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中篇)C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2

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中篇)C的部分;

这部分主要讲了:

 

① 邪热郁结在胸中的栀子汤证,和柴胡证;

② 火劫误治和吐法误治;

③ 膀胱蓄血和蓄水证的鉴别;

④ 心阳虚和心阴虚的区别;

 

 

1. 栀子汤证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按:

这几条讲发汗亡阳,吐下后,亡的不是肾阳,而是胃阳,所以会吐;

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胸中窒,心中结痛,卧起不安这是有邪热郁结在胸中;

因为没有汗,不能用桂枝发表,也不是腹实证也不能下;用栀子清胸中之邪热,用豆豉发散邪热;

如果短气少气,是脾受邪热了,用炙甘草;如果呕,是邪热积聚厉害,用生姜发散、开胃止呕;

 

其中79、80条,是讲心烦懊恼,兼有腹部症状: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是胸中有邪热,腹部也有水湿障碍,用厚朴枳实,向下燥湿通便,栀子向下清热;

大下之后,已经伤了脾阳,用干姜温中;身热不去,微烦,还有上焦邪热,用栀子清热;

79条讲腹部有湿热,80条讲腹部是虚寒,注意他们的区别;

 

而81条讲了栀子汤的禁忌

“病人旧微溏”,是本来就有太阴脾经寒湿的病症,这种情况下的烦躁,就不是邪热在胸中,而是属于下焦腹部寒湿导致的上焦轻微烦躁,属于太阴病的甘草干姜汤证了;

 

 

2. 柴胡汤证

 

下面几条,都是讲太阳病多日不治后,转入中间脏腑层面少阳经,变成少阳病,我们在《伤寒论-少阳病》的篇章里有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注意渐进关系:

 大柴胡103--柴胡加芒硝汤104--桃核承气汤106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其中:

在少阳胆经郁结,柴胡证的基础上;

大柴胡汤,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是少阳证,加心口有些血脉的郁结,用白芍化轻度瘀血,也有点大便瘀堵;

柴胡加芒硝汤: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少阳证,加大便瘀堵严重,且在大肠有瘀热;

桃核承气汤: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大便瘀堵有瘀热,同时又有血瘀;

 

 

3. 肝经瘀热,刺期门(肝乘心、脾、肺)

 

肝乘心107、肝乘脾108、肝乘肺109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这个方子,以少阳病症为主,加上太阳水湿淤堵,加阳明腹实热证;

 

胸满,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少阳气机不畅,用柴胡;

烦惊,用龙骨牡蛎安心神,用铅丹、半夏祛痰湿,用黄芩清上焦热;小孩印堂发青,睡觉惊叫不安,就是肝胆有邪热,都是属于少阳郁热;

小便不利,是膀胱太阳水循环的问题,用桂枝,茯苓;

谵语,是阳明腹实症,用大黄通便祛瘀热;

生姜人参大枣,温中补虚。

 

这个方子,小孩惊狂的,用比较多;

铅丹有毒,现在多用铁络代替,煮的时候,要用布包好,防止铁渣渣喝到肚子里去;

大黄,要后下,大便瘀堵不是很严重,稍微下点热,即可;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按:

腹满、谵语,本来脉沉实、数而有力,是阳明腹实证;

但是脉浮而紧,就是弦,寸口脉包括了寸关尺三部,寸口脉弦即为肝弦,属于少阳病症;

是肝乘脾,名曰纵(下面一条叫横heng);

治法,刺期门穴,泻肝经瘀热;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按:

“啬啬恶寒”可能是多余的,要不很多注家都认为无法理解,前后语句不通,去掉尚可;

 

肝经郁结之后,影响到了肺,所以发热、渴欲饮水,肺气不通所以腹满;

如果自汗出,小便利,那么肺气就自己打通了,就会自愈;

此肝乘肺,名曰横heng,如果没有“自汗出、小便利”,那么就刺期门,泻肝经瘀热;

 

142、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按:

太阳病,头项强痛,应该是麻黄汤证;

少阳病,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有少阳的问题,不能麻黄发汗,不能泻下;

