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0回复:25喜欢:6

$翠华控股(01314)$   翠华集团中国行政总裁唐一瀚:港式餐厅要学会老歌新唱   2023-05-24 12:24·南方都市报

我看玩整篇文章,二个关节点:

1、我们用的策略是一个区域一个旗舰店加N间翠华express.

   打造了一个新的品牌——翠华express,这个店可以提前在小程序下单,消费者到店即取即走,坪效很高。在交通枢纽上,翠华express去开店。翠华express也会有一些翠华旗舰店的主打产品,但是我们会把分量做小一点,主要以外送为主。

2、2023年一季度消费复苏比较明显

今年第一个季度,消费复苏是比较明显的,第二个季度有个暑假也会向好,但到第三个季度,农历新年之前,压力可能会大一点。

20世纪90年代,随着港人到内地经商,茶餐厅这种业态先是被引进广东市场,之后又来到北京、上海等地。不过,随着交通以及三地交流的便利,在内地餐饮文化快速迭代的当下,港式餐饮已经不如当初那般新鲜和吸引。

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香港饮食文化,茶餐厅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又与时俱进?近日,有着30多年从业经历的资深餐饮人、翠华集团中国行政总裁唐一瀚在接受南都湾财荟对话100采访时表示,“老歌新唱”很重要。

唐一瀚直言,老不老看你怎么样用什么语言去重新再包装多一遍。唐一瀚不担心内地餐饮市场层出不穷的网红餐厅带来的竞争,他认为,每一个品牌都要经历转化,网红最终有两种情况,要么关门,要么成为市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关键是需要知道顾客到底需要什么。”

茶餐厅是香港文化的一种符号

茶餐厅脱胎于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流行的冰室,那时候的冰室售卖三文治、多士、果汁等西式餐点,同时受到英式下午茶文化影响,也售卖咖啡、奶茶等。

后来,随着大众需求的变化,仅有的西式餐点已经不够,供有菠萝包、鸡尾包、多士、鸳鸯奶茶同时又售卖奄列(煎蛋)、通心粉、粥饭等的茶餐厅应运而生,售价也趋于平民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茶餐厅逐步取代源于英式传统的冰室,成为香港餐饮市场的主流。

作为港人饮食的重要场所,茶餐厅常常出现在香港经典影视作品中,如《阿飞正传》《堕落天使》《花样年华》等,成为香港文化的一种符号。20世纪90年代,随着港人到内地经商,茶餐厅这种业态先是被引进广东市场,之后又来到北京、上海等地。

于1967年在香港旺角甘霖街开业的一间小冰室也经历了这样的变迁。这间冰室售卖鱼蛋、咖喱牛腩、奶油猪仔包、奶茶等地道小食,食客主要是附近的工人。后来,这间小冰室顺应时代转型,20世纪80年代末,定位为茶餐厅的第一家翠华餐厅在新蒲岗开业。

翠华伴随着茶餐厅的流行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翠华在中环、铜锣湾、佐敦、荃湾、中环威灵顿街等人潮聚集地相继开店,其中24小时营业的威灵顿街店吸引了兰桂坊的一众年轻人,电影《志明与春娇》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从兰桂坊出来后,一定要去翠华。”

在香港站稳脚跟后,2009年,翠华餐厅进军内地市场,在上海开下首家门店。从香港到上海,是因为翠华认为,上海和香港很像,两个城市的融合度都很高。

港式餐饮式微,品牌要如何求变?

然而,伴随着香港电影、港式文化影响力的减弱,交通的便利使得内地居民想要去香港变得更加方便,再加之,内地餐饮、美食业态愈来愈丰富,港式餐饮在内地市场的新鲜感和吸引力逐渐下降,不少品牌关店的关店,收缩战线的收缩战线。

作为一个进入内地市场14年的品牌,翠华餐厅面临着同样的市场变化。“香港是港式餐厅的卖点,但不是唯一。”对于港式餐饮在内地市场的失落,唐一瀚如此表示。唐一瀚15岁时就在香港餐厅半工半读,从后厨做起,一路升到餐厅管理层,并在1992年来到内地,见证了港式餐饮在内地的流行与变化,2018年,他正式接管了翠华集团在内地的业务。

