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骂基金经理成为一种“正确”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美债收益率回到5%以下,汇金入场抄底ETF之后,今天大盘难得迎来了一抹红色,各位基友终于迎来了一口喘息的机会,那今天咱聊一点好玩的。

前几日,一位与基金行业并无交集的好朋友给我发消息,问“XX基金经理亏了这么多钱,怎么还能做明星基金经理?”

听到这样的问话,我一时语塞。

我们基金行业的口碑已经到这步田地了吗?

破窗,谁都能扔石头

破窗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说的是一幢房子有一扇破窗,那么这栋房子可能会吸引更多破坏者效仿,进而砸坏更多的窗户。

曾经,真正意义上社会舆论的破窗只有一个,那就是国足。

但现在,大A以及在大A游泳的公募,越来越有一些往国足靠拢的意思。

讲道理,公募的确有他的问题,一些公司或投资经理确实对规模、估值、持有人都缺少敬畏。

但整个行业沦落到像国足一样谁都能骂两声、踩两脚,我是坚决反对的。

每一次熊市,成功的投资人都在利用别人悲观、愤怒、恐惧时更努力地研究公司,去观察危机公司在危机中的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

因为很多问题都是在股价下跌时发现的,日后赚到的大钱也是在危机时买入的。

基金其实也一样,市场下行可以让我们看到当初一些相对良心的管理人对规模的克制,以及权益产品难卖时,少数公司选择逆周期卖权益的动作。

这些都不容易,也只有市场不好时才能看到。

所谓烈火炼真金,牛市时劣币可能驱逐良币,现在反而能把良币找出来。

每轮大行情见底,都以明星基金经理卸任为标志

客观说,公众和媒体的炮火主要打向了头部明星基金经理。

国庆长假前,有知名基金经理离职,也有明星基金经理卸去了规模。

当然了,市场上的主要声音就是批判。

其实在这之前,我和老王(舔毛的柯基)曾经深聊过这个话题,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每轮大行情的见底基本都是以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卸任为标志的。

举几个例子,大家都知道2015年是创业板大牛市,当时知名的基金经理是中邮任泽松、易方达宋昆、汇添富欧阳沁春等,都是科技或者TMT赛道里最靓的仔,在2013-2015的周期里业绩非常非常好。

然而中小创的风格过去了,开始了三年的还债期,2016-2018年创业板指的年度收益分别是-27.7%、-10.7%、-28.7%,惨得不能再惨。

也就是在创业板跌得“没希望”的时间里,2018年6月25日任泽松卸任,2019年1月12日宋昆卸任,2019年1月18日欧阳沁春卸任。

最好玩的就在这里,这一年恰恰是2019-2021创业板三年大行情再次开启的前夜,也是TMT行业复苏的元年。

那一年不管是半导体最锋利的矛、还是年度公募冠军,都有一个鲜明的标签——科技。

没错,就是这些卸任基金经理的能力圈。

当时间来到2021年2月,“成长价值”>“深度价值”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少数几位价值型基金经理正处于巨大的孤独之中。

在并不相通的悲欢中,2月10日曹名长卸任了包括中欧红利优享在内的3只基金,而这天恰恰也是上证50为代表的核心资产见顶,中证1000为代表的低估值、小市值回归的日子。

之前,老曹给陈嘉禾老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世纪之交的美国科网股泡沫,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一路阴跌,巴菲特的处境也非常艰难,媒体也是铺天盖地的质疑、批判,结果呢?

纳斯达克股价见顶的这一天,恰恰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见底的一天,这东西就是这么神!

那我大胆想象,最近明星医药基金经理卸任了在管的非核心产品,一些无良机构都来蹭明星医药基金经理的流量,是不是意味着医药也见底了呢?

周期,还是周期,总是周期

今年主动权益被摁在地上反复摩擦,特别的惨,谁都能骂几句基金经理,并收获大量认同。

咱不带情绪的说,这跟牛市把他们吹上天、给他们成立后援团又有什么区别?

请大家设想,咱们看小说、看剧最痛恨的是什么角色?

就是前倨后恭,主角得势时溜须拍马,主角失意了落井下石的人,因为这是百分之百的小人。

要依我看,当初把基金经理夸上天跟现在翻脸不认人的,大概率就是这种人。

今年不少朋友担心主动权益还有没有未来,你们放心,肯定有未来。

这么多年了,A股啥玩法你们还不了解?

周期呀!

老子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红楼梦》里秦可卿死后托梦王熙凤讲的也是“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

讲道理,咱们中国人才是最懂周期的。

#什么信号?汇金出手ETF# @雪球创作者中心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