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3喜欢:0
回复@STH_: S大请教一个问题,观点是很赞同的,但是关于总量目标一事,周末跟两家银行总部的朋友进行了交流,发现目前总量目标基本仍在实施,请教一下取消总量目标是哪里看到的呢?//@STH_:回复@会计误工人员:感觉没太抓到重点。
银行用二分法来拆,就是负债与资产。
负债端的本质是客群,客群决定了定期活期的比例与金融服务需求,同时影响息差的支出部分与非息收入。
资产端的本质是风险定价能力,追踪一下不同行业不良率上升时,哪些银行尽早、严格认定不良并降低风险敞口,哪些银行对于该行业的不良认定是滞后的、持续增加贷款的,就知道银行之间的差距了。当然,这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有经济与正常商业逻辑之外的考量,所以需要追踪银行是否坚持这样的原则,还是妥协、妥协了多少。
几年前的招行一枝独秀,是叠加了经济景气期富人群体的投资需求,aum上升、非息收入上升、活期比例极高、以及招行比同行更早地转向aum资管业务。这两年的表层数据上招行似乎逐渐泯然众人,其客观原因有几点:
1. 息差业务部分,直到去年银行还在执行总量目标,匮乏的融资需求导致优质央企国企拥有极高的利率议价权,存贷利率倒挂的现象都很普遍。几大行历史上天然拥有更多的对公业务更有余裕,为了指标被迫高息揽储的银行则受损。
2. 非息业务部分,其他银行也开始发展中收、资管业务,而经济转向下招行的客群是极其敏感的,大幅从活期转向定期(活期的前提条件就是客群利率敏感性+理财需求导致的活期间隔)。
这两点看似让招行逐渐平庸,但放到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今年初pboc叫停手工补息、取消总量目标,转向银行的贷款结构调节利率斜率,这相当于去除了银行身上的总量目标紧箍咒,未来高息揽储的情况会好转。而超长期来看,客群本身从更本质的层次决定了活期比例、资管需求,用经济周期最景气与最不景气的时点去做线性外推都是不合理的。长期来看客群依旧会决定活期比例、中收业务占比。我认为招行与其他银行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还在拉开。
银行那么多指标,大部分研究其实还是在关注很表层的东西,比如净利润、减值等等。真正本质的、看通银行差异的可能就是一些“晦涩难懂”的指标,比如通过活期定期比例、中收去看懂客群因素,通过迁移率去看懂不良认定是否严格,通过不同行业长周期对比同业认定不良的速度、抽贷还是加注的决策去看懂风控体系。
大部分的指标都是“果”,而“因”只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也就那么几个。
$招商银行(SH600036)$
引用:
2024-07-12 13:20
招行的一些经营数据
1.净利润
净利润从10年前的2014年560亿元逐年增长到了2023年的1446亿元,10年增长158%,远比工行的32%或建行的46%要增长明显,背景是:外贸出口,地产和投资的大时代。2023年度的净利润增长幅度明显收缩。
2. 招行的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和减值情况。

全部讨论

今天 09:24

经济/货币政策上更少关注m2等总量目标,落实到银行应该需要一段时间

今天 10:56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