除了港式餐饮式微外,过去三年,摆在翠华面前的还有另一重难关。受到疫情影响,餐饮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和挑战。以前,唐一瀚总是在想如何才能多开一些店,门店“麻木”地在增长,疫情反而倒逼他们把整个餐厅的模型重新调整一遍。

眼下,翠华集团还在不断调整市场策略,包括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大湾区,这与多个港式餐饮品牌的选择如出一辙。近日,南都湾财社专访了唐一瀚,针对港式餐饮为何集体聚焦大湾区市场,港式餐饮如何求变,他分享了不少独到的见解,以下是对话内容。

对话

港式餐厅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翠华集团中国行政总裁唐一瀚

南都·湾财社:自1992年你来到内地以来,内地消费者对港式餐饮的认知和需求是否有发生一些变化?

唐一瀚:过去,内地的人想去香港、去外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了解香港主要通过电视或者香港的朋友亲戚,所以内地的人对香港文化有一种追求和幻想。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4年前后这段时间,大家会觉得港式餐厅很特别,它是香港品类的代表。但是,随着香港自由行的放开,交通的便利,大家看得多了,就不会觉得港式餐厅很特别,但是港式餐饮总有它自己的位置。茶餐厅是香港由于有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慢慢演变而来,所以茶餐厅来到内地,它不只是卖产品的一个地方,它应该是有一种文化在里面的。

南都·湾财社:对于消费者而言,文化可能有点抽象,能否具体介绍一下翠华如何让消费者感受到港式茶餐厅的这种文化?

唐一瀚:我们的菠萝包、蛋挞都是按照传统的做法、手工制作的,而不是由中央工厂生产的。比如,我们的蛋挞外层的酥皮一共有128层,我们就是一层一层地做。原材料可以提升,但是我们会教育我们的员工要用最传统的手艺。翠华的每一个餐品,不能说是艺术品,但是我们都是用心去做的。吃一个菠萝包,吃一个蛋挞,喝一杯奶茶,这就是港式茶餐厅独有的文化,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

南都·湾财社:翠华在内地大量开店后,这种港式文化的独特性是否会被稀释?

唐一瀚:我们是属于有文化的餐厅,但是有文化跟大量开发之间是有点矛盾的,所以我们在发展策略上也要调整。餐厅的个性化跟标准化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店开多了,个性化減弱了,便会慢慢变成了普遍性的东西。

所以我们又打造了一个新的品牌——翠华express,这个店可以提前在小程序下单,消费者到店即取即走,坪效很高。翠华传统餐厅的顾客群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但是翠华express顾客的年龄段在20-25岁的比例是最多的,而且多是女性。这证明我们已经成功让顾客群变得年轻化,这对于传统品牌来说是很重要的,传统品牌需要把品牌重新再玩一遍,就像最近很多音乐表演一样,需要用新的方法重新把它再唱一遍。我们用其他方法重新把品牌再包装一遍,暂时来说是成功的。

翠华express

有文化的传统门店我们不能开太多,在一个区域里面,我们只做一个旗舰店,我们用的策略是一个区域一个旗舰店加N间翠华express,想享受文化的顾客可以来翠华旗舰店,在交通枢纽上,我们就用翠华express去开店。翠华express也会有一些翠华旗舰店的主打产品,但是我们会把分量做小一点,主要以外送为主。

谈聚焦大湾区

大湾区尤其广州市场的坪效最高

南都·湾财社:翠华控股在2022年中期财报中指出,翠华在中国内地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大湾区和其他个别城市如海口,翠华为何会选择将重心聚焦到大湾区?

唐一瀚:我们的第一个店开在上海,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直接,上海跟香港都是国际大都会,但是经过了十几年,我们发现,如果我们要大量去开发店铺,并且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教育顾客,大湾区可能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地方。我们做了验证,大湾区尤其广州市场的坪效最高,顾客接受度也最高。所以我们认为大湾区未来是有发展机会,其中广州是我们重中之重。

南都·湾财社:除了翠华外,一些港式餐饮品牌也在逐步退出华东市场,聚集大湾区,对于港式餐饮而言,华东跟大湾区这两个地区差异为什么这么明显?

