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药方错在哪(3)皮肤斑疹例假提前症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30喜欢:4

女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病症看起来也比较复杂;

在很多书上有专门的妇科,包括《金匮要略》,也有专门的三章做讲解;

 

很多女性也喜欢找女中医医生去看病;

一方面觉得诉说不好意思开口,一方面觉得女中医医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可能方剂会更合理一些;

 

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不是有体验就有理论框架,不是有体验就会有技术水平;

比如我们生活中,当厨师的,当裁缝的,都是男的多,男的做的好;

除了体力之外,其实还有学习钻研的深度,思考分析的理性,相关的其决定作用的;

 

 

 

话不多说,我们来看这个案例

 

女43岁,经常牙齿浮起,经常头两侧胀痛

牙齿浮起的时候,好像要飘起来一样,咬一块豆腐都觉得费劲,难受;

牙齿浮起的时候,多伴有头两侧,太阳穴位置胀痛,涂抹清凉油之后会有轻微的缓解;

 

全身皮肤,多处轻度斑疹,面积较大;

虽然不严重,但是影响美观,尤其是胸前和后背,到脖颈之间;

自己感觉头发掉得越来越多;

以上情况,尤其在生气之后,明显加重;

 

例假长期提前几天,量少,偏暗;

 

睡眠较好,但白天喜欢关窗户拉窗帘,喜欢懒在被窝里,不想动;

 

平时吃饭胃口不好,经常没有食欲;两餐之间好吃零食;

经常觉得嘴巴没有味道,想喝点吃点有味道的东西,偶尔口干口苦;

部分水果过敏,尤其是芒果,一吃全身发起斑疹;

 

大便不通畅,大便时间长,大便细软;

平时怕热,夏天汗出很多,但是腹部和大腿自述比自己的手冷,甚至冰凉;

自述睡觉觉得热会掀去被毯,但次日又会感觉腰部受凉而腰痛,偶尔落枕;

脚部皮肤干燥,虽不严重,但也偶掉皮屑

 

舌体粉红,舌苔腻,略厚,奶白为主,表面略显微黄,舌前部略有隆起,舌边齿印重;

脉极沉,极缓,几近于无;

 

 

患者自述平时讨厌吃中药,但是病痛没有办法,近十年来,偶尔找中医医生看了也是无效,情况依旧;

下面是当地村镇里一个看病几十年的老中医医生开的药方,吃了2幅14剂也没什么改善,就不吃了;

 

 

我们看看药方:

 

当归20 炒白芍15 熟地20 川芎10 阿胶珠15 丹参30 枸杞20

白术15 茯苓15 陈皮10 黄芪30 生晒参10

杜仲15

 

 

一、错误1:堆砌活血药

 

方中大量堆砌活血药物,这是中医医生治疗女性患者病症的通常模式;

我们在《这张药方错在哪》(2)中也讲过,大量堆砌同类药物,本身就说明医者自己心里没谱的表现,拿不准,只好多写几样,说不定碰上哪个是有用的;

 

① 首先错误是:冷热不分

 

熟地20 丹参30,都是针对血热的

血热的典型症状,就是舌红无苔

同时睡觉时,会感觉身体体内燥热,可能有盗汗,或舌头燥热

 

这里患者,晚上睡觉觉得也热、平时怕热、口干口苦;

但这不是燥热,不是盗汗;

是属于《温病条辨》以及清.叶天士所说的气分瘀热,不是血分瘀热;

 

虽然例假提前、量少;

但不是舌苔发红、暗红、无苔的情况;

这里舌苔是奶白微黄,说明血分绝对不热;

所以,这里用熟地20 丹参30是错误的;

尤其是丹参,非常寒凉,不仅不匹配血的问题,更加严重的是继续伤害已经寒凉的太阴脾经;

 

这里医生使用大剂量的丹参,还有一重考虑是,希望疏通例假的郁结;

这也是错误的,例假的郁结不在血分,而在肝经气分,后面我们继续说;

丹参的凉血通经,通的不是经期,通的筋脉、经脉,这里存在错误理解;

 

② 川芎枸杞用药不合理

 

川芎本质上是燥热的,加活血的功能;

 

尤其是女性,由于例假的原因,多少会有部分瘀血留存;

所以祛除血中的滞留瘀块,用川芎是可以的;

但是用量绝对要少,普通女性以1-2克为好;

这里用量10克,显然是太大了;

 

枸杞虽然入血,但是力度非常小;

相比其他活血药存在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用;

枸杞是用在肝血的源头,补肾阴不足比较好;

 

③ 用阿胶,存在提高药价的嫌疑

 

阿胶,每年的冬季,女士们喜欢熬阿胶吃;

号称是补血、活血,朋友圈做阿胶糕的微商业务做得也很大;

但是女士们真的需要吃阿胶吗?