病在少阳更重,不能麻黄发汗,只能透邪从肺和少阳外出,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解表,肝俞透少阳;

 

如果发汗,太阳表证是解了,但是少阳证更严重,变成了谵语,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泻肝经邪热;

 

 

 

4. 太阳表证遭遇火疗(热邪)的变证

 后汉时期有水疗、火疗,这几条讲由于火疗误治产生的一些坏证;

现在周围中医养生馆里,火疗、热敷、艾灸还是挺多的,多数工作人员其实并不懂中医,更不懂如何用中药治病,所以很多人艾灸都不对症,反而变坏症的,如116条所述;

 

110、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

按:太阳病,反躁,应该用大青龙汤,清热发汗;但是用了“熨其背而大汗出”的方法;

 

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

按:“熨其背而大汗出”,就会大热入胃,入阳明层,“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变成阳明热证,应该用白虎汤;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

按:如果这样过了十来天,身体津液慢慢自我恢复,出现振栗战汗,或者自下利,两种情况,就是要自愈了,没必要用药;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

按:

假设没有战汗,也没有自下利,没有自愈;

而是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说明阳热在上,欲失溲大便不能自控,足下恶风,说明下焦阳气不足;

 

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

按:大便硬,下焦瘀热津液匮乏,按道理小便应该比较频繁,现在不频繁也不多,说明津液还没有流失,可以调和胃肠里的大便,大便就能自己排出来,实现自利、自愈的结果;

 

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按:

如果大便之后,头明显地痛一小会,说明阳气随着大便下来了,到达了足部,脚自然就不恶风了,前面的小便不得,大便失溲,足下恶风,就都能解决了;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

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这条讲,火劫热邪的重症,我们结合之前的条文,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

太阳中风,本来用桂枝汤的,现在被火劫发汗,既有风邪又有火邪,会导致血气流溢,失其常度;

两个阳邪相互熏灼,其身发黄,阳热邪气郁结在皮肤,导致发黄;

阳邪亢盛所以要出鼻血,阴液(津液)不足,就会小便难;身体阴阳都虚弱,身体枯燥、干瘦;

如果出汗的话,也就头部出点汗,脖子这里就没有汗了,是邪热上攻所致;

邪热影响到肺部,就会腹满而喘,口干咽烂;

邪热影响到大肠,就不大便;

久则谵语,甚者至哕(严重呃逆),手足躁扰,捻衣摸床,这是极其燥热,要亡阴没救了;

如果还有小便利,而不是小便难,不是小便不利,说明阴液津液还尚存,可以一救;

 

本条没有具体方剂,可以考虑用《温病条辨》的清瘟败毒饮;从另一个侧面讲,《伤寒论》的思维格局是包括了温热病的,具体的方剂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都是治疗温热病(包括瘟疫)的方剂,清瘟败毒饮就是上述三个方剂的合方;

 

现实中,凡是阳热过度,伤了阴血,或者温热病误用了麻桂温热发汗,都是这么严重的后果;

 

市面上,有一个中成药叫“LH清瘟胶囊”的,本来是清瘟败毒饮的类似方剂,是治疗瘟疫后期重症,气血两燔阶段的好药;

现在(2019-2022)的新冠病毒和20年前的SARS都是属于瘟疫的一种;

但是在瘟病早期阶段,比如咳嗽阶段,是不能使用这么强力清热的药物的,吃了反而身体更加寒凉,体内正气空虚,引邪气深入脏腑;还不如使用麻杏止咳片效果好;

 

而要预防新冠或其他瘟疫,只要保持脾胃不寒湿,少吃寒凉食品,适当吃吃藿香正气丸、理中片,清清体内湿气,祛祛腹部寒凉,就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各地信任中医药,推广中医药,大量使用中药、中成药,来预防和治疗新冠,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早期症状,就错误地大量发放这种重症阶段,才能使用的药物,美其名曰预防;不知道是在帮助推广中医,还是再一次摧毁中医的有效性。。。

 

又跑题了,再说回来;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按:

伤寒,脉浮,是太阳表证,医以火迫劫之,造成了,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因为心阳虚了,用桂枝甘草补心阳,姜枣温中补脾,加龙骨牡蛎是敛神的,镇静安神,使神能守舍;

这里是亡心阳,没有亡阴液,所以不用白芍,用龙骨牡蛎收敛浮动的心阳;

 

刘渡舟:

为什么要加上蜀漆?蜀漆这个药是祛痰之药,祛痰祛饮,开豁痰饮,治疟疾的,这药还挺有力量,药性接近常山。常山、蜀漆总是祛痰、祛水、祛饮、治疟疾的,为什么用这味药?有的注家说这是火逆,是散火邪的;有的注家说这还是祛痰祛水的。不外这两种意见。

我认为,这个方子加蜀漆是很有道理的。这个病,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实际有点儿精神分裂症那个样子。心阳一虚,心的正气不足,胸中就容易产生痰水。现在一般说痰迷心窍,杂病里有痰迷心窍,温病里也讲芳香开窍,开心窍。心阳虚了,阴气用事了,那么它就要产生痰水,这个痰水也必然影响心神,所以发生惊狂。这样来认识,这个病亡阳同时夹痰,所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一个是补心神,一个是镇静安神,一个方面是祛痰的,使痰饮之邪去掉了,不影响心神,这个病就好了。

我治精神分裂症有一个方,里面有蜀漆水焯,一钱到一钱半,然后有大黄、黄连、远志、菖蒲。这个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带有热性的,带有热痰的,效果很好。吃了这个药以后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要注意,有的就吐,有的就泻,有的是上吐下泻,服了它得活动,吐一些痰,泻也泻一些黏黏糊糊的东西,一下子就好了。这个方子还挺管用的。蜀漆在水里焯一焯,根据身体情况用一钱到一钱半,还是有效果的。吃了以后这人精神就清亮了,有的时候晚上睡不好觉,失眠,有的打人骂人摔东西,吃了它以后就稳当了。所以蜀漆不能光理解为去火邪的,它还是祛痰的药,治疗痰迷心窍,由痰而影响心神的惊狂的,这个药是个好药。

 

按:

虽然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这个方子是没错的;

但是这个蜀漆,是一种非常不常用的药物,甚至在神农百草经里都没有,这个用药,这不符合仲景先师《伤寒论》用药平常、但经典的习惯;

同时这几条主要讲症状和邪热变化,上下文也没有出方剂;

我们仍然可以怀疑方剂是后人加的,当然加的很准确;

 

注意:

汗出亡阳的,亡的是肾阳,用附子干姜收阳气;

汗出心阳浮动,浮动的是心阳,惊狂卧起不安的用龙骨牡蛎;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按:

这条“脉不弦紧而弱”不好理解,是说脉不是弦紧,比弦紧要松一点的意思;

这里的【弱】不是微弱的那个意思,是相对弦紧而言的;

 

表面上看是伤寒(可能有发热微恶寒),其实脉不是弦紧的,而且渴,说明是温病;

温病,如果用火劫,就会发阳明病的谵语;

 

温病,稍微有点发热脉浮,不能发大汗,应该发小汗,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微发小汗,并清里热,就好了;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者,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按:

这两条是关联的;

其中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汗没有出来,热散不出来还更增加了火熏的热邪,人就会烦躁;

到经不解,是跟第7条文所说关联的,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里到经指七天一个循环时间到了;

到经不解,必清血,到经不解,必然会便血;这个要治火邪热邪,不要被便血误导了;

 

其中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热证反而去艾灸,邪气就更严重了,叫邪实;

如果实证不去热邪,反而以虚治,施以温补,那么因火而热邪动血,必然咽燥,吐血;

 

对比可知,114条讲热邪入血后从下走,就便血,115条讲热邪入血从上走,就吐血;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按:第一小段

微数之脉,微是正气不足,数是阴血不足,阴虚了;艾灸是热,慎不可灸;

艾灸的火力虽然很小,如果用在虚寒上,驱寒力强,用在阴虚血热伤,邪热内攻的力量就大了,焦骨伤筋,血难复,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都是阴虚血伤的表现;