唐一瀚:现在在内地里面发展的餐饮品牌,如果不是为了走资本化、为开发而开发的,不需要跑遍整个中国,不需要做大、做宽,反而要做深、做专,需要深耕一个地方。港式餐饮想要去一些远一点的地方开一个店、两个店没问题,但是很难规模化。过去香港品牌可以宣传自己是从香港过来的餐厅,但是现在很多90后、00后并不认识港式餐饮品牌,所以香港品牌去华东、华北市场发展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大湾区不一样,这里的人经常去香港,所以对于香港品牌来说在大湾区安全会一点。如果在大湾区已经发展好了,再过去其他地区就会更稳健,因为香港不再是唯一的卖点,内地顾客的认知度提高了很多。

南都·湾财社:这是否也代表过去港式餐饮走得太快,反而现在这种步伐更合适?

唐一瀚:这要看餐厅本来营运的模型怎么样,如果餐厅本身足够标准化,再加上有香港背书在里面,在全国布局可能都会有机会。但是,香港城市发展比较独特的一点是,虽然香港是大城市,但是地域比较小,拥有100家门店的餐厅品牌并不多,内地有100个门店的连锁品牌却很多。

如果单纯用标准化跟香港背书,走全国行不行?根据我从业30余年的经验,我觉得是不可能的。现在内地的朋友接触外面的世界很多,以前我跟你讲东西是这样子的,你会相信,现在你比我更清楚,如果你不相信,我单纯告诉你我在香港就是这样子的,你可能会有怀疑,会不相信,所以香港不是茶餐厅唯一的卖点,它是卖点,但不是唯一。

而且,不是很多餐饮在香港都能做得标准化,因为香港的租金比较高,标准化背后必须要有一个中央厨房来配备,而在香港想开到100家店很困难。既然没有标准化的能力,在内地又如何有把握完完全全标准化去开发呢?所以在逻辑上面,港式餐厅是不具备这个条件,但反过来说,如果港式餐厅在大湾区慢慢有一定的规模,并且足够标准化,也有香港背书了,也在扎根内地一段时间了,再去其他城市,机会就会高很多。

谈传统品牌与网红

“网红”过后还能否继续生存下去

南都·湾财社:最近几年国内出现了很多网红餐厅,你怎么看待餐厅走网红路线,是否有计划将其中的某家餐厅打造成网红餐厅?

唐一瀚:我1992年来内地时,麦当劳在内地的第一家店就在深圳开业,那时候的网红程度是整个广东的人都要坐车过去深圳吃麦当劳。市场上一直都有网红,只不过我们没用这个名词,网红要看最后能不能变成市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网红最终有两种情况,要么关门了,要么已经与市民发生关系。每一个品牌都会经历转化,翠华已经转化完成了。翠华express也是网红,天天都有人排队,但我不会因此觉得很喜悦,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因为未来当我每一个不同的交通枢纽都有翠华express的时候,它就变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我就需要知道到底顾客需要什么。

我做餐饮做那么久,从经营方面,我觉得,第一,产品要好吃,产品品质好,这个是必须的,单靠网红吸客而产品不稳定不好吃,顾客也不会来。第二个,要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它和你的关系在哪里,你找到这种关系,“网红”过后,还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南都·湾财社:当网红转换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市场上也有另一种声音,会觉得这个品牌是不是老化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唐一瀚:Beyond有一首歌《喜欢你》,你去问00后是谁唱的,他们会说是邓紫棋。但是如果问00后有没有听过《偏偏喜欢你》,他们可能不知道是谁唱的,这两首歌在相近年代发行的。《喜欢你》由于有新的人重新翻唱,歌词没变,音乐也差不多,可能编曲有点变化,但最起码00后会继续再听,老不老看你怎么样用什么语言去重新再包装多一遍。为什么我们会有翠华express这个模型,我们香港翠华平均顾客年龄在50岁以上,内地翠华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翠华express是20-25岁,从这个角度上看,我通过重新包装让顾客的年龄群变年轻了20年,最起码我能玩多20年时间,年轻人不觉得我们品牌老了。

困难与复苏

今年一季度消费复苏比较明显

南都·湾财社:随着去年年底国内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餐饮业迎来快速的复苏期,自去年年底以来,翠华在中国内地的经营情况如何?