 

答案是:不需要,而且越吃,身体多数越差;

 

 

阿胶,虽然在《神农本草》书上写了,性平,味甘;

但这是错误的;

阿胶的主要作用是凉血活血,如果性平,怎么凉血?

肯定要性寒,才能凉血;

 

阿胶善于止血,对一切失血之症,均可应用,然以咯血、便血、崩漏等用之较为适宜。对出血症,应用阿胶既能止血、活血化瘀、生血,常与生地黄、蒲黄、藕节等同用;

所以出血比较明显的,或者其他情况失血比较多的,比如西医的再生性贫血,可以考虑用阿胶;

 

而且阿胶号称是山东的好,为什么山东的好?

山东的冬天本身就很冷,再用上当地的寒凉的井水;

做出来的阿胶,肯定是寒凉为主,应该是【性寒】才对;

 

所以煮阿胶的时候,通常会用到温热的黄酒,进一步对冲其寒性;

 

患者舌苔虽粉红而不红、不暗红,有厚腻白苔,舌边齿印重,脉沉、缓、无,显然是太阴脾经寒凉;

跟上面的熟地黄、丹参一样,这里并不适合用寒凉的阿胶;

 

其实阿胶的应用场景非常狭窄;

绝大部分的女性都是太阴脾经寒湿,舌苔水滑、有齿印,都不适合用阿胶,越吃身体越差;

很多女性冬天吃了会“上火”,其实就是虚火、假热;

原因是寒凉的阿胶,使得肚子进一步变冷了;

 

阿胶珠

 

阿胶珠是阿胶用蛤粉炒成珠后制成的药物,经过炮制降低了阿胶滋腻之性,可以增强养阴润肺的功效,改善不良气味,同时还降低了碍胃的副作用,可以用于阴虚火旺等症;

 

这里阿胶珠对本身太阴脾经寒凉的伤害,依然存在,与阿胶没有本质的区别;

 

有提高药价的嫌疑

 

这个药方7剂近1000元,其中阿胶珠占近50%的药价;

如果说使用大量寒凉活血药是使用错误的话;

患者并没有明显的出血症状,却使用阿胶珠,存在明显的以此提高药价的嫌疑;

 

而且阿胶珠的成本远低于纯阿胶;

当然阿胶的成本本身也不高,市场上的高价阿胶都是炒作出来的;

与普通阿胶相比,药效差别不大;

 

 

④ 药量偏大

 

药量偏大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4-1)首先是医生的技术水平不行,以为没效果是药量不够的原因;

 

中医界还流传着一句,颇为神秘的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药量”;

加上有个别名医,真的是当今中医界的名医(老人已于2013年故去),用药量非常之大;

我也有一段时间深陷其中,以为自己的药方没效果,是药量的问题;

 

直到最近,在我完成《伤寒论》的注解之后,期间当然也学习了很多名家的注解;

同样的病症,仅仅用7-8味药,每味药仅仅5克,就能达到很好的疗效;

经常是“一剂见效、两剂好转、半个月大好”;

我才醒悟,原来盲目加大药量可能是错误的;

 

你看清朝的大部分名方,都是3-6克/味药;

我猜那位已故名医的药量大,可能是针对病危人群的,并不是针对普通人的;

这是值得学中医的人,反思和警醒的;

很多情况下,人体的瘀堵,就像一个开关,轻轻一拨就开了,她就自己运行起来了,并不需要太大的力度;

当然个别药物还是要一定的量才起作用,尤其是针对热证,这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4-2)药量大,才能多收钱

 

中国古代,看病的医生,是不卖药的,卖药的商家是不看病的,二者是分开的;

现在的中医诊所、中医医馆、中医医院,都是既看病,又卖药;

 

在这种情况下,你把自己代入想想;

假设我是这个中医医生,本来开5克白术、茯苓就可以了;

那我开10克的白术、茯苓也说得过去,开15克呢,也行;

药量开大点,我的药的销量才能大起来呀;

于是药量就自然大起来了;

 

本来新患者第一二次看;

以2剂3剂为好;

避免初期判断错误,方便调整;

