,1992年有了浦发,96年有了民生。。。2006年允许城商行异地发展,到今天银行数量多达3000家以上,甚至已经出现了新一代互联网银行。因此不要以为今天A股市场上那几家有股票可炒的银行,就一定是未来最重要的银行。

要想到,也存在这样一种漏算的可能:有些公司赚钱了,甚至有些银行也赚钱了,但你投资的银行,确实亏了。。。

6.“只要M2持续增长,我投资的银行净利润就会增长”

这实际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就好像一个人买了百货公司或者超市股票,然后老盯着社会零售总额看其实毫无意义一样~家乐福的销售总额从2014年的380多亿萎缩到2018年的280多亿,最终无法覆盖固定网点成本出现巨额亏损,今年宣布退出了中国。

但同期,中国的社会零售总额是增长的。它的一个零售业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平台上的销售总额从2014年的2万多亿增长到了2018年的4万8千多亿。。。

我们不要高估未来一年的变化,也不要低估未来十年的变化。

热门回复

2019-07-17 19:27

虽然第三方理财(资管)机构有更好的激励机制、运营效率、营销手段,但无法逃避的是在信贷类资产的投资上,它终究比不过银行和头部信托,也比不过核心企业(如阿里、京东)的供应链金融。这是由资金成本和信息优势决定的,所以好的资产都被挑走了,剩下的才会留给第三方。当经济下行时,这些挑剩的资产首当其冲会先爆雷。

不能说银行就没有创新和试错精神。当年经叔平先生创立民生银行就是为了帮助民营企业融资。当时,民生银行的主要股东也是民营企业。02-03年,民生银行就率先探索利用票据贴现帮中小企业融资,03-04年就探索供应链融资,06年引进淡马锡的团队帮助建立小微事业部,07-08年建立小微事业部,09年推出针对小微企业的商贷通。与行业协会、商会合作,客户经理登门调研拜访,建立专门的小微业务IT系统,全方位搜集相关指标,基于大数定理开展小微业务工作。那时民生银行并不一味追求低坏账额、低坏账率,而是信奉为风险合理定价。不能说民生企业文化不支持创新、试错,不能说民生在小微业务模式探索和技术方面投入不够,但是当经济周期与你作对,当小微企业普遍出现坏账,民生银行也只能无奈地大幅提拨备核销坏账。基于同一类资产的大数定理是逃不过周期的。

大行在放贷风控上也不会输给市场化机构,他们现在不愿意加大高风险类资产的敞口,很大原因是因为周期不对。但当国家要求他们做小微,大行照样可以做。比如建行的小微快贷就可以做到快速放款,即借即还,80%纯信用,一个季度增加12万客户,1000多亿贷款,同时保持很低的不良率。

并不是要否认互联网巨头的贡献、比如阿里巴巴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围绕买家、卖家、供应链来放款,同时依靠自己的信用去市场上低成本融资。但是跳出这个体系,它还是无法和银行的放贷风控水平相抗衡的。

最后,毫无疑问,互联网巨头大幅提高了金融产品的销售销率,降低了销售成本。但这种模式只适用于简单、标准化、流动性高、规模大的金融资产。不适用于复杂、差异化、流动性低,单体规模有限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