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回复:20喜欢:3
$深天马A(SZ000050)$ 再论北京商报关于收购天马资产质量不高的黑文,其核心要点无非是两个,其一评估方不看好天马注入的资产质量,因此没有给予更高的估值;其二,天马即将注入的资产是落后的资产,虽然带来产能增长,但并不能带来盈利增长。看起来推理过程还蛮有逻辑,但事实却大相径庭。最近管理层越来越严格治市,其中一个就是针对重组中的各种乱象。在各类重组中,注入资产的定价是一个核心问题,这如同IPO的定价一样。传统的资产基础定价法,就是以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人员工资等生产要素的原价,重置价,产品的市场销售价等为基础,评估出被收购资产的在目前市场条件下的新价格,这个价格是以原来净资产为基础产生溢价或跌价后的新资产价格。只要评估委托方及上市公司提供的原始数据是客观和准确,评估方会得出公允的评估结果。随着互联网、手游、影视等所谓新型产业公司注入上市公司的重组案例越来越多,这些注入所谓的轻资产公司净资产非常低,基础定价发无法获得注入资产的高定价(溢价)于是乎,以未来三年收益为基础的收益现值法便成为主要评估方式,以至于到后来,无论是重资产公司还是轻资产公司,只关注的是那种评估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资产定价,最后大多归于采用收益现值法的评估方式,于是乎资产溢价10倍几十倍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出现5倍以下的资产溢价,就是非常有良心的方案了。其实上市公司采用哪种评估方法合理与否关键是对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是不是公平而不产生损害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如果这些资产重组后公司经营大幅改善,对于社会和产业进步带来积极效果,相信投资者对于这些资产高估的重组项目也是认可的,但是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不仅是资产价格虚高到令人乍舌的地步,注入或被收购资产的实际控制人后面跟着的一长串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的毫无关联的PE名单,以及资产注入方在解禁期一过,关联各方就疯狂减持;三年承诺期一过,业绩就大幅变脸,甚至极端的例子是被打入ST,于是新一轮重组游戏又开始。幸运的是,资本市场不乏深天马这种不仅是产业进步的领导者同时是资本市场正义力量代表的铮铮脊梁,天马并非第一次采用基础法为资产定价,在14年的上海、武汉和成都三地资产注入时同样采用的是同样的评估方式,资产溢价36%,主要原因是土地价格重置。但即使这种良心方案,依然没有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重组预案公布后开盘,第一天就经历了涨停开盘到涨幅为零,第二天更是跌停收场。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天马的重组方案没有按照市场通行的游戏规则,被某些市场大佬资金来一个警告??但愿这是个人的YY。不过有一点很相似,当时也是有关于注入资产质量不高的风言风语。至于文章的第二点关于资产质量不高的评价,这一点基本无需驳斥,全球AMOLED一片难求,苹果为此不断推迟新品推出时间,有机光电子是为数不多可以提供FHD,2K AMOLED的出三星之外的量产线。厦门天马LTPS 70%被5大客户抢夺,考虑公司需要预留20-25% LTPS产能给有机光电子做背光板,几乎可以说产能全部被瓜分完毕,14-16年是注入资产的量产爬坡期,如同互联网公司的烧钱期,17年开始进入盈利期,公司并没有将还在烧钱期的公司抢先注入上市公司,而是先行孵化,等到成熟开始盈利再并入上市公司,目的就是为了不影响上市公司和股东们的利益,这是一个负责任上市公司和大股东的广阔胸怀。至于未来三年业绩如何,我们毫不担心,不仅是业绩预测还是事实都将会给予最好答案。
回到北京商报的记者,本人不相信其认知水平是那么低,相信铺天盖地报道的连苹果都垂涎的AMOLED是低质量资产可以生产出来的,只是文章背后的耐人寻味的东西太多,例如提到某个曾经从事过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人士;还有从事面板行业的专业人士张某,等等。相信这些人比记者更懂上市重组的各种或深或浅的规则,以及对于相关资产质量高低的评价和天马在行业地位如何。

全部讨论

2017-03-17 08:17

文章中指出 收益法下的评估值比资产法下还要低 也就是未来现金流折现的价格还不如现在的重置价值高 要不就是天马懒得画饼 真正“良心” 但这个可能性不大 对管理层弊大于利 要不就是画的饼评估师都不信 一再调低未来现金流 最终低于资产法
个人看好这只股 也有仓 但是这份评估报告确实让人疑问重重

写的非常好!!