在《金匮要略》痉湿遏里面有这么一段“痉病,由灸传者难治。”血虚抽搐,血热血虚,是由艾灸传入的热邪,是比较难治的,就是这个原因;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按:第二小段,脉浮,病邪在表,宜以发汗解之;

现在“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邪热盛,痿证,麻痹不仁等下肢的病往往由于上热,气血、津液不能下达,出现了下痿、重而痹;

所以下肢的病症,我们往往要看看上焦有没有病症;

上面的病症,我们往往要看看下焦有没有病症;

因为人体生于天地已数万年,必然遵从天地的上下循环的基本规律,其他世间万物也一样遵从这个规律;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按:第三小段

如果以上邪热,要自解自愈,应该先会烦,烦是热邪向上向表去,烦了之后有汗,就有可能自解了;

怎么知道呢,因为有脉浮,脉浮,就是邪气在表,在太阳层面,汗出可以解;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按:

这两条都是加温针烧针,烧红了针扎上去,看上去很吓人的,实际不一定很痛,但很吓人;

原来身体正气不足的人,容易被惊吓;

如果针处保护不好,又被寒气侵袭了,比如吹着风了,或者现在的空调吹了,反而使得内在的热无法散除,外面又有寒闭塞的瘀堵,会起一个红色的核包,用艾灸的方法,在起包的地方再灸一壮,去掉外寒放出内闭的瘀热;

奔豚,气上冲心,是因为原来体内心阳就不足,寒邪较盛,针处被寒刺激后,更加严重,使得膀胱的寒水无法正常升腾,引发奔豚气上冲心,在原来桂枝汤的补中散寒的基础上,再用加倍的桂枝补充心阳,温通血脉,打通膀胱的蒸腾水气的通道;

 

这里要注意对比,与65条脐下悸奔豚的,茯苓桂枝甘草汤的区别;

没有脐下悸,不是水邪泛滥;而是心受惊吓,加倍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用白芍柔润血脉安抚心神;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

患者本身是火逆症状,“116条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上热下寒;

现在又寒凉下之,使得下焦更虚寒;再因烧针,烦躁惊狂,心阳严重浮动;

 

现在有三个桂枝龙骨牡蛎的方子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汤

 

其中桂枝(汤)去芍药,发汗的力度较大,因为去了寒凉下降的芍药,保有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生姜大枣温中补脾,也有帮助桂枝甘草补心阳,发表的能力;

再加了蜀漆,就祛水湿痰湿的力度增加了很多,惊狂也最严重的;

 

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汤,这个发汗的力量更小,因为有白芍的收敛作用,同时还有柔筋凉血的作用;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补心阳力度居中,解表力度大于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汤;

 

如上,用的时候,要注意鉴别;

 

 

同样是烦躁,怎么用方区别这么大?

 

“下后发汗,昼烦躁而夜安静”,为什么用干姜附子汤?

“发汗若下,病仍不解,烦躁者”,为什么用茯苓四逆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为什么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昼烦躁而夜安静”,是没有伤血,只是亡阳;夜里安静,白天烦躁,阳气随日光飘散,是比较单纯的亡阳,用干姜附子(四逆汤去掉缓和的甘草,药力更猛),治少阴的亡阳;

“发汗若下,病仍不解,烦躁者”,发汗亡阳用四逆汤,但还下了,增加了水湿淤堵,导致上焦缺乏津液,用茯苓梳理水道;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火逆本身是上热下寒重,下了之后下寒更重,再烧针又增加了惊狂的成分,所以龙骨牡蛎收敛浮动的心阳,镇静安神,桂枝甘草温通血脉,补心阳;

 

以上是火劫误治,下面看看误吐的变证:

 

5. 误吐的变证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故也。

按:

这句分成四个小段,

 

太阳病,出现了“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关上脉细数,是又细又数,这不是阳明热证,这是正气虚的虚热,是吐法伤了胃的阳气;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

轻度的吐,患者会“腹中饥”但“口不能食”;也算知道饿,但吃不下,胃中虚寒;

 