后期比较稳定之后,才能开7剂;

 

所以卖药的想法越来越多;

疗效的钻研越来越少;

大部分的中医医馆,都会暗示医生;

开药的时候多开点,并给药费提成;

 

 

 

加上我们自己作为患者本身也有问题;

装修的时候,希望免掉设计费;

看病的时候,希望少付点诊费;

所以诊费15块的、30块、100块的中医医生,病人很多;

 

我见过同一个医馆,15块诊费,开出800块药单的;

林林总总近20味药;

药方的错误多达十多处,真的是不堪入目;

 

在这同一个医馆里,也有诊费500的中医医生;

同一个病人,他开出来的药单只有7味药,其中还有2味是自备的,生姜大枣;

疗效还更明显;

10味药之内的,你拿着药方去大街上的药店买,很难超过20元/剂;

很多医馆会说自己的药比外面的质量好,可能更贵一点,这倒是没错的;

 

当然,我不是说,诊费200、500、1000的都是技术很好的;

也有技术很烂忽悠人的;

我以前写过《识别中医》2篇文章;

你就看药单的药味的数量;

给多数病人看病开药,在七八味药的,一般不超过10味药的;

是高手的概率很大;

 

 

当然我不是说我是高手;

我只是一个自学的,我还有很多不懂的;

我为家人和少数亲戚的健康绞尽脑汁;

我不用考虑诊费的问题;

我只为疗效而努力。

 

(4-3)中国经济的潜力在医疗改革

 

现在从上到下,都在努力思考讨论,如何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

 

从我的角度看,大家为什么不愿意花钱、不愿意消费;

医疗费用高昂是一个比较靠前的症结;

买房虽然能掏空六个钱包,但穷人可以不买;

看病能让人倾家荡产,即使没钱也做不到放弃;

 

把医疗机构推向市场几十年了;

他们在掌握了技术、掌握了话语权之后;

自然会想尽办法维护自己赚钱的制度和体系;

从政策、从理论、从设备、从宣传、从教育、从队伍、从学历。。。从方方面面

把自己从以前的天使,变成了现在的EMO;

 

现在医保费用大多开始吃紧;

对地方财政来说是巨大的压力;

马上步入老年社会,将来更不够用;

 

如果地方ZF能够扶持中医;

加大中医报销比例,减少西医报销比例;

税收上对中医诊费收入免税;

加大药费和检查费用的税收力度;

并实现开方和卖药的彻底分离;

我相信这个城市很快就会聚集一大批中医高手;

就可以实现医保费用的大幅度下降;

 

据我自己的实践,

西医十万级别的医疗费用;

在中医高手面前;

药费就是一千块之间的事情;

时间也在半个月一个月之间完成;

 

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

更能杜绝一切西医恐怖病症的产生;

 

如果有一天,西医医院,能够不以赚钱为目的;

如果有一天,中医医生,是以疗效为考核标准;

普通人,没有“看病花大钱”的担心;

我相信我们国家的消费、经济,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

 

 

扯远了,说回来

 

二、错误用药:黄芪、杜仲

 

① 滥用黄芪

 

记得前面《这张药方错在哪》(2),医生也是堆砌了黄芪;

通常人认为:黄芪补气,所以加上黄芪很好;

 

跟上面的阿胶一样;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好的药物,只有对症,才是好;

如果不对症,就是对身体不好;

 

这个医生可能认为:

一是有大量的活血药,所以应该配上黄芪补气,以作配伍;

跟《药方2》用藿香类似,虽然影响不是很大,但属于生搬硬套;

二是患者怕热汗出多,所以考虑用黄芪止汗;

其实都是用错了;

 

黄芪针对的气虚是什么?

气虚,是指脾的虚弱,不是普通的寒湿,是长期寒湿导致的脾的功能性减退;

脾的功能性减退,表现为:自汗恶风、食少便溏、久泻脱肛、痈疽难溃、久溃不敛,长期血热阴虚;

简单地说,脾的功能性减退,就是这台汽车成为老破车了,要大修了;

 

这里患者43岁,显然还没有到这个程度;

即使是70-80岁,很多老人都没有脾的虚损;

虽然食欲不佳,但是溏泻并不明显,更没有长久溏泻;

虽然汗出、怕热,说明体内有瘀热,所以汗出、怕热、不怕冷、不怕风,显然不是汗出恶风;

虽然血虚有一点,口微干,但是没有舌红少苔,没有晚上睡觉燥热的血燥热;

 

