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下篇)A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1喜欢:3

《伤寒论》中,仲景先师提到有非常多的【误下】;

有的人认为那是东汉时期的医生的误治误操作,其实不然,在当今社会,寒凉下法伤身依然非常普遍、非常严重:

 

比如,感冒发烧了,送医院,吊盐水,就是典型的寒凉清热,多数感冒发烧不是阳明热证,是太阳风寒表证,以及少阳胆经瘀热,应该透邪外出的才对;而大量吊盐水,实际是引邪气深入,感冒症状是没有了,寒邪深入脏腑了,将来诱发更严重的肝肾疾病;

 

比如,很多感冒药,都是不懂中医的厂家做的,广告做的很响,比如“双*连”“小儿感冒*”,都是寒凉清热的药物;很多人吃了感冒症状没有了,但是痰多起来了,就是邪气深入了,进入了胆经的表现;

 

比如,全国各地老百姓都有“上火清热”的习惯,用“**上清片”、西洋参,治自己的口腔溃疡、喉咙痒痛,当时是好了,过一段时间又发了,就是反复用寒凉药物,引邪气深入脾肝肾的做法;

 

比如,天气热,一回家就大口喝绿豆汤、吃冰西瓜、冰啤酒、冰可乐,夏天体内正气空虚,还拼命灌寒凉的做法,只会加重中暑、消耗更多正气;

每年都有年轻小伙大运动量后狂喝冷饮,然后倒地送命的;今年身边一个学校初中军训第二天,就有小孩倒下再也没起来的;

 

比如,大家吃饭喜欢喝“*老吉”“*牛”,其实这些饮料的配方在包装上都可以查到,都是用金银花这一类清实火的药物炮制的,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

 

还比如,天气热的时候,我们有做一些凉菜的习惯,比如拍黄瓜、吃凉皮,年轻人还赶时髦拌沙拉,都是属于寒凉的食物,不利于身体健康;

 

更多的是,大家被广告洗脑及其严重,认为水果有利身体,尤其是女孩子,大量大量地吃水果,不吃米饭,导致中青年后,痛经、腹痛、子宫肌瘤,例假紊乱的情况非常普遍;

 

当代生活条件好了很多,40、50年代出生的老人的平均寿命是提高了很多;

但这不代表80、90年代出生的人,将来的寿命会更长,可以肯定的是已经比40、50年代的老人,同龄时的健康质量差了很多;

 

现在更普遍的是,2000年代和2010年代出生的小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虚胖与瘦弱的总数不断升高,这都与年轻父母,把以上寒凉大法,一条不拉地遵行在孩子身上,是分不开的;

 

本人实践中观察(个人毛估估),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病证的患者非常少;99.99%的人都有太阴病症,40岁以上的男人50%有少阴和厥阴病症;30岁以上的女性90%有厥阴病症;

 

而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少阴肾经和厥阴肝经,是6大经脉中的最后2道防线,已经是很严重的病症了;最后这2道防线的突破,意味着西医的恐怖名称的病魔,即将来临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我们的脾胃以温暖:

比如喝开水、温水;

炒菜,尤其是海鲜,多放生姜、大蒜、花椒、桂皮、八角、辣椒等;

针对舌苔白、奶黄、水滑,大便细软、湿、粘马桶的,平时要多用藿香正气丸,温热祛湿;尤其是夏天,应该加倍服用。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这下篇里,仲景先师还给我们还讲了不少脉法呢;

 

太阳病下面的内容,也比较多,我们分成2个部分来学习,结胸脏结的内容我们放到下期文章里,今天先学习一下痞证的相关内容:

 

1. 痞证(泻心汤证)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按:

呕而发热,是柴胡证,呕是胃上逆,发热是阳证,综合看起来不是太阳病,不是阳明病,应该是少阳病,用小柴胡汤;

 

如果用寒凉清热的药下之,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

 

如果柴胡证还在,口苦咽干、胸肋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呕而发热,继续用柴胡汤,因为邪气还在少阳层面,“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蒸蒸而振”是前面下法伤了阳气,二次服柴胡汤药之后,正气有一个重新积聚的过程,所以有“蒸蒸而振”战汗的过程;