唐一瀚:疫情刚放开的时候,我们在广州、深圳、珠海的店复苏速度是比较快的。我们广州地区的门店营业状况已经超越2019年了,大概有双位数的增长。

南都·湾财社:在你看来,今年餐饮行业是否真的迎来全面的复苏,还是有可能走出一个高峰又重新回落的曲线?

唐一瀚:我们要经历过三年的疫情,这三年时间,大家经济上是相对有一点压力的,所以刚放开的时候,虽然有压力,但是想玩的想吃的人都会出来。零售的压力会比餐饮大一点,疫情期间,高端的消费影响相对比较少,低端的消费影响也比较少,中高端的消费可能影响会大一点,可不消费的东西可能暂时就不消费。今年第一个季度,消费复苏是比较明显的,第二个季度有个暑假也会向好,但到第三个季度,农历新年之前,压力可能会大一点。

南都·湾财社:疫情对餐饮行业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翠华控股在内地运营着40家门店,在你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在过去三年,是否有遇到过很难的时刻?

唐一瀚:难是大家都难,但是这段时间也让我们可以静下来想一想,到底原来我们经营的模型有什么地方可以做调整。没有疫情的时候,天天都是想怎么样可以开发多一点店铺,可以说是麻木增长,是不健康的。疫情逼着你把整个模型重新再调整一遍。疫情期间,哪些店能支撑员工工资的,我们就继续营业,如果不能负担员工工资的,我们就关掉。当时我跟员工说,我们能顶多久大家一起顶,所以在疫情期间,我们没有员工是因此下岗的。

进步与挑战

因为内地科技发展让我们有所改进

南都·湾财社:在疫情期间,你是否有积累什么经验,哪些经验可以在接下来阶段继续沿用?

唐一瀚: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做点餐系统的想法,但当时还没有全面铺开。在疫情期间,因为我们不想顾客跟员工接触太多,所以我们把点餐系统全面铺开,有了点餐系统后,我们还可以用小程序做很多不同的连接,用一些方法把顾客吸引过来。我们店里也有机器人送餐,我们的店比较大,员工送餐一天可能要来回几十遍,但现在我们有机器人了,顾客点餐后,机器人送到某一个中心点,员工可以直接把东西就送给顾客。我做机器人不单只为了控制人力成本,而是为了让员工舒服一点、快乐一点,让他愿意留下来。很多人以为我们最大的成本是固定成本,但是员工流失率越高,我们的培训成本就会越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尽可能让员工在我们每一个店里面开心一点,愿意留下来,这几年我觉得我们是做得挺好的。这几年,从整个模型尤其是人力成本营运的模型上看,我们完完全全是因为内地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够有所改进。

南都·湾财社:随着餐饮业的复苏,接下来餐饮业也有望更加充分竞争,你认为接下来的竞争中,翠华的优势在哪里,挑战又来自哪里?

唐一瀚:我经常跟我的同事说,如果我们做得好,旁边开任何餐厅都无所谓,但如果我们服务不好,产品不好,哪怕旁边没有竞争对手,明天都会关门,顾客是很急切的,他不跟你讲有什么问题,他就用腿来投票,他就不来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不觉得餐饮同行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挑战,挑战在于,在这种开发模式下,我们内部的员工能不能跟得上我们的脚步。翠华是一个有文化、有个性的品牌,不可能完全用标准化的模型去经营的,只能有限的标准化,有些东西我必须要在现场做的,像面包,这一点不会改变,但是我如何去培养员工,让他愿意留下来帮翠华做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呢?未来谁有能力培养人才,谁就在餐饮市场上有一个长远发展的机遇。

出品:南都湾财新闻中心

$太兴集团(06811)$$海底捞(06862)$奈雪的茶(02150) ,大快活(00052),谭仔国际(02217)呷哺呷哺(00520)九毛九(09922)

全部讨论

2023-06-26 21:29

$翠华控股(01314)$发布公告,该公司拟派发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特别股息每股4港仙。

2023-06-05 16:11

好可怕,雪球一个月都没讨论这个翠华。。深圳的翠华餐厅生意还可以,不过没以前好。主要是现在选择太多了,去香港也真的方便。

2023-06-20 18:04

分享$翠华控股(01314)$ 小作文来,已经有40+%的涨幅,恭喜买了的球友

2023-06-05 16:22

以前每次去香港购物,经常去翠华茶餐厅

市值3亿港币,怎么没有大公司把它收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