患者上身前后有大面积的浅浅的斑疹,说明邪气要从这里出去,但还出不去;

 

那种囫囵吞枣地认为,益气固表,就用黄芪;

会导致体内的瘀堵更严重,邪气本来要通过皮肤排出去,现在更加难排出去;

 

 

② 错用杜仲

 

医生可能考虑患者受凉易腰痛、腰酸,而用杜仲;

这个属于生搬硬套;

 

书上说:

杜仲,入肝而补肾,性辛温,能除阴痒,去囊湿,痿痹瘫软必需,脚气疼痛必用,胎滑梦遗切要。

 

在肾经虚寒者,固可用此温补以固胎元。

若气陷不升,血随气脱而胎不固者,用此则气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脱不已。

 

杜仲温热辛温,性补肝肾,直达下部筋骨气血;

牛膝达下,寒凉活血,走于经络血分之中;

熟地滋补肝肾,微凉活血,竟入筋骨精髓之内;

续断调补筋骨,微温苦辛,在于曲节气血之间;

四个有所区别。

 

简单地说:

杜仲是温热的药物,阴血虚热、血热的不适合;

杜仲是往下走的,本身脾气虚不升的,不适合;

 

肾阳亏损,腰和脚,寒凉的,而且血不虚的,没有口干、耳鸣的,可以考虑用杜仲;

不要听到“杜仲,入肝肾,强筋骨,安胎”,就觉得适合自己;

 

 

三、主证判断错误

 

这个药方最大的错误,还是主证判断错误;

 

患者经常牙齿浮起、常头两侧胀痛、上身皮肤浅斑疹;

这个是主证,却完全没有考虑;

 

与血有关的,例假提前,要首先考虑厥阴病症;

女性患者,更应优先考虑厥阴病症;

 

《伤寒论》六经中的厥阴病症,是最难的一部分;

其他五经,书上基本上讲的是很清楚的,相对也容易掌握;

 

但是厥阴病症,《伤寒论》上讲得并不是十分清楚;

虽然举了乌梅丸证、当归四逆汤证的案例;

 

当代的中医名家,普遍把厥阴病症理解成了以“乌梅丸”为典型的“上热下寒证”去了;

于是把前面少阳证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都拢到了“上热下寒”的厥阴证里来了;

把我们这些初学者、自学者,弄得稀里糊涂;

 

对于这样一个,中年人、老年人、和女性非常普遍的厥阴病症,自然就疗效很不好了。

 

四、正确的思路是怎样的?

 

① 先辨阴阳

 

老规矩,先辨明阴阳,是阴证还是阳证?

 

该患者有:

 

白天喜欢关窗户拉窗帘,喜欢懒在被窝里,不想动;

胃口不好,经常没有食欲;

大便不通畅,大便时间长,大便细软;

腹部和大腿自述比自己的手冷,甚至冰凉;

腰部受凉而腰痛,偶尔落枕;

舌体粉红,舌苔腻,略厚,奶白为主,舌边齿印重;

脉极沉,极缓,几近于无;

 

很明显,有太阴脾经的寒湿,加上少量的肾阳亏损;

所以肯定属于阴证,不用考虑阳证了;

 

即使有牙齿浮起、太阳穴胀痛、怕热汗多、皮肤斑疹,这些都是虚热、虚火、假阳证!

 

 

② 再辨厥阴

 

三个阴证:太阴、少阴、厥阴,后面“阴证”的包含了前面的“阴证”;

如果患者有少阴证,那肯定包含了太阴证;

如果患者有厥阴证,那肯定包含了少阴和太阴证;

都是向前包含的;

只是要判断每个人太阴证、少阴证的程度深浅而已;

 

太阴是脾经,少阴是肾经、厥阴是肝经;

厥阴肝经的病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上焦的郁结和瘀热,一个血的亏损;

 

患者有牙浮起、太阳穴胀痛、上升皮肤斑疹、怕热汗多,舌前部隆起;

如果是个阳证,那就是少阳胆经的病症;

这里是个阴证,所以肯定是厥阴肝经的病症,郁结和瘀热;

 

少阳胆经没有血的问题,血虚、血热都少;(大柴胡汤证有瘀血有用白芍)

厥阴肝经肯定有血的问题,血虚、血瘀、血热,都有可能,只是程度深浅问题;

 

所以这里患者的主证,就是厥阴肝经的郁结、瘀热和血虚;

注意这里的血虚,并没有血热,也没有血瘀,只是因为腹部寒凉,血流动不充分了而已;