 

如果“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如果“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满而硬,这是实证,在综合判断脉沉紧、数,是热实的结胸;

如果满而不痛,就是虚症了,脉应该不是沉紧,应该是沉弱、缓了,且“按之濡”这个是属于痞证;

这个痞证,是有少阳邪气深入的,所以还没到胃肠的中空部分,不属于阳明层;

加上上下气机不通的脾胃不和的现象,应该仍然属于少阳层的病症比较合适;

 

痞证与结胸、脏结的区别,我们放在128、129、130条里进行对比;

 

痞证用半夏泻心汤

 

痞,是上下不交通了,脾胃不和,脾不升胃不降了,原因是痰水堵在心下,住在脾胃的上下交界处了;

否卦,是一个易经中的卦象,是天气、地气上下不通的意思;

 

半夏泻心汤

半夏干姜属于辛散,燥湿祛痰;

黄芩黄连属于苦降,燥湿清热;

人参大枣炙甘草属于甘调,补脾;

 

这种上下不交通的脾胃不和,就用这经典方剂,半夏泻心汤!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按:

“水浆不下”是水和食物都吃不下了,这是太阴病了,胃里有邪热堵着;

“下利不止”这也是太阴病了,脾虚寒之极了;

下焦正气虚,所以“其人心烦”;

“结胸心下硬”这个不是阳明病前面讲过,不是太阳病,更接近少阳病;

少阴病和厥阴病都可以排除;

这个结胸,肯定不能下了,本来就“下利不止”,再下就要命了;

原文没有方剂,

如果我们考虑方剂的话,是少阳病加太阴病,可以考虑柴胡桂枝干姜汤;

参考147条,胸肋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按:

金.成无己的解释最为不同

浮而紧,浮为伤阳,紧为伤阴;

(太阳表实的麻黄汤证)当发其汗,而反下之。

若浮入里,为阳邪入里,则作结胸;

浮不入里,而紧入里者,阴邪入里,则作痞;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这是痞症的典型特征,按下去不一定很痛,不是石硬,而是“自濡”软软的、会被挤浮动,里面是一些无形的,类似气的东西,位置在心下;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按:

这里讲“悬饮”的十枣汤,不同于结胸证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按:这里说是太阳中风,其实是桂枝汤证;

又有“下利,呕逆”,这是什么症?

 

参考32、33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要表解了,才可以攻里;

 

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

按:

“此表解”,因为汗出不恶寒了,所以说表解了;

这个病症很奇怪,有时有点汗有时又没有汗,汗是“漐漐”小汗;

头痛是中气虚了(不是太阳证,太阳证已经解了);

“心下痞硬满”,很像一个心下的痞证;

“引胁下痛”,肋下痛,就是肋下有东西了;

“干呕短气”影响到胃就“干呕”,影响到肺就“短气”

这东西就是“悬饮”了,是胸水,或者腹水;

 

实际上,这个人动也不敢动,一动就扯住这里疼痛的;

可能坐着好的,但是躺下水气流动,就憋气、咳喘;

就那么应该考虑是胁下有水气,是个悬饮的问题;

 

悬饮跟结胸的位置还有区别,是这个“悬”,它在肋下挂着,还不是正中间;

 

所以要攻下祛水,用了大戟、芜花、甘遂都是有毒的,很峻烈,放一小勺就泻下要人性命;

还得有一个药来制约,使它们只能祛邪而不能伤正,保胃气,存津液;

用大枣,而且是大个的大枣,不是小枣!