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

中度的吐,稀饭也吃不下了,想吃点冷的,说明胃里有邪热了;

 

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重度的吐,吃下去,过会又吐出来,胃里完全没有正气,没法消化食物了;

 

下面121、122条也是进一步解释吐对伤胃正气的原理: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按:

“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不是阳明热证,是吐伤了胃的阳气,胃中虚热,所以内烦;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按:

“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用吐的方法,引起发汗,导致胃中阳气微弱,正气虚衰;

“数为客热”,这种脉数,是邪热、虚热,不是正气抵抗充足的阳明热证;

“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不能吃饭消化,是因为胃中正气虚损严重,吃下去,还得吐出来;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按:

这句是鉴别吐下和少阳证的案例

如果太阳病经过多日,“心下温温欲吐”,有点像少阳柴胡证;

但是“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又有点像阳明腹实的承气汤证;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按:

经过询问,答曰“先此时自极吐下”,用了峻猛的吐、下的药物导致的;

这是胃肠有邪热了,可以判断可能是阳明腹实的承气汤证了;

少量的给调胃承气汤试试看,清除胃肠的邪热;

 

若不尔者不可与。

按:

经过询问,回答不是吐下造成的,是太阳病自然传里造成的,那就不是胃肠邪热了;

不能用调胃承气汤;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按:

“欲呕胸中痛微溏”,这个不是柴胡证;

“以呕故知极吐下也”通过“呕”的症状,推测是曾用过吐下之法,导致了胃气亏虚;

 

我们自己判断一下,不是太阳不是少阳病,有邪热在胸口应该是阳明证有邪热,微溏可能是湿热,用生姜半夏降呕、用黄芩清胸口邪热实热,炙甘草补中气,有湿热所以不用大枣和党参;

注意如果有太阴脾经寒湿,胸口的热就是虚热了,就不能用黄芩了,直接用藿香正气丸、平胃散、四君子汤等温中祛湿;

 

 

6. 抵当汤证

下面几条是太阳蓄血证、蓄水证、湿热发黄的鉴别案例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

按:

太阳病,过了六七日,表证还是在的

 

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

按:

可能经过了寒凉误下,导致“脉微而沉”

误下之后,正气虚衰,邪气入里,可能结胸,用陷胸汤;

“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说明邪热入下焦了;

 

少腹硬满,脉沉、发狂,这是一个下焦的实证,不是个虚证;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按:

下焦的实证不外两大类,一个是水的凝结,一个是血的凝结,这时候要有一个鉴别的诊断;

 

“小便自利者”,小便没有问题,这个少腹硬满就不是蓄水,是血的凝结;“下血乃愈”下血就可以治愈的;

太阳膀胱蓄水证,是膀胱湿热,小便不利的;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按:

这是仲景先师的总结,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太阳经等七日后没有传变其他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4、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

按:太阳病,被误下之后,变成“身黄,脉沉结,少腹硬”;

有可能是太阴湿热发黄证,也有可能是太阳蓄血证;

继续往下看:

 

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按:

如果小便不利,说明下焦有瘀热,湿热是会影响尿的排放的,我们讲过八正散治膀胱湿热,尿淋漓不尽;

这就不是太阳病膀胱蓄血证;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按:

如果“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如果小便自利,说明不是湿热,加上其人如狂,蓄血的血凝结不会影响尿的排放,可以判断为就是太阳蓄血证了,所以是用抵当汤;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少腹满,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按:

“伤寒,有热,少腹满”,按道理应该是太阳蓄水,或湿热证,应该是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现在是小便没问题,这个“有热、少腹满”就是蓄血证了;

“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因为没有“其人发狂”还不是非常严重,所以不用汤药,用力度略小的丸药;

 

 

抵当汤和桃核承气汤的区别

 

抵当汤证以逐血为主,桃核承气汤以逐热为主,二者有轻重的不同。

 

在实践中,上面两方的鉴别点是:

热重的,热与血结而偏于热的,用桃核承气汤;

热与血结而瘀血偏重,少腹硬满,其人如狂的,要用抵当汤。

 

 