血热和血瘀,会在舌头上表现为舌红无苔、或暗红少苔、或夜间燥热、舌体有瘀点,这里都没有,所以不用考虑;

 

 

虽然表面看起来病症很多,牙浮起、太阳穴胀痛、上升皮肤斑疹、怕热汗多、例假提前,其实就是肝经郁结、轻度的瘀热和轻度的血虚;

用药也很简单,柴胡、当归、白芍,三味药够了;

考虑到可能有极少量的瘀血滞留在下腹,可以用1克川芎;

 

③ 再辨太阴少阴

 

上面已经讲了:

胃口不好,经常没有食欲;

大便不通畅,大便时间长,大便细软;

腹部和大腿自述比自己的手冷,甚至冰凉;

腰部受凉而腰痛,偶尔落枕;

舌体粉红,舌苔腻,略厚,奶白为主,舌边齿印重;

脉极沉,极缓,几近于无;

 

以上都属于,太阴脾经寒凉,有寒必有水湿,舌苔不水滑,所以水湿是轻度的;

 

 

白天喜欢关窗户拉窗帘,喜欢懒在被窝里,不想动;

脉极沉,极缓,几近于无;

又有怕热汗出的情况;

那么,少阴肾经的阳虚有可能有,但不明显,可以先放一下;

因为肝经的郁结会抑制阳气的生发,我们把主证解除之后,看少阴肾经阳气的恢复情况,再考虑是否要加制附片;

 

因此用药只需考虑太阴脾经的寒湿;

干姜、炙甘草,温脾;

白术、茯苓,燥湿运脾;

枳实,解决因腹部寒凉导致的大便难问题;

 

④ 效果

 

有一段时间,到处看手机里推送的文章,忙来忙去地记各种方剂名方;

弄得自己很忙、很累,但效果一直不好;

始终有一种找不到方向的感觉;

所以,并没有第一时间抓到病机主证;

 

庆幸自己再读《伤寒论》;

为了写注解,一字一词地抠,才让自己发现了更多宝贝;

突破了厥阴病症的核心;

 

于是正确的方剂也出来,

只有8味药,除了2味药是10克,其他都5克;

1剂药,实体药店配来,也仅仅10元左右,1副5剂共计50元出头;

 

-----------------------------

方剂省略

-----------------------------

 

患者自述,因为家中有事;

断断续续,花了好多天,才服完5剂;

牙浮起、头胀痛,倒是没有发作,大便通畅,其他不明显;

 

过几日告知:这次例假没有提前,28天正常来临,量恢复到之前,甚是惊喜;

 

但是前日,因为生气,心口发紧,上身皮肤斑疹加重;

 

由此可以判断,肝经郁结比想象中严重,皮肤斑疹属于肺气也受肝经影响;

于是加炒枳壳、桔梗,去掉枳实(大便已通畅,炒枳壳类似,且更偏上焦);

 共9味药,1未10克,其余5克

-----------------------------

方剂省略

-----------------------------

 

 

第二副第一剂的第一碗半天后,即来电;

称:

服药后15分钟,非常想睡觉,便去大睡了2-3个小时;

醒来上身皮肤斑疹,大面积褪去!

 

 

至此,几经周转,主证总算是抓住了;

其实女性例假问题,不管是痛经、短期闭经、提前、推迟。。。

表现不同,但是治法是一样的;

 

后续主证肝经郁结疏通,加养肝血的同时,继续调理脾经寒湿,和少阴阳虚。

 

 

五、女性病症的总结

 

① 基础方剂

 

真正搞懂厥阴肝经的病症特征,肝经郁结、瘀热、血虚;

你会发现,女性的病症,虽然从症状上看是非常复杂的;

从方剂的思路上看,其实是比较清晰、简单的;

不管是中青年女性,还是老年女性,都类似;

本质上都是逍遥散方的加加减减的问题;

 

逍遥散方的方剂非常简单:

柴胡5  当归5  白芍5

白术5  茯苓5  生姜3  炙甘草5

薄荷3

你在药店配的话,绝对不超过10元/剂

 

逍遥散的原方,有薄荷,如果身体有寒证明显的话,应该去掉薄荷;

同时逍遥散方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一些调整;

调整主要从4个方面考虑:

 

肝经郁结的程度,做对应的调整;

血虚的程度,血热的程度,做对应的调整;

脾经的寒凉水湿程度,做对应的方剂调整;