 

大枣,温补脾经,补充津液,还利尿祛水;

用炙甘草行不行?不行,甘草助水湿,敛水邪,平常人用多了还会加重水肿;

更不能用黄芪、党参了,攻邪变成补邪了;

 

胡希恕

所以这个方子我常用,他不但治悬饮这类病,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有时也用来治腹水,真正的实证的腹水也可以用,但不要这么用;

我用这个大枣最少用半斤,有时我用一斤,这大枣先煮他,煮得没魂似的,把皮和核挑出来不要,只是汤和枣肉都在里头,我用汤剂不用这个粉剂,这几个药芫花、甘遂、大戟,我都用二钱到三钱,用的好象挺重的,其实没多大关系,你要这么大量的枣,把这么几味药搁到枣汤里煮,要大沙锅,要一斤得用大沙锅,搁里头煮;

煮一个差不多,把药捞出来,就喝这个枣汤,吃枣肉,让他少吃;

一下子吃多少?那得泻的不得了,一会吃一点,稍稍的下了,那就暂停;

我这么治好很多人,尤其胸水,相当保险,你们可以这么用,心里没底搁二钱也行啊,不过这枣必须得搁,没枣可不行,我就根据这个来用这个汤剂的,在胸水、腹水我都用.必须得加小心,所以古人在这上头是特殊注意的。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按: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太阳病,本来用桂枝汤的,错用了麻黄汤,所以发汗之后,不仅没有好,发而“遂发热恶寒”;

 

“因复下之”再用寒凉下药,就出现“心下痞”了,“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

“无阳则阴独”内外的阳气都不足了,只有阴寒邪气在里了;

 

这家伙一看是寒邪,本应温补太阴少阴的,他却“复加烧针”

不仅没有清除寒邪,邪热入里反而“胸烦”、“面色青黄”;

青是肝的本色,黄是脾的颜色,肝和脾的阳虚都虚损了;

肤瞤就是肉跳,组织失去营养了,也是里头没有滋养的津液了,所以他跳,虚的相当厉害;所以我们平时有碰到自己眼皮跳,或某处肌肉跳动,这不是好事,是阳气虚损的表现;

这些情况出现,确实比较难治了,内外阳气虚损,还有虚热,要以温补扶正为主;

 

如果发现面色“微黄、手足温”,说明脾经阳气恢复向好,会好治很多;

 

 

2. 痞证泻心汤的扩展方证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按:

这是讲热痞,跟前面的气痞不一样

 

按道理,半夏泻心汤的气痞,是脉沉紧;

这里“其脉关上浮”说明脾胃这里不是寒,是虚热,所以不能用半夏干姜甘草红枣了;

虚热也不是很热,不是实热,至少不是石硬痛,所以虽然用大黄黄连,只是用热水泡几分钟就可以了,下次还可以接着泡继续用;

麻沸汤,也是煮开了的水,取它沸腾之后的轻盈之气;

 

实践中,这种热痞心下痞,伴有心烦,舌头红绛,大便虽通而不爽,小便发黄,才知道它是热痞,不能有腹部冷痛、脉沉虚弱、舌苔白水滑的太阴寒湿病现象;

这种虚热形成的上焦的问题,没有中下焦虚寒的前提下,比如鼻子衄血、牙疼、吐血、心下烦、睡不好觉,就是用点儿大黄、黄连,砌一碗茶,泡一会儿,喝一喝,效果非常好(刘渡舟);

舌苔黄燥的还可以加黄芩,构成三黄泻心汤,;

有中下焦虚寒的就绝对不能用这个大黄黄连泻心汤了;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按:

这条在上面154条热痞的基础上,有增加了阳虚;

“恶寒汗出”是阳虚亡阳的表现,用附子,这个要多煮;

心下痞,这里是指热痞,用了三黄:大黄、黄芩、黄连,仍然是水泡一下就好了,不能多煮;

所以叫附子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按:

这条讲生姜泻心汤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这是泻心汤的证;

“干噫食臭”是胃虚干呕、胃逆口臭的症状;

“腹中雷鸣下利”又是肠鸣,又是腹泻,这是脾虚的表现,同时水湿比较重;

脾虚、胃虚,用生姜;

构成了在原来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上了生姜,构成了生姜泻心汤;

 

生姜的剂量要大,用四五钱,切成片,为什么?因为这个病是脾胃皆虚,除了升降不利,心下痞塞,还有水湿,所以要健胃散水;

生姜是个健胃的药,味辛,能够促进胃的消化,同时它又有散水的作用,去胃中之水邪;