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

其中大黄、芒硝的用量很大,清大肠热的力量很大,祛淤血的只有桃仁,针对的是热偏重的瘀血,再用桂枝甘草温通血脉;

 

抵当汤组成:水蛭三十个、 虻虫三十个、 桃仁二十个、 大黄(酒洗)三两

水蛭、虻虫、桃仁,都是祛淤血的,大黄清热力度较小,酒洗也有入血祛淤血的作用;

偏重的是瘀血顽固严重,血瘀热反而不太严重;

 

蛭,昆虫之饮血者也,而利于水。虻,飞虫之吮血者也,而利于陆。以水陆之善取血者,用以攻膀胱蓄血,使出乎前阴。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按:

这条继续讲太阳蓄水的鉴别

喝水多,如果小便利,那么下焦停水少,上焦停水就多,心下悸,应该用67条的苓桂术甘汤;

喝水多,如果小便少,那么下焦蓄水了,少腹里急,这里不是太阳蓄血,没有“其人如狂”,可以考虑用223条猪苓汤;

 

 

 

7. 太阳病加(手少阴)心阴虚

 

龙骨牡蛎,是收敛浮动的心阳,算是虚热证

 

下面几条是,心阳虚+心阴虚,对比

 

第64、102、177条是有关联的,我们联系起来学习,也更有助于理解;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按:

心阳虚,心下悸欲得按,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按:

伤寒,本身就有表证;

又有里证,这个悸是有心阳虚,本来就心阳不足,用桂枝甘草;

烦是心中胸口有轻度瘀血了,用白芍;

有里证先治里再治表,加倍用白芍补心阴虚活心血,桂枝甘草补心阳,生姜大枣温脾经,成了小建中汤;

 

177、伤寒,脉结代,心中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按:

有太阳表证,同时又有脉结代,脉结跳动会自己停止,过会又来;

结和代也有区别,大家自己网上查查;

 

【心悸】变成了【心动悸】,同时脉结代;心阳也亏损,心阴血也亏损;

 

所以炙甘草汤,用炙甘草、生姜、人参、大枣,和胃以助生血之源;

桂枝甘草,温补心阳;

阿胶、生地黄以补血生血;

麦冬润肺润表燥,麻仁润大肠润里燥;

 

炙甘草汤,这个药还是比较寒凉加水湿的,比较适合血燥比较明显的情况;

阿胶、生地、麦冬、麻仁都是寒凉滋润水湿的,所以大便不是干燥的,可能要去掉麻仁;水湿比较重的,要加燥湿的白术、茯苓、厚朴、陈皮,否则会发水肿。

 

实践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原方。

 

 

所以:

太阳病,加足少阴肾虚,我们前面看过好多条了,先治里证,用四逆汤,附子温肾阳,干姜温脾经;

 

太阳病,心阳虚,心下悸欲得按,用桂枝甘草汤;

心中悸而烦,加手少阴,心阴虚,就是轻度阴血虚了,用白芍,就是小建中汤;

心动悸,脉结代,血虚血瘀血热更严重,用生地黄、阿胶,还有心阳虚,用炙甘草汤;

这样一对比,是不是更好理解了?!

 ========

好,《伤寒论》太阳病(中篇),虽然还在“太阳病篇”,但是由于误治,邪气已经深入到了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层面了;相关邪气入侵的路径,我们分了ABC三篇全部学习了一遍;

 

总结一下,主要讲了:

 

① 太阳病麻黄汤和桂枝汤的鉴别和禁忌;

② 葛根汤证、大小青龙汤证、五苓散证、栀子汤证;

③ 火劫、吐法、误汗的变证;

④ 膀胱蓄血和蓄水的鉴别;

⑤ 心阳虚、心阴虚、心阳浮动的鉴别;

 

 

下一篇文章,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下篇)

今天就讲到这里。

==========================

延伸阅读

《怎样自学中医? 》

《怎样给自己看病》1--7

《伤寒论》的中医解剖原理(绪论)

全部讨论

2022-09-10 11:13

@黎明素问,老师节日快乐!

2022-09-03 22:20

点赞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