有肾阳亏损明显的,加少量的制附片。

 

 

② 病因

 

女性病症的病因,从中医角度朔源,可以归结为以下3点:

 

第一、易受外界宣传误导,好食寒凉水果、牛奶、饮料、减肥茶、阿胶和完美等等,导致太阴脾经寒湿、虚火上扬,天长日久导致经期紊乱、肝血亏损、肾阳不足;

第二、太爱干净,纠结小孩成绩,造成肝经郁结;

第三、好生闷气,加重肝经郁结和瘀热;

 

(我个人的总结,不一定对哈)

 

实践证明,对症的中药,能够快速疏通肝经的郁结,散发瘀热,补养肝血;

确实可以做到“一剂见效、两剂好转”;

但是能否做到长期健康,取决于饮食、作息和心态;

这是中药没法解决的问题。

 

 

今天就写到这里。

==================

《这张药方错在哪》(2)胃病心痛头痛症

《这张药方错在哪》(1)耳鸣失眠怕冷症

《学中医掌握这三步,够了》

全部讨论

2022-10-14 18:55

用心了

黎明兄,有个问题,即在此医案中你把口苦口干辨证为气分证,这里能不能用六经辨证给讲解一下,这个气分证的辩证逻辑?这个气分证,在六经辨证当中,能不能用六经分层理论来直接说明一下?你在此医案最后又用六经辨证来诊断为厥阴证实本,统观医案始终,这其中既有温病学派的气分证的辩证方法,又有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之诊断用药,这种症状混杂,一会用温病学派的辩证方法,一会又用六经辨证之法,最终,你的辩证思路是厥阴证导致气分热,厥阴是本证,气分证是标证,那请问,为何不用张仲景之六经辩证来覆盖和统筹本医案之所有杂症的诊断呢?难道说六经辨证对口干口苦无所作为吗?而卫气营血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之归经上也是可以用六经来划分的吧,我在治疗肝郁化火和细脉血虚的时候,我的逻辑是肝郁肝血虚化火进入阳明与肺经(气分),虽然没有心下痞满,但实践当中,由于肝郁化火而通过(手)阳明之周围与足阳明经上焦部分而上达于口,导致口干口苦,同理眼干眼涩耳鸣鼻子干等诸证也是一样(本人还有高血压,停药后血压一直正常),所以我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口苦口干,首先抑制壮火食气的所谓气分标证之时,主要配合当归四逆汤(我是细脉和手脚寒凉,六经辨证即为厥阴证,但因为肝郁化火,所以也有口干口苦、眼干眼涩、耳鸣)温经通脉,治疗手足厥寒,在治疗期间口苦和高血压的治疗可以说是效如桴鼓,停药后也不反弹,其效果非常好,毕竟用的苦寒之药(黄芩黄连大黄)都是以冲泡茶饮的方式(没有煎煮,这里张仲景用药的思路就是药之味以治上焦的热,叶天士称之为气分),用药于气,不伤脏腑之阳,但我的意思是说,用黄帝内经上焦如气雾的逻辑再加上六经辨证即可完全替代温病学派所诊断出所谓的气分证,而没必要再去将温病条辨理论夹杂于六经辨证之中,这不是更好吗?而就脾湿寒的时候,我只是用当归四逆汤加味白术茯苓来解决的,综上所述,我觉得,本医案的口苦用温病学派定义为的气分证诊断,完全可以用六经辨证来统筹进行诊断治疗,这不是对自学中医的小白少走弯路并致学于用的更简捷的学习捷径吗?另外“逍遥散”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名方,脱胎于张仲景四逆散、当归芍药散之法,后人广泛应用于内、妇、儿、男、五官各科病证。班门弄斧了,请斧正!

2022-10-15 11:29

中医治病,首辨阴阳。这是去年给家人看病,一个80岁的老中医讲的话。与您的首先分阳症还是阴症如出一辙。

老师好!最近我用葛根加桂枝汤调理肩颈强痛,起初葛根用30克,无甚疗效,后查了些资料,将葛根增加到60克,效果明显。但心中忐忑,不知这样的用药量妥当否,望赐教。

2022-10-14 22:52

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一说太阴病就是指脾经而不是肺经,一说到少阴病就是指肾经而不是心经呢

2022-10-14 19:39

黎明兄写得太好了,精彩

2022-10-14 19:20

请问这个患者服药后腹部和大腿有没有热起来。或者说干姜类附子类方能不能或者说多久能解决腹部和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