如果小腿还有少量的浮肿,还可以增加利水力度加茯苓。

 

这种水循环障碍,是汗出伤了阳导致的水蒸腾气化力量不足,水湿滞留,所以用生姜鼓舞阳气;亡阳不严重,所以不用附子;

 

胡希恕:

用此方要注意一点,用此方容易发生晕眩,本来治呕吐下利的,吃此药后反倒吐的厉害,泻利无度,这不要怕,必好不可,此方去水气的,力量相当大,姜加重了,半夏、干姜皆温中去水,半夏下气去饮。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按:

金.成无己认为,痞证,158是伤了阳气用生姜;这条159是伤了阴液,用炙甘草;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这是严重的腹泻,就是损失津液、阴血了,所以“心烦不得安”

“心烦不得安”就是伤了阴血,所以心烦不得安,不用生姜,用炙甘草;

甘草泻心汤,还专门治狐惑病,就是嘴巴烂、手脚都烂、前阴也烂,这种烂就是津液虚少、虚热;

 

 

刘渡舟:

甘草泻心汤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应该掌握什么问题?就是心下痞而又腹泻严重。这是一点。另外一点,有心烦不得安,突出心烦。

甘草泻心汤治脾气虚而客气上逆,所以古人管它叫客气上逆痞。什么叫客气?就是胃里消化不好的水谷之气的上逆。

所以口腔黏膜溃烂,有的时候前阴黏膜也溃烂,有时候肛门也溃烂,有一股味,有味就不好。

 

总结对比:

半夏泻心汤,是普通的按之濡、呕心干呕的痞证;

生姜泻心汤,是伤了阳气,有了水湿泛滥,用生姜;

甘草泻心汤,是伤了津液,手足口溃烂,用炙甘草;

 

 

3. 貌似痞证的鉴别和治法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按:

本来误下后,心下痞,以为是痞证,用了泻心汤;

这里默认指的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其他特指的话,都会加上半夏、生姜、甘草、附子等;

用了大黄黄连泻心汤之后,“痞不解”,发现用判断错了;

仔细询问,发现“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口渴、烦躁、小便不利,实际这是水液循环障碍,五苓散证;

所以碰到一个病症,不能冒然认为是痞证,还要多方面确认;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

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按:

这条很重要,告诉我们四种治疗下利的方法

其一、心下痞硬,下利不止,这个是脉关上浮数,实热的大便,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其二、中焦虚寒,这种下利腹泻,多拉褐色青色腹泻,这个用理中汤;

其三、吃了泻药,大肠滑脱了,止不住了,应该用固摄大肠的药物,赤石脂禹余粮汤,这个量小了不管用,用汤药也差点,打成细粉拌饭吃,大量吃才可以收涩住滑脱的大肠;

其四、如果大便下利不止,小便不利的,应该先利小便,把水液分出来,这样就可以止住下利了;分小便的方剂可以考虑用五苓散;

 

还有,湿热的大便腹泻,应该用温热祛湿的藿香正气丸等;

虚寒下利便脓血的大便,应该用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按:

这条结合67条看,更清晰一些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吐下后,发汗”,这时内外正气都虚损了,所以“脉甚微”;

“虚烦”是正气不足的表现,不是阴虚;

“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过了些日子,结成痞证,还有水饮;

“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这时肝经受寒湿所郁结,夹杂这水湿上冲到喉咙,到头顶,形成“眩冒”,“经脉动惕”就是水湿阻碍了经脉的滋养,开始“动惕”;

拖延许久不救治的话,经脉就会成“痿”了,关节活动要受限了;

 

如果治疗的话,“水饮上冲、眩冒”考虑岺桂术甘汤,“经脉动惕”考虑真武汤;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按:

这条使我们常见病,嗳气;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已经伤了脾胃的正气,产生痞证了;

“噫气不除”,有多了一个嗳气,而且这个嗳气用了其他方治不好,比如生姜泻心汤,还连续的打嗝,非常苦恼,这时考虑用旋覆代赭汤;

 

金成无己对药方的描述最精妙简洁:

旋覆花的气味非常强烈,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覆花之咸,以软痞硬;

这个痞硬和嗳气不除,是肝气郁结,旋复花破气能力最强;

 

除了破气,还要用重剂镇肝,解决上逆的问题;

打嗝是属于胃虚,虚则气浮,要用重剂镇之,用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但是用量不能大,一钱三克就可以了,多了就要腹泻了;

所以本身有腹泻的,不能用代赭石;尤其孕妇绝对不能用代赭石;

张锡纯治胃逆吐血,有用代赭石的;

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生姜量很大,因为有脾胃虚有水湿;

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胡希恕:

旋覆代赭往下性的力量相当大,此方治胃疾之嗳气与陈皮之嗳气不同(橘子姜汤,也治嗳气);

后者之嗳气是,觉得闷打膈后舒服,希望打膈才好,为橘皮证,茯苓饮也有此证侯,一般胃不好,食欲不振,有逆气,但打膈较舒服,主要以痞闷为主,用茯苓饮就好,健胃行气利水;

而旋覆代赭石不是的,它是苦于打膈,嗳气不除嘛,难受,故此方有治噎膈的机会,就是胃食道发炎,癌证等打噎相当凶,用此方好;

另胃泛酸,胃痛、打膈、大便干,此方好使,如果酸太多,可加乌贼骨,注意大便稀不行,用茯苓饮比较好。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按:

这条讲,太阴病脾胃虚寒,和太阳表证风寒;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没有发汗解表,就多次用了寒凉的下法;

“遂协热”,表证还是有的有发热,“而利”同时又有里虚寒的下利了;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这里虚寒还挺严重的,下利,还有水湿的痞硬;

 

如果说表和里都有邪热,有脉促,就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如果说表解了,还有痞硬,脉关上浮,是热痞,直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如164条;

 

这里是表有寒没解,里也有寒,是寒痞;

解表寒,用桂枝;

辛散脾,且在中焦,用白术、干姜;

补脾用人参、甘草;

 

这里有个要点,是桂枝要后下,后下保留桂枝的辛散能力,方便解表的;

桂枝多煮,就变成温通血脉,解表能力就差了;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按:

上条讲里外都是寒,表寒,加寒痞;

这条讲外是表寒,里是热痞;

这条就详细讲怎么先解表,怎么后攻痞了;

“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

解表寒,用桂枝汤;

解表之后,对付热痞,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

跟163条里外都寒对比,这条是里外都热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汗出不解,这不是太阳病嘛,可能是少阳或阳明;

“呕吐而下利”,看来呕吐很厉害,下利也不轻,这呕吐很可能就是少阳病了;

加上前面“汗出不解”这个下利可能是热痢,热痢,脉应该数,就是阳明湿热了;

加上“心中痞硬”,类似大柴胡的心下急;

大柴胡汤就是针对少阳和阳明里热的,虽然有枳实大黄,针对热痢,清大肠热之后,反而能使大肠湿热祛除,热痢变正常大便;

 

刘渡舟:

其实正是下利,才用大柴胡汤。胡希恕胡老治疗痢疾就用大柴胡汤,例子很多。因为痢疾病和肝胆的疏泄不利有关系,有肝胆的疏泄不利的里急后重,大柴胡汤有大黄、芍药、枳实、黄芩,既能够疏肝利胆,也能够清肠胃之热,所以它能够治下利。

 

胡希恕:

这个有很多的,那么假如说,他这个心下不痞,不是这样子而拒按,原来这种痢疾也发热,呕吐下利,这个呕吐不好哇,这个痢是噤口痢呀,就是呕吐,什么也不能吃,这个痢疾死亡比例很大呀,一般用大柴胡加石膏也可以。

我用大柴胡加石膏汤,这个人现在还活着了,他的弟弟前天上我家串门来了。

所以他这个痢疾用柴胡证的机会很多,尤其大柴胡汤,痢疾开始呀,没有古法,那么这个大柴胡汤的泻下作用不大的,只是,现在我们用大黄10g或三钱,我自己闹痢疾也吃个药,他一泻就好,这个病来的挺厉害,那个发热呀,呕逆,不愿意吃,来得挺凶。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按:

这条讲痞证在胸中,其实是寒痰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象桂枝证,为发热、汗出、恶风、头痛、项强,就是太阳表证桂枝汤证;

 

但是头不痛,项不强,那么邪不在表;

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寸脉微浮”,那么邪不在表,也不在里,就有可能在胸中;

胸中与表相应,邪在胸中,跟邪在表很象,因为胸中是阳气的散发之处;

 

同时“胸中痞硬,上冲咽喉不得息”,就知道寒邪在胸中,而不在表了;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就是胸中有寒,寒就是痰湿,用瓜蒂散;

瓜蒂散力度非常大,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身体软弱、亡血,气血虚衰的人、年老的人、有什么脑病、心脏病的瓜蒂散就不大好用了。

 

刘渡舟:

现在就讲一讲瓜蒂散的作用。古人就认为这是酸苦涌泄之法。瓜蒂又叫苦丁香,这个药特苦,就是咱们夏天吃的甜瓜的底、尾巴,赤小豆微微带点儿酸味,一苦一酸,就是酸苦就作吐,酸苦涌泄为阴。瓜蒂这个药是个吐剂,能吐胸中的实邪,没有实邪可不行。为什么要用香豉?豆豉是个清宣的药,有点儿宣阳、清宣的作用,所以它清轻能载药上浮,而能够帮助瓜蒂涌吐胸中痰湿,它是个辅助之药。一般吃药后吐什么东西?有的时候吐菜汁,就像是咱们青菜拧出的汁,有的是绿色,有的还有黄色,也有吐出稠黏的痰涎,扯不断的黏涎,一吐出来就舒服了。吐得是满头大汗,浑身出汗,吐有解表的作用,就体现在这个地方了。因为吐的时候是很难受的,恶心难受,脸也红了,血管也都鼓出来了,脑门出汗,浑身也出汗,所以吐的时候都有见汗,见汗就要怕风,所以要避风。这是一个了。第二个,在吐以前最好用宽一点儿的布带子把肚子勒紧一点儿,这样吐得快。把肚子勒上,腹肌一使劲,就往上吐了。第三个,吐的时候往往有头晕,所以告诉患者吐以前闭目以待之,把眼睛闭上,闭上等待,不要睁眼睛,会头晕。

吐也得恰如其分。吐不止者,吐得不止,已经都把绿沫子、黄沫子、痰涎吐出来了,还吐。怎么办?这时候用大葱白熬汤,把它喝下去,就止住了。吃了瓜蒂散以后,心里直闹腾,吐不出来,那怎么办?那就看情况了。一个就是说是少少加之,第一次吐不出来,少少加之,也可以探探嗓子,助吐法,也可以给他吃一块砂糖,吃了就吐,一见甜东西就吐。吐得要快,所以说得快利则止,吐得很痛快,哇哇吐出来就好了,和下利得快利乃止道理是一样的。问题是什么?把这些胸上、胸中的寒、痰、邪倾囊而出,都吐出来了,不能遗留。

  

 

好了,痞证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

下期继续讲《伤寒论》太阳病条文的下篇B部分;

 今天就讲到这里。

==========================

延伸阅读

《怎样自学中医? 》

《怎样给自己看病》1--7

《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绪论)

全部讨论

2022-11-15 14:59

“所以我们平时有碰到自己眼皮跳,或某处肌肉跳动,这不是好事,是阳气虚损的表现;”我时不时就有肉跳,现在也不固定,前段时间在左大腿外侧,有时在脐下,前两天就在左胁下,跳的时间不算长。请教这种情况该如何补阳应对呢?谢谢!!!

2022-09-14 23:17

老师,可以向您邮箱提问吗,我家里有癫痫患者,父亲弟弟都是,在癫痫那篇有简单留言介绍到一些情况

2022-09-11 09:42

2022-09-11 01:45

点赞加学习

2022-09-10 22:52

虽然看得不太懂,还是觉得特别有用,学习了

2022-09-10 22